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万籁俱寂
但是,本是昌隆之景,落在衍一真人眼中,却总觉不协,似忽视那边。
“山匪?”高楷眼眸微眯,“观其气,影影绰绰,不过数百之人,却似有军中煞气,莫非曾为兵卒?”
高楷定眼一观,却见数百马队扬催促马,如同风驰电掣,几个呼吸便奔至百步以内。
“万籁俱寂,飞禽走兽皆无。”高楷淡笑一声,“究竟是何怪杰,有这般煞气?”
“此人是谁,竟有这般大气运?”
想到这,他眉头一皱:“如此大将,断不能听任在外,须得为陛下招揽,同谋大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高楷蹙眉道,“这和戎谷如此冷寂,不但毫无走兽,竟连一声鸟叫也无,过分蹊跷。”
刚一坐定,蓦地神采一变,喃喃道:“大凉国运正如朝阳东升,蒸蒸日上,不知为何,却有流失之感。”
喜好建国天子:从望气术开端请大师保藏:建国天子:从望气术开端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是夜,便见一支探马悄悄出城,奔赴昌松,直入琵琶山去了。
高楷轻夹马腹,领千余兵卒,徐行前行,迈入小和戎,只见此处四野开阔,唯有北侧一条通道,极其狭小,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便是张雍的天命,已然自主根底,固然稍显亏弱,没法与大周国运媲美,却也秘闻深厚,很有欣欣茂发之势。
此为反其道而行之。
“竭尽尽力,也只得三字:琵琶山。”
“杀!”
摆布士卒无不色变:“将军,这……”
“传令,兵分三路,各领千人,我亲率中军,深切小和戎。”
杨烨倏然一惊:“竟有伏兵,莫非是赵元谦所派?”
高楷思考半晌,开口道:“我料山匪必在大和戎谷,可设法诱其现身。”
杨烨不明以是:“主上,何故立足不前?”
这小道两侧,皆是绝壁峭壁,深不见底,稍望一眼,便让人遍体生寒。
他盘坐蒲团,运转玄功,一道道金光会聚双眼,遍察天命之柱。
高楷挥手打断:“此事与你无关,不必自澄。”
他环顾四下,只见山林深处,一道道灰气腾空,固然埋没非常,却逃不过他法眼。
“但是,昌松县令为屯田种粮,将村民尽数迁走,此地也就复返天然了。”
“是!”杨烨、邓骁二人齐声应下,领命去了。
须知,张雍天命,乃是会聚河西道七州、百万军民所凝,包括芸芸众生,不独一人。
张雍淡然一笑:“大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城北皇宫之上,更有一道天柱直入九霄,接天连地,蔚为壮观。
很久以后,他展开双眼,感喟一声:“天发杀机,斗转星移。现在正逢乱世,天机浑沌,难以推算此人面孔来源。”
世人轰然应诺,个个挥动长鞭,奔驰如风,眼看便要追上陇西小儿,却不防,变故陡生。
莽莽林木倒伏下去,低眉折腰,不敢转动。暴风刮面,一丝丝血腥气若隐若现。
世人徐行行走,只觉万籁俱寂,幽深安宁,仿佛隐世仙乡,不沾涓滴炊火之气。
此人却凭一己之力,摆荡天柱,当真可怖。
君臣二人秉烛夜谈,直至半夜时分。
“若不出我所料,必有奇兵埋伏。”高楷冷声回言。
看来,为首者必是怪杰。
过未几时,两千兵卒暗藏以待,悄悄无声。
“此为贫道无上幸运。”衍一真人面色寂然,“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世人皆赞一声好风水,正欲拔足深切,忽闻高楷沉声喝道:“且慢!”
他屏息凝神,昂首望去,只见青气如云,红光熠熠,自河西七州浩大而来,如云蒸霞蔚、银河垂挂,齐聚姑臧,令民气神震惊。
“是!”
喊杀之声突然震响,遍传四方。
见张雍面带倦容,衍一真人拱手辞职,回返城中道观。
为首者一马抢先,冷哼道:“奉上门来的肥肉,可不能让他们跑了,儿郎们,随我追击,杀个片甲不留。”
衍一真人拱手赞道:“陛下雄武大略,经天纬地,必能扫平群雄,毁灭大周,初创乱世,名看重史。”
杨烨面色凝重:“主上,我等该如何行事?”
高楷望一眼为首之人,蓦地一惊,沉声道:“速速鸣金。”
这乱世当中,多有逃兵,混迹山林,倒也不敷为奇。
大地蓦地震惊,飞沙走石,灰尘漫天,仿佛千军万马冲锋而来。
他重新坐定,抱元守一,念诵三遍《平静经》,解除邪念,待心平心和,蓦地发挥秘法,推演天机。
半晌以后,他倏然一惊:“东南一角,有气运缺失,似有将星拜别,乃至天柱暗淡一时。”
且说武安戍中,一条羊肠小道上,高楷带领三千兵马,正蜿蜒前行。
铜锣“铿铿”敲响,世人快速变幻阵容,拨马转头,往峡口撤去。
“天似穹庐,覆盖四野。”杨烨轻声赞道,“此地气候温润,水草丰美,堪比塞上江南。”
“看来,这将星正在琵琶山中,须得派人前去看望。”
“望你我君臣戮力同心,共举大业。”
话音刚落,忽见火线灰气翻涌。
想到此处,他唤来道童,交代一番。
身后,数百山匪满脸耻笑:“陇右小儿,竟这般畏缩,一箭不发,便狼狈奔逃,当真无用。”
邓骁仓猝拱手:“将军,我不知……”
……
“是。”
杨烨面色一变,细心张望,骇然道:“为何如此僻静?”
“朕生于此世,自当效仿太祖,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只是,这数百人颇不平常,煞气之重,竟可震慑飞禽走兽。
“你与邓骁,各自领兵埋伏两侧山林,以鸣金为号,当即出兵,不得有误!”
邓骁出言拥戴:“杨长史所言不错,此地本来有一村寨,世代隐居,好像五柳先生笔下桃花源,遗世独立。”
现在晨光微熹,洒落一束束金光,照彻四方。
世人行走半夜,直至东方既白,方才出了小道,来至一处峡口。
这峡口好似葫芦嘴,内里有一大一小两个山谷,皆名和戎,唯以大小辨别。
“莫非,这将星有国公之命,宰相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