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真迹
他不由得对林天然更加敬佩。
很快,一套青瓷茶具被端了上来。茶香袅袅,在雨声中更显清幽。
林天然从袖中取出一张绢帛,上面绘着两枚玉佩的图样。
那超脱的笔锋,那灵动的气韵,那浑然天成的章法......这绝对是真迹无疑!
未几时,内侍捧着一个锦盒仓促返回。
赵济闻言,心中一震。
"林先生此言,令朕茅塞顿开。"赵济叹道,"不知先生可愿常来宫中,与朕论道?"
汴京皇宫。
林天然淡淡道:"陛下可知,唐太宗李世民曾将《兰亭集序》真迹带入昭陵陪葬?"
他转过身,只见一个身着月红色长袍的男人不知何时站在了御书房内。
窗外细雨绵绵,打在檐角收回细碎的声响。
他自幼痴迷书法,却从未有人如此直指本心肠评价过他的字。
赵济点头:"此事朕天然晓得。太宗爱此帖如命,临终前命人将其放入棺中,永久相伴。"
林天然道:"此乃空间灵宝,可纳万物。据鄙人所知,这两枚玉佩正保藏在陛下的国库当中。"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
赵济深吸一口气,尽力平复冲动的表情。"林先生,此物过分贵重,朕愿以国库中任何宝贝相换。"
赵济接过锦盒,动手沉甸甸的。
赵济眼中闪过一丝惊奇。
这林七不但精黄历法,对茶道也很有研讨。
那人约莫二十五岁高低,面庞清癯,端倪间带着几分出尘之气。
林天然微微一笑:"世人皆觉得真迹在太宗棺椁中,却不知,太宗临终前窜改了主张。他命人将真迹藏在了陪葬宫女的棺木中,以防后代盗墓贼觊觎。"
但现在,那人对书法的点评却让贰心头一动。
喜好青骨谣请大师保藏:青骨谣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他悄悄翻开,只见内里躺着一卷泛黄的绢帛。
林天然奥秘一笑:"鄙人机遇偶合,得入昭陵,在陪葬宫女的棺木中发明了此物。想来是上天必定要让我将此物献给陛下。"
终究,他对艺术的痴迷克服了统统。
赵济细心打量图样,俄然想起甚么:"朕记得这两枚玉佩!是先帝留下的宝贝,一向收在国库深处。"他回身叮咛内侍:"速去国库,将这两枚玉佩取来。"
每一个字都仿佛活了过来,在纸上舞动。
林天然微微一笑:"鄙人自幼随家师习字,家师曾言,书法之道,在于心而不在于形。心正则笔正,心乱则笔乱。陛下之字,锋芒毕露,可见心中自有丘壑。"
"这是本年新贡的龙团凤饼,"赵济亲身为男人斟茶,"不知中间如何称呼?"
"好!"他一拍案几,"朕承诺你!"
这是他克日来最为对劲的一幅作品,每一个字都仿佛要从纸上跃出,带着凌厉的气势。
林天然微微一笑:"陛下公然利落。鄙人不要金银珠宝,只要两枚玉佩。"
赵济站在御书房内,手中固执一支狼毫,目光凝在案几上那幅新作的瘦金体上。
那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
一道明朗的声音俄然在身后响起,赵济猛地一惊,手中的狼毫差点掉落。
确切,最后一笔过分凌厉,少了些六合之大、包涵万物的气度。
"这......"赵济的声音都有些发颤,"林先生,此物从何而来?"
“必玉佩本来有三枚,那一枚我送给了阿福,只可惜……唉!”赵济想起了十年前失落的柔福帝姬,不由唏嘘。
当他展开绢帛的刹时,整小我都僵住了。
他不由得对这个俄然呈现的男人产生了兴趣。
"哦?"他放下狼毫,饶有兴趣地问道,"依你之见,这'天'字该如何写?"
他伸手重抚过纸面,感受着墨迹的凹凸,嘴角不自发地扬起一抹笑意。
林天然点头笑道:"鄙人闲云野鹤,恐难久居宫中。不过,本日前来,倒是有一物想请陛下过目。"
赵济看动手中的《兰亭集序》,又看了看锦盒中的玉佩,心中天人交兵。
墨迹未干,笔迹瘦劲如铁,转折处锋芒毕露。
他的手微微颤抖,目光死死盯着绢帛上的笔迹。
两人相谈甚欢,从书法谈到茶道,又从茶道谈到诗词歌赋。
林天然眼中闪过一丝忧色:"恰是此物!"
"林先生对书法如此精通,不知师从何人?"赵济问道。
如果平常,有人擅闯御书房,他早已大怒。
那玉佩通体碧绿,形如弯月,雕镂着庞大的符文。
这瘦金体,当真是前无前人,后无来者。
"陛下这'天'字,笔锋凌厉,却少了几分圆融之气。"
"玉佩?"宋徽宗一愣,"不知先生要的是何玉佩?"
男人微微一笑,上前一步,指着案几上的笔迹道:"陛下请看,这'天'字最后一笔,如果能稍稍收敛锋芒,在收笔时留一分余地,或许更能表现出'天'的包涵之意。"
赵济翻开锦盒,只见两枚碧绿的玉佩悄悄躺在此中,与图样上的一模一样。
"来人,上茶。"他挥了挥手,表示内侍退下。
赵济闻言,细心打量起阿谁"天"字来。
赵济震惊不已:"那林先生是如何获得此物的?"
"鄙人林七。"男人接过茶盏,悄悄嗅了嗅茶香,"好茶。这龙团凤饼,需以八十度水温冲泡,方能尽显其香。陛下这水温,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