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历史军事 >穿到古代当名士 > 278|第 278 章

278|第 278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那些人都已改住砖房,学着耕作、圈羊牛羊,学汉话,还跟着建城的汉人读书开蒙……

若圣上成心,此时便可让周王回朝了。

张次辅回声道:“吏部与兵部已初初议定封赏名册,陛下要看,臣这便命人取来。”

三位老先生觉得本日的刺激够了,正要退归去拟旨,圣上却又添了一句:“若只一道圣旨便把周王调回,未免不敷慎重,还该选个身份贵重的使者迎他回京。”

圣上能放心,李阁成本身不能放心,劈面请命:“两位皇子于此战中皆有大功,依例可改换封地或加赐皇庄,封内眷、皇孙等。臣等已为两位皇子拟了京郊、陕西、山东的几处皇庄,被选那边还需陛下决计。”

新泰帝天然晓得他未尽之意,正待借这一问流露情意,不由暴露一点笑容,说道:“齐王今尚在西征军中,追逐鞑靼残部。人言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若此时唤他回京,这场毁灭虏寇之战便要成他毕生憾事了。”

他借着问食邑,真正想问的倒是天子对两位皇子的安排――是叫他们回京,还是依藩王身份加恩?

现在西北局事已定,愿内附的各部首级封赏已定,三位阁老的精力早挪到在新收的地盘上修建边城堡镇,安设内附部族上。如果圣上成心加兵力,实在还该叫兵部与五军都督府来共议。

这些内侍枉自看着聪明,还是不懂圣心。不过新泰帝现在连逢丧事,亦不计算他们的痴顽,只淡淡道:“朕不过随口一言,何至成这个模样?你们在宫中也奉侍这么久了,竟还不慎重。”

当年周王出京,为的是王妃管束不严,宫女有不敬之言,而非周王有错误。他这些年看得出圣心仍在周王,何况非论圣宠,周王居长居贤,朝中更有哪个皇子能比他?齐王好武,魏王毕竟晚生了几年,只排在第三,前面的皇子更不必说了。

天子听到这个“桓”字,也不由点了点头,笑道:“吕先生保举的人岂有不好的?只是朕记得桓凌现在只是佥都御史,身上未曾有爵位?”

他固然踏遍了府谷县处所,跟宋时度了个小蜜月, 却还感觉本身来不及诉尽别情……只留下很多似真似假的痴情故事, 被他连着报纸和书摊上的酸文一起揣上了京。

现在国库丰实,西北粮产又不逊江南,周王现在纵不在汉中,给雄师的供应也毫不会出题目。

前几年战局不决,故封赏不敷。现在整片阴山都已落入大郑掌中,鞑靼老王已死,新主又不过是个十余岁的小儿,连余部都收拢不齐……

幸亏吕首辅辅政多年,对京里人物了如指掌,能在眨眼之间筛出最合适的人物:眼下京里就有一名身为周王姻亲,又刚在西北立下数桩劝降大功的佥都御史桓凌。他年纪又轻,身材好,擅骑马,由他去驱逐周王不特知份合适,路上也不会担搁工夫。

恰是要召周王还朝。

朝廷大事不是这些内侍能懂的,叫他们在这里杵着亦无大用。他挥挥手命世人下去,叮咛他们请三位阁老过来议政,不久后门外便有内侍通传,三位老先生求见。

圣驾挪动可不比浅显官宦出行,此去泰山起码也要有两三个月,朝中岂可无人坐镇?陛下若要远行,是要将朝政交予他们三个老儿还是留京的幼年亲王?

三人揣着普通的心机,进门施礼参拜。新泰帝免了他们的大礼,指着舆图说:“现在西北安宁,鞑靼残部虽逃,亦已无关大局。摈除其他部之事仍交兵部安排,朕请三位先生来,是要安排一下论功行赏之事。”

莫非圣上对西北之事又有新说法?如何不叫王本兵同来?

他虽不能亲见那气象,也设想不出万里草场、千顷黄沙是多么壮阔之景,但他晓得本身所建的功业已远超父祖,直追当年摈除胡虏的太・祖了。

吕阁老白须微颤,摸索着问道:“陛下此番南下,可要将周王先召回京?”

天子终究比及有人劝谏他召周王回京,当即应道:“周王仁厚贤达,堪当监国重担,朕不在京中时,皇室中人与朝政、军务暂由周王措置,有不能决计者再报与朕便是。”

若周王有甚么不懂的,还请三位先生多教诲。

也该给火线将士、朝中官员一并议功了。

天子看着他们似比平常都雅些的脸庞,也觉着舒心,含笑问道:“朕欲封禅泰山,先生们可有甚么要说的?”

身份贵重的使者好办,这类事一贯是从宗室或勋臣当选人的,京里最不缺的便是这两种人。不过周王去汉中时舟车劳累,传闻是吃了很多苦,若选太年长的使者只怕对方路上抱病,反添费事,幼年的又怕他们顾问不好周王一家……

新泰帝痴迷地摸着舆图,低声喃喃,似是自问,又似在问四周宫人内侍:“朕有一日山陵崩,史乘之大将如何记叙?太庙中又当如何供奉?”

=====================

李勉心下度量着几位皇子的资质、出身,稍稍抬眼,暗窥天颜。

他叫寺人取来新绘的舆图,看着上面新绘出的边境鸿沟――本来以长城为界的国土扩大至阴山以外,过亦集乃直连至甘肃。此中散落着数座新的军镇, 都兴建成繁华城镇模样,除了戍卫新边的将士以外,还住着很多衷心臣服大郑的草原部族。

若论当今功劳,自是远胜前朝诸君王,足以行封禅之事。可毕竟朝中不成无君,若陛下要南下封禅泰山,朝政当由何人主持,军事当由何人决计?

而周王正妃兄长所率的招安使团亦是屡建功业,前后劝服鞑靼右翼几处部族归顺, 更降服正窥测河套的土默特部, 逼得土默特汗的宗子亲身入京乞降。

三位阁老进殿后,便见一张九边舆图挂在墙上,当今圣上正负手而立,看着舆图。

吕首辅低头应道:“他虽曾随周王殿下梭巡九边军务,又出关招安,却一向是以督察风宪的身份,如何能如真正的将帅普通论爵呢。”

李阁老重重点头:“既是如此,便待齐王大胜返来,再议封赐之事。不过现在战事压力已缓,西北又遍种吉祥灵谷,供得起雄师北逐残虏,实在不必然要亲王坐镇……”

新泰帝微微点头,说道:“此事有两位先生安排,朕天然放心。”

李三辅那边也备好了银两、丝帛、内造的器物作犒赏,一样立即便能遣人取来。

他们这就去拟旨,请周王王驾还京!

先在京中祭奠,再安排下车驾仪仗,他在位期间有此不世之功,亦足以封禅泰山了。

三位阁老心念电转,俄然想到一人――若周王还朝,不管是民生还是军务,他都能担负得起来的!

他在位期间有开疆拓土之功,有上天降雷电之用,有吉祥嘉禾繁育,有满朝忠臣良将帮手,有仁厚贤达的将来储君……

幸而新泰帝原也不想让别人迎周王返来,只摇了点头,轻描淡写地宣了另一道动听心魄的旨意:“本朝的确少给文官授勋,不过太子的妻兄岂有无爵的?这两天辛苦几位先生,便先宣立储之事,将桓凌应加的爵位与他的军功并在一起议一议吧。”

西征雄师马踏阴山, 于河套外大破俘南侵的可汗雄师, 俘获其子合赤温济农与大臣、后妃、公主数百口。以后雄师追逐虏廷残部直入瀚海, 虏汗流亡中因伤病而亡, 大妃下嫁年仅十余岁的继子火鲁赤, 搀扶其成为新任可汗,领残部逃往鞑靼祖廷地点。

桓凌在府谷逗留二十余今后, 便接着了朝廷命他领使团上京的动静。

身边的大寺人叫那句不祥之言吓着,纷繁跪下劝他放开胸怀,保重龙体。

三位阁老的眼同时瞪大了几分,本来有些耷拉的眼睑被挤得堆成几层深深的双眼皮,倒显得比平常眉清目秀了些。

献俘、媾和、封赏鞑靼诸部王公、重定西征方略……桩桩件件大事紧连在一起,新泰帝忙得宵衣旰食,眼下微青。但这连日劳累却未曾拖垮龙体, 反而因大胜的喜迅不竭, 激得他体内生出一股精力量支撑,全然不感觉疲累。

圣上若嫌他身无爵位,要另选别人,他们就只得去请宗人府安排了。

圣上眼睑微垂,淡淡道:“李先生之言甚有事理。既如此,二王的犒赏临时非论,三位先生替朕安排告祭六合、先祖的祭奠。”

监国……圣上莫非终究要立储了!三位老先生冲动得眼皮又双了几层,赶紧昂首发誓,不敢负圣上所托。

另有一点偶合,就是这位桓御史还是他首辅的弟子,吕大人内举不避亲,一下子就想到他身上了。

但他与宋时都没能想到的是,这一趟他分开的快, 归去的更快。乃至在他尚未进京, 只将媾和的动静传归去时, 圣心中便已定下了这安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