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别想名利双收
幸亏祭奠的饭菜也就一顿,多吃一顿,谢攸宁都感觉亏大了。
*
秦雾苏的老婆秦苗氏,深明大义,且为秦家开枝散叶有功绩,故而也入了宗祠,受先人香火。
却见熊氏不但直接疏忽,还转头跟族长秦华林的老婆小声说着甚么。
今儿她才晓得族长老婆姓宋,名字不知,长辈喊她秦宋氏,或者华林家的,她们雾字辈的喊一声伯娘。
更不睬解这大师族有甚么好处?
算了,不管了,走一步算一步。
但秦华枭在,秦雾南也不敢乱来,并且他好不轻易成为嫡宗子,‘改过改过’的场面也需求逛逛的。
秦雾西但是张氏第二个儿子,现在在熊氏名下,本来就在成都府,如果他敢不返来,用他做文章对于大房用她娘家人的算计。
至于二房为啥没拿银子,秦雾东还跟秦雾北同一了口径,二房都是他嫂子养着,今后也是如此,让别人没法觊觎祖母留下的财产。
瑞萍眼里闪过暗淡难辨之色,回声后疾步分开了。
谢攸宁是债多不愁,虱多不怕咬,随便他们如何推,她都能抗下来,归正他们的钱能给她就行了。
“不愧是大户人家教养出来的,记得很细心,说得够详细,你找补余下的就行了。”
秦雾北还趁便给秦云礼和秦云义的父母改了分位,归到了嫡派庶出,说是老太太临死之前给默许的,故而没有字辈的秦苏,改名为秦雾苏,位列三房,她母亲秦朱氏也进入宗祠,而他父亲秦老四,竟然不算在嫡派里。
谢攸宁上辈子出身也是小门小户,五六岁后又成了孤儿,实在不懂这些人纠结这玩意干吗?
不是吧,大伯娘留下来,秦老头岂不是也会留下来?
他奶奶的,这刚赢了婆家,还没温馨几天,娘家又来……
谢攸宁又叮嘱了瑞萍两句,便催着她去跟崔成回话,还让她看到春娇,说一下当年马车翻了,主子失忆的事。
秦云礼和秦云义终究明白谁对他们是至心实意的,就算在祭祖的时候,也深深的给秦雾北磕了三个响头,让秦雾南多少有些愤恚。
熊氏作为本日祭祖的领头人的老婆,天然是宗妇们凑趣的工具,哪怕张氏是平妻,在宗妇云集的宗祠,也没有人理睬她这平妻——小的,免得直降身份。
就算她不认谢家人,但若谢家人非要认她,本身也逃不了。
这是给她找费事吗?
谢攸宁侧头看了一眼咬耳朵的人,一看是郑舒文和唐书宜,顿时蹙眉,又看向熊氏……
“奶奶,大房二爷带着云铭少爷返来了,这会儿都在正院里陪着老爷子筹办祭文。”
就算八卦是女人的本性,可这会儿也不敢出声,当然也有人小声的咬着耳朵。
热烈的祭奠非常顺利的完成,午膳也开端了。
瑞萍话落,谢攸宁就晓得今儿不能善了。
不愧是统领过全军的人,说的话真是滴水不漏,族中男人连一个有微词的人都没有,全都都夸他大义。
奶奶个熊啊!
秦雾北兄弟三人作为本家二房,固然与长房分炊了,但排序也得牢固了,小一辈再能按着各自家里的排序来。
像罗氏和胡柳二人,另有秦雾南的两个妾室,那是连宗祠的大门都不能出去。
真不晓得是她运气太好,还是秦雾北太倒霉,为啥费事事都能环绕他们涌过来。
宗妇们忙出一桌十个菜,寄意十全十美。
内里祭文念完了,秦华枭将南地消逝的二房请进了宗祠,规复了秦华钰这一脉,也说了他兼祧二房多年的苦处。
谢攸宁蹙眉,极其不爽,但没见到本人,她还是暖和道:“奉告爷,我失忆多年,其他如何说,他晓得,再让他看看大房的二爷返来了没有。”
祭祖的吉时到,秦老头朗读祭文的声音非常宏亮,响彻全部祠堂,在后院忙着做饭的妇人都听获得。
熊氏慈爱的说着,合上账目,侧头看着秦华枭,“那边的院子也未几,趁着老迈和老二都返来了,先扩建一下,我临时就住在这边,免得畴昔打挤。”
“今儿祭祖后,兼祧也结束了,二房回归,大伯一家就要搬出去,前儿大伯给侄儿媳妇拿了五百两银子,扣除今儿开消的一半,还剩二百八十两。”
报账的时候,秦华枭就非常不满了,但听到谢攸宁说二房也会出,内心略微好受点了。
谢攸宁不疾不徐的说完,将账目递给熊氏,“大伯娘看看账目,如果有不对的处所,大伯娘指出来就是了。”
这点小诡计,是秦雾东让熊氏安排的,银子走公中;熊氏也体味秦华枭爱面子。
三十桌,一桌十两,一顿就吃了三百两银子。
她乃至感觉人多是非多,更别说让她去对付三百多宗妇了……
这等浪费华侈,真不晓得这秦老头是要夹着尾巴做人,还是高调做事。
等宗祠忙完,谢攸宁就把本日的账目,密密麻麻,仔细心细,一条一条报给熊氏和秦华枭,“大伯父,大伯母,这祭奠固然是大伯打头,但我们二房也不能不出。”
不过她适应环境才气很强,把这类场面当作应酬,或者一次昌大的酒会,还是一场不需求对付男人的酒会,她表示深感欣喜。
对于这类面子工程,秦华枭也非常享用,哪怕晓得结果不好,他也无所谓。
并且对他来讲,照顾族人是他情分,不照顾是他本分,谁如勇敢超出他的底线,那就别怪贰心狠手辣。
秦雾南老迈,秦雾西老二,秦雾北老三,秦雾东老四,秦雾阳老七,秦雾辰老八,本来死去的老四和老五,都因为秦雾西排进序号,而改序号老五和老六,记入族谱,受先人香火。
不管如何,这祭奠的银子,她毫不会让大房少出,别想得了名还得利。
每一桌都很丰厚,需求十两银子,即是普通人大半年的糊口开消,让一些贫困的族人大开眼界,感觉本家就是有钱,今后如果不帮衬他们,就是本产业家人的不是。
她县城的茶肆,辛辛苦苦一个月才赚二十多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