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69集《妙法莲华经》
【师父答疑】这个是从〈药草喻品〉的权实不二的观点,提出两个题目:
【师父答疑】大乘的行者回家的过程,我们看附表第十七,以佛教的四种人缘观来讲明。
实在同一个法门,你的心态很首要。你以为这个法对你可有可无,那这是一种力量;你以为这个法是我必然要做的,那又是一种环境。以是,法是无自性的,“诸法无性,尽随心转”。你筹办得好,你像树,你有根,雨水下去,你这棵树就不竭增加。你这棵树是没有根的,就是养在花瓶里的,那你这个就是一时的欢畅。以是你看有些人,念佛念了一辈子,他来生不必然会念佛,因为这个佛号没有在贰心中生根,题目在这儿。他这个佛号就是,他有需求的时候,他刚好身材有病痛,碰到停滞,就把佛号拿来念一念,念完今后就把它给放了。以是这个佛号在贰心中并没有构成所谓的“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他跟佛号没有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干系,这类人来生是不必然会念佛的。
第三种人寻求功德。他为了功德,一个菩萨为了成绩功德,他甚么都不怕。佛陀说,那种六牙白象,不管你用甚么箭去射它,菩萨为了广度众生,跳入存亡大海,积功累德,他无所害怕。他为了成绩功德,他甚么都不怕。
以是诸位!你把权实二法的操纵——理观的安住、权法的修证搞清楚,今后不管你去那里,你去净土也好,你去娑婆天下持续循环也好,你必然用获得。因为权实二法,在你成佛之前,你是必然要面对的,没有例外。你说,我到了极乐天下便能够直接契入实法!极乐天下是供应一个好的环境,你内心的天下还得渐渐窜改。
实在很多菩萨不听经,这个是很亏损的。你不听经,你如何保持你的观照呢?你说观照是如何保持呢?你一天所打仗的六根六尘,没有一个东西会增加你聪明的,没有。你说我靠生命的经历增加聪明,如果你生命经历会让你增加聪明,佛陀就不消出世了。你懂吗?不消出世了。生命的经历只会增加你的妄图。增加聪明只要一个别例,跟佛陀、跟法学习,没有例外,除非你是辟支佛。辟支佛他不是要成佛,但是辟支佛他畴昔生也是学过佛法。以是,保持大树的程度,你就是要不竭地接收法水,就这模样。
【学员发问】生命的增上只能在来生才气实现吗?为甚么此生业力的消弭、烦恼的减少、运气的窜改都不较着?
同时,佛陀也讲出了实法,就是真如的安住。从《法华经》的意义就是说,人缘的修证跟真如的安住是互含互摄的。就是说,当你在人缘上修证的时候,是有助于你的安住;当你在真如安住,当然也有助于你人缘的修证。这两个法门是相互帮助的。为了讲这个事理,佛陀在经文当中讲出了三品,〈比方品〉〈信解品〉跟〈药草喻品〉,申明这个“权实不二”。
就是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佛陀讲了很多很多,但是你的心量有限,能够记着的有限。你如何样能够在佛陀讲的这么多法中,配出你呼应的、会让你厌离娑婆的、让你欣求极乐的法,让你不竭地思惟而达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结果?这个只要你本身能够做。现在统统的法师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你要碰到佛陀,佛陀讲《法华经》,《法华经》例外,《法华经》是闪现说的;《法华经》以外的那些阿含、方等、般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讲《阿弥陀经》,你会听到你最呼应的极乐天下的依正寂静。但是现在佛陀不在了,以是我们现在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那么小我性的佛法就靠你本身了。是这模样的。就是为甚么要体味本身。
以是我们看〈药草喻品〉,佛陀面对我们众生的根机,他的态度就是恒顺,恒顺众生。我们因为无量劫的生命经历,已经构成了根机,佛陀必必要尊敬我们的畴昔,作为一个佛陀他都不能窜改我们。这就是为甚么佛陀大悲的重点——前面加一个“善巧”。如果佛陀只要大悲、没有善巧,那现在的佛弟子要少掉一大部分。以是我们从〈比方品〉当中能够感遭到佛陀的大悲,他随时在调剂本身的脚步来满足众生的需求。
【师父答疑】好,这也是普通性的题目。这个〈药草喻品〉讲两件事:一个叫做津润,一个叫做发展。雨水跟草木叫做津润,就是雨水一下,草木获得津润。那么草木获得津润今后,当然就是甚么样呢?各自发展,叫“无差而差”。草接收的水少,就长出它草的这一部分;树接收的水多,它长出了生果。那么雨水跟草木所要表达是一种权法,五乘的因果,各自有各自的善根的增加。
以是,实在我们修习法门不必然要多。你看有些人一辈子修了很多东西,甚么东西都没有留下来,甚么都没有。拜忏的时候他也去拜忏,做义工他也去,他修了一辈子,他的心中全数是妄图跟固执,佛法对他来讲叫做结缘。有些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我这一辈子就是不打妄言,我把口业守好!就是他把它当一回事,这也是一种善根。
就是说,你必必要找到你呼应的法门,来指导你欣求极乐。你不是把《阿弥陀经》读完了就算了。净土宗,你要欣求极乐,佛陀讲这个法的目标是要你欣求。那如何欣求?就是契机。你的心中本身要画出一套极乐天下的蓝图,而这个蓝图是会让你很想要去,并且是必然要去。这就是为甚么你要体味你本身。如果极乐天下激起不了你的兴趣,那你就去不了了,那你只会念佛。就是你会念佛,不会往生了,这个题目在这儿。
【学员发问】在〈信解品〉中,小乘圣者以各种比方自述回小向大的心路过程与佛陀的善巧安排。对大乘的修行人,佛陀的布局为何?若以〈信解品〉喻说的体例,大乘行者回家成佛的过程为何?
【学员发问】〈信解品〉和〈药草喻品〉的不同,是否能够了解为别五时和通五时的不同、渐次和圆顿的不同?
【师父答疑】我们先把信解跟胜解做一个申明。信解实在就是闻慧,闻所成慧。他听闻今后晓得这么一回事,但是这个法并没有在心中留下一种根。甚么叫根?信、进、念、定、慧。这个五根不具足,他顶多也能够就是一个信根,能够连正念的念根都不具足。那么胜解就不一样了。胜解,根基上他是从信解,再加上观照,加上发愿。他信解真谛,观照功德,然后发愿成绩。
但是如果你明天对佛号的定调,是“我生射中独一的救拔”,分开了佛号我就完了;要印光大师的决计说,你就观想,我明天禀开了佛号,来生就直接到三恶道去了。你有这类设法的话,阿谁佛号跟你的干系就非常密切了,阿谁佛号在你心中生根了。这就是一个善根力的念佛,这个佛号跟你就生生世世脱不了干系了,你心中有佛号,佛陀心中也有你了。是这么回事。
但是有些人,他真如一通达今后,学其他处所他能够互含互摄。这个法门之间它操纵,就是不必然要次第来;只如果呼应,他便能够拿过来用。
第一题就是普通性的题目。
那么菩萨是如何回家?我们看赖耶缘起。菩萨回家之前,他是有两个特性,菩提心跟空正见。甚么叫菩萨?就是他在人缘当中多少开端修六度了,能够他有所侧重,或者正视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止观,以是菩萨的回家跟声闻人回家过程不太一样。声闻人回家的重点在扫厕所;菩萨回家今后,他第一个先掌管家务,他不会处理业力的题目。就是,菩萨的重点要积功累德,净罪集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重点是缔造功德。菩萨一回家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佛陀必然让他先掌管家务。
第一个,你特别喜好寻求安乐。对人间的繁华繁华、安康长命你特别在乎。我们先不讲对错了,就是你的人缘就这模样。第一个,寻求安乐。
甚么叫妄图固执呢?简朴地说就是有所得。这是我们循环的特性。你说这小我为甚么喜好事情?你真的觉得他喜好事情吗?一定。他是透过事情去调换他的生射中的欢愉、衣食。你说,我是做义工的!那你起码是寻求来生的欢愉。你说我来生欢愉也不寻求!那必然寻求成绩感。成绩感是感受,也是一种寻求。凡夫在娑婆天下循环,他就是有所得,这是特性。以是他这类心态来到佛教,他也是用有所得去拜忏、去持戒、去念佛的。以是必然是先权法再实法。
〈药草喻品〉它夸大佛法的圆融性,以是它理观事修能够相互地交互感化。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学完《法华经》,你就晓得如何样能够安住大地。《法华经》是一个大地,五乘的教法就是草木。你明天学《法华经》今后,在操纵五乘的时候你以大地为住,安住一念心性;那么在权法的对治,你能够按照《阿含经》来对治烦恼,你能够按照方等时(净土宗属于方等时)来忆佛念佛,不停滞的。
以是诸位,这个法有没有在心中落下根,是你决定的。你把它当一回事,这个法就住下来了;你不把它当一回事,你这一辈子就算把佛法甚么都学过了,你也还是妄图倒置。就这模样。所觉得甚么你要修皈依?就是这模样,心态很首要。你把佛法当作哲理来研讨,跟把它当作一种宗教、一种皈依式的修学,那就不一样,完整不一样。以是这个处所就是看你了,看你的心态了。
声闻人的回家另有一点不太一样。声闻人对家的认同是很亏弱的。我们看,声闻人回家今后,他事情的时候是在家扫厕所,你晓得他早晨睡那里,你晓得吗?他没睡在家内里,他是“止宿草庵”。声闻人不敢在家内里睡觉,他在内里盖一个小茅蓬,早晨的时候去那边睡觉。以是,他是没有在真如安住的,他只是回家,只是把它当作打工。菩萨一回家,他必然会在家内里睡觉,他对家是认同的。以是菩萨理观的时候是直通正念真如,声闻人只能够观照空性。以是严格来讲,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事情。
我们看下一个,这一个是一个核心题目,我们会深切地会商。
当然,我们普通也不是绝对的。你说种性,实在凡夫,我看大部分都是不决定的,也寻求欢愉,也寻求沉寂,也寻求功德。那当然这是比例的题目。
以是,我们大要上看到了树产生了生果,但是你看不到这个布施跟你的自性是如何互动的,这只要佛陀晓得。如许懂吗?
但是,菩萨也有题目,他两个题目。固然菩萨的回家级别高一点,他直接掌管家务,但是他是一个凡位的菩萨,他还是有攀登心。以是他的心态会在安住真如跟心外求法当中不竭地活动。一下子正念强,他安住真如,晓得无所得,生命的重点在历练,我不成能在此生获得任何东西,人生的目标只是托彼六度、显我自性。他以为说,我在帮忙别人,实在是帮忙本身的,开显自性的功德。他偶然候正念现前,是如许。但偶然候,资粮位菩萨,你也晓得,就是心不决定,他偶然候一动攀登的心,他也是心外求法。以是菩萨的回家是不稳定的,这一点比声闻人还糟糕。声闻人相对稳定,声闻人他息诸缘务,他用心肠寻求涅盘,固然他没有回家,但是他厕所每天扫。而菩萨会在回家跟离家出走中间不竭地窜改,一下子又跑掉了,一下子回家了,一下子跑掉了。当然佛陀都包涵,佛陀没有任何定见。
第一个,我们平时如何体味本身,熟谙本身?
以是,智增上理观强,跟悲增上事修强还不太一样。你看菩萨,有些菩萨他福报很大,他分缘结得很广,但是他是存亡凡夫;有些菩萨聪明很高,他是一个贤人,但是他没甚么分缘,他畴昔生就是这么回事,因为他把大部分的时候用来处理存亡题目了。
那现在题目来了,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四十八愿讲了很多极乐天下依正寂静,你要找出能够指导你本身的。就是说,你现在为本身开药了,你现在不是等着佛陀来开导你。我们现在没有穷子的荣幸,穷子他一天到晚在街头巷尾,佛陀把他带过来,佛陀有便利力啊!但是我们明天没有发展在佛世。就是说,依报寂静,宫殿楼阁,大地寂静,琉璃地,空中寂静,空中雨天曼陀罗华,各种香气,哪一个更能够激起你对极乐天下的好乐?正报寂静,你说,身材安康很首要,有些人说身材健不安康没甚么,我要身相寂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跟佛陀一样的寂静!有些人说,神通很首要,我不能老困在一个处所,我得要扶养他方十万亿佛,到其他诸佛天下看看。没干系。
只要通达全部生命的本相,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发愿。以是这个愿力要不退,你就是不竭地要学习大乘典范,不竭地熏习大乘佛法的聪明,增加你的聪明的观照。信解然后才观照,观照才会发愿。你老是不学大乘典范,你也不听经,你只晓得事修,你只是去拜忏、拜佛,然后好好念念佛,你整天都不听闻佛法,你的愿就渐渐地退失掉了。
就是说,安住大地的人,你随时能够调剂。我现在需求变成小草来调伏烦恼,你就变成小草;我明天能够要变成小树,我要忆佛念佛。就是说,当我们能够进入〈药草喻品〉的理事无碍,你理观强的人,就不必然要说先阿含、再方等、再般若,不必然,你这两个能够同时操纵。你明天操纵阿含来修四念处调伏烦恼,明天修方等时忆佛念佛,能够的。这个法门你便能够如何样?互含互摄,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调伏跟指导。
【师父答疑】是的,我们每一小我的修学都是如此。能够说,十方诸佛都是从凡夫修上来的,没有例外,没有一小我一出世就成佛的。以是,两段式的修学,就是先权法、再实法,是通于十方诸佛天下的。这一点在〈便利品〉讲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在〈便利品〉广引五佛,畴昔佛、现在佛、将来佛,乃至于释迦佛跟十方诸佛,五佛的说法,没有一尊佛是直接讲实法的,没有。都是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说,不但是秽土,乃至于净土也都是要两段式,都是要先讲三乘,再见归到一佛乘。
清楚楚,成果你不体味你本身。因为你很少去静坐观心,你很少察看你本身。实在,你不竭地去静坐、察看你的内心活动,你会发觉你的内心有一个趋势。每一小我的内心的活动有一个轨则的。就是说你只要看明天,看我明天做甚么、明天做甚么,我碰到这件事情如何反应,我碰到这小我如何反应。你把你本身的内心活动画一条曲线,你发觉你的内心是有必然的轨范的,你内心有章法的。
那理观强的菩萨,他感觉成绩功德多少没干系,他会很快去处理存亡业力的题目。他晓得循环的题目要从速处理,不能拖,以是他掌管一段家务今后,必然要到厕所,去把五蕴内里的烦恼、业力处理掉。以是菩萨就有两种:悲增上、智增上。你厕所不扫,它永久就放在那边,就这模样,这业力的题目。
有一种菩萨,他就是喜好跟众生结缘,他不太喜幸亏佛堂内里修止观的,这类人的确是有。那么事修强的菩萨,能够在家内里待的时候短一点,这小我轻易心外求法,因为他理观亏弱,是吧?你长时候没有静坐,没有学《法华经》,喜好跟众生广结善缘,积集资粮,悲增上就是这模样。以是事修强的菩萨,他能够不会那么快去扫厕所,他在循环的时候会拖长一点。
当然,佛法有不成思议的指导力,只要你不放弃,渐渐地你回家的次数、时候就会渐渐拉长。拉长今后,菩萨最后他要担当家业,必然有一件事情,他必然要归去,还是要扫厕所的,因为存亡业力迟早要了的。以是菩萨回家今后,他是先掌管家务,因为他之前就是在六度内里,他晓得这功德的收支,甚么东西要利他,甚么时候自利。他对珍宝的操纵,他在没有回家之前就做这事了。以是回家今后,他掌管家务一段时候,他迟早还要去扫一次厕所,能够他扫厕所的时候会短一点。就是说,菩萨要了存亡,他也是要面对业力的题目,除非他往生到净土去,这是一个捷径。他只要不分开,不走捷径,他到了十信位走完今后,资粮位走完进入加行位的时候,他就要处理业力的题目了。你库房管完你必然要有段时候把厕所扫洁净的。
那么甚么是权法呢?权法就是在人缘上的修证。佛陀为了满足众生的根机而开出了五乘的法门,各取所需:你喜好寻求欢愉,你喜好寻求沉寂,你喜好寻求功德,佛陀用五乘的法门满足众生在人缘上的需求。
你把大部分的时候用来跟众生结缘,那么诸法人缘生,那就是你的挑选了。你把时候放在真如,你就要放弃人缘所生法;你把时候用来运营人缘法,你就要放弃真如。凡位的菩萨你不成能说是“如同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能够你没有阿谁本领。以是你要去跟众生结缘,你就要捐躯你的存亡题目,就是这么一个环境。
统统的法都要跟你保持,你看修菩提心也是如许。菩提心再好,如果你以为菩提心跟你没有干系,那它就是它,你就是你。你必然要思惟说,我如果不修菩提心,我就是一个卑贱的众生,我甚么都不是。思惟菩提心的功德,说是“王子坠地,功超群臣”。我是一个凡夫,发了菩提心,我就发展在佛家!你看阿罗汉功德这么大,他带一个弟子,弟子颠末故乡的时候看到农夫的辛苦,起了一念的菩提心,阿罗汉顿时请他走前面。他的弟子甚么事都没有做,是一个凡夫,他就一念的菩提心,阿罗汉有神通,就顿时请他走前面。
以是,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夸大圆融性,就是法法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感化;就不必然要说,必然要如何样。你看有些人,他的确要先学唯识再学《楞严经》的,他要把唯识学的这类心识活动学完今后才气进入真如。
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就是这个草木的发展跟大地的安住,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布施。布施是一个雨水。对不对?你修布施的时候,你做义工的时候,你遭到布施的法的津润,你来生会获得繁华的果报,我们普通人是如许解读。但是你可曾想过,当这个布施的法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布施为法界,统统法趣布施。这个布施的法是在你内心转动啊!就是说,你晓得你这个繁华果报是如何来的吗?你不晓得。你觉得是布施给你的。错!这个布施实在某种程度已经在启动你自性的功德。就是说,布施为相,动员布施的心,动员成绩布施的自体,产生布施的潜伏的服从,而成绩布施的因地,而有各式的人缘,最后有布施的成果,最后回归心性,如是本末究竟等。实在,你在布施,你同时也跟真如赋性在互动。真如赋性就是你要不竭地互动,真如内熏,你越动它,这个真如就越有生机。
那么为甚么要体味本身呢?体味本身,你才有体例指导你本身。诸位!我们现在发展在一个没有佛陀的期间,这是一个严峻的题目。你发展在佛世,你不必体味本身。你就整天过一天、过一天,时候到了佛陀会把你叫过来,奉告你,你如何如何做,你只要依教推行就好了。现在可好了,佛陀不在了,以是你就不晓得该如何办了,整天大师就是不晓得该如何办,大师有药就乱吃了。
这个是《法华经》的特性,它是通于十方天下的。每一尊佛都是两段式的传授,先权后实,没有例外。
下一段,〈药草喻品〉。
以是《法华经》的权实二法是遍及性的。就是,你把这一套的体例操纵学会今后,你今后去那里都用获得,这个在十方天下是具有遍及性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念佛,很多人的佛号是逗留在信解。他晓得佛号很好,但是他本身没有颠末对佛号的功德的思惟而产生果断的愿力,以是他这个佛号念起来是很轻易被妄图打断的。但是你如果是一种胜解式的念佛,你是对净土的佛号产生信解,产生观照,产生发愿。这个重点在观照,实在就是你对这个法的深切观照。
我们看第二题。第二题是核心的题目,我们能够深切地会商。
我们普通人很轻易体味别人,对不对?你把你周遭人的本性都抓得清
我们现在答复题目,看第二段的〈信解品〉。我们此次题目比较多,考虑时候的干系,我们把题目分红两类:一个是普通性的题目,我们答复今后就不作深切会商,晓得甚么环境便能够了;别的一种是属于关头性的题目,我们能够作深切的研讨。关头题目有四题,我到时候会夸大。
【师父答疑】是的,〈信解品〉是比较偏钝根的,就是法执特别重的。以是它必然要次第,先扫厕所,再掌管家务,再父老付财,他是处置修而趣向理观的。以是这个〈信解品〉夸大别五时,是对的。
到了〈信解品〉,当然是弟子们本身陈述本身修学的经历,我们从〈信解品〉能够看出众生的坚毅的固执。声闻人最早跟佛陀父子相见的时候是相见于华严时。佛陀讲《华严经》,开显这类不成思议的功德寂静。我们看声闻人看到功德寂静是“可骇疾走”,惊骇、逃脱。声闻人宁肯在贫困的街巷内里打工,宁肯去扫厕所,他也不肯意去接管佛陀闪现的珍宝。以是,这众生的固执是非理性的。你说你为甚么如许?他就是这模样,没有为甚么。说,为甚么极乐天下这么好,你还是挑选在循环?他就是如许!以是,“众生到处着,引之令得出”。就是,我们看别人很清楚,但是你本身落在固执的时候你就是这模样。以是,固执只能指导,不能窜改。佛陀不竭地用体例窜改他,说,好,先满足你!你喜好做卑贱的事情,我就让你扫厕所,然后渐渐地掌管家务,最后父老付财。以是,面对固执,只能够渐渐地窜改,就是用指导的体例。我们从〈信解品〉看得非常清楚,佛陀只能够等候、包涵,没有其他的体例。
我们先看小乘是如何回家的。小乘人是要处理存亡业力才回家的。他因为出离心重,以是佛陀让他回家今后扫厕所、除粪,就是透过五蕴身心来调伏我们的烦恼跟业力,寻求涅盘沉寂。以是,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于出离,就是灭除罪业,灭除存亡业力。
就是说,佛陀大要上施设布施的法,你觉得说你布施要成绩繁华,实在布施是拉近你跟真如的间隔,更首要的是这一点。从佛陀的目光,他要的是这一块。当然,你如果补缀观,那更快,结果更好;你不补缀观也能够。佛陀说,你本身不晓得。但是,固然你不晓得,你的布施在你的心中运转的时候,实在你的内心跟真如更靠近了。以是每一个法都是权实不二。在我们来看仿佛是权法,但在佛陀来看,你在权法获得你要的,但是你的真如也在增上。当然这个法在你的心中有烙下更深的力量,就看你本身有没有产生一种皈依、观照、发愿,这个才是关头。你本身心态的筹办也是一个身分。
看下一段,我解释第二题,菩提愿的题目。我方才解释熟谙本身,第二个是,我们如何把内心的菩提愿稳定地保持在大树的程度?菩提愿是来自于聪明的支撑。你说发愿跟聪明是两回事,实在是一回事。你没有阿谁聪明,你这个愿发不出来的,我不骗你。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愿发得出来吗?你不成能。
你都不晓得,你的程度一向在降落。我们现在是会退转的,十信位的菩萨是进进退退的。保持不退只要一个别例,就是让你本身进步,没有其他体例。生命没有保持原状这个东西,我们的心是静态的,顷刻顷刻生灭,以是我们的生命要么进步,要么退步,不成能说你明天跟明天完整一样,没有这回事。以是,哪怕是进步一点点都没干系。
当然他也是没有挑选。你说你挑选,实在你也没的挑选,因为你的根机就是如许,你是悲增上的,难不成你顿时要变成智增上?你也做不来,是吧?一天到晚喜好跟众生结缘的,你叫他改,他也改不了;喜好打坐的,他发菩提心,不表示他要顿时跟众生打仗。
草木跟大地的干系就不一样,草木跟大地的干系叫做“差而无差”。就是,大地是划一的,每一小我的根跟大地的连络,对于大地来讲它是划一。以是,雨水跟草木是一种权法的增上,而草木跟大地夸大的是一种真如的安住。就这模样。我们普通只看到了草木的发展,我们看不到真如的安住这一块,因为真如安住是在大地以内。
【学员发问】师父慈悲!在凡夫菩萨这边,如果我们再细分的话,有人又分类说,有的人理观特别强,有的人事修特别强。那师父是不是能够在比方上面再详加申明:理观强的人、事修强的人固然都是菩萨,但是他们在回家的过程内里又是甚么样的一个环境呢?感谢师父!
我们内心活动的轨范,佛陀分红三类:
到了〈药草喻品〉就清楚了,权实不二,夸大佛法的圆融无碍。你不要看佛法大要上叫你布施、叫你持戒、叫你修空观,仿佛跟成佛之道都没甚么干系。你错了!佛陀的每一个法就像天上的法雨,它在津润我们的枝叶花果的同时——你看,今天下了一场雨,草长大了,树也长大了,但是你可曾晓得,它的根也长大了,这个树根跟大地更加坚毅地连络在一起了。以是,佛法在开显我们的法门的时候,大要上让我们做一些权法,实在,当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回家了。这就是佛法奇妙的处所,就是让你修学而不觉知。以是,到了〈药草喻品〉就说了然,实在佛陀是非常善用权法实法的一种相互的操纵,大要上满足我们的根机,实际上佛陀悄悄地把我们带回家,这个是佛陀最高超的聪明。
【学员发问】〈药草喻品〉的核心机念是“权实不二”。但作为末法期间的凡夫,我们对佛法雨露的企求具有多元化的偏向,固然内心敬慕成为大树,但是遇事逢缘还是轻易落入小树、中草乃至小草的心量,因为,固然有了必然的信解,但是修证上还差得很远。叨教师父:1、平时如何体味本身、熟谙本身?2、学习了《法华经》,如何做到把内心的菩提愿景稳定保持在大树的程度?
第二个,有些人感觉,欢愉对我来讲没干系,我要的是沉寂。他喜好沉寂,因为他以为欢愉你没体例掌控,欢愉一下变成痛苦。欢愉跟痛苦,这两个是姐妹。你要欢愉,你就得概括接受它带来的痛苦。以是,有些人聪明高一点,那我欢愉也不要,痛苦也不要,我寻求沉寂。
【学员发问】请师父慈悲,再次申明在草木的发展过程中,雨水及大地的相互干系。
当然,理观强的菩萨,也比较轻易往生到十方净土去,那这个时候厕所扫不扫就不是题目了。到净土去,他没有循环的题目了,它供应你一个很长的寿命,它有佛陀的住世,是吧?以是他就等因而,我们套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横超三界,他是走捷径出去了,这叫带业往生。业一带走,那厕所就不消扫了,是不是?以是这是小我的挑选了。
你看善导大师他如何观照。他说我们如何对佛号产生胜解?就是说,你要观想我是存亡业障凡夫,无量劫来没有出离的力量,我本身没有力量处理存亡题目,而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他必然能够救拔我。我本身在完整没有力量的环境之下,我只要一个挑选,就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你渐渐地察看到如许的一个环境,就是佛号在你生命当中是你独一的救拔,这个时候你会从一种“我想要念佛”而晋升到“我必然要念佛”,这个是胜解,你做这件事情有坚毅的愿力。如果没有愿力的人,归正我有空我就念念佛,没空我就不念佛了,以是他不会把生命当作是一种欲望、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的,以是这个处所产生的力量是亏弱的。
以是佛陀对于“誓断统统恶,誓修统统善”是定得很严格,但是,“誓度统统众生”,佛陀是定得比较宽松,他能够让你用随喜。我看到别人做,我随喜,不表示我要投出来,不必然。就是菩萨能够先思惟,我要先处理我的存亡业力,再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是能够的。
那么为甚么这模样呢?因为我们明天学佛是从循环今后再来学佛的。我们明天学佛不是从零开端,不是从真如赋性,我们是经太长时候的循环今后,经历过很多的生命经历,颠末很多的不精确的知见的熏习,然后才来学佛的。以是,每一个佛弟子是带了妄图固执再进入佛法的。是这模样的一个环境。他之前的妄图固执带入佛法,他修学佛法当然也带了妄图固执,他不成能顿时窜改。以是佛陀是先满足众生的需求。
以是这个处所也就是说,厕所是必然要扫的,是早扫晚扫的题目。就是扫厕所跟掌管家务这两个是必然要做的。当然菩萨他的聪明高,他的我执、法执如果相对淡薄,他在处理存亡这一块会快一点。最后他归去扫完厕所就直接入了初地,就进入法界缘起,授记作佛。这个是菩萨回家的过程,不太一样。
【学员发问】信解和胜解的辨别是否在于,胜解会有更深切的身材经历?比如说“何期自性”这两句话,弟子有一次细心体味这两句以加坚信解,然后在内心起佛号,有一种特别温馨、仿佛身心都熔化的感受,起码跟平时只是嘴上过过不一样,这是否是离安住进一步了?又则我们平时在修持上应如何加强契入实法的因种?
你看菩萨戒也讲,我们的三聚净戒,重点在“誓断统统恶,誓修统统善”,菩萨重点在自利。在菩萨戒内里说,菩萨为了自利,他在修学当中不想让人家滋扰,他能够放弃利他,临时放弃利他。他能够做如是念:我不是要放弃众生,而是我现在有更多的加行要做。以是菩萨能够作如是思惟而不伤害菩提心,就是说,等我成绩道业再来度化众生。这个在菩萨戒是能够接管的。
以是你如何样加强你的善根?信解、观照、发愿,重点在观照。就是你把佛法听完今后,你有没有真正地去消化它,然后把这个法跟你的生命做一个保持。
就是说,你要先找到大地,很首要。你找不到大地,那你费事就大了,你一个草,你就是草了,你不成能把草变成树,不成能;法法之间的融通,对你来讲,法就没有融通性了。你把握了大地,你能够变成一枝草,你也能够变成一棵树,能够。当你现在需求草的营养的时候,你能够稳定而随缘,变成草;你也能够随时回归大地,再从大地变成一棵树。以是次第修、圆顿修的关头就是,你是不是找到了大地,这个是成败的关头。下一题是核心题目。
【师父答疑】理观跟事修各有各的特长。理观强的人,我们普通来讲叫做智增上菩萨;事修强的人,我们普通叫悲增上菩萨。的确是菩萨有两种。
关于体味本身,有没有题目?因为我们发展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期间,以是,我们不得不为本身开药方。你本身要为本身配药,就是甚么样的法会让你欣求极乐,甚么样的法会让你厌离娑婆。娑婆天下也是这个事理,娑婆天下有很多很多的不对,哪一个不对会让你感觉内心会痛的:生老病死或者三恶道的痛苦,或者各式百般的痛苦,爱分袂苦,获得今后落空的痛苦。
〈比方品〉的核心机惟,主如果要夸大佛陀的大悲的善巧。我们看〈比方品〉一开端,佛陀进入三界的时候,三界是一个火宅,就是非常不平稳。在这不平稳的状况之下,实在佛陀内心的等候是但愿我们顿时能够修《华严经》,从一佛乘的功德直接契入佛法界。但是众生是架空的,没体例接管,以是佛陀顿时调剂战略,而“舍几用车”。这个“几”当然就是一佛乘的功德,这个“车”就是三乘的教法,就申明佛陀的大悲重点在于善巧。他晓得众生是不能窜改,众生只能指导,以是佛陀在《法华经》讲出一个非常首要的看法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就是说,佛陀是一个大威德的境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为法王,于法安闲,但是他不能进入到我们内心来窜改我们,不成能。他晓得不成能。就是说,佛陀如果用佛的力量逼迫我们修学,结果就是“坠于三恶道”,很多人会架空、诽谤乃至于修学外道。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学员发问】叨教师父,在〈信解品〉中,穷子在华严上闷绝躄地,故而佛陀只能先度根熟的大乘菩萨;凡夫二乘,如聋如哑。那么这些华严会上的大菩萨,畴昔生在因地是否必须也要经历穷子的志意下劣,先三乘的修学,才气在华严时感得佛陀一乘的传授?也就是娑婆天下众生两段式的修学,在十方天下是否具有遍及性?
以是,法门会不会在你心中落根,就是你必然要把这个法跟你的生命连络在一起。我必然!我非常需求它!这个法就会在你心中落根。如果这个法门对你来讲,你以为可有可无,那这个法就悄悄地从你心中走畴昔,是甚么陈迹都没有留下了。
题目是,你的时候未几,我的时候也未几,大师时候都未几了。从往生的角度,我们必必要在灭亡到来之前,把我们的生命要如何样?欣求极乐!就这棵树,你要往极乐方向倾倒。这不是嘴巴讲讲的。
我们此次首要的上课内容,是申明“约迹门开权显实”。这一科的重点是申明甚么是佛陀的聪明。《法华经》把佛陀的聪明分红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