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庸人自扰
王越称“虎贲”。不知是虎贲校尉,还是虎贲中郎将。亦或只是“虎贲”。然其剑术之强,可称当世无双。
“正南可曾研习陇右之战。”逢纪答非所问。
“本来如此。”董重点头道:“冀州诸国……乃黄巾逆乱之地。城池残破,民生凋敝。并非美差。”
“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剑术,称於京师。”
陛下之以是在蓟王劈面,对剿除黄巾,信心实足。正因埋下了剑宗王越,这枚暗棋。
想来。王越如此人物,必为承平道垂涎。暗中招募,理所该当。而陛下又早知承平道必反,乃至胆小包天,竟敢皋牢宫中近臣。这还了得!陛下便将计就计,密令王越冒充投敌,暗藏在黄巾贼内部。乘机刺杀大贤能师。
“愿闻高见。”
因而乎。大贤能师之踪迹,迎刃而解。
二人捧杯回敬。
审配答道:“我二人身受卢车骑知遇大恩。今写信来唤,不敢不去。”
恰逢苏越等人亦潜入城中。董重便又将苏越动静奉告王越,二人这才得以相见。
一旦出奇弄险,反被敌方将计就计,一败涂地乃至身败名裂者,大有人在。
策画之势,能也。策画祭出,不竭运转之下,垂垂势衰,遂成弱势。弱势再被仇敌窥破,其势便告闭幕。
“贾丞自洛阳来信,让我等献暗度陈仓之计。此计,可灭贼否?”审配这便发问。
“鄙语曰:‘前车覆,后车诫。’前有卢车骑水淹广宗,坍塌黄巾暗道,遂成合围之势。现在再行此计,贼人岂无防备?”审配将心中忧思道出:“且信中又奉告我等,待计成,便抽身北上。现在战略尚未胜利,为何朝堂诏命先到。”
又当然。需撤除仙剑无敌的蓟王妃。
究竟谁中谁计。谁又是最后的胜利者。便要通盘考虑,谋势损益。
“刘公已升为宗正。”逢纪起家答道。
王越亦不负圣望。已暗中汇集充足多的线索。只因不晓得构造奇术,未能参破天机。待董骠骑“临危受命”,前来摘取胜利果实之时,陛下便将王越之事奉告。密令其联络王越,乘机而动。
“实不相瞒。”审配再答:“卢车骑已表我二人,为甘陵、常山,二国相。此去国中就任,无需前去洛阳。”
“卢车骑……”董重一声干笑:“今赋闲在家,何日再举,亦未可知。二位此去洛阳,难道明珠暗投。”
言外之意:董骠骑?如你这等货品,就别学人用计了,好吗。
逢纪旋即回问:“正南何不直言?”
“来,喝酒,喝酒。”董重举杯相邀。
“多亏二位参军献计,董某才气反败为胜,窜改乾坤。眼看破敌在望,功成名就唾手可得,为何急于抽身?”
王越这便动手安插。已备三日以后,刺杀大贤能师。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若只看骠骑将军董重。貌似将计就计,明屠喽啰,暗掘漳水。乃一奇策。
若不为仇敌窥破。便要不断造势。如贾诩无双连环,可称阳谋。
审配却言道:“明主若仁,则天下之大幸也。”
初秋郊野,冷风习习。帐内,丝竹动听,堆光如昼。董重高居大位,一众谋臣名流下首作陪。审配、逢纪等人皆在列。此宴,便是为二人送别。
不管阳谋还是诡计,智商若不在线,千万别等闲用计。稳扎稳打,不见得大败。
“……”灵光一闪,审配幡然觉悟,这便低声言道:“王上欲取天下乎!”
以上各种。真可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董重非常可惜,言语间多有挽留之意。何如审配、逢纪二人,去意已决。
“谢将军。”二人双双起家拜谢。
这便是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全军”。牢记牢记。
“甘陵国相,不恰是刘虞,刘伯安?”董重识得此人。
“哦?”审配这便觉悟:“难不成,此乃连环之计。”
“王上亲提十万雄师压境,气势滚滚。却各自据关而守,并非急攻。汉军兵临城下,贼人本该众志成城,合力御敌。不料却自相残杀,六死其四。北地先零王子雕零浑,更是夜袭陇山,斩关降汉。乃至十万贼军,一夕崩盘。贼人智囊,西凉名流阎忠,今已代替宋枭,为新任西凉刺史。而平叛无功的宋枭,却被王上举为赵国相。不日便将赴冀州就任。一干人等,究竟是先敌后友,还是无先无后,颇耐人寻味。先是宋枭,今有你我二人,皆无端封为冀州诸侯国相。是否同为‘功成身退’?”逢纪语透深意:“先有六国君出亡蓟国。又有我等三人,为冀州诸王相。若再将陇右与冀州局势串连,正南可有所悟?”
逢纪答道:“依我所料。贾丞必设后谋。我等不过行‘抛砖引玉’耳。”
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鄙谚曰:见招拆招。
“既然二位参军,去意已决。董某便成人之美。待返回洛阳,某,定向太后、陛下进言,当有重用!”
逢纪亦点头:“王上为人,当看贾丞后谋。若坐视董骠骑一败涂地,没法清算。朝堂逼不得已,调回王上平关东之乱。王上便是深藏不露,心机深沉之天下枭雄。若令董骠骑一军功成,以雷霆之势平黄巾之乱,王上便是天下仁主。然,不管枭雄还是仁主。天下必为王上所得。你我既遇明主,无需多想,切不成庸人自扰。”
月朗星稀,二人并肩安步于军帐当中,皆怀苦衷。
然若再向前朔。卢车骑水淹广宗,乃黄巾贼人诱敌深切之苦肉计。今借骠骑将军董重之手,引水驱动构造杀阵。亦可称奇策。
审配却点头:“王上为人磊落。此等奇谋,非王上一贯行事。”
广宗,骠骑将虎帐。中军大帐。
饮至微醺,二人这便托醉离席。留下董骠骑与一众名流高谈阔论,相互吹嘘不提。
作为敌我两边,你攻我守,攻防不竭转换。策画祭出,还需虑及是否会被仇敌减弱,窥破,乃至反制。一言蔽之:“谋势损益”。
撤除造势,另有一种诡计。亦不易被仇敌窥破。称:借势(顺势)。
“我比及任,自当修城安民,再造千里膏壤。”审配笑答。
逢纪笑叹:“天将变矣。”
借势者,如借水行舟,借鸡下蛋,借花献佛,草船借箭,诸如此类,多称为:将计就计。将谋势,裹挟阴藏在仇敌的战略当中。称之为“包藏祸心”。看似仇敌乘势而起,将胜势不竭推动。实则是我方借势而起,行反戈一击。仇敌猝不及防,一着不慎,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