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吐鲁番的记忆(3)
路上常常能看到干尸。有人走着走着便倒地而亡,颠末长年累月的风化成了干尸,还保存着死时的模样。常常碰到这些骸骨,罗什都下车为他们念往生咒。这些不知何年何月葬身戈壁之人,将纤细的生命付与流沙,现在终究遇见一名僧报酬他们超度。但愿飘零在荒凉中的孤魂能听到这奇妙的梵音,今后获得摆脱。
六月尾我们向着灭亡之地进发。从伊吾到玉门,半途无处可供补给。玄奘走这段路时非常艰苦,只要一小我一匹老马,顾影独一。还曾失手打翻水囊,断水四天五夜,差点渴死。我们比玄奘荣幸,有领导,有补给。但是这类酷热的季候进入莫贺延碛仍然艰苦,中午时分气温高达五十摄氏度以上,加上极度的枯燥,每人每天发的水都有定量,不敢多喝。很快大师嘴唇都干裂了。举目四望,只要无穷无尽的沙丘,一向连绵到视野绝顶。
小小伊吾的保存之道,便是在夹缝中摆布逢源,对谁都不敢获咎。固然伊吾没有参与吕光的西征,对于借道却慷慨得很,迎来送往。在伊吾修整的时候比鄯善长,因为雄师要弥补充足的食水,等候我们的,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八百里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在唐之前叫沙河,死寂一片,毫无朝气。穿越之人,只能沿着植物和前人的骸骨行进。吕光西征时,在这里走了三百余里无水,将士们大家失容。不过吕光的运气真是好,被他撞上了百年不遇的戈壁下雨。但吕光不会次次都那么交运,他慎重地亲身过问食水的补给,实在也是前次九死平生的经历让他发怵。
鄯善只是个小国,远不如交河范围大。只逗留了三天,大队便向西域最后一个小国伊吾进发。伊吾在当代的名字更加清脆,因为它盛产的甜瓜,地球人都晓得了这个处所——哈密。而我所处的期间,伊吾远没有后代的盛名,只是个弹丸小国,却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可我晓得,要踏上这片凉州的地盘远没有世人想的那么顺利。另一种比灭亡之地更可骇的东西在火线伸开了獠牙等着我们。战役,马上在面前了……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如许描述:“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劣风拥沙,散如时雨。”他的描述是如此贴切,没有进入这片戈壁之人,没法如现在骨地体味。白日明显涓滴无风,会俄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如厉鬼。被暴风囊括的黄沙像下雨一样漫天飞舞,裹着厚厚的面纱也能呛到喉咙里。而夜晚,残暴的繁星下另有一种盈盈鬼火明灭。我第一次见到了“鬼火”,这是千百年来死在这片卑劣环境里的人与植物骸骨上披收回来的。
―――――――――――――注解――――――――――――――
艰苦跋涉了半个多月,当玉门关的烽燧终究呈现在视野里,每小我都镇静地大呼,我们终究走出了八百里莫贺延碛,走出了西域。入玉门关便意味着进入了中原,这里,已是凉州地界。吕光的兵士们多数来自关中和凉州,对他们来讲,远征一年多,终究回家了。
在21世纪,莫贺延碛已经没那么可骇了,铁路穿行而过,在搭客眼中不过是一段单调有趣的戈壁戈壁。谁能猜想,千年前,这块戈壁可谓灭亡之域呢?
关于玄奘走莫贺延碛,参考钱文忠《玄奘西纪行》
交河到鄯善的一起上,地步里搭着大片葡萄架,偶然我们就在如许的葡萄架下穿行。每家每户都有做葡萄干的荫棚。走过一半路程,火焰山鲜明呈现在我们面前。湛蓝的天空,棉糖般的云朵,上面是连缀的色采对比激烈的褐红。闭上眼睛,那极具渗入力的深红色仍能穿透眼睑。在汗流浃背中,我们走出了吐鲁番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