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诸部上贡
只是旧岁蒙古霸占了此城,并因守将搏命抵当的原因,使得城破以后,全城被屠。内里的金银财物,也都被劫夺一空。乃至连城墙,都被蒙古使唤民夫拆个一干二净。
以是在李安然成为夏国国主后,这里免税两年。并且将王府赐给了太子李承祯,成为他的太子府。
这是草原人对商贾的分歧观点。
恰好耶律阿海求见的信函也送到肃州,李承绩便应允了耶律阿海,坐等在肃州。
耶律阿海等候访问时,正都雅到一个部落使者笑容满脸的从府里出来。看他脖子上挂得一串圆润的褐色佛珠,头上戴的棉质粘毛,怀里捧的千里境、铁质水壶、除虫香、防冻面霜与防冻手霜以及大袋白盐、孜然等调料,就晓得收成颇丰了。
固然在市道上,这些东西都卖得不便宜。但是对李承绩来讲,这些都根基是白送。因为那些工坊都或多或少和他有关,并且那些商贾们,也都不敢要他的钱。
这里是甘肃军司地点地,也是夏主李安然当上天子前,镇夷郡王府的驻地。当时这里的军政事物全由镇夷郡王李安然协理,是其龙兴之地。
当然,李承绩也不会让商贾们做亏蚀买卖!
“药离撒,你们蒲昌部这是要投奔呼罗珊么?”,这蒲昌部是住在蒲昌海(罗布泊)四周的撒里畏吾儿分支。另有部分游猎在祁连山南北。
世上没有那么傻的人,会白白放着财产不要。
“呦!这不是孛图吗?”,那使者认出孛图来,顿时讶然出声道。
现在虽又重新建了起来,但不如畴前那么高大安定。内里的百姓也未几,驻军更是未满员。在呼罗珊强攻陷,不到半日便被霸占。
现在才多少风景,对方就给呼罗珊献礼了。
到底低买高卖就是贩子的行事原则,以是在草原人眼里,商贾就是奸滑之辈。
像此次赏赐给部落们的回礼!
呼罗珊拔除奴籍的做法早就借由回商之口传到草原上,只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呼罗珊弄的障眼法。毕竟仆从就是财产,存在了千百年。
随行的副使孛图看到这类模样,有些幸灾乐祸道:“哈哈哈・・・旧岁那些夏人东躲西藏,不肯沦为我蒙古国的驱口。本日遭了报应吧,被呼罗珊雁过扒毛,涓滴不剩。”。
耶律阿海听闻,只暴露几分苦笑,便不再言语了。
当下肃州城外,很多旧岁就空下来的村庄已长满了荒草,田连阡陌的气象也被荒草希希代替。一些有过翻修迹象的地步也空置下来,连同四周的村庄,一派杳无火食之象。
耶律阿海听着,忍不住弥补道:“呼罗珊没有驱口,都是民人。这些夏人即便被掳,也不是为奴为婢的。”。
从瓜州到兴庆府有一千多千米,高良慧以夏国使臣的身份解缆,快马加鞭,用了将近两天的时候。并且因呼罗珊进兵神速的原因,高良慧在甘州就碰上了呼罗珊雄师。
呼罗珊军队也恰好接到李承绩的号令,止步于甘州。
放长线钓大鱼!李承绩是不会做那亏蚀买卖的!
和城外比拟,城内另有些人迹。但也到处是断壁残垣,有些无人修补的屋子,都已经塌败近半。
这蒲昌部是此中气力比较大的一支,人丁有六万多。回鹤投奔蒙古时,他们也派了使者随回鹤向蒙古献上厚礼。
高良慧来到甘州时,先是见到了兵部大狄万李大气。此次针对夏国的战事关乎到呼罗珊东境的安宁以及与中原之地的贸易,以是李承绩让李大气替本身上火线一趟。
别看不要钱,一旦让那些部落们喜好上呼罗珊的东西,翻开呼罗珊的商路,那么今后呼罗珊的商品便能够源源不竭的卖给部落。
到了原肃州刺史府,现在的呼罗珊行辕临时驻地。多量近卫司的兵马守在此地,身着各种衣衫的部族使臣进收支出,一片繁忙之态。倒是呼罗珊以强势之姿出兵河西,狠狠地动慑了周边的部族。
耶律阿海畴前虽没到过夏国,但也传闻夏国人丁畅旺。现在看来,倒是被兵祸害得不浅。
这墙头草的脾气,叫孛图鄙夷不已。
说得虽委曲,但仓猝收起呼罗珊礼品的行动,却出售了贰心中所想。
同时也赐赉代价不菲的回礼,都是呼罗珊的独占特产。像生果罐头、牛羊肉罐头、果干、坚果、果糖、奶粉等吃食,以及呼罗珊棉布、番笕、香水、工艺刀剑、地毯、打火机、钟表等希奇物件。
西夏守军退往删丹县,同时结合赶来的救兵,抓紧备战。
那些商贾们,天然也会赚得喷盘满钵。
孛图就是如许想的,以是并不感觉呼罗珊真会善待掳来的异国百姓。便出声辩驳道:“耶律千户莫要信了那些回商的大话。他们大话连片,向来低价骗走我们的牛羊,再高价卖往别处,向来都不会至心与我们交好的。”。
这么到了肃州城下,低矮的城墙上还残留着烽火的遗痕。卖力护送蒙古使团的呼罗珊将士拿出一块通行令牌,守城的将士见了,才放他们出来。
而他则被参谋司的人好说歹说的留在火线,便在素州遥领火线的战事。当然,李承绩的遥领实际是完整放养。因为李大气的本事,他完整信赖。
并且就算呼罗珊的国主同意,底下的那些老爷们,也必定不会同意的。
叫那些向来没见过的部族使者们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看甚么都新奇。
各回鹤、吐蕃、党项等小部落目睹夏国势弱,便纷繁遣使前来拜见。李承绩初来乍到,与这些部族交好也无益于扩大呼罗珊的影响力。便来而不拒,接管各部落的厚礼。
对方也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孛图,神采为莫非:“小部也是迫不得已啊!这回鹤的天已不是蒙古的天,呼罗珊今后就是我们的主子。小部还想在蒲昌海安身,不得不低头服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