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104集《妙法莲华经》
那么,因地的行法也分两段。
那如何做呢?他的实际的方向是甚么呢?就是菩提愿了。
第二个就是虚假。虚假固然不伤害你菩提心的底子,但是它伤害你菩萨道的行动,这类枝末的行动。因为你不肯面对本身的缺点,你老是粉饰本身,以是你就不会检验,你就不会进步,停滞你的进步。
文殊菩萨讲的偈颂是有事理。他用这个苦瓜跟甜瓜作比方,他说苦瓜的苦是均等的,它不是头部苦、尾部不苦,它的苦是彻头彻尾,每一个处所是划一的苦。甜瓜也是如许,大天然的甜,它也是中边皆甜。他比方说,你既然叫做划一无遮大会,你这个主理者就不能有不平等心,就不能用自我认识了。以是他就最后讲一句话来讲,我一个文殊菩萨,“修行三大劫”,我修了这么多泛博福德聪明资粮,成果被你这个知客师,“却被老衲嫌”,还被这个老衲给赶出去了。
“长行”当中又分两段。先看行法,再看行成。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癸1、颂止行
这两个,一个是停滞底子,一个是停滞枝末的妙行。
以是我们先讲菩提心。这菩提心如何发呢?
《法华经》的好就幸亏,对你一个初心菩萨,面对誓断统统恶、誓修统统善、誓度统统众生这个无量的法门,它奉告你两个重点:第一个,想体例调伏你的瞋心;第二个,想体例让你本身务实空中对本身。如许你才气够产生检验跟增上。这个是止行,先调伏这两个题目。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二百四十五面,我们看辛二的“重颂”。这个处所是意安乐行的重颂。重颂当中有两段,先看因地的“行法”,再看果地的“行成”。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你看身安乐行,身安乐你是要阔别十种不对,它是不平等的。仕进的你不能跟他来往,卖淫的、做杀生的,各种百般……以是诸位,阔别不对,“誓断统统恶”是不平等的。你不能说,欸,你的心是划一,你应当跟仕进的来往,跟那些大富父老来往。不成以!因为你跟他来往你会受影响,渐渐地你就放逸、懒惰、出错。他的攀登心影响到你。
壬1、颂行法 分二:癸1、颂止行;癸2、颂观行
看最后的结叹。
这当中有一个老太婆,这个老太婆带了一个小孩,又带了一只小狗,就去插手这个法会。她也插手拜忏、诵经,结束今后就到食堂去吃东西了。吃完了,老太婆说我还要一份。说你如何还要一份呢?我带了一只小狗,它也是众生。知客师说,好吧,那就再给她筹办一份吧,给这小狗吃。小狗吃完今后,老太婆说我还要一份,因为我肚子内里另有一个胎儿。这个时候知客师就不欢畅了,知客师说,你这摆了然就是要来贪东西的!就骂一顿,把她赶出去了。
你要奉告他甚么是功德、甚么是不对,让他有判定力,这个比甚么都首要。
这段是讲到誓愿安乐行的行胜利德之相,有三段。先看第一段,阔别不对。
因地当中也分两段,一个是止行,一个是观行。
“于在家削发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这个处统统两个所缘境:
以是第一个,你明天要守住你的戒体的底子,就是把你的瞋心调下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因为这个瞋心的火对你的伤害太大了,你没体例接受。你略微贪爱一点东西,贪爱饮食,贪爱就寝,这个都还能够渐渐进步的。
第一个,是在家削发人中。这个处所的在家削发是三乘的修行者,修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的行者。对三乘的行者,你但愿能够给他如何样?与乐。你但愿能够便利地指导他,使令他功德增上。这第一个,他已经在修行了,你但愿能够使令他增上。
这以下修四种想,使令我们成绩划一慈悲。
这个处所,“止”有两段。第一段是总标阔别恼害。我们在乎业的内心的天下,有两个是要重点舍离的: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第三个,不戏论。我们不要在言辞上去寻求夸姣,重点是你能够用这个法义来观心而产生调伏受益,不要去落入这类笔墨上的比较。
癸2、结行成
我们先看止行。
你应当作如此的念想:“如是之人(前面的菩萨跟存亡凡夫),则为大失。”他们此生落空泛博的好处。为甚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善巧便利,随宜说法,偶然候为实施权,偶然候开权显实,这个权实之间的调配是佛陀为根机分歧而宣说的,而存亡凡夫——先说存亡凡夫——存亡凡夫对这个权法却“不闻、不知、不觉”。
存亡凡夫他很简朴,他就是修一个善法。然后呢?然厥后生他顿时要享用这个善法。他说你不要跟我讲出世的法门,你也不要跟我讲往生,我这个善法就顿时要兑现在大家间。他没有出离心,这类人就很可惜了,则为大失。因为你不明白存亡的不对,你就不晓得这小我天果报“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你享用这小我间的欢愉,你要想想你的第三生,第三生要出错的。以是,这个存亡凡夫的可惜,可惜在那里呢?对于出人间的三乘道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闻就是没有闻慧,不知就是没有思慧,不觉就是没有修慧。这第一个,第一种愚痴。
以是我们要晓得甚么环境是有不同相,甚么环境是划一,你分寸要拿捏得很好。就是,凡是修善这一块,尽量划一,但是断恶的时候你要挑选。有些人你是不能靠近的,你碰不得,这个恶人缘你接受不起的。以是它偶然候是夸大不同相,偶然候夸大划一性,你这个分寸要拿捏得好。
癸1、释行法
这四安乐行,实在这个安乐可不是人天的安乐,它这个安乐的范围非常广。你只要能够照这个别例做,阔别内心的不对,先不要管外境如何样,先好好地去调伏本身,你此生安乐,你来生也安乐,你将来成绩永久的安乐。这个四安乐行,是全部迹门正宗的一个扫尾,落实到身口意的修学。
不轻视于人 亦不戏论法
最后总结,“说法无停滞”,这小我说法表里无停滞。这是以四种的想对治意业的四种不对,来阔别恼害,成绩慈悲。
那如何办呢?这以下别明对治体例。有四种对治:
这两个停滞,就总标恼害,一个是恼害别人,一个是恼害本身。
第二段,别明对治体例。
第二个,谄诳邪伪心。实在谄跟诳都是虚假,就是内心不朴重。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能够务实空中对本身的缺点,而把你的缺点给隐盖起来,成果心中的败北就不竭地扩大,你就落空了检验、增上的机遇。你是做一小我,又碰到佛法,你本来是能够把这些渣滓撤除的,但是你因为虚假而不敢面对本身的缺点,这模样装点承平的结果,就停滞菩萨道。
你晓得菩萨戒对瞋心制很多严格?你去读读菩萨戒,《瑜伽》也好,《梵网》也好,瞋心是没有任何来由的,没有来由,包含杀父杀母都不成以起瞋心。这是我的业报,我承担下来,认命!你起瞋心就是表示你不认命,你思疑这个业报对你不公允。
第四个是划一想。“破于憍慢心。”这个划一就是划一说法。
第一个,舍离嫉恚慢。嫉、恚、慢,蕅益大师说,它的核心机惟在妒忌。妒忌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因为瞋心跟高慢引生的。因为我们跟人家对比,发觉别人比我们好,成果我们的高慢心就遭到伤害,高慢心遭到伤害就产生瞋心,最后就构成妒忌。这是第一个,由瞋心、慢心产生了妒忌。从今今后,我们就跟众生站在对峙面了,就伤害你的慈悲心了。这第一个。
这段总结。我们透过前面的阔别恼害,然后划一慈悲,这类第三安乐行,“智者应保护”。一个有聪明的人,你先不要管外境如何样,你好好保护你的意业,能够阔别恼害、慈悲划一。你能够如此安住你的意安乐行,你将来的果报,为无量众生所恭敬。你内心划一地包涵统统,你将来的果报,每一小我看到你都起大欢乐,每一小我。因为你内心划一,以是你招感来的别人也是划一地对你恭敬包涵。这个是颂行成。
第二个,治轻骂。对统统的修行者,每一小我都有他该走的人缘,我们不要去轻视他所修的法门。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季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削发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便利,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聪明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以是,菩萨的全部离苦得乐的动手的方向就是,以神通力、以聪明的善巧力来为他指导、说法,使令他渐渐地趋势于一佛乘的佛道。这个是菩提愿。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壬2、颂行成
不过,这个处所我们看到身口意,我们回想一下,它要重视的一点,就是说这个分寸拿捏。
癸2、颂观行
而你,明天修完《法华经》今后,你开端如何样?站在一心真如的角度来看十法界。这些菩萨跟存亡凡夫大家寻求大家的,简朴来讲都是有所得,就是落空了无上菩提,那你应当如何办呢?你应当如许想,“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固然他不能体味《法华经》的殊胜跟美满,但是我发一个愿,我在成绩无上菩提的时候,随在何地,我将以真如三昧所产生的神通力跟聪明力来指导他们,使令他们安住在一佛乘的妙法当中。就发愿能够弘法利生。
当然有人就问,菩萨道很多种,他没有饭吃,我发愿带他去用饭;他抱病,我发愿带他去看大夫,这也是菩萨道。是的!但这个题目在那里呢?治本不治本。他明天有痛苦,但痛苦的底子是愚痴。因为他没体例别离甚么是善、甚么是恶、甚么是功德、甚么是不对,以是他才造罪。以是,痛苦是由罪业而来,罪业是来自于愚痴。你明天不把他的底子愚痴毁灭,不给他聪明的光亮,好,你带他去用饭,带他去看病,然后呢?他身材安康今后,他的愚痴却没改,他持续造更大的罪业。
以是,《法华经》的安住清净心跟菩提愿,再把修改身口意加起来,那就齐了。理观依止《法华经》,事修依止菩萨戒,最后呢?最后回归到你一念的菩提愿。你就靠这个菩提愿成佛,靠清净心跟菩提愿成佛。
“观行”是主动的,主动面,能够生起善法。
第二个,大师想。十方菩萨内心因为悲愍众生故,而行三乘的道法;固然他只是行三乘道法,但是他也是众生的善知识,他也在慈悲,他也在教养众生。以是我们应当如何样?以恭敬心,这些是我等大师,也是统统众生的大师,生大师想。
前面的身口意三业的安乐行,都有止跟观,有调伏烦恼,有成绩善法。但是誓愿安乐行没有止跟观的不同了,就只要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又有两个次第,甚么叫誓愿安乐行呢?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立菩提愿。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当然,如果你明天只要学菩萨戒,没有学《法华经》,你就少掉第一段了,就少掉安住清净心了。你的修行只要两个,就是修改身口意,然后会归菩提愿。这个处统统题目,因为你没有安住清净心,没有理观,你就站在自我认识。以是,一小我不学《法华经》,直接管菩萨戒的不敷在那里?我去受菩萨戒,然后呢?受完菩萨戒,我获得戒体;然后呢,我去断恶修善度众生;最后又是这个我去得果报。就是说,你内心的自我认识没有摆荡,你在自我认识的因地积累了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资粮力,然后你用这个资粮力去得一个来生安乐的果报,你跟无上菩提是没有交集的,因为你贫乏理观的这类教诲。你在流浪当中,你还是一个流浪汉,你本质没有变。但是你在流浪当中打工,积集了一点资粮,能够满足你衣食所需,你并没有回家。
慈悲于统统 不生懒惰心
以是这个处所等因而安住清净心、修改身口意、会归菩提愿。以是,全部安乐行,把《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惟跟菩萨戒的身口意的修学连络在一起了。
这个四安乐行是很首要,因为全部《法华经》的会权入实的实际,到了<安乐行品>就是落实到身口意的修学。它有三个重点,四安乐行我们把它总结成三个重点:
是佛子说法 常温和能忍
诸位!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会有甚么结果?它的结果就是你只要事修,没有理观。就是,我受了菩萨戒,喔,佛陀说这件事不能做,这件事就不要做;那件事不能做,那件事就不要做……那么你的全部修学,你不会如何样?你不会从窜改自我认识修起。你站在自我认识的角度来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全部修学变成单向的对治,你不会成绩总持的功德,不会的。以是诸位,你明天要在《法华经》内里受益,你必然要能够如何样?发愿在你将来的时候弘扬《法华经》,先把这个因地种下去。你现在发的愿,就是你将来的果报的呈现。你现在不发愿,你将来就没有这个人缘了。以是这个处所就是,身口意最后会归到菩提愿。
如果你受了菩萨戒,这一段经文必然要好都雅。就是说,你受了菩萨戒今后表示甚么?表示你从现在开端要誓断统统恶,誓修统统善,誓度统统众生。这个目标太大了吧?目标太大了,这个时候你应当如何样?要有一个重点,就是要晓得恶法哪些是重点。
以是,我们对三乘的行者起与乐之心,对存亡凡夫起拔苦之心,这叫做发菩提心。就是但愿这统统众生离苦跟得乐。
第四个,治恼乱。就是不要使令三乘的行人生起疑悔,说你不能成佛。你应当相互包涵。
第二个,成绩大力。你将成绩三种大力:第一个, 四众扶养。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们“扶养恭敬,尊敬赞叹”。因为你给众生实在的好处,你让他能够听闻佛法,今后生,由内心的憬悟而窜改。这个是对他最大的好处,以是他会戴德你、恭敬你。这第一个。第二个,诸天护佑。虚空当中的诸天乃至于善神“为听法故,亦常陪侍”。平常你在说法的时候,他陪侍摆布。碰到有人答辩的时候,“若在聚落、城邑、余暇林中”,有人答辩的时候(这个处所答辩指的是有人要来停滞你),那么诸天也会庇护你不受停滞。第三个,听者欢乐。你明天安立了一个弘法利生的誓愿,听者就真正地受益,他感到欢乐。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保护
我们看,你发了这个菩提愿有甚么好处呢?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能够成绩第四安乐行,你能够先发菩提心,然后立下了弘法利生的菩提愿,那么你这个时候有这类愿来讲法的时候,“无有不对”,没有身口意的不对,因为以愿导行嘛。你的方向是但愿能够弘扬佛法,开人聪明,透过聪明的开畅,他天然会断恶修善,他天然会离苦得乐。你不要太多地去做那些外在的窜改,你只要窜改他的内心,他天然人缘就窜改。你这个方向是对的,那你今后的全部指导,你对众生的指导,你就不会做太多的那些不需求的、弊端的善巧便利。你以这个弘法利生为底子,你这模样的方向是根基上身口意没有太大不对了,因为你的全部弘法的方向是对了。这第一个,阔别不对。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辛2、重颂 分二:壬1、颂行法;壬2、叹经法
第二种人呢?是“不问、不信、不解”。这个是三乘的道人。三乘的道人可惜的处地点那里呢?只晓得摆脱,不晓得无上菩提。就是心外求法,寻求涅盘沉寂,寻求六度的功德寂静。也是一样,“不问、不信、不解”,没有闻慧,也没有思慧,也没有修慧。
第三个,生慈父想。对于统统将来的诸佛世尊(众生是将来的诸佛世尊)生无上慈父想。他们是将来的佛陀,是将来众生的慈父。
当然,凡位菩萨灭恶是底子,你要先阔别不对。为甚么呢?菩萨道很简朴,第一个,你先不要出错三恶道。你不要说受了菩萨戒走上成佛之道了,成果七走八走掉到坑内里,变成三恶道去了,成果来生变成停滞你的善根了。就是说,第一个你要晓得,统统的烦恼内里有一个很严峻的,它这个叫妒忌、瞋恚、高慢,特别是瞋恚。
第一个,安住清净心。要作任何的修行窜改,必然要否定自我认识,从底子上否定你的畴昔所积累的这些弊端的影象。以是诸位!你学完《法华经》今后,你千万不要再讲说,哦,我的本性就是如许。你讲这句话就是必定它了,就是迷己为物、认物为己。就是你明天的清净心被代替了,变成一种自我的影象。以是第一个,安住清净心。
这赶出去不得了。这个老太婆走出庙门今后,俄然间消逝掉,现在空中!文殊菩萨示现。文殊菩萨讲一个偈颂,他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衲嫌。”
第二个,非菩萨。这个非菩萨指的是存亡凡夫,他也不是声闻,也不是缘觉,也不是菩萨,他就喜好寻求人天欢愉。对这个存亡凡夫,你要如何办呢?生大悲想,但愿能够肃除他的痛苦,起码不要让他堕入三恶道。你的标准就是起码不要让他堕入三恶道。
“以是者何?此经是统统畴昔将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你明天发愿来弘传《法华经》,固然你现在做不到,你先许下这个誓愿,为甚么会有这么多好处呢?因为《法华经》非同小可,那是三世诸佛所奥妙加持、奥妙护持的法门。
但是题目是,瞋恚它很庞大,因为瞋恚跟很多烦恼是相通的,你看,瞋恚通于妒忌,高慢久了也会产生瞋恚。以是,你防堵瞋恚,你还得要重视妒忌跟高慢的题目,这三个是连在一起的。瞋心是全部伤害你菩萨的戒体,就是你的菩提心。你说你这小我受了菩萨戒,你还喜好享用,喜好用好东西,喜好吃美食,实在这个都乱不了,这对菩萨道没有太大伤害,这个顶多你只是叫懒惰。但是你常常发脾气,你不要藐视这件事情。你明天也发脾气,明天也发脾气,你发久了今后,你的戒体就粉碎,你没有戒体的,你全部防非止恶的菩萨戒体都没了。因为瞋心是直接伤害戒体。
庚4、誓愿安乐行 分二:辛1、长行;辛2、重颂
第二个,修改身口意。这个是事修了。前面是理观。实在师父的态度是如许,你学完《法华经》今后,你最好去受个菩萨戒,不然你永久只晓得安住清净心,然后呢?然后你没有一个实际的动手处。实在你看前面的身口意的止行跟观行,佛陀是全数从菩萨戒内里抄过来的。当然,他是把阿谁断恶修善这两块重点抄过来,度众生的善巧、如何样度化众生讲得少。就是你如何样先端方其心,如何样能够指导本身趋势于慈悲划一。以是你明天学了《法华经》,有理观,然后事修如何办?你如何事修?你当然要受菩萨戒。菩萨戒讲很多,如何样断恶,如何样修善,如何度众生。以是安住清净心今后,开端称性起修,讲修德。修德就是如何样修改你的身口意三业。你有很多如梦如幻的不对要断,你有很多如梦如幻的善法要修,就前面说的止行跟观行。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第一个,大悲想。如是佛子说法,就是我们明天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来讲法的时候,能够“温和能忍”,对统统众生差别的根机能够安忍包涵,以慈悲心面对统统的众生,乃至于不生懒惰心,要主动主动地去教养众生。主如果大悲。
最后呢,最后导归菩提愿,用菩提愿作扫尾。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停滞
以是你看大乘法跟小乘不一样。小乘的空观动手最后是如何样?空、无相、无愿。空观,这小乘的空,声闻缘觉的空,它空到最后,然后呢?别人生就没有甚么欲望了。大乘佛法的清净心你也能够说它是空,但是它阿谁清净心是清净中带有具足。以是它空掉烦恼的时候,空、无相,它是菩提愿,它是有愿的。这清净心修到最后,它是会归到慈悲的愿力去。
以是诸位!“誓断统统恶”是没有甚么划一不平等,染污就是染污,清净就是清净,就是要阔别染污,靠近善知识,以是身业在阔别不对这一块是不平等的。但是在修善法的时候,你在布施的时候,持戒的时候,那是划一的。你布施,本来说法也是一种布施,法布施嘛。
第一个,治谄诳。治谄诳就是修改直之行。你没有需求去高估本身,你应当晓得你的长处在那里,缺点在那里,找到你的定位便能够了,朴重。
他当然夸大的就是,你要行菩萨道,你就是要划一慈悲。因为你不晓得这小我,到底是大师也好,凡夫也好,都是将来佛。你不晓得他是不是哪一个菩萨示现的。当然,更首要的就是,你要重视你的因地。以是菩萨道就是说,你的心不能够看外境;看外境,你的心就不平等了。
畴昔有一本书,叫《文殊菩萨感到录》,这内里讲到一件事。说有一天五台山办一个无遮的大法会,统统人都能够插手。你不必然是佛弟子,只要你有人缘能够爬到寺庙上去,你就能够插伎俩会。这个法会诵经、拜忏,诵经拜忏结束今后就开端施食,划一地施给统统有缘的众生。不管你是佛弟子、非佛弟子,你只要颠末,你都能够来受用这个饮食。
辛1、长行 分二:壬1、明行法;壬2、叹经法
壬1、明行法 分二:癸1、释行法;壬2、结行成
这个处所先发菩提心,然后转成明白的菩提愿。因为你菩提心是不能付诸行动的。你说,你但愿众生离苦得乐。然后呢?然后如何做?你没有实际的方向,这是个实际。但是菩提愿,它是有个方向,弘法利生。
以是,《摄大乘论》上说,菩萨固然有无量的福德力,他能够心想事成,他手一伸出来,雨无量珍宝,那有人就问菩萨说,那你为甚么不雨无量珍宝给那些贫苦的人,来处理他们的痛苦呢?《摄大乘论》说了,菩萨不这么做,因为如许对众生没好处。他没有福报,你给他很多的钱,他更放逸,成果他罪业造得更深。以是,统统痛苦的根本来自于罪业,统统罪业的根本来自于你心中的愚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绩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不对,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群众、婆罗门、居士等,扶养恭敬,尊敬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陪侍。若在聚落、城邑、余暇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日夜,常为法故,而戍卫之,能令听者皆得欢乐。以是者何?此经是统统畴昔、将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我们解释这两个不同。菩提心是个总相,就是说你明天受了菩萨戒今后先有一个心态:我但愿统统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就是菩提心,这是一个总相。至于你要如何去做,你要如何去实际你的抱负,那就是菩提愿了。这个菩提愿是别相,就是你实际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