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一三四章
话听着有几分不客气,可张蕴神情却诚心,成去非微微点头,“官仓一事,当由廷尉面圣直奏,非臣职责,臣所言,乃台阁之过。”
石头城遭此类灾害, 亦非初次, 朝堂之上并无多少骇怪之意,只议论起当晚巨风,世人方心不足悸, 感慨很久。既司空见惯,朝廷遵循以往赈灾之法,先遣使检行赈赡, 发放布施物质, 至于百姓浮尸过火, 高陵四周两千余株大树破坏殆尽,一时难能诏赐死者材器,又恐引发后续瘟疫等乱事,遂下诏同一当场埋葬。
这是查出甚么来了,一个个的,尽在这里装正卖勇,英奴焉能不知?成去非挑这个头,他尚书台一世人天然紧随厥后,还不晓得这番话到底是针对何人而发,却偏要说的到处替君父着想,言臣子之大义,反正官仓的事,同朝堂之上这众卿家脱不了干系,是故大司徒光禄勋大夫司隶校尉等人毫无动静?倘真无干系,成去非缘何当众提及?
“今被骗问廷尉,廷尉来台阁调取账册,臣才知失策至此,官仓储粮实际数量,同归档账册所记,天壤悬隔,臣有罪,罪在臣躬一人,尚书百官之本,国度枢机,宜以透明公道处之,而臣不明不察,有负圣托,还请今上降罪。”
“那朕就等着廷尉给个说法,方才尚书令既言府库出了题目,看来光是开仓布施难能安抚百姓,众卿可另有要说的?”英奴两眼茫茫然望着火线,心头莫名一阵仇恨,他的百姓眼睁睁等着君父去救,君父却只能坐在这里跟群臣们明里暗里地较着劲!
成去非成心偶然摆布扫了一眼,腔调极稳,也不管四上面面相觑的诸官,见英奴神情动了动,便给天子留充足设想的空档。
成去非并不接这茬,只道:“廷尉如何奏事,今上又要如何鉴察,不是臣等此时所能妄自揣测的。”
“廷尉之前查的北仓一案,和这事有关吗?”英奴很快嗅出这此中一丝诡谲,最不肯遐想的便是,莫非又无粮可调?国朝动辄就空虚到如此境地,这个朝廷到底何故运作到本日的?龙椅上的天子又是何故自处的?
言罢忽感喟道:“前日朕命顾尚书筹量增俸,现在天灾突降,事情有变,朕觉得,疆场多虞,眼下年谷不登,其供御所须,当事从俭省,九亲供应,权可减半,至于众卿廪俸,”他成心迁延,目光投向最前面的大司徒中书令几人,世人天然听出天子弦外之音,一时噤声不语,半晌过后,虞仲素持笏而起,道:
“近年江左多难,只靠朝廷一味地布施并非悠长之计,除却常用的开仓放粮,蠲除税调等,最首要的是从泉源上堵其害。建康水利,向来弊端多生,朝廷应优选精通水务之人,治水之法,既不成执一,泥于掌故,亦不成妄意轻信人言,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说到此,稍作停顿,才引到都水台上:
“朕的肱骨,如何能等闲舍生入死布衣缓带去水里捞人?岂不大材小用,暴殄天物?倘真出了差池,朕就是拿全部都水台的人殉卿,也难赎卿一人啊!”
朝会一波三折,至此世人才明白尚书令企图地点,兜兜转转一大圈,原在这上头,“以工代赈”听上去确是合情公道一举两得的好体例,可他方才所提官仓一事,到底缭绕于世民气头,不知背面又是一场多么模样的风波……
他言之殷殷,英奴听得麻痹,双目水波不兴,内心只想你便是少言几句废话,朕也得欣喜,莫非要打草率眼?
“史青乃逆贼余党,昔日今上弘宽恕之德,念他未有助纣为孽之心,免其为庶人,已是天大的恩德,尚书令保举此人,企图安在!”
“尚书令当把来龙去脉说明白些,御前奏事,岂能语焉不详?”
终是说了句他该说的,英奴微微一笑,见世人纷繁跟着附议颂圣,且不管真假,耳目之愉倒是有的。
一时群情汹汹,眼看就要吵起来,成去非判定截住了世人:“大人既已说史青并无助纣为孽之心,实则只因乃前大司农弟子之故,遂视为逆贼一党,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能人所出,何必常处,眼下当务之急,乃排水利之困,解百姓之灾,何必一味胶葛前事?倘复启用史青,更能彰显君父用人之胸怀,可谓兼美,诸君缘何咄咄相逼?”
不但天子,在坐诸位皆听出这话里成心,英奴便垂垂敛了笑:“尚书令说吧。”
“既如此,廷尉也有罪,一件事,这才多久,就弄得自相冲突,先言官仓满库,后云账目有错,许自有疏漏之处,却不能不说亦有欺君之嫌,廷尉署这是如何当差的?还请今上明鉴。”虞仲素慢悠悠接了话,不无事理,世人只点头称是,一时又交头接耳窃窃私议起来。
“顾尚书来算算这笔账,开仓济民,每户可领几斗米?”
天子内心由衷奋发,不免有些失态,随即认识到,便掩了掩情感,轻咳一声:“尚书令此举真乃良策,解朕燃眉之急也,此事就托付于你全权筹办。”
待有人提及开仓施助百姓之时, 众臣之间忽收回一阵微微的骚动,这此中,自有一半人不知内幕, 只跟拥戴此举势在必行, 然另有一半默不出声, 并无表态之意。英奴发觉氛围中不妙的端倪,却只把目光在成去非身上淡瞥一眼,任由底下喁喁私语半日,才看着顾曙问道:
国朝草创之初,并未留意水事。自宗天子起,方设都水官府,然河堤谒者不知水势,倒是常态。直到皇甫谧任大司农,上表言“水功至大,当与稼穑并兴”,事情才一度迎来转机,大司农慧眼识人,保举有方,多有知水者在其职。到钟山一变,人事浮动,都水官府不但以内行人充之,更是不务王事,此次海水倒灌一事,尚书令如何栉风沐雨早传遍朝堂,不过水患之事,到底是俟河之清。
便是他此人,提及套话来,也是让人惊骇的,英奴冷冷瞧着他,说了这半日,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般,到底是何内幕,他成去非为何不再说清楚些?
顾曙不由垂了视线,眼波往成去非那边略略一动,思路翻涌,怕是成去非暗里已进言?天公作美,这个话柄再好不过,天子几句便让世人哑口无言可驳。
“都水台对付了事,尸位素餐,焉能堪此重担?今被骗转都水监为他职,更选知水者代之。臣欲荐一人,原大司农左丞史青,此人治水多故意得,耗十年之功著《农政全书》三卷,言之有物,于世大有裨益,还望圣鉴。”
尚书令到底是夺目啊,英奴心底幽然感喟,他成心借题阐扬,却又只肯蜻蜓点水,好似一枚石子悄悄巧巧落入水中,早搅乱一池子民气,本身置身事外,大有等人入榖之意。世人见他所言不过冰山一角,知情的不知情的倒出奇分歧地沉默,眼下谷粮恰是敏感之事。一时殿中寂寂,连呼吸声都能教人生出几分烦躁。
成去非如此高耸地忽保举起大将军故交,一时引得世人侧目,就连英奴亦暴露了匪夷所思的神采,还没来得及开口,便有人起家攻讦道:
“臣有事要奏。”成去非窸窸窣窣起家,世人目光天然很快聚到他身上来。
凤凰四年秋, 涛水入石头,漂杀人户。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断, 骸胔相望, 江左虽频有涛变,然未有若斯之甚。
他成去非心也是黑的么?英奴不知为何,老是忍不住去考虑成去非,目光在他身上看似游移一阵,很快便收了归去。
顾曙心下无言,可面上还是平常,只道:“稻稼荡没,黎庶饥谨,今上怜恤子民,臣深感圣主之德。”
还是这么滴水不露,英奴听得憋闷,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事情并未摊开来讲,莫非只要天子一人蒙在鼓里?还要耐着性子等那廷尉不知揣摩了多久呈上一份经心筹办的折子?
原是这话头,世民气知肚明天子所言何事,忍不住轻笑一阵,跟着打趣几句,君臣氛围蓦地和谐至此,也出乎人料想,只是世人未曾想,尚书令到底是那煞风景之人,很快,这一时氛围再次变僵:
此言听得人摸不清脑筋,又见天子笑得语意含混,只得听他说下去:
前一阵,秋粮上仓,朝野高低正言歉收,不料转眼风雨伤稼,百姓立有饥谨之虞。只要故意细想,便知眼下国步堪伤,外则战事未息,内则灾荒不竭,天灾也罢,天灾也好,二者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英奴并不是毫发不知,但是这此中掣肘无法之处,亦非天子独感。
言毕顾曙只好出列:“臣有罪,度支岁入有常,现当事物繁多,臣有失精密,致碍当务之急需,还乞今上降罪。”
英奴心下听得通体舒朗,似有所悟:“尚书令此言有理,”说着绕开世人,只持续问:“这一回海水倒灌,毁伤无数,疏浚修堤等事百废俱兴,不过,”天子一时犯难,说到底还是赋税空虚,捉襟见肘,受灾百姓仍需布施,正所谓“一寸堤坝一寸金”,那里有多余的赋税来兴建水利?
英奴轻吁一口气,手指在膝头点了点:“那便按顾尚书所言拟旨,”说着望向中书舍人,微微点头表示。
脑中一转,很快腐败,好一个百官之本,录尚书事的又不是他,他反倒大包大揽把罪恶扛下来了,虞仲素不是韦公,即便当下大家也要尊称一声“虞公”了,大司徒就坐在前头,成去非话已至此,录尚书事的几位还坐得住吗?
“今上一片苦心,臣等忸捏,百官俸禄亦当减半。”
果不其然,中书令张蕴很快接言道:
“秋务己及,宜加优课,诚现在上所言,穷弊之家,赐以薪栗。臣方大略一算,可赐痼疾笃癃口二斛,老疾一斛,小口五斗,官仓可堪此重。”
英奴摆手笑道:“朕正想如何罚你,你反倒另有事要奏?”
“廷尉曾奉旨查仓,过后呈报今上,言都城各仓满囤,实则不然,方才今上命度支尚书筹算开仓赈灾,实恐难行。”
成去非似早有所料,很快接上话:“今上,大可‘以工代赈’,哀鸿出一天工,便能领到一天的赋税,如许,哀鸿既得了施助,又不担搁工程……”
“圣明无过天子,臣这一事有罪,另有一事,恐罪上加罪。”
话音未了,听得英奴心头一振,忍不住拍掌道:“卿这体例可谓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