第三十九章 会通河,前往金陵
世人提及元末,多数盯着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但这是反元的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
吴忠指了指南面:“有条路可选,一条自此南下到徐州,在徐州换船转至宿迁。另一条是走向东,走韩庄、台庄,然后南下到宿迁。若不想换船,就走东面水道,不过那边河道有些盘曲,较之徐州换船要慢上一日。”
翌日。
顾正臣看着会通河,悄悄有些感喟。
顾正臣点头:“就如此定下吧,明日一早能够走船?”
梁家俊晓得方国珍给元朝带来的费事,但他毫不会晓得,此人留下的真正祸害,是他的水兵被打散了以后,一部分流窜到海上,成为了海贼海匪,威胁着大明本地,而朱元璋海禁的一个启事,就是头疼这些海贼!
梁家俊没有辩驳。
马车缓行,在傍晚之前到达夏村。
船夫回道。
大明朝,并不像大要上看起来那么承平与夸姣。
顾正臣、梁家俊只得在堆栈临时安设下来,两个马夫则返回滕县。
顾正臣寂然:“天然是三纲领、八条目。”
“最远能够到那里?”
孙十八走到顾正臣身边,低声说:“老爷,船上有响胡匪。”
夏村不算大,倒是一渡口小镇,堆栈颇多。
天还蒙蒙亮,顾正臣、梁家俊一行人就已登船。
“方国珍?呵呵,这个说法倒有些意义。”
顾正臣站在船头,迎着风,目光中透着果断。
“三个,暗处能够另有一二人。”
梁家俊有些错愕,迷惑地看着顾正臣:“何为三纲领,八条目?”
顾正臣看向梁家俊:“梁大哥意下如何?”
顾正臣点了点头:“有人说,元之灭亡,始作俑者是方国珍。梁兄以为如何?”
但,首义反元之人,并不是韩山童等人,而是方国珍。
梁五斤上前,拿出十文钱递了畴昔:“我们家老爷想南下金陵,你给说道说道。”
说着话,吴忠找来一名船夫,引着梁家俊、顾正臣看船。
一行七人,两个马夫。
顾正臣微微点头看向吴忠。
顾正臣看了看天气,太阳高悬,安静地说:“他们即便是想脱手,也得等早晨吧。”
两个马夫并不跟着顾正臣、梁家俊前去金陵,只是卖力将人送到夏村的渡口。
梁家俊滚滚不断……
夏村位于滕县西南六十余里,挨着会通河。
据史料记录,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口,大水挟泥沙滚滚北上,会通河超越三分之一的河段都被毁,几近涉及了山东全境。
“太阳出来就走船。”
梁家俊品着:“三纲领,八条目,如此提法,倒是让人耳目一新,顾弟多才。”
顾正臣握了握拳头,不但愿山东遭难,更不但愿大运河间断二十多年。
元廷没体例安定淮河道域的红巾军,多数想吃大米,只能从南边走海路调拨,而方国珍最强之处,就是水兵……
“有几小我?”
从当时起,洪武朝的大运河就没法连通南北,直至厥后朱老四下台清算。
梁家俊思忖了下:“来回换船也是费事,无妨直接到宿迁吧。”
梁家俊再一次拿起了书,孜孜不倦地翻看着。顾正臣佩服如许投入且纯碎的人。
梁家俊背负双手不言语。
用过晚膳后,留孙十八在堆栈中把守行李,顾正臣、梁家俊带薛诚、梁五斤至渡口。
“会不会和船家是一伙的?”
方国珍的存在感仿佛很低,但他几近影响了两个朝代——元与明。
顾正臣健忘了,三纲领、八条目标提法是后代给总结的,从篮子里拿了个熟鸡蛋磕着说:“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此三点即三纲领。至于八条目,天然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顾正臣看着河水,悄悄感喟。
北方夜不走船,不似南边。
孙十八摇了点头:“不是很肯定,但不能不防。”
顾正臣扣问。
吴忠赶紧说:“走东线至宿迁,要五日,船资每人八十文。”
“应当不是,响胡匪难防,脱手一次,凡是都会抢光。”
梁家俊有了兴趣:“那以你之见,《大学》中最出色之论是?”
吴忠见有钱,更是欢畅:“南下金陵,这条路可有些长,夏村的船可跑不那么远。”
这一起不会承平,北方的响胡匪,南边的盐徒,都有干河上掳掠行当的,这些人夏季最放肆,夏季里最诚恳。
王船家带了八名船夫,等至天亮时,船舱已坐下了二十五六人,在一声昂扬的号子声中,长长的竹竿撑离渡口,船缓缓进入会通河中心。
顾正臣心头一惊,皱眉问:“肯定?”
梁家俊微微一笑:“没错,只不过元朝前期,天下大乱,元朝河运断绝,只能倚仗海运。”
孙十八点了点头,一脸凝重。
顾正臣微微点头,笑了笑:“略懂。”
现在是洪武六年,另偶然候与能够。
站在会通河旁,看着只要八九丈宽,安静的河道,顾正臣有些恍忽,轻声说:“看史乘,元朝初年的漕运,全倚仗这一条大运河。”
顾正臣将剥好的鸡蛋递给梁家俊:“梁兄谬赞,我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提及格物致知,不知梁兄如何了解?”
梁家俊见顾正臣拿起一本《大学》翻看,不由问道:“顾弟精通的是《大学》?”
启事很简朴,响胡匪是因为夏天轻易水遁跑路,官府不轻易抓到,盐徒是因为夏季里弄盐太苦,还不如打劫来得快……
一个秃顶中年人摸着脑袋走了过来,打量了下顾正臣等人,笑道:“两位老爷,小子吴忠,在这渡口讨糊口,不知你们是想北上还是南下,可需求小子先容些好的船家?”
船长五丈半,船身中部宽一丈,有船舱十二间。船锚上还刻有“洪武五年造”的铭文,另有些小字看不逼真。
顾正臣、梁家俊挥别滕县,朝着金陵进步。
谈古论今,指导江山,文人中最常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