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回 母夜叉点评尚书郎
“你是胡涂了,女人家的脸面还要不要,那薛家老迈是个甚么德行,你竟另有脸来问我!”姚氏抚了抚起伏的胸口顺着气。
却见丫环打起帘子,徐四老爷身着一件象牙白暗纹圆领夏袍施施然走入,若非那眉眼间不时透露的鄙陋,端的也是个好人物。
“薛尚书曾当庭参奏我们府里家宅不宁,有违礼法,这梁子是结下了,”只听一声风骚男声隔着湘妃竹帘子传入,世人都转头望去。
姚氏点了点头,目光中透暴露一丝庞大的神采,鄙夷中又似糅杂了一丝怜悯,“也是那丁夫人母子命大,为人救起,养好了伤回了客籍,才晓得夫君高中,带着儿子寻到都城来。”
姚铃儿点头做结,“丁夫人既然出了家,那薛大人便只要一名沈夫人了,”她缓缓阐发着,“如许看来,薛家确切不是一桩好婚事……”如果丁氏不在了还好,丁氏在,新媳妇不免夹在此中受气,委实别扭至极。
姚铃儿上前搀扶她在铺了云龙捧蝠芙蓉簟的太师椅上坐下,声音温婉,“姑母莫动气,表姐是最循规蹈矩、诚恳恭敬的,那里有旁的心机,不过是见徐四女人成心提了这话,才来同姑母商讨,以免中了三房的狡计。”
她略一思忖,只先按下脑海中闪现的动机,面色如常地莲步上前,隔着一树娇花与静婉相对而站,莞尔笑生双靥,“不知那薛家至公子是多么出挑的人物,让柳四女人如此上心。”
姚氏的目中便透暴露赞美,她见屋内并无旁人,廊下也有人守着,方才娓娓道来:“不错,薛大人高中了进士,被当时经筵主讲官、翰林院掌院沈大学士看中,成了沈大人的对劲弟子,却说薛大人进了翰林院,多亏了沈家的补助赁了宅院,派人归去接老婆时,却得知故乡发了大水,薛丁氏以及两岁大的孩儿被大水冲走,下落不明,薛大人又苦寻半载还是一无所获,便迎娶了沈家女人进门,谁知沈女人怀上身孕正要分娩,又有了变故。”
姚铃儿略略吃惊,“这可坏了,家中怎能有两位正妻?可这两位夫人又都是明媒正娶的。”
那胡蝶在窗口大朵大朵的素馨花上立住,忽从窗内传来一声又急又尖的女声,那胡蝶被轰动,拍打着翅膀飞走了。
“这话如何说?”姚铃儿问道。
“莫非薛至公子是薛大人荆布之子?”姚铃儿问道。
“可不是?”姚氏接道:“幸亏沈夫人深明大义,提出诞下孩儿交给丁氏扶养后,自请一封修书求去。”
她说着又横了神采怜悯的女儿一眼,厉声怒斥,“总归不准你打这个主张,且不说那薛公子本身不成器,又是那样的家庭,就是现现在我们两府的干系,你嫁畴昔定是要受气的。”
“倒也不是,”姚氏对女儿的态度很有不满,耻笑说道:“那薛至公子生的极好,郑郡王的思柔郡主自从上香瞧过他一眼,便动了芳心,传闻连官媒都请了,最后不知为何无疾而终,思柔郡主年前下嫁了承平候,我还带你去吃过酒菜。厥后连续有几家不知深浅的外省官员攀交攀亲,也都没有成的。”
姚氏道:“那沈夫人温良贤淑,又是沈大学士的爱女,薛大人那里肯休妻,一来二去,便被那起子功德的言官得知,奏了一本上去弹劾薛大人停妻另娶,皇上晓得了,也对这姻缘案啼笑皆非,欲让丁夫人和沈夫人以平妻之份相处,谁知旨意还没下,那丁夫人便本身跑去庙里剃了发。”
姚铃儿闻言觑了静婉一眼,庆国公府方女人夙来与济王妃静宜交好,与静婉不睦,现在徐静婉说是从方家得来的动静,十之八九是遁词,她编出这一句来,必定有她的目标,会是……
姚铃儿眸中一波,扣问道:“姑母此话怎讲?莫非徐四女人此话有假,薛至公子不是嫡子?”
这可就跟戏文不一样了,静绮非常猎奇,不由诘问道:“那薛大人同意没有?”
姚氏说道:“薛至公籽实实是嫡子,只是内里很有些情由……那薛尚书现在瞧着金尊玉贵,幼年时倒是家徒四壁、身无长物,偏他是个有弘愿向的,读书不辍,接连过了乡试、秋闱和春闱,考中了进士老爷,”说到这里时姚氏心中唏嘘,这话真该说给励行听听,看看人家多么长收支息。
这下子连静绮都猎奇接道:“但是薛大人前头那位丁夫人又返来了?”她虽不聪明,但是也看过戏文‘铡美案’,晓得陈世美之事。
“可不是,”姚氏说道:“那位薛至公子就非常桀骜不驯,任谁也不放在眼里,薛夫报酬此劳心劳力,请了多少先生来教薛至公子读书,可不是被薛至公子打残了手脚,就是吓破了胆量,久而久之,薛夫人也不大好管了,薛大人更是拿这个嫡宗子没有体例,这位薛公子算年事也十五六了,全无他父亲的风采,别说进士,就连个秀才都考不中。”
“那薛至公子如许,谁敢上门提亲?”静绮谨慎翼翼地扣问,语气中似有些怜悯。
静婉笑语道:“那薛至公子是端庄的嫡出宗子,年满十五,样貌漂亮不俗,非常超卓,说是貌比潘安也不为过,都城中的贵眷凡是见地过薛至公子风韵的,无不是赞不断口。”她说着唇角浅浅一勾,悄悄俯身从一枝迎春花下穿过,身材好看,如花蕊间翻飞的粉蝶。
姚氏方顺过气来,转目瞧见女儿立在屋角吓得瑟瑟颤栗,又生出心疼不忍来,嘴里谩骂着徐静婉道:“我呸,下作种子,还敢教唆我的绮姐儿,”她伸手握住姚铃儿的手,拍了拍又道:“你表姐天真没城府,多亏你在你表姐身边陪着,我也放些心,今儿这话幸得是来问了我,不然只怕又要惹出祸事来。”
姚铃儿神采便有些不天然,站起家来依着端方屈膝存候,“侄女儿见过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