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南下还是北上(二)
“陛下,老臣觉得李大人所言当然有理,然,一旦突厥军大肆犯境,再有罗、高二贼之共同,我军实难速胜,且粮秣辎重转运艰巨,倘若稍有闪失,结果恐不堪假想啊。”
“兹事体大,容朕再思忖一二,玄龄、轩逸,尔二人先行安排一下,将荥阳一战之战俘皆先分批转押相称中、南阳,分离到各州县,用以抢收夏粮,待得事毕,发给川资,准统统人等归乡。”
“何事?说罢。”
“诸位爱卿,敌情虽尚不了了,然,大抵景象或许便是有若轩逸所言那般,依卿等来看,现在之计当何如之?”
在张君武看来,文振所言不能说错,先易后难本就是稳妥之道来着,毕竟眼下江南群雄并立,相互交战不休,无疑恰是各个击破之良机,这也恰是起初张君武筹算先南下的根由之地点,题目是罗、高二贼眼下有了突厥的支撑,必定能很快在燕赵之地站稳脚根,到当时,要想破敌,难度无疑要大了很多,此时不战,仿佛有着养虎为患之能够,可真要战么,己方雄师毕竟已交战了三个来月了,军心士气虽尚可用,可不免有师老兵疲之嫌,可否击败突厥汗国的尽力南下尚是个未知数,自在不得张君武不为之犯迟疑的,冷静深思了很久以后,终究还是决定先听听李靖的观点。
“呼……登高,去,端盆凉水来。”
王诚与徐世勣、单雄信都是同亲,又是世交,自是但愿能救得了单雄信一命,可也晓得单雄信乃是张君武的杀父仇敌之一,自是不敢再多言罗唣,只能是恭谨地奖饰了一声,就此退出了御书房。
这一听李靖与文振的定见完整相左,张君武的眉头当即便是一挑。
文振明显不认同李靖的定见,在他看来,此际北上实在过分冒险了些,能胜还好说,万一如果败了,帝国本来大好的局势便有着崩盘之危。
赵登高底子搞不懂张君武要凉水何用,只是见得张君武心境不对,却也不敢多问,恭谨地应诺之余,仓促便退出了御书房,未几会便见一名小寺人紧着送来了一铜盆的凉水。
李靖夙来寡言,此际也自不例外,面对着张君武的咨询,他并未胪陈根由,仅仅只是简朴地给出了个建议。
“南人孱羸,自相攻伐不竭,有肖正南所部之管束,南梁虽强,却也有力抽身去定江南,此乱局必拖延日久,今,杜伏威既降,陛下可令其转攻李子通、张英豪等诸贼,如此,江南战事必难遂平,我军北上自无后顾之忧也。”
“陛下圣明,唔,另有一事,懋功昨日给老臣来了封信,说是愿以爵位换单雄信之性命,又怕陛下见怪,特请老臣代为进言,老臣切不过情面,只好大胆来哀告陛下能饶了单雄信之性命。”
“罢了,下回谨慎些便好,让他退下罢。”
“回陛下的话,依老臣看,高贼应是已与罗艺勾搭成奸,背后或许另有突厥汗国在作怪,错非如此,高贼戋戋五万兵力罢了,安敢犯我帝国之虎威。”
固然王诚说得非常隐晦,可张君武倒是一听便知其意,没旁的,王世充当初为了篡位,但是斩杀了独孤家的上代家主独孤机,现在独孤修德探听王世充的下落天然不会有甚美意,对此,张君武倒是乐见其成得很,但却毫不想插手此中。
“老臣遵旨!”
一听张君武准了本身之所请,王诚顿时为之一喜,紧着奖饰之余,却又提出了另一要求。
在场的五名极品大员中,房玄龄与王诚对军略之道都算不得精通,自是不敢在这等大事上胡乱进言,而李靖么,夙来寡言,心中虽有所思,但却并不筹算急着开口,至于罗士信,他只要有仗打便好,往哪打,对他来讲,浑然没辨别,他自也不会在此际开口言事,倒是户部尚书文振没啥顾忌,略一深思以后,便即给出了先南后北的建议。
第四百六十二章 南下还是北上(二)
以张君武之睿智,又怎能够会看不透高开道俄然兵进黎阳仓的蹊跷之地点,之以是问王诚,实在不过是在给其敲警钟罢了。
“陛下圣明,老臣辞职。”
固然张君武的调子并不高,可在王诚听来,却有若炸雷普通,心惊肉跳之下,又哪敢有涓滴的拖延,赶快躬身应了诺,待得退到了一旁,背心鲜明都已被汗水给濡湿了去。
“咣当!”
不止是小寺人本人吓坏了,刚跟着走进御书房的赵登高也自被吓得面色煞白,顾不得很多,赶快紧着便断喝了一嗓子,自有几名小寺人一拥而上,架着那名不利蛋便要往外拖了去。
“启奏陛下,独孤家主独孤修德昨日前来拜见老臣,言语间颇多表示,似欲探知王世充一家之下落,老臣不敢擅专,特来请陛下明示。”
这一见王诚较着有着得寸进尺之嫌,张君武的眉头顿时便更皱紧了几分,但并未就此发飙,仅仅只是不置可否地吭哧了一声了事。
李、文二人所言都各有其事理,张君武一时候也自难以下个定夺,只能是先搁置争议,待得厘清了眉目以后再行决计。
“诺。”
按本来预定之作战打算,在打下了东都以后,大夏国全境由徐世勣所部卖力占据,而关中军队主力则趁胜南下,与川中的肖正南所部两面夹攻南梁,一举灭掉帝国同一天下的最后一个大停滞,至于罗艺与高开道么,大可等雄师班师以后,再行进剿也不为迟,可眼下高、罗二部俄然建议了南下攻掠,背后还较着有着突厥汗国的支撑,如此一来,徐世勣所部可就较着有些不敷看了,原定之作战打算自是必须做出调剂,只是该如何调剂却无疑须得慎之再慎才行。
“嗯,药师觉得如何哉?”
这一见王诚满脸鬼祟的模样,张君武的眉头不自发地便是一皱,没好气地便发问了一句道。
“嗯,卿归去后,将河北、汗庭体系全面策动起来,彻查!”
“陛下圣明,臣等辞职。”
有着当初荥阳那场怪梦之经历,张君武自不会不清楚宿世那一时空中,北宋之以是屡遭劫夺就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在安定天下时计谋决定弊端之成果,是时的景象与当下何其之类似,挑选了先南后北的北宋几次北伐都有力光复燕赵之地,终究落得个饱受游牧民族凌辱之了局,固然那是“后车之鉴”,却断不成不防,一念及此,张君武也就没再多踌躇,于下定决计的同时,紧着便下了道旨意……
“哦?来由呢?”
张君武之以是要凉水,不过只是想凉一下发热的脑筋罢了,却未曾想这么个小小的欲望竟然没能实现——也不晓得那名小寺人是分了心,还是被张君武的严肃给吓住了,方才行进了书房,手俄然一打滑,铜盆便即滚落在了地上,一大盆凉水溅得满地狼籍。
“陛下明鉴,老臣觉得高、罗二人狂悖猖獗,确是当诛,然,此二贼背后有着突厥汗国之作怪,我帝国雄师虽是能胜,所费之光阴恐多,折损恐也是不小,倒不如先按预定打算灭了南梁,一举安定江南以后,再举天下之力北伐,如此,应是更加稳妥些。”
于张君武而论,单雄信杀不杀实在都是那么回事儿,他还不致于陋劣到必然要报所谓的父仇之境地,之以是没当场准了王诚之所请,只不过是要留着施恩徐世勣罢了,当然了,那都是后话罢了,眼下对他来讲,最要紧的是明白主攻之方向,而这,恰好恰是张君武最为头疼之处,冷静细算了很久,却兀自难以下个定夺。
似此等决定帝国运气的定夺天然不是那么好下的,群臣们对此自是都心中稀有得很,也自不敢在此际多言罗唣,齐齐奖饰之余,紧着便都退出了御书房,唯有王诚走到了门口之际,却又俄然停了下来,一回身,又回到了御前,一派欲言又止之模样。
“陛下明鉴,老臣觉得抢先北后南。”
这一见本身惹了大祸,小寺人顿时便吓坏了,也自顾不得满地是水,一头便跪倒在了地上,可着劲地叩首哀告个不休。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李靖明显是早已成竹在胸了的,这不,张君武话音方才刚落,他便已道出了先北后南的来由之地点。
“此事朕晓得了,待得刑部议罪后再说。”
“嗯……放逐茂州,三今后起行,轩逸自行做主便好。”
见得张君武脸露不耐之色,王诚自是不敢稍有拖延,赶快将事由隐晦地禀了出来。
为了弥补本身在谍报事情上的失误,王诚的脑筋但是高速运转了起来,哪怕只是猜想之辞,也自说得个必定非常。
固然对那名小寺人的毛手毛脚非常不满,但是张君武到底不是暴君,自不会是以小事惩罚下人,随口叮咛了一声,便筹算就此将此事揭过,只是眼神在扫到瘪了一大块的铜盆之际,一本书名俄然在其脑海里闪现了起来——《金瓯缺》!
“赵登高,去,传朕旨意,着在东都之三品以上文武马上到紫宸殿议事!”
“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