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量子物理学!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成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成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厥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成名,复归于无物。’,这句要这么了解:当它活动的时候,它不会令你发觉到它的存在,当它静止的时候,也不代表它就不存在;你想要用某种手腕测量标准它的时候,却发明没法精确的描述它,因为当你测量的时候它已经消逝无踪。看看,是不是跟‘不肯定道理’一个意义?
是不是很奇异?本来当代科学家们费经心机耗尽财力研讨的‘科学’,是我们将近三千年前的老祖宗早已研讨过的东西,我们的老子同道动动脑袋冥想一下,就已经从泉源上说了然物质极度状况下的环境,是不是很妖孽呢!!
关于海森堡同窗的学说就无需解释了,那是口语文,大家都看得懂。
写作的时候,不免要四周找些质料,偶尔看到《品德经》,却发明了一个非常风趣和诧异的事情,拿出来给大师分享一下,也让大师诧异一下。
这里的论述来自《品德经》,在老子的品德经第十四章,描述了物质的极度状况,并用这个极度状况,来阐述‘道’是如何摆布物质的,请看下文量子物理学中的最新实际,是否与老子的阐述不谋而合。
再次,谨向我们的先人致敬!!
《品德经》【第十四章】
【不肯定道理】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义是:想要研讨这些东西的规律,就只能从它们留下的陈迹中去找寻,用它以往的行动记录,作为猜测它将来轨迹的根据,当你统计了它统统的数据以后,就大抵能获得一个‘道’,也就是规律。
按照海森堡提出的不肯定道理可知,一个活动粒子在某一时候的位置与动量,是不能同时精确给出的。当我们对粒子的位置停止一次切确测量,会影响到粒子动量的切确测量,并且如果我们把粒子的位置测量的越切确,那么它的动量测量就会变得越不切确;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把粒子的动量测量的越切确,那么它的位置测量就会变得越不切确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以是它没有牢固的形状,也没有牢固的属性,我们能够称之为‘恍忽(恍惚)’,恍忽有不肯定的意义。
。。。。。。。。。。。。。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老子的说法,‘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句话的意义是: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够叫它‘夷’,听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够叫它‘希’,抓不住的东西我们能够叫它‘微’。请重视,老子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是两千多年前,并且遵循前人叙事的体例,像这类的列举句式多是想表达一个‘类’的观点,那么我们应当这么了解:这一类微不成查的物质。
【好玩不?欢迎转载!】
‘此三者,不成致诘,故混而为一’,看,接下来老子本身也是这么说的:这三种东西微不成查,我们能够把它们当作‘一个类’来对待。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厥后’,这句的意义是:你在那边等着它,它不必然呈现,你在前面追逐它,却又找不到它。这是再说其没有牢固的轨迹,这与不肯定实际中的电子没有牢固轨迹是一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