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
雍正五年(1727年),清当局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处所事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殖民者调拨尼泊尔封建主入侵西藏,被清当局击败。清当局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停止了一系列的严峻鼎新,使西藏地区与中心当局之间的干系更加密切。
1757年,南疆回部首级大、小和卓木煽动维吾尔族贵族策动兵变。在各族群众的帮忙下,清当局于1759年粉碎了此次兵变活动,制定办法加强和稳固对天山南路的统治。1820年,大和卓木的孙子张格尔在英国侵犯者的调拨下,率叛军窜入天山南路各城,要规复对“回疆”的统治。1827年,清军在维吾尔族群众的支撑下,光复叛军,并俘获了张格尔,光复了天山南路各城,规复了故国的同一。
颠末一系列交战以后,清当局实现了国度的真正同一。清朝前期,我国的边境西达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到承平洋,南面包含南沙群岛。当时,糊口在同一的封建国度内部的民族成员有汉、满、蒙古、回、藏、维吾尔、壮、苗等50几个民族。同一的多民族国度的建立,加强了各族群众间经济和文明的联络,促进了边陲地区的开辟。
康熙初年,居住在天山北路的蒙古族中的厄鲁特准噶尔部的封建大地主噶尔丹归并了其他三部,占有了天山南路各城。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支撑下,率兵向内蒙古打击。康熙帝为了保护国度的同一,稳固本身的统治,前后三次亲身带兵出征,1690年,大败噶尔丹于乌兰布通。噶尔丹在清兵的追击下,于1697年败死。厥后,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策动兵变,康熙帝1720年再次带兵出征,安定了叛军。1757年,乾隆帝又派兵安定了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的兵变。至此,准噶尔部才终究臣服。清当局设立了伊犁将军、参赞大臣等,率兵分驻伊犁、塔城等地,加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
“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们盘据一方,并不竭向外生长,严峻威胁着清朝当局的统治。1673年,康熙以尚可喜奏请归老辽东为机遇,开端撤藩。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即于当年十一月在云南策动暴动。康熙十三年(1674年)初,吴三桂率军攻入湖南,平南王的半子广西将军孙延龄、靖南王耿精忠前后呼应。随后,云贵、四川、湖广、闽粤、甘陕等地握有重兵的清军提镇大员也纷繁竖起叛旗。清朝廷采取打击与安抚相连络的体例,最后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安定了用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安定以后,同一台湾成为清当局必须处理的题目。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廷派大将姚启圣、施琅打击台湾。康熙二十三年闰六月,施琅攻陷澎湖,扼守台湾的郑胜利的孙子郑克爽投降。八月,清军胜利进驻台湾。第二年,清当局在台湾设立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附属于福建省,从而使台湾归入中国的版图。
在少数民族浩繁的西南地区,清当局于1726年至1731年间,实施了“改土归流”的政策,即由朝廷直接调派的流官代替原出处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从而减弱了土司的权势,消弭了这些地区的盘据状况,加强了统治。
清军入关后,固然弹压了阵容浩大的农夫军和东南、西南以及其他各地的抗清力量,建立了天下的封建统治,但实际上在康熙初期,南边另有“三藩盘据”,东南海上郑胜利的子孙还占有着台湾,西北边陲蒙古准噶尔部也未臣服。康熙为了实现天下同一,不得不停止“南征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