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历史军事 >南北杂货 > 308.江南吴县

308.江南吴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故意想要投资茶叶出产,却又忧心边关的战事,本年这场仗一打起来,西域那些胡商怕就不如何往这边来了,明后年也不知是个甚么景象……

待这老翁从罗大娘的铺子里出来,怀里便抱了一包枣糕,六个大的,别的另有一个小的。

桃子杏子梨子李子这些生果长安城便有,她们只要在生果盛产的季候多收买一些返来制成罐头,待到这些生果过季了再拿出来发卖,便能卖到较高的代价。

“你说的甚?”罗大娘把那一笸箩豆子放在墙根下晒着,然后拍鼓掌掌站了起来。

“……收不收?”

这一年四月,罗用他们地点的河西走廊西端, 这个名叫常乐县的黄泥小城, 此时正覆盖在战役的暗影当中。

这一日,铺子里其别人都在后院忙活,罗大娘本身搬了一把凳子坐在铺子前面拣豆子,这时候有一个老翁过来,问她一个甚么东西收不收,罗大娘一时也没听清。

“你与我几块?”那老翁问道。

南北口味相差这般大,她们要在这吴县运营一家阿姊食铺,想来并不轻易。思来想去,罗大娘还是决定从甜食动手,因为不管是南人还是北人,大多都还是很喜好甜食。

罗大娘整日操着一口咿咿呀呀的半吊子吴语与这些过来换枣豆糕的本地百姓说东说西,经常也有说得不对的,引出一些笑话,她们这几人来这姑苏之前,便在长安城请人教过几日吴语,到底还是学得不像,幸亏这吴县亦有很多能说官话的读书人,不过他们那官话说得也不太像,罗大娘几个偶然候听了也是想笑。

这阿姊食铺的招牌还未挂出来,枣豆糕的香味便已飘到了吴县的街头巷尾,每日这一批枣豆糕做出来的时候,都有一些踩着木屐挽着裤脚的吴县小孩围在铺子内里伸长了脖子看,这一文钱一个的枣豆糕,却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舍得吃。

武德初年清算户籍, 当时全部姑苏总计编户一万一千户,眼下应是不止,不过与后代的繁华昌隆比拟,必然也还是差得很远。

那老翁听闻了,便把本技艺里阿谁篮子与他递了畴昔,这茶叶也是好茶叶,都是他从自家后山上摘下来的嫩叶芽子,只是不似迩来那些运往西面的茶叶普通制成饼状,城中那几个听闻迩来有收茶叶的铺子,皆是不肯要,倒是有一家药铺,言是与他两文钱,这老翁不肯,因而便提着篮子来到了罗大娘这里。

罗大娘等人初到这吴县之时,便被面前这一番详确斑斓的气象迷醉了,待住过了两三日,垂垂便现出几分不适应来了。

待到来年开春,他那孙儿约莫也能咿咿呀呀与他讨食了,到时候他再上山去采些茶叶,与孙儿换糕吃。

与罗大娘等人同来的一些长安商贾,此时大多也都在这吴县大街上置了铺子,几个商号之间经常走动,有个甚么事情也都是有商有量的,模糊的,竟是以罗大娘为首。

听闻眼下也算是好的了,几十年前,他们这里的红枣更贵,厥后通了大运河,北边的红枣能够顺着运河南下,走的水路,并不需求破钞很多人力畜力,只是那河道并不是大家想用都能用得,除却官船,平常商贾要在这条河道上行船,不免还是要遭到层层剥削。

罗大娘每日里卖这些枣豆糕,实在也不挣甚么钱,主如果本地不产红枣,比之长安城河东道等地,这里的红枣代价要贵很多。

“哎,收收,你先与我看一下。”罗大娘这回听清楚了,笑着说道。

“但是要换枣糕?”罗大娘问他说。

她们这便算是在城中颇好的地段了,如果便宜一些的处所,空中上如果没有铺上石板,那就显得很泥泞,特别本地的气候又非常地潮湿多雨。

大抵正因为如此,本地百姓大多都比较喜好穿木屐,这还不到蒲月份,很多人便已经穿戴木屐满街走了。

罗大娘置下这间铺子以后,便领动手底下几小我,一面筹办开店事件,一面每日里都做一批枣豆糕先卖着。

这一小块枣豆糕,大略便都进了这些跑腿的主子奴婢嘴里,因此常常主家调派他们出来买枣豆糕的时候,这些丫头小子们便都很欢畅。

他家便在吴县城郊,后山便长着几棵茶树,年年春季茶叶长出来的时候,他得空便去摘些,也卖不着甚么钱,攒起来拿到城里,不过也就是换个两文三文的,听闻本年茶价贵些,他这才想要多卖一点,倒是没想到,这一下子竟被他换得了这一大包枣糕返来。

吴县此地,与北地有很大的分歧,此地百姓住的并不是黄泥土屋,而是以木板搭建房屋,一间间木板房相互依偎着连在一起,邻里之间亦是非常密切。

“本日的枣糕刚好也快卖完了。”罗大娘翻开蒸笼与他看:“就剩下这几块,你若肯换,便都与你。”

迩来她们收得最多的,除了鸡蛋便是大米,江南鱼米之乡,此地少粟麦,多稻米。

罗大娘她们的铺子除了铜钱,丝线粮食亦是肯收,鸡蛋也收,凡是三个鸡蛋能换一块枣豆糕,粮食丝线那便要看品格。

且不说这小我将来出息如何,光是这眼下,他们这些商贾千里迢迢跑来姑苏城开铺子,一定就没有想要沾手茶叶买卖的心机,而这茶叶买卖,现现在可都把握在那些离石商贾手中,离石罗三郎更是在这内里起着一个关头性的感化。

迩来她们在大街上看了几个铺面,在眼下这个时候,吴县这个处所的房价要比长安城那边低很多,罗大娘颠末一番察看和比较以后,终究决定买下一家位置较好的酒坊。

罗大娘是开食铺的,他们离石故乡种着那么多杜仲胶,她又有做罐头的技术,天然也不想花高价从别人那边买罐头。

城中多有河道沟渠,出门便是小河,走几步就要过桥,妇人少女们三五成群蹲在水边,洗菜的洗菜,洗衣的洗衣,说话亦是吴侬软语,透着一股说不清的新奇与风情。

开端的时候,便只是摆布的邻里过来买一两个归去吃,不出几日,这名声便传了出去,城中很多富户皆是遣了家人过来买,一次性也有能买五六个十多个的。

城中一些动静通达的大户们,内心倒是稀有的,很多人都揣摩着,这罗大娘因何要来吴县,莫不是他们本地的茶叶买卖公然能有大生长?

阿谁从河西过来的名叫陈继的年青人,在这吴县住了还不到十来日,整小我都要缩了一圈去,看得罗大娘又是好笑,又觉有几分忧心。

“茶叶!我问你茶叶收不收?”那老翁大声道。

罗大娘看了看这篮子里的茶叶,数量不是很多,放在不大不小的篮子里,装了半篮子,东西挺好,都是用嫩茶叶晒出来。

从这后院出去,便是一条青石小道,青石道中间便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河,站在二楼窗口,能看到这条小河上面架着的一座座小桥,大多也都比较粗陋。

除了红枣,这里的面粉也比北边贵,红糖倒是便宜些,鸡蛋的代价也比之长安城便宜。

起首这南边的屋子与屋子之间,便只隔着一层木板,隔壁如果点个油灯,那灯光都能透过木板与木板之间的裂缝照到她们这一边,夜里就连隔壁的人打嗝的声响都听得非常清楚。

阿姊食铺地点的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听闻了这些事情,大多也都有些将信将疑,看那罗大娘整日捋袖子干活的模样,并不似那些传说中的大人物。

这背后的启事,天然还是因为罗用。其他几家商号固然也都有各自的干系,但是这罗大娘但是离石罗三郎的阿姊啊。

其地区范围,包含后代的姑苏、常熟、上海、嘉兴这些处所,又是靠海又是靠湖, 海湖之间又有松江贯穿东西,北边是长江入海口, 又有前朝隋炀帝修大运河, 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更是给姑苏的生长带来了无穷的契机。

另有这吃的也不适应,吴县此地紧邻太湖,城中又多水道,本地百姓多喜河鲜,饮食常以鲜为美,并不非常怕腥,罗大娘她们更喜好咸香一点的,在这里吃了没几日便感觉口中寡淡有趣,又比较怕腥,本地很多菜她们底子吃不了。

他们如果本身带了食盒过来买,罗大娘便会拣那些形状不好的枣豆糕出来,切下一小块充作添头,算是抵了一张油纸的钱,如果白手过来,那便没有了。

此时的姑苏,乃是江南道最北端的一个州, 下辖六县, 东临东海, 西接太湖, 北边是长江, 南边则挨着当时的杭州。

罗大娘这一次之以是挑选来姑苏,而不是在洛阳、金陵、或是扬州,是因为她畴前曾经听人提及,姑苏这个处所能产蜜桔。

这间酒坊占地颇大,前厅也大,并且还是两层楼。吴县此地,城中很多房屋都是两层楼,主如果因为本地气候潮湿,一楼湿度太大。

数千里以外的长安城, 罗大娘等人此时已是分开了长安城, 先是沿着黄河向东走, 一起上陆路转水路,她们的船只在楚州入运河, 一起逆流南下,过扬州、润州、常州,一向行到了姑苏吴县, 这才停了下来。

但是像橘子菠萝这些东西,中原倒是不产,她们食铺的一些管事便说,没有便没有吧,少了这一两样吃食也是无碍,罗大娘却不肯等闲放弃,此次千里迢迢来到这姑苏吴县,很大一部分启事便是为了蜜桔而来。

这老翁在路上走着,内心欢畅,脚下的步子不由又加快了几分。

这间酒坊大是大,就是稍显陈旧,酒坊前面另有一个院子,院子前面一样建了一排两层楼的板屋,旧是旧了些,不管是住人还是当堆栈,倒也还用得。

他那儿媳进门也有三四年了,客岁刚怀上,迩来肚子愈发大了,也是整日嘴馋,腹中饥饿,这几块枣糕拿归去,倒是也能与她补补。

那离石罗三郎甚么样的人物,现现在他虽是被人挤出了长安城,但是在那边疆小城常乐县,竟也能弄出这么大一个茶叶买卖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