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情不乱法
“义不容辞,文谦无需如此。”刘备好言欣喜:“时下,廷尉乃是崔公(崔烈)。当不会难堪。”
纵千言万语,道不尽大汉风骨。
玉堂,便是玉堂殿。“南宫有玉堂前、后殿。”
刘备刚看完洛阳邸报,高阳令顾雍、鄚县长陆尚已在宫门求见。
待左国令士异返回,刘备遂问道:“国令可知陛下加收田税,欲补葺那边?”
士异又道:“右丞附书言道,陛下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仓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以备悬于玉堂及云台殿前”。
亲眼得见,百官佩服。主公公然慧眼识英。乐隐虽名声不彰,却在父老心中,青史留名。
顾雍又道:“陆公既恶内官,恐难相容。何不修书回籍,举家迁入国中。若,洛阳事有不济,亦不至延祸家人。”
因而,如何吹都不为过。因为,只需有我强汉雄立在背,吹过的牛逼,终能兑现。
“殿内相见。”刘备遂换衣入殿。
“谢主公!”陆尚泪流下拜。
待二人落座,刘备言道:“但是为陆府君而来。”
儒士高冠,侃侃而谈。便是围满一圈,茹毛饮血,不通道理的外族,大眼瞪小眼,亦不敢觉得是在吹牛逼。
“安车悬彩”,遂成典故。为历代名臣所羡。
“二位免礼,赐座。”
“恰是。”陆尚伏地奏曰:“家翁义烈,一时讲错。现在身陷囹圄,恐难受重刑鞭挞。求主公脱手相救。晚不及也。”
光阴能酿出最美的情怀。
年前,窦太后刚迁入永安宫。本年开春,云台便遭火警。陛下借势修云台殿,欲敛天下田亩税钱,以修南宫殿室。莫非,陛下想迁入南宫安居。
留二人用膳。
“十里泼香”,亦成典故。与“安车悬彩”并著于世。
斯须,但见二人趋步入内:“拜见主公。”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话说,王美人暴毙西邸。陛下睹物思人,亦不得安生吧。
郦城令郭芝亦不逞多让。
又有市中豪商,拦车献上“蒲桃锦”、“散花绫”,以充行资。
士异答曰:“右丞邸报附录有言,乃南宫玉堂。”
待二人拜别,刘备又传语蓟都尹娄圭,妥当安设陆氏宗人。
敢吹牛逼。
“文谦莫慌。”刘备欣喜道:“府君乃朝之栋梁。孤岂能坐视不睬。”
终归位在五尹之下。
中常侍张让、赵忠,劝说陛下加收田税,每亩十钱,用以修建宫殿,锻造铜人。乐安太守陆康止书劝止。言:“春秋时,鲁宣公加征田税,乃至蝗虫成灾;鲁哀公欲加赋税,孔贤人亦出言反对。现在,怎能强行搜刮民脂民膏,去修造无用的铜人呢?又怎能将贤人警告弃之脑后,效仿亡国君主的作法呢?”
“事关家翁,身不由己。”陆尚拭泪答道。
高低五千年。看遍汉史,再无皇朝可入眼。
此,亦是长情。
除官之日,楼桑父老皆来相送。人隐士海,挤满十里长街。新任薮东守乐公,轻车简从,麻服步行。与两侧人群,拱手道别。
“汉军将至,勿动,动则灭国。”傅介子何人也!
陆尚乃陆儁之子,陆康之孙。少时与顾雍同抵楼桑。拜在一钱太守刘宠门下。后又一同退隐蓟国。为政一年,很有政绩。二人必为乐安太守陆康而来。
乐隐坚辞不受。然邑中父老,美意难却。这便解下系锦绫之细丝带,以经情意。
此去薮东,五百里。三日可达,亦不远矣。
“臣在。”左国令士异,趋步入内。
开年第一朝,新旧同僚齐聚。王命频出。预感当中,又料想以外。五尹横空出世,乃众望所归。蓟国积年上计,五人皆名列前茅,政绩常并驾齐驱,难分良泰(有无好评?自创自用)。得享高位,自令百官佩服。
仲春,己酉(初十),南宫云台灾。庚戌(十一日),乐城门灾。
说完,刘备遂大声唤道:“来人。”
世人皆知郭芝好酒。送行人群,皆置家中美酒相送。从官寺到港口,不过三里。郭芝浅尝辄止,亦酩酊酣醉。被人背上画舫。目送画舫远去,郦城父老,遂将杯中美酒尽数泼入水沟,代为相送。乃至流香十里。数日不散。
刘备霍然站起:“速去泉州港。”
然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十大哥臣,牧守一方。若以十年相论,堆集政绩足称第一。故蓟国法外容情,擢升两位老臣。然,容情却稳定法。
民气向背。
“喏。”
至此,蓟国吏治架构,趋近美满。本日之邑、城、县,便是后日分封给诸子的亭侯,乡侯、县侯。
顾雍亦欣喜道:“诚如主公所言,文谦足可放心。”
“报——”合法思路万千,浮想连翩时,有白发御姬入殿通报:“锦帆校尉甘宁前任来报。言,泉州冰融,业已通航。另有快船入港,遥见倭国使船,驶入勃海!”
陆尚幡然觉悟:“元叹所言极是。”
三老捧上美酒。乐隐一饮而尽。
岂料,赶来相送的豪商,纷繁将缠系锦绫的细丝带,自行解下相赠。见乐公各式推让,便有豪商自行系上车身。引世人纷繁效仿。待走完十里长街,轻车遂成彩车。
名流必有典故。古往今来,从未例外。
疏到禁中。被寺人群起而攻。言,陆康援引亡国之例,来喻圣明之帝,乃犯“大不敬”之罪。陛下承认。遂囚车将陆康押入廷尉监狱。
席间,陆尚垂垂平复心神。一前一后,两封手札。当万无一失。
“谢主公。”
顾雍乃是让陆尚做万全筹办。“大不敬”之罪,非比等闲。万一……家中长幼,当可保全。
“六百里去信右丞,救援陆季宁。传孤语:刻不容缓,十万孔殷。”
事不宜迟。刘备遂命人取来笔墨。陆尚手书家书,与蓟王诏命一同收回,六百里发往吴郡故乡。
后代报国无门,因而聊以安慰,寄情于山川。魏晋、两宋、明末莫不如是。唯我强汉,家国天下。仁人志士,豪气干云。纵横万里,气吞江山。
“喏!”
光和元年七月壬子,“青虹见御坐玉堂后殿庭中”。
“喏。”士异领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