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都市娱乐 >长安客 > 第13章 注释

第13章 注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52]僦(jiù)质:针对处置贸易运营的主体,对商贾放在市场“柜窖”(保管箱)顶用来做买卖的财贿强行豆割四分之一由国度“借”去,并且封了钱柜,长安商报酬此罢市。(两《唐书》之《卢杞传》、宁欣《唐德宗财税新行动析论》)

[4]制、敕、诰、表、疏:按照内容和服从的分歧,唐朝天子作为国度魁首的“王言”有七种格局。笼统来讲,分为“制”和“敕”两类。“制”包含制书、册书、慰劳制书等,是关于国度的重雄师事、政治、轨制窜改等行动的指令。“敕”包含敕旨、敕牒、发日敕等,用于相对“制”的利用范围而言更平常和啰嗦的事件,比如官府增减官员、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等。(《唐六典》卷九,李斑斓《唐“王言之制”初探》)“诰”在唐朝并不常用,普通在天子退位为上皇以后公布号令时利用,以辨别天子的“王言”。“表”是臣下陈述事情,对天子有所要求,或是保举人才时利用。“疏”在利用时,普通是陈述政见,特别是劝谏或表达分歧定见。(《文心雕龙·章表》)

[49]少阳院:《旧唐书·玄宗诸子传》: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别院。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后,太子不再居于东宫。而后,凡立太子皆令居于少阳院。置少阳院使一到二人,由寺人担负,专门监护太子。(杜文玉《唐朝内诸司使考略》)

[43]察看使:唐朝的御史台独立于行政构造,卖力监察。唐中宗后,御史台分摆布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心当局,右御史监察州县处所当局,此即所谓“分巡”“分察”。监察中心的谓之“分察”,监察处所的谓之“分巡”。“分巡”分天下为十道,派去监察之御史,称为监察使,最后称为察看使,意即察看处所行政。察看使固然名义上是中心官,派到各地区活动巡观察看,实际上常驻逗留处所,成为处所更高一级之长官。(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桂管察看使下辖广西境内桂州(今广西桂林),梧州,贺州,柳州等地。陕虢察看使下辖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虢州(今河南灵宝)等地。

[5]遥领朔方节度使、单于多数护:为了加强中心对边陲的统治,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下制封本身的几个儿子为安西、北庭等几个首要的都护府多数护。当时被封多数护的几个儿子都非常年幼,并没有实际到任,是以一向都是“遥领”多数护,平常事情全数由“副多数护”实际卖力。今后初创了玄宗朝皇子“遥领”处所的先河。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封当时是忠王的太子为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多数护。太子当时已经十六岁,固然是遥领,但仍然多少过问边防重镇朔方的环境,并趁机培养本身的权势,是以遭到了唐玄宗的顾忌。

[46]知巡押衙:押衙是唐中叶以后遍及呈现的一种武职,又叫牙将。摆布街功德使下设有押衙一职,为摆布街功德使的贴身保护。(刘安志《唐五代押牙(衙)考略》)

[32]盐铁转运使扬子巡院留后:唐肃宗期间,任命刘晏鼎新盐铁税收。刘晏在漕运沿线的交通关键设置十三处巡院,别离是:扬州、陈许、汴州、庐寿、白沙、淮西、甬桥、浙西、宋州、泗州、岭南、兖郓、郑滑。有知院官常驻,监督、保护漕运,制止私运食盐,同时卖力对食盐收税。(《新唐书·食货四》)

[47]扬州多数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扬州多数督府是天下四多数督府之一。扬州多数督普通由皇亲遥领,真正卖力处所行政事件的为扬州多数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统领江苏、安徽一带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因为节度使是使职,不在正规的职官体系,普通以扬州多数督府长史为本官。

[50]两税法:唐德宗期间宰相杨炎主持实施的税制鼎新,因为一年在夏、秋两次征税,以是叫“两税法”。两税法窜改了本来的税收体系,一是实施“量出制入”,按照财务预算决定征税额度;二是打消了租庸调和其他的杂项税,只保存户税和地税。户税是按照每户的财产状况交征税款,地税则是通过天下耕空中积算出总应税额,再按比例分摊到各州县。两税支出分为三个部分:“上供”,上交京师,作为中心的财赋;“留州”,直接留在地点州县,作为本地财务支出利用;“送使”,上交各道节度使(唐朝在州县之上的又一级行政单位,原为军事行动设立,厥后成为一级伶仃的行政分别)。(刘德成《中国财税史纲》)

[29]五坊小儿:皇家植物雕、鹘、鹰、鹞、狗各有一使办理,办理这五坊的总使叫“五坊使”。五坊使和宫苑、闲厩使普通由一人兼任。(《唐会要》卷七八《五坊宫苑使》)“五坊小儿”指五坊使部下卖力详细事件的事情职员。

[26]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四个驰名的隐士,别离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皆八十高龄,为避秦暴政而隐居商山,时人称之为“商山四皓”。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频频想要征召这几位高人仕进,频频被回绝。厥后,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快意,群臣谏而不听。张良为太子的母亲吕后出主张,礼遇商山四皓,请他们赴宴。宴会中刘邦瞥见这四个老头儿觉得太子获得了他们的帮忙,羽翼已成,只得撤销了废太子的动机。

[14]谶纬:融会了天人感到、阴阳五行等儒家学说的奥秘学,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风行于两汉。“谶”指预言凶吉的切口,“纬”是晓得儒家学说的方士附会儒家典范的衍生学说。

[33]进奏院:安史之乱后,藩镇权势不竭加强,唐朝宗大历十二年摆布,将本来各道在长安设置的邸务(进京朝见时的落脚处)改成进奏院,办理邸务的“留后使”改名进奏院官。进奏院官卖力向处所收回“进奏院状报”,通报宫廷、朝政和中心的环境,公开或者奥妙地汇集谍报,做处所进贡中心的中转站。进奏院普通设置在靠近大明宫的坊内,特别以平康坊和崇仁坊最多。(刘艳杰《唐朝进奏院小考》)

[51]借商:唐德宗期间,为了筹集战役经费,撤除两税法以外还增加了一些税目。“借商”规定,财产超越万贯的富商大贾,万贯以上的部分都要被“借”作军费。在强征过程中,因督责颇峻,搜校甚急,都城如同盗贼过境,被强行征税的家庭有“自缢而死者”。(两《唐书》之《卢杞传》、宁欣《唐德宗财税新行动析论》)

[25]太子来宾、银青光禄大夫、正授秘书监:唐朝的职官称呼中普通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银青光禄大夫是三品散官,太子来宾和秘书监是职事官,太子来宾是太子属官,秘书监为保藏皇家图书文籍的秘书省的长官。

[22]墨制:唐朝由天子下达的公事号令普通称为“制”或者“敕”。制敕产生的首要法度是天子授意中书省草拟,由门下省考核同意,再由天子在制书或敕书上具名,画“可”或“闻”表示同意,而后送给尚书省履行。这是一份官方文件由草拟到履行的法定法度。墨制是天子作为小我的私家谈吐,比如过节犒赏口脂、面药等。因为墨制用于天子的私家活动,不需求颠末中书门下考核批准,也是以,在法理上,天子不成以用墨制来传达公事号令。唐朝用墨制干预普通公事最驰名的是唐中宗景龙期间,天子用墨制授人官爵,不颠末中书门下批准,也就是所谓的“卖官鬻爵”。(邓小军《杜甫疏救房琯墨制放归鄜州考——兼论唐朝的制敕与墨制》)

[34]太子右庶子:太子属官,附属东宫右春坊(又叫典书坊)。普通设置为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侍从太子,帮手措置公事,献言献策,又叫“右中护”。(《新唐书·百官四》)

[20]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唐朝实施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是三省之一,卖力行政事情。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也就是宰相。(《唐六典》卷一)唐太宗以后,不设尚书令(一种说法是因为唐太宗即位前做过尚书令,因而厥后者为避讳便空悬尚书令一职),以是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丞(又称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开府仪同三司,唐朝的职官称呼中普通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详细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肯定官员的官阶,代表职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名誉称呼,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天子对功劳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朝文散官的最高品级,从一品。

[11]开府仪同三司:唐朝的职官称呼中普通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详细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肯定官员的官阶,代表职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名誉称呼,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天子对功劳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朝文散官的最高品级,从一品。

[40]朝散大夫:文散官,从五品下。(《唐六典》卷二)唐朝文散官有二十八阶(一说二十九,或三十阶),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阶,将仕郎为最末一阶。朝散大夫在文散官品级中排第十三阶。文散官没有详细的职事内容,多用来划兼顾份级别,近似现在的“职称”。

[12]京兆解头:插手常科测验(比如进士科、明经科)的考生,有两种路子:或者是由国度创办的学馆(如太学、国子监)选送,作为“生徒”,或者是各州县选送的“乡贡”。成为乡贡必须先在户籍地报名,获得测验资格(所谓“怀牒自陈”),而后在县、州、府插手层层测验,优胜者由地点州府报送中心,再去尚书省的有关机构(开元前是吏部考功司,开元后是礼部)测验,称为“省试”。各地府试第一称呼为“解头”。获得京兆府的第一名在省试中有非常大的通过率。全部唐朝只要九个京兆解头没有能够通过省试。是以,“京兆解头”是一个被考生狠恶争夺的名次。(傅璇琮《唐朝科举与文学》)

[2]榎楚:榎,乔木名;楚,灌木名。榎楚,指用榎木荆条制成的刑具,这里指用木条或棍棒抽打。

[10]陇右群牧:唐朝办理马场的官员。唐朝以马匹数量为标准将办理马场的“牧监”分为上监、中监和下监。牧场由监牧使办理,监牧使又对群牧使卖力。陇右最早开端实施群牧轨制,也是范围最大的马场之一。(马俊民、王世平著《唐朝马政》)

[19]留后:节度使不在治所时,代理节度使利用权力的职位。

[37]赞善大夫:太子属官。太子府普通设有左、右赞善大夫各五人。(《唐六典》卷二十六)

[13]俗讲:唐朝时风行于长安寺院的讲经活动,僧尼将佛经义理以当时风行的通鄙谚言编成故事,乃至谱曲演唱,大的寺院开俗讲时非常受欢迎,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是以,观俗讲如同看戏,长安的戏场大的在慈恩寺,小一点儿的在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这些寺院都在长安城东,所谓“左街”。俗讲的内容被记录汇集成话本以后就成为所谓“变文”的一种。(向达《唐朝俗讲考》)《敦煌变文集》中誊写了很多当时俗讲的内容。

[23]告身:唐朝授官的凭据,近似后代的委任状。补选官员时,候选人确认官职后,先由尚书仆射查抄,过后交由门下省给事中宣读,黄门侍郎复核,侍中核阅通过后,各部分经手官员各以官符在授官凭据上盖印,这份凭据就叫“告身”。(《通典》卷十五)

[8]五坊使:皇家植物雕、鹘、鹰、鹞、狗各有一使办理,办理这五坊的总使叫五坊使。五坊使和宫苑、闲厩使普通由一人兼任。(《唐会要》卷七八《五坊宫苑使》)

[15]笏板:官员朝见天子时拿在手中的长条形手板,用玉、竹或者象牙制成。用来记录天子的定见和本身要奏报的内容。

[7]殿中监:殿中省的最高长官,从三品。统领尚食、尚药、尚衣、尚辇等局,办理皇宫内的衣食住行。(《唐六典》卷十一)

[36]书判拔萃:科举轨制之下提拔人才的测验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是一年一考的进士科和明经科。考中进士或明经科以后,并不能立即仕进,需求到吏部再考“关试”,成为吏部的“选人”。因为官员的名额有限,选人总比官位空缺要多,是以,成为选人以后普通要“守选”几年——等候空出的缺。守选期满,能够插手吏部在夏季同一停止的铨选。插手吏部夏季铨选的,撤除从未仕进的选人,另有更多的是官任期满等候再次授官的前任官员。如果不想颠末冗长的守选,也有其他考中就能仕进的测验:由天子调集、亲身监考提拔的“制科”,由吏部调集为提拔专门人才而设的“科目选”。

[6]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实施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卖力行政号令的草拟,尚书省卖力详细的行政事件,门下省卖力考核。三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尚书令或者侍中都是所谓宰相。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因为定见不同一,常有争辩。唐初设置政事堂,作为中书省和门下省长官筹议军政大事和相干文书(即所谓“平章事”)的场合。政事堂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名“中书门下”,以是宰相又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中前期,宰相成为一种“使职”,越来越多的宰相并非中书令、尚书令或者侍中,而是在本官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宰相本官的品级由三品到五品不等。

[42]太子少傅:太子属官。太子府普通设有“太子三师”,即从一品高官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和“太子三少”,即从二品高官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唐六典》卷二十六)“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如许的高官,只授予极少数对皇室有严峻进献的高官,或者授予落空实权的功臣武将做名誉职位。

[31]盐铁转运使:转运使,隋唐时,在州、县一级的行政单位上增设“道”。转运使普通是把握多个州、道的漕运的官员。盐铁使,唐肃宗今后,因为筹集战役经费的需求,对盐停止专卖、课税、订价的使职。偶然,盐铁使与转运使合为一职,由一人担负。(《唐会要》卷八十七)

[27]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唐太宗期间,肯定朝廷中正职官员的总数为七百三十人,但是因为有资格仕进的人数远多于官位空缺,为了安设这些人,发明了员外置、特置、同正员、检校等一系列只要头衔而无实际事情内容的“挂名官”。(《新唐书·百官志》)州一级的行政长官中,最高为刺史,刺史以下为司马,定制为一人。司马的官职层次由地点州的人丁决定,上州司马官位最高,从五品下,薪俸五十贯。柳宗元被贬的永州属于中州,正六品,薪俸为上州司马的三分之二。“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即正职司马以外的闲员,没有官舍,也没有实际的事情内容和权柄,并且,“员外”不得干预政务。“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多为朝廷中被贬的官员筹办。与正职司马不异的只要薪俸,约莫有三十贯。

[1]奚、契丹:唐时东北出塞交通要道上的少数民族部落。渔阳往东北,颠末卢龙镇,再六百里到奚王帐,又东北行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当代交通史》《新唐书·地理志》)

[41]中书舍人:中书省内卖力为天子草拟诏令的职位。官居中书令、中书侍郎之下,常设六人。正五品上。(《唐六典》卷九)

[44]宣谕使:一种使职,并非正式职官体系中的官职,卖力从中心到各地通报中心的决定,考查军政状况。诗僧皎然有一首《陪颜使君饯宣谕萧常侍》,此中提到宣谕使的事情内容。

[30]右神策统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神策军统军,摆布神策军中各一,从二品。神策军普通屯驻都城,但撤除都城以外,在长安西、北又有一些城镇是神策军的防区,即所谓“京西、北神策八镇”。别的,在处所兵变或者外族入侵时,朝廷普通调遣一部分神策军参战,驻扎在疆场或边防地区的神策军叫“神策行营”,由“神策行营节度使”办理。京西北神策军与神策行营都归属神策军中尉办理。(何永成《唐朝神策军研讨——兼论神策军与中晚唐政局》)

[3]春彩:“彩”旧写作“綵”。有五色纹彩的丝织品。唐朝的一种贡赋。

[9]总监使:掌管皇故里囿裁接及办理事件。总监使偶然也兼掌都城太仓出纳。(杜文玉《唐朝内诸司使考略》)

[45]司勋员外郎:司勋,办理推举、勋封、考查官员政绩的尚书省吏手部属四司之一。职员设置有司勋郎中一人,从五品上;部属司勋员外郎两人,从六品上。(《唐六典》卷二)

[17]突骑施汗国:公元八世纪中,阿史那突厥陵夷后的异姓突厥汗国,活动地点在本来的唐朝蒙池都护府范畴。突骑施汗国获得唐朝中心当局的承认,历代可汗受册封,是唐中心政权下的边陲民族自治政权。开元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前后,突骑施与唐军有一系列比较狠恶的军事抵触,张九龄曾经作为宰相草拟过一批关于此次抵触的文书。唐朝结合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对突骑施东西夹攻,突骑施汗国在这场战役失利后不久灭亡。(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

[54]算除陌:属于买卖税,触及统统的商品买卖。统统的买卖,畴前征收百分之二十的买卖税,现在增加到百分之五十。为了监督交纳,制止暗里买卖,鼓励告发。统统买卖必须颠末持有官府印纸的“市牙”(牙商),由市牙停止登记,核算税额。成果因为市牙坦白支出,朝廷终究征收到的税额比打算少了一半。征敛所得,远远低于预期值。(宁欣《唐德宗财税新行动析论》、刘德成《中国财税史纲》)

[39]知制诰:为天子草拟诏令。唐朝以九品职官品级定薪俸,但是“知制诰”并不是九品职官体系里的官职,以是没有专属于“知制诰”的官职和薪酬。“知制诰”常加缀在本官官名后,相称于拿着本官职的人为做替天子草拟诏令的事情,比如白居易以主客郎中知制诰,就是白居易拿着从五品上主客郎中的人为报酬,实际上并不办理朝贡来往等事物,而专职为天子草拟诏令。这类非正式的借调体例在唐朝中前期非常遍及,又叫“使职”。

[56]保外客僧:唐朝布衣每三年编一次户口,身份在寺院的僧尼也需求登记俗家姓名、籍贯、地点寺院人数、修习的经业等内容。僧尼的户口编形成“僧尼籍帐”誊写两份,一份留在地点州县,一份报给中心。“保外客僧”无本地僧籍。(孟宪实《论唐朝的佛教办理:以僧籍的编造为中间》)

[48]左校署:官方掌管束造乐器、仪仗东西、丧葬用品的机构。(《唐六典》卷二十三)

[35]京兆府判司:“判司”是节度使、州刺史的僚属,掌管判案等司法事情。京兆府与河南府在唐朝职位高于其他州县,京兆府判司的职位也高于普通州郡的判司,固然是州官,但首要程度能够与一些清要的京官相提并论。是以,白居易获得“京兆府户曹参军”(另一种判司的称呼)时专门写诗说亲朋“贺客满我门”。但白居易就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也并不真正办理判司分内的事情,升迁京兆府户曹参军只是为了让他在持续为天子“知制诰”草拟圣旨时能有一个能够领薪俸的官职。(赖瑞和《唐朝基层文官》)

[38]主客郎中:礼部尚书带领下掌管周边国度朝贡来往等交际事件的官员。从五品上。(《唐六典》卷四)

[24]刻漏:当代的计时器。“刻”为标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步减少,箭上刻度渐次闪现,据此测知时候。

[18]通衢大道:通往四周八方的通衢。

[55]毗沙门:毗沙门天王即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

[21]延恩匦:武则天时,号令铸铜为四个箱子,安排在朝堂以外,接管天下的奏报。东边的箱子叫“延恩”,接管求官的人的自荐;南边的叫“招谏”,欢迎批评朝政得失;西边的叫“伸冤”,供有冤抑的人哀告;北边的叫“通玄”,欢迎关于天象、灾变、军事奥妙献言献策。(《资治通鉴》卷二百三)

[28]太子校书:太子属官。太子东宫下设有司经局,首要服从是为太子汇集经、史、子、集四库图书,刊印编辑副本、副本、贮本以备太子查阅。司经局由太子洗马带领,洗马部下有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校书与正字的职责类似,都卖力校订、清算、刊印司经局保藏的经、史、子、集四库之书。(《唐六典》卷二十六)

[53]税间架:相称于房产税,因当时前提所限,仅在京师地区推行,针对统统房屋统统者,规定“凡屋两架为一间,分为三等:上等每间征税二千,中等征税一千,劣等征税五百”。吏员入户查对,鼓励揭露,发明坦白的,杖六十,揭露的告发人赏钱五十贯。(两《唐书》之《卢杞传》、宁欣《唐德宗财税新行动析论》)

[16]北庭都护:武则天期间设置的军政机构,办理西域。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山北为北庭都护府范围。治地点庭州。辖区内的游牧民族首要有突骑施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