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游戏竞技 >秦吏 > 第374章 血泪之路

第374章 血泪之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说干就干,他在随身照顾的纸上用笔墨缓慢画出了狗皮帽子的模样,现在不比后代,中原屠狗成风,是和猪肉一样风行的肉食,燕赵、淮泗沛上尤甚,以是狗皮并不可贵。

这时候的黑夫没想到,他这一画不要紧,到了后代,这类帽子即便是褐色、黄色的狗毛,也会被人称之为“黑犬帽”,以记念其发明者。

中原人总觉得蛮夷耐寒,实在首要启事,只是人家穿的厚罢了。

“你尽管说。”

黑夫现在还顶着一个“少府丞”的职位,这发起本就是分内的事,以是写起来没有涓滴踌躇。

摸摸头发,黑夫灵机一动,想到了宿世在警校时,宿舍那位东北籍同窗带来的狗皮帽子,可惜黉舍在南边,那哥们三年里好轻易才逮到一次下雪的机遇戴出门……

所谓的“羌”,便是”西戎牧羊人:的意义,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但已驯养出了近似后代绵羊的长毛“羌羊”(甘加藏羊),并生长出较为成熟的羊毛纺织技术。

身上倒是保暖了,也不能健忘了脑袋。

黑夫站在李信身后,亦满脸庄严,但脑中想的倒是:拉面的前身“汤饼”已在渭南山东移民中蔚然成风,另有烧饼也颇受欢迎,今后也会随移民传到这里来,莫非……这就是天意?

这时候又有一个年长的羌女却奥秘兮兮地说,或许不是对她们感兴趣,而是对羊感兴趣……然后就提及了一个笑话,说是一些在边塞驻守的秦卒因为长年没有女人,只能对母羊动手。

这个笑话口味太重,黑夫一口酪浆喷出,还呛到了本身。

在找到棉纺技术推行前,羊毛衣应当是最合适的夏季衣物了,可不是中原所谓“冬衣”,实在就是两层粗麻布能比的,也不像皮裘,非要杀死植物才气获得,只要富户贵族才穿得起,羊毛能够不竭再生,物美价亦不贵。

以是黑夫才在奏疏上说,若能推行到全部北方,将使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噗。”

“那我可说了。”

“右庶长当真想听?”羌璜忍俊不由。

大河南岸是戎羌之地,四分五裂,收伏不难。北岸则是河西,是控弦之士十万,连绵近千里的月氏之国。

春秋不一的羌女们一边干着每年要做两遍的活,一边望向远处察看她们的秦吏,毫不避讳地大声群情,并不时收回一阵大笑。

只可惜,一道连绵矗立的山脉,挡住了李信的视野,让他没法看到河西的草场和月氏人游牧的营帐。

“这山如何称呼?”

除了羊毛外,称为“犛牛”的牦牛毛也被羌人用来纺织,还织成了名为“犛罽”(máojì)的毯子,作为贡品输入咸阳,但只是挂在宫廷角落里图个新奇,没甚么人喜好。

如此一来,黑夫也更果断了“它山之石能够攻玉”的设法。

他在奏疏中向秦始皇描述了所见所闻,并发起,让乌氏倮的商队深切羌中,用各种盐、糖、粮食调换大量公母羌羊,带回边郡草场豢养。

这类毛布亦是羌地特产,在《禹贡》中称之为“织皮”,每年向秦进贡。但中原没那么冷,贵族百姓穿贯了葛麻丝帛,反而嫌弃羌戎的羊毛衣粗糙,另有一股难以撤除的羊膻臭——就像那些铰毛羌女身上永久没法撤除的味道一样。

黑夫画完狗皮帽子,将图纸放在行囊后,便于清算好营帐的世人,去大河边与李信汇合。

羌璜说,那些羌女在群情,这些黑面秦吏已经持续察看她们两天了,莫不是看上了谁,想要睡她?

这类或吵嘴相间,或全黑,或全白的羌羊每年秋冬长出长毛,来年春夏气候渐热便褪去。

不过,那些羌女倒也没说错,他的确是对她们的羊,另有羊毛感兴趣……

按照这类习性,羌女们在春夏两次铰毛,精密的竹篦梳子从羌羊身上,将已脱或将脱的粗绒梳下来,洗净并用弓弦弹松后,便能搓成粗毛线纺织了。

李信指着北岸高山问羌人牧民。

黑夫不晓得,本身人虽还在陇西,但那三份奏疏,此时已被秦始皇带回咸阳,除了高鞍马镫乃军事奥妙,暗中推行,秘不示人外,其他屯田、毛衣两策,天子发百官群情,竟由此激发了一场法、儒、墨三家的大论争……

穿是不太好穿,但御寒才气应当是没题目的,不然成千上万的羌人早在湟中可骇的夏季里冻死了,更别提向着更广袤的青藏高原迁徙……

黑夫不晓得,在匈奴、河西、西域是不是也有近似的技术,可有其他的绵羊种类?但光是在羌中看到的景象,便足以支撑他那篇《铰羊毛为衣疏》了!

李信骑着白马立于河岸上,正让领导和译者向本地羌人问话。

将毛衣分发到边郡兵士手中后,困扰枹罕塞守兵的御寒题目,也能顺利处理,还能够让“屯田”之策更加实在可行。

黑夫倒不嫌弃,用一块红糖,换了几件羊毛衣来,其颇似藏袍,穿到身上后发明,即便是后代最差劲的毛线衣,也比它邃密温馨。

想想也是,中原和南边大量莳植葛、麻,另有蚕丝来做衣裳,羌地可没这些东西,若不想冻坏,只能从植物外相上打主张。而本地海拔高,温度低,植物遍及披挂一身厚厚的绒毛,初期能够直接剥皮御寒,渐渐地也缔造出了毛纺织的工艺,较粗的毛织成毯子、毡帐,较细的毛织裁缝裳御寒。

黑夫坐在河水边的毡帐外,喝着已经垂垂风俗的酪汁,加点糖的话,味道就跟甜牛奶差未几,难怪河对岸的月氏贵爵们那么喜好红糖。

李信将这个名字深深记在内心,而黑夫也听到了这话,暗想,这莫非就是后代的兰州一带?

“以墨者和少府织室工匠的技术,复制这项技术,乃至于发扬光大,应不是甚么难事吧。”

这两日踩点后,李信以为,此处靠近大河,轻易斥地地盘,来岁或后年,能够派一支军队在南岸戍守屯田,并从关中抽调部分山东移民来此,建立城郭,作为进取河西的据点。

想到多年今后,头戴狗皮帽子,身穿呢子大衣的秦军将士端着弓弩,在大雪纷飞的长城上戍守,乃至还能向更加酷寒的东北老林子进发,这画面倒是挺带感的……

想到不久以后,夏季便能够穿上没有异味的羊毛衣,还是件蛮舒心的事。

黑夫唤来骑将羌璜,他祖上亦是羌人,固然北地羌与陇西羌口音有差别,但大抵能听懂。

李信解下身上的玉玦,远远抛入河水中,大声发誓道:“皋兰,皋兰……三年以内,信必济此河!必登此山!”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且不说悠远西方的希腊、罗马,哪怕是近在天涯的邻居羌人,看似到处比中原掉队,却也有很多东西,是值得中原学习的。

秦始皇二十七年六月中旬,宽广的大河南岸,身上吵嘴相间的长毛羌羊被强健的羌人男人按倒在地,它们四蹄被绑紧,惊骇得咩咩直叫。

实在近似的场面,早在数日前,李信与黑夫率部到达枹罕塞上游的“积石山”,替秦始皇祭奠中原人以为的“河源”时,便已见过一次。

羌人牧民连比带划说了一通后,译者给出了李信答案:“他说,北岸牧人叫它‘皋兰’。”

再用打劫、诱骗、采办等手腕,让一些善于铰毛织布的羌女入塞,传授羊毛纺织技术给边民,并让咸阳少府东、西织坊加以改革,进步效力。

这里,便是黑夫与李信此行的起点,到了次日,二人也带着千余兵卒,开端返回狄道。

不过驱逐这群羊的并非锋利的铜刀,而是一群披低头发的羌女,她们手里是骨制的羊毛梳,将羌羊身上即将脱落的长毛一一铰下来,放在皮口袋里,待下午再去河边洗净……

“她们在说甚么?”

此次沿河往东巡查,是李信的发起,祭奠完积石江山源后,他想来下流,看看对岸,看看将来兵锋所指的处所,因而,便留五百兵卒在枹罕建营寨,开荒辟田,其他五百骑轻装驰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