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历史军事 >筝歌(清穿皇太极) > 第147章 与明议和(二)

第147章 与明议和(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丙子虏乱以后,朝鲜成为清朝的从属国。世子李溰长居沈阳,别的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番担负。同时朝鲜还要岁贡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白苎布200匹、各色绵细2000匹、各色细麻布400匹、各色粗布万匹、米万包等等。

毛文龙接到圣旨今后,不顾本身粮饷完善,决然率部进入朝鲜,反击后金雄师。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东江军衣不蔽体,食不充饥,每日“拉死尸为食[4]”,仍在毛文龙的鼓励下,固执作战。两边在宣州、晏庭、车辇、义州等地几次拉锯,而跟着气候逐步转暖,战事逐步向无益东江军的方面窜改。跟着河水、海水的解冻,东江军逐步依托朝鲜境内的大小河道,把以马队为主的后金困住,多次重创敌军,“三战三捷,困奴于银杏江[3]”,随于千家庄、瓶山一带与后金主力展开决斗,“文龙自率兵出,大战,杀固山3、牛鹿八人,斩两千余级。[5]”阿敏不得不放弃在朝鲜称王的筹算,“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土[6]”,东江军获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随后,后金铁骑乘夏季冰坚,打击与铁山仅三里之隔的云从岛。毛文龙率部英勇反击,派部将毛有见、尤景和等逆袭后金军。两边在冰面上展开狠恶战役。东江健儿面对兵器、设备和人数都占上风的后金军,毫无惧色,浴血奋战,两边互有杀伤,后金军强攻多日,始终不能进步一步。后金主帅阿敏见军队伤亡太大,占不到半点便宜,遂迁怒于朝鲜人,转而打击朝鲜义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开杀戒。到手后,又率雄师移向朝鲜都城王京,筹办灭掉朝鲜称王,朝鲜国王李倧一面仓促出逃,一面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龙请罪,说导敌不是本身的主张,而是臣子所为,要求援救。

固然朝鲜向后金朝贡,后金也赐与朝鲜犒赏品,但两国的干系仍然严峻。执掌朝鲜朝政的仍然是反后金亲明的西人党。在儒家思惟的影响下,很多朝鲜大臣以为明朝助朝鲜击退日军,朝鲜该当与明朝交好抗击后金。是以朝鲜回绝拔除明朝年号,并还是保持与明朝的干系。这为厥后1636年后金(清)的再次入侵(丙子胡乱)埋下了伏笔。[8]

天启天子以为朝鲜固然帮手后金,但不该该计算属国的错误,才是□□宇量。因而下诏给毛文龙,要求毛文龙不计前嫌,出兵援朝。他说:“奴兵东袭毛帅,锐气未伤,深慰朕怀。美人导奴出境,固自作孽,但属国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还速谕毛帅相机应援,无怀宿嫌,致误大计。[3]”

战后,朝鲜仍旧视明朝为宗主国,并派人上表,将战役颠末奉告明廷。

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停止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愤恚,以为这是朝鲜国王成心成仇,决定举兵再征朝鲜。该年十仲春二日,皇太极亲身统帅十万雄师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到达王都城下。京畿以内“高低惶惑,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老婆送往江华岛出亡,本身则带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候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构和,迟延时候。朝鲜请和书中写道“朝鲜国王谨上言于大清宽温仁圣天子:小邦获戾大国,自速兵祸,居住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约,恤小邦生灵之命,容令小邦改图改过,则小邦之洗心处置,自今始矣。必欲穷兵,小邦理穷势极,以死自期罢了”如此。皇太极见朝鲜君臣乞降之切,毫无斗志,乃对其迫降,命令清军包抄南汉山城,砍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要坐困孤城。仁祖曾经爬到南汉山城的南门,看到城下清军黑压压一片,不由长叹。清军在望月峰上升白旗书招降二字,又致书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则答信“重围未解,帝怒方盛”,以是不能出城请降,“前人有城上拜天子者,盖以礼有不成废,而兵威亦可骇也……”。见朝鲜方面还在胶葛于出城投降的细节,不耐烦的皇太极命令用火炮攻城,同时清军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76人,动静传来,见局势已去,仁祖只好乞降。

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天子,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前将此事通报朝鲜,但愿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堆集近10年的仇恨、热诚情感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繁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成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能够有辞于天下后代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氛围下,仁祖拒不访问后金使团,不接管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分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朝鲜被迫与后金互市,并向后金进贡。在与明朝干系恶化以后,后金的经济至此得以规复。

李嵩的继任者孙国祯(光复澎湖列岛的民族豪杰)也以为:“臣看得毛帅孤悬绝岛,远泊水乡,溟雾胡风,侵肌劈面,寒烟冷月,泣昼怜宵。七年正月以来,五战而五胜,谛观宣州、车辇、义州西门、龙山诸役,皆令人舌咋心惊,色飞神动。然义州西门之捷,独雄而奇,盖其俘获者皆名酋,今之系纽而献者,此也。宣州诸路之捷,又险而奇,盖毛帅亲中二矢,不为少动。自5、六年以来,大小几近百战,积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抢获东西、马匹累百,克日续报者不与焉。[9]”

学者徐东日以为,丁卯战役使得朝鲜接受庞大屈辱和磨难。在此之前,朝鲜人一向自视为文明之邦,将女真人视为蛮夷;丁卯战役今后,朝鲜人对女真人的态度由鄙弃转为仇视。

天启七年(1627年)初,后天子皇太极一面调派方金纳为首的九人代表团,前去宁远与当时的辽东巡抚袁崇焕媾和,以迷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镶蓝旗旗主阿敏、镶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红旗旗主岳托,贝勒济尔哈朗、杜度、硕托,总兵李永芳等人率雄师攻打东江镇,以消弭亲信之患。对于后金的出兵人数,袁崇焕说有十万:“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3]”朝鲜以为毛文龙必败,为自保倒向后金,向后金雄师供应朝鲜打扮“引贼俱换丽帽丽服[4]”冒充朝鲜军围攻铁山。铁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余名守军与后金雄师血战,战至最后一卒,无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壮烈就义。

影响编辑

朝鲜史料则以为是朝鲜官方的义兵打败了后金雄师,毛文龙坐困穷岛,毫无作为。

具有高度发财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掉队的山林打猎民族建立起来清朝的藩属国,在当时的朝鲜是令君臣百姓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明的打击非常大。国王和两班的权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减轻了朝鲜的承担。经济打劫、政治逼迫、文明差别,使得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感一向都是社会思潮的支流。

“职惟知尽忠报国,毫不肯偷身自免![4]”东江主帅毛文龙战时如是说,他亲冒矢石,身中数箭,犹死战不退!在毛文龙的鼓励下,东江健儿大家奋勇,与后金军捐躯斗争,鲜血染尽三千里江山。在中国的意大利布羽士卫匡国向欧洲人先容说:“此次战役之狠恶为中国所未曾见。[6]”,并说:“顺从鞑靼人最有力的要数英勇盖世的大将毛文龙。[6]”

1637年正月三旬日,仁祖带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去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皇太极降旨赦之。两边筑坛盟誓,朝鲜去来岁号,交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时进献,并送质子二人。别的,朝鲜朝廷中主战最果断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号称“三学士”。此役为朝鲜汗青上闻名的“丙子虏乱”。清朝班师途中顺势攻陷皮岛,肃除了明朝在辽东本地的最后一颗钉子。[3]

仁祖在三田渡向皇太极膜拜

后金□□哈赤为制止两面作战,对朝鲜采纳拉拢的政策,多次调派使臣赴朝鲜投书,但愿朝鲜与明朝离开干系,与后金缔盟。但是朝鲜不为所动,仍然支撑明朝,反对后金。后金面对明朝与朝鲜的夹攻,决定向较弱的朝鲜开刀。清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与贝勒阿敏亲身领兵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朝鲜军队不敌清兵,仁祖与群臣逃往江华岛,成果朝鲜与后金媾和,约为兄弟之邦,朝鲜并向后金岁贡。[2]

后金主帅阿敏在突袭铁山失利,强攻云从不下的环境下,迁怒朝鲜,又想“东边丧失西边补”,在朝鲜捞一票,乃至筹算在朝鲜称王,不但没有胜利,反而将朝鲜推向明朝方面。战役前期,跟着气候转暖,马队为主的后金军非常被动,乃至有能够被困死于鸭绿江以南,阿敏却一再回绝撤兵,终究令后金军在瓶山决斗中接受严峻丧失。

朝清战役

“丁卯之役”之始,后金判定明军主帅毛文龙极有能够在铁山,遂于朝鲜方面勾搭,冒充朝鲜人突袭铁山,若胜利便能成为一次超卓的“斩首行动”,表现了其首级皇太极一惯大胆、判定的风格。但是,因为非常偶尔的启事,毛文龙不在铁山,后金突袭失利,使得战事情成耐久战,一拖再拖,终究让明军反败为胜。

对于明朝方面来讲,“丁卯之役”使得具稀有万骄兵悍将的镶蓝旗精锐丧尽,即便休整两年也未规复元气,其他参战后金军也多有丧失。是为明军与后金交兵以来,所获得的最严峻胜利,而这又是在明军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获得的,更加宝贵。对此,登莱巡抚李嵩评价说:“奴以十万之众□□东江,毛文龙乃能于狂烽正炽之际,奋敌忾迅扫之威……毛帅之功因而乎不成及矣![3]”

“丁卯之役”使得皇太极用军事手腕处理东江镇明军的计谋失利了,不得不转而寻求交际和政治手腕处理的路子,“通款崇焕,求杀文龙[7]”。但是,他起码操纵明军减弱了牛录比本身还多的两个旗:阿敏的镶蓝旗、阿济格的镶白旗的气力,消弭了此二人对其汗位的威胁。能够说,不管后金“丁卯之役”在军事上胜利与否,对皇太极小我来讲,都是胜利的。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