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三章 释然
丹阳公主恍若未闻,往内侧翻了个身,持续无声落泪。
也只能如此了。
屋子里只剩顾莞宁和躺在床榻上的丹阳公主。
顾莞宁来了!
顾莞宁温言安抚闵太后:“母后先别急。丹阳性命无碍,老是桩功德。喉咙受些伤,渐渐医治调度。归正她还小,又不急着招驸马。在宫里多住上几年就是了。”
顾莞宁也未张口劝哄,只淡淡说道:“你年纪尚轻,不知性命贵重,为了一个只见过一面的少年寻死觅活。若不是被及时救返来,此时你已经变成一具冰冷的尸身。”
无言相对半晌,闵太后才叹了口气:“此事你做的没错。设身处地,换了是我,也会尽早防备。”
李侧太妃惴惴不安地起家相迎。
身后响起宫女存候的声音:“奴婢见过皇后娘娘。”
想及此,李侧太妃的态度更谦虚了几分:“丹阳已经醒了,臣妾正在劝她。只是她不肯听,臣妾也无可何如,实在愧对皇后娘娘。”
丹阳公主的身子微不成见地颤抖起来。
醒来以后,一言不发,闭着双目不断堕泪。
闵太后见顾莞宁对峙,无法地笑了一笑:“罢了罢了,我袖手不管就是了。”
思忖半晌,闵太后又道:“等丹阳醒了,我亲身去开导她几句。她想得开最好,如果以事心生怨怼,也怪不得旁人。”
“丹阳深居后宫,动静并不通达。想来三弟订婚之事,是刚传入她耳中。她年纪还小,心机又重,一时想不开,竟寻了短见。此事也实在出乎儿媳料想。”
昔日顾莞宁刚进府的时候,她曾生太轻视之心,也曾生过弹压之意。不过,很快她便领教到顾莞宁的短长之处。以后便老诚恳实地收敛了统统不该有的心机,到处俯小做低。这几年来,日子过得倒也安稳安闲。
这份情意,她天然方法。
太医被骂得面如土色,拱手应是。
顾莞宁心头微微一暖。
李侧太妃如释重负,回声退了出去,寝室里统统服侍的宫人也都退得一干二净。
李侧太妃坐在床榻边,殷殷安慰好久:“……丹阳,你到底是如何回事?无端端地为何要寻短见?你还这般年青,好日子都在前面,有甚么事说出来,或许我能帮上一二。实在不可,便去求一求太后,或是你皇兄皇嫂……”
现在顾莞宁已为皇后,她这个过气的太妃,更无较量的本钱,只要昂首的份。
这个少女,恰是丹阳公主。
顾莞宁淡淡应道:“她温软的性子是被拘出来的,本来就不是她的本性。如果于侧妃没死,她或许早被养成了益阳那样的性子。”
敞亮的烛光下,少女面色惨白,毫无赤色,柔弱不幸,脖子上一道淤痕显得触目惊心。
……
顾莞宁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你好生养伤,也趁着这段光阴好好想清楚。命是你本身的,你若执意寻死,谁也救不了你!”
太医正为丹阳公主看诊,见到来人,忙起家上前施礼。
闵太后这是不肯她担上长嫂欺负小姑的名声,以是才将这桩差事揽到身上。
“幸亏此事无人晓得,不然,传出去名声实在不好听。”
“到底是于氏生的女儿,常日再温驯胆怯,骨子里倒是偏执的。别说顾谨礼对她偶然,便是相互成心,攀亲一事也得服从长辈之命。哪有如许寻死觅活的事理。”
次日凌晨,顾莞宁去慈宁宫存候之际,公然将事情的后果结果奉告了闵太后。
回了椒房殿后,萧诩低声道:“丹阳常日怯懦怯懦,极少说话。没想到,竟有寻死的勇气。”
当然,如果丹阳公主实在想不开,心生怨气,也只能随她去。
闵太后听得满心火气,怒瞪畴昔:“甚么影响?一个小女人,嗓子如果不能说话了,今后要如何办?你必然要治好她的嗓子,不然,哀家饶不了你!”
俄然冒出这么一桩事,帝后两民气里俱有些不是滋味。
丹阳公主不知何时已经停了抽泣,却未转过身来,倔强无言地表白了顺从之意。
……
顾莞宁神采仍然沉着:“照实照说。母后通情达理,晓得原委,也不会见怪我们。”
这一日的下午,丹阳公主终究醒了。
“还是儿媳亲身去和她说吧!”顾莞宁轻声道。
李侧太妃头大如斗。
这个丹阳公主,常日看着温驯灵巧,没想到固执起来底子听不进人劝,实在令人头痛。
闵太后敏捷扫了床榻上的丹阳公主一眼,张口问道:“丹阳可有大碍?”
闵太后责怪地看了她一眼:“你要照顾阿娇姐弟三个,要打理宫务,还要照顾皇上的衣食起居。我整日闲着无事,总不至于连这点小事也措置不来。还是你信不过我?”
“……不瞒母后,是我授意祖母为谨礼早些定下婚事。也免得丹阳心中一向惦记取三弟。定北侯府是大秦第一将门,我又坐镇中宫为后,顾家无需也不肯再出一个驸马。”
萧诩沉默半晌,又问道:“母后那边,你筹算如何交代?”
闵太后听了这番话,半晌都没吭声,目中闪过庞大难言的情感。
顾莞宁也沉默下来。
闵太后呼出一口气,不再多言。
身着素色宫装的少女双目紧闭,温馨地躺在床榻上。
顾莞宁并未难堪李侧太妃:“本宫要和丹阳伶仃说会儿话,太妃先退下吧!”
闵太后夙来是个心软之人,常日对丹阳公主固然冷酷,此时见丹阳公主奄奄一息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
顾莞宁目光掠过昏倒不醒的丹阳公主,沉声传令下去:“传本宫的号令,丹阳公主之事,任何人不得妄言非议。不然,严惩不待!”
太医谨慎翼翼非常谨慎地答道:“临时无性命之忧。只是,公主脖子上的伤势太重,今后怕是会对喉咙有些影响。”
“多谢母后体恤儿媳。”顾莞宁柔声应道:“只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此事因谨礼而起,和顾家有关联。还是由儿媳亲身出面,解开这个结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