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历史军事 >筝歌(清穿皇太极) > 第141章 冰释前嫌(三)

第141章 冰释前嫌(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康熙二年(1662年),范文程受命祭告太宗山陵,趴在地上哀痛的哭,人扶着都不能起来。[13]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归天。十四日,诸王贝勒大臣议定,立皇太极之第九子福临为帝,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理国政。二十六日,停止新天子登极大典,颁诏大赦,改次年为顺治元年。福临被推为新君,是八旗贵族内部各派狠恶争斗的临时让步。福临继位今后,这一斗争仍在停止。八月十六日,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向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游说,谋立多尔衮为君,代善、多尔衮告诸王贝勒,遂以扰政乱国的背叛罪,将阿达礼、硕讬正法,籍没其家。范文程原是红旗硕讬的部属职员,此时被拨入镶黄旗。范文程方才制止了因主硕讬乱国而险遭不测之祸,不久又碰到了新的费事。摄政王多尔衮之亲弟豫郡王多铎欺负范文程,掠取范文程之妻,颠末一番周折,才获得处理,诸王贝勒审实后,决定罚多铎银一千两,夺其十五个牛录。范文程固然化险为夷,蒙受妻室被霸之灾害,但仍不免忧心忡忡。多铎乃一旗之主,贵为亲王、郡王,又系摄政王多尔衮之同母亲弟,今后是否会舍此不究。万一回想前怨,范文程恐不免灭门之灾了。固然身遭故主被戮、爱妻险被凌辱之两重危难,范文程仍以大局为重,在清朝入主中原这一告急关头,献计献策,立下了殊勋。[11]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皇太极知悉睿亲王多尔衮等王公统军围攻锦州时,离城远驻,又擅自调派部分官员兵丁返家,乃至于明朝守兵得以出城运粮入内的过后勃然大怒。遣内大臣昂邦章京图尔格、固山额真英俄尔岱和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希福、刚林等,询问多尔衮如此办理的启事,并下谕峻厉斥责主帅多尔衮和同在虎帐的肃亲王豪格、饶余贝勒阿巴泰、安平贝勒杜度、公硕讬等人。图尔格、范文程等传达皇太极谕后,多尔衮等承认罪恶。图尔格、范文程等人向皇太极奏报此中的启事,皇太极更加愤怒,命他们谕令多尔衮等自议其罪。多尔衮自议极刑,豪格也上奏极刑,杜度、阿巴泰削爵为民,全数充公户口奴婢,从征将领三十余人别离议死、撤职、籍没。三月二十二日,图尔格、范文程等将此情奏报,皇太极予以宽减,降多尔衮、豪格为郡王,别离罚银一万两、八千两并夺二牛录、一牛录,其他的人都罚银。第二天,多尔衮等人都到议政衙门,皇太极命大学士希福、范文程等将他们逐出议政衙门。[10]

崇德元年(1636年)三月初六,文馆改成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亦称内三院。范文程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职掌撰写与本国来往书札,掌录各衙门奏疏、辩冤词状、皇上敕谕、文武各官敕书并告祭文庙谕、祭文武官员祭文。范文程之世职亦进为二等甲喇章京,越来越受皇太极的宠任,皇太极每次商讨军国大事,都要听取他的定见。宣谕各国的敕书,都出自他的手。范文程戴德图报,殚心极力,劳累国事,前后疏言拔除连坐法,奏准更定部院官制,六部各设满洲承政一员,下置摆布参政、理事官、副理事官、额者章,荐举邓长春、张尚、苏弘祖等报酬吏部参政、户部启心郎。[9]

天聪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极领兵征察哈尔,林丹汗闻悉,率部民逃脱。皇太极欲用兵于明宣府、大同,范文程与文馆同事宁完我、马国柱上疏,以为入宣府,不如攻山海关。蒲月下旬,皇太极驻归化城,命文馆官员商讨下一步行动打算。六月初五日,范文程与宁完我、马国柱一起上奏行动打算。[8]

因病归天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范文程又上奏规复连坐法,奏请答应部院三品以上的大臣各举所知之人,若被举之人任官后称职,嘉奖保举者,如其不称职,按罪之大小,停止论罪。他以为,“此法实施,则表里皆得真才,而天下无有不治者矣”。顺治帝下诏从其议。八月,加范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玄月,年近花甲的范文程上疏,以病奏请休致。

建国定制

天聪七年(1633年)三月二十七日,因为明将孔有德、耿仲明想要来归降,以是范文程奉皇太极命,与吴赖、白格、塞古德一起,拿着汗谕前去探查及劝降。蒲月,孔有德率众来归,范文程遵谕将其部安插于东京,并陪孔有德等人至沈阳拜见皇太极。

顺治七年(1650年)十仲春,多尔衮病逝,顺治八年(1651年)闰仲春,刚林、祁充格以谄附多尔衮妄改《□□实录》删去大福晋阿巴亥等事,被处以极刑,范文程亦系同改之人,刑部拟议撤职,解任,籍没其家,诸王大臣覆议,拟令其撤职折赎留任。顺治帝唆使:“范文程曾效力太宗朝,在盛京时,又未曾预贝子硕讬之罪,后知睿王所行悖逆,托疾家居,众亦共知。睿王取去刚林时,以范文程分歧其意,故不取去。范文程著撤职,本身折赎,仍留原任。前所行情罪已结,此后于委任职掌,当矢忠报效。”不久,范文程即复官。[13]

功成引退

顺治元年(1644年)蒲月初二日,清军进据北京。此时百务废弛,社会混乱,民气颠簸。范文程日夜劳累,佐理国政。固然当时眉目纷繁,京畿方才获得安定,各地都有战事。以是公布文告,发给军需等事项,事无大小,都要范文程来措置,他日夜都在宫内办事,非常劳累。但与此同时,他始终紧紧抓住底子题目,为肃除明季弊政,与民投机,争夺民气,建国定制而艰苦斗争。他起首努力于稳定都城局势,于入京后第二日,蒲月初三日,向摄政王奏称:“北京里一些人,假托搜捕乱贼,纷繁出面相互告密,恐怕会相互仇害,形成事端,应当制止。”多尔衮附和,命令制止,并设戍守燕京表里城门官兵,严禁士卒掠取。紧接着,他又奏请为明崇祯帝发丧。四月初四日安葬于昌平。于蒲月初四日下谕:“李自成本来是故明的百姓,竟然敢弑君并暴尸,实在是天人共愤,法不容诛,今天下令官民为崇祯帝服丧三日。著礼部、太常寺以帝王的规格厚葬崇祯帝。“此事深受故明官绅推戴。[12]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范文程因病归天,长年70岁。[1]康熙帝知悉文程病故,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其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谥“文肃”。

计取中原

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再次打击明朝,统军七八万围攻大凌河城。[7]初旬日,范文程奉皇太极命,前去大凌河城之西山的一台劝降。明兵据险死守,他单骑至台,晓譬详切,守兵听后下台投降,此中有生员一人、男丁七十二名、妇女十七人,另有马二匹、牛二十四头、驴二十一头,皇太极立即将那些赐给了他。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奏请当即出兵伐明,篡夺天下。范文程的建议,对清篡夺中原的根基目标、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解缆,起了庞大的感化。四月初九日,即范文程启奏摄政王以后的第五日,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郡王多铎、阿济格等八旗王公大臣,统领满蒙汉官兵十余万,祭师解缆。四月十四日,雄师到达不久后,明平西伯吴三桂自山海关遣使前来求兵,说李自成已攻破北京,多尔衮当即派人往召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来商大计。多尔衮收到吴三桂的乞兵法,原秘闻当踌躇是进是止。清军之行,是为了夺北京取中原,现在既然农夫军已先据北京,清军另有无需求持续进步。并且畴昔清兵三逼明都,皆未能到手,现农夫军能袭破其城,其军战役力谅必很强,如与清兵交兵,胜负难卜。恰是在这踌躇不决的告急关头,范文程讲明了清军必能打败李自成农夫军,获得大胜,并再次夸大禁杀掠收民气,从而果断了多尔衮进军的信心和决计,决定收降吴三桂,迎战农夫军。四月二十二日,两军大战于山海关,李自成败走,清军大胜,并乘势追击。此时,沿途官民害怕杀掠,农夫大多都逃脱了。范文程抱病随征,草檄宣谕:“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杀百姓也,今所诛者惟闯贼。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师律素严,必不汝害。”其檄皆署范文程的官阶姓氏。这一宣谕相称有效,民气因而安宁下来。清军敏捷进步,蒲月初二日,摄政王多尔衮入居紫禁城内的武英殿,实现了多年以来入主中原的弘愿。[10]

智谋日增

合法范文程励精图治事迹明显的时候,朝中政局产生了严峻窜改,使他不得不按捺大志壮志,置身中枢以外。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入主中原今后,权势急剧收缩,初晋叔父摄政王,再升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竟当上了皇父摄政王,大有代替福临帝位之势。范文程接受皇太极特恩殊宠,知恩图报,极力尽忠朝廷,誓死不忘故主,至是,见朝政日变,多尔衮权*帝,同僚刚林、希宠背主转附多尔衮,福临之位岌岌可危,心中非常不满。兼之,几年之前豫王多铎夺己妻遭罚,不免有恨,恐将恃权报仇。情势非常较着,范文程要想晋爵加禄牢居相位,制止多铎暗害,就得离弃幼君投奔多尔衮,要想保持时令,忠贞不渝,就要开罪于皇父摄政王,身家性命难保。左思右想,进退两难。最后,范文程决定托疾家居。此情当然引发多尔衮不满。是以,固然范文程于建国定制大有进献,声望甚高,从顺治元年起就名列大学士之首,但摄政王对刚林、冯铨、祁充格三位大学士更加信誉,范文程逐步被解除于议政以外。[13]

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清太宗皇太极率领满、蒙雄师五万余伐明,从喜峰口突入塞内,入蓟门,克遵化。范文程当时还在皇太极的文馆,被称为书房官、文臣或生员、秀才,没有正式官衔。他固然是儒生,但边幅堂堂,体格魁伟,倒很像是一员虎将,并且临阵不惧,随军从征时,奋勇冲杀,又善于用计,能言善辩,因此立下功绩,招安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6]明军围攻大安口城,他又披甲上阵,带领枪炮手,斩杀很多明军。十一月十一日,皇太极统军往攻北京,留参将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及文程与八员备御,领兵八百名,驻守遵化。因军功明显,范文程被授予游击世职。

顺治九年(1652年)遇恩诏,复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任《太宗实录》总裁官。范文程持续经心极力佐治国政,三月初八日,他偕同僚参奏会试中式第一名举人程可则“文理荒诞,首篇尤悖戾经注,士子不平,通国骇异”,请敕部议处。顺治帝命斥革程可则,惩办考官胡统虞等人。

顺治十四年(1657年),范文程的官衔又升了一级,顺治帝调派画师去范文程家里画了他的像,放在宫内不时旁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