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人选
李世民捋须笑道:“说得倒也不错。威之以明令,恩之以收心。恩威并施,天然抚顺。”
“这不是一个轻易、短期的过程。”夏鸿升摇了点头,说道:“一种文明风俗和归属感的窜改,不是一朝一夕,乃至不是一代人几代人能够完成的。不过,陛下也不必过于担忧。正因高句丽统统之民风习性最似我大唐,故反而其百姓更易于接管我大唐教养。只需移理新城,抚恤孤老,分授地步,降租减赋,腐败法度,除暴安良。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护民之利,与民便利,使百姓安居乐业。总而言之,使其百姓过得比以往更好,则随时候推移,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
未等他开口,夏鸿升眼尖,便看出来是间谍所用之密文。
二人到了近前,同李世民拜见施礼,夏鸿升躲开到一侧,等二人行了一礼,这才又过来。
见夏鸿升俄然一拍脑袋,李世民便知夏鸿升有了主意,因而笑问道:“贤婿但是想到人选了?”
这一时候心念电转,李世民也不催促,只是看着夏鸿升思考的神情,不说话等着他开口。
李世民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刘仁轨,此人固然刚毅正值,但经略恪守辽东之地,却并非是只要朴直便能够胜任的。刘仁轨此人,并无其他功劳,朕亦不清楚他究竟如何,乃至于贤婿如此推许于他。辽东之地,此番被大唐夺回,今后便不容再有闪失变故。非大材干之人不成拜托。待海军破了百济,与朕会师平壤以后,朕自会晤见他,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了。”
夏鸿升点了点头,答曰:“回岳父大人话,小婿还真是俄然想到了一小我,或可堪此重担。”
正说话间,俄然见几个身影仓促过来,二人定睛一看那,见恰是李勣和李道宗二人。
“刘仁轨……”李世民沉吟了一下,说道:“朕既恰当初贤婿保举他的时候,他是咸阳县丞,经贤婿保举以后,朕让他去了军校,跟着马周做事。现下……”
“岳父大人所言不错。”夏鸿升笑道:“实在还是小婿说烂了的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实在多数时候,若丢了琉璃盏,转手又得了黄金杯,还是会欢畅之极。若失了旧红颜,转眼又得了倾国色,内心还是会镇静。于高句丽百姓而言,倘若跟着大唐,从各个方面都要比以往要好很多的话,渐渐得也就没人再抵挡了。大唐想要使被占有的处所的百姓至心实意的归顺大唐,也得将本地之人一样看作是大唐百姓普通的善待和珍惜,不该有所不同,更不该以其亡国之人,而加以欺辱。”
“好!”李世民闻之大喜,顿时放声大笑起来。
哎呀,夏鸿升一拍脑袋,如何将他给健忘了!
只听李勣镇静道:“陛下!启禀陛下,海军传来谍报,海军占有熊津江以后,溯江直趋白江口。百济雄师与海军倾巢而出,欲与我大唐海军决一死战。我大唐海军施以火攻,烟焰涨天,海水皆赤,一把火将百济海军烧了精光,又冲登陆去,百济十余万兵溃不成军!海军将士直捣固周坚城,终在周留城大破百济残兵,将其王室及朝臣尽数俘获!已经又一起而上,收取百济之地,往平壤而来!”
“不错!”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小婿说的恰是此人。为朝廷经略辽东之地,此责甚大。然小婿觉得,刘仁轨此人,足以堪任。”
本来的汗青上,唐高宗李治平灭高句丽以后,在平壤设了安东都护府,主事的是屌炸天的名将薛仁贵。不过,眼下薛仁贵估摸着才二十来岁,还没崭露头角呢。
能够为大唐经略高句丽的人,必然得是一个有真本领的人,他不但能怀柔,还要能铁血,不但懂民生,还要察军事,能接得住软的,能抗得住硬的,要对大唐有绝对的虔诚,又要机变心机,万般手腕。
苏定方,也可堪担负这个职位,席君买,或许也能够。但是若教这二人留在辽东几十年,只怕大唐就要少两个名将了。他们还是留在军中,为大唐四周征讨,成为军中的中流砥柱更好。
另有夏鸿升本身——啊呸,本公子的娇妻们还等着本公子归去团聚呢!
却见李勣神采冲动的取出一张纸来。
马周有这等本领,但他已经是天子内定要留给李承乾的人,不会外放到辽东这么久。
而年青一些的人中,有这等本领的人,却也端的未几。
“合该如此!”夏鸿升施礼说道。
李世民俄然提出来的题目,教夏鸿升愣了一下。
这般人物,大唐朝中也有很多。可经略辽东不是一个短时候的事情,而是一个耐久的过程,说不得这一留任,几十年便都在这儿了。朝中那些有这等本领的人,都还要在朝廷的各个方面做骨干撑着大唐,如果外放到辽东几十年,实在可惜。
至于其别人,年青的太年青,没这般本事了。
“岳父大人,刘仁轨现下正在海军军中。”夏鸿升说道:“他同苏将军一道领军校另一部分学员军随海军作战听用。”
夏鸿升答道:“岳父大人可还既得,当初要筹办挞伐高句丽的时候,小婿向陛下推举过的一小我?小婿推举他之时,曾言其有过人之能,是个能出将入相的人才!”
李世民略加思考,便回想起来,说道:“贤婿说得是那刘仁轨?!”
“不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朕早就有言,自古皆贵中华,贱蛮夷,朕独爱之如一。”
夏鸿升首犯愁间,俄然,脑中似有一道灵光划过,蓦地想起来,本来的汗青上,薛仁贵他不是一小我!
“哦?”李世民非常感兴趣的问道:“倒是何人?”
和薛仁贵一起留守平壤的,另有别的一小我——刘仁轨!
李世民笑了笑,又说道:“此事且略过先不提。高句丽不必倭国、林邑,高句丽百姓较之本来倭国、林邑之百姓,大有分歧。高句丽最似我中原,其民固执,朕如何使高句丽百姓忘怀亡国之痛,而顺服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