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第100集《妙法莲华经》
第二个,不受。这是关头了。诸位!你如果要行菩萨道,要到众生法界,忧?的法界去行菩萨道,你最好把你的感受给收起来,不要信赖你的感受。你欢畅也好,痛苦也好,你就照你原定的打算去做就对了。实在不要说弘法,诸位!一小我能够对峙做功课,也是要把感受收起来,时候到了就去做功课,不管你愿不肯意。你如果跟着感受走,你这一辈子大抵就一事无成了,因为感受是最轻易误导我们的。
这个处所即是总结前面的弘法的誓愿。
那么,这个“住忍辱地”就是如何样呢?这个不但是修忍辱,诸位,那是成佛之道!它本来是一个窘境,但是,如果你能够善用,反而让你的内心更加地靠近真如。就是透过离相清净,最后再建议菩提愿。以是这个处所关头就是,先回家、再解缆,这个叫住忍辱地。这个大地,就是你的一念心性就是大地。以真如赋性来面对大地上的草木,不管这个草木标致也好,有毒也好,是一个夸姣的草木也好,归正就是从大地的角度来面对统统的倒置相,这个叫做住忍辱地。
就是说,如果人生只要业力,那很简朴,我此生还你就算了。如果人生只要妄图,那各打各的妄图,你也不睬我,我也不睬你,那也就算了。最可骇的就是业力跟妄图合在一起,那结果只要四个字,叫展转相续。
心法跟色法这两个是有边界的,它如何跑到你内心来伤害你呢?
这个四安乐行有身、口、意、誓愿,实在它真正的修法只要三个:一个是止行,一个是观行,一个是慈悲行。
现在我等活着尊前面,乃至于十方诸佛前面,建议果断的誓愿,前面的面对窘境、面对顺境的各种誓愿。“佛自知我心”,佛陀天然能够证知我心中的菩提愿力。
这两种体例。以是法身菩萨在面对境缘的时候相对轻易。
诸位!不异的相状,但是进入到母亲的心中,产生分歧的震惊。你看,很较着,诸法人缘生,她跟大儿子畴昔生结恶缘嘛。结恶缘今后,这个相状颠末她的别离,就扩大了,她开端用身口意去把这个业力扩大。她跟她的小儿子就是结善缘,他统统的行动进入心中她作夸姣的解读。这就是感受的题目。
我们看甚么叫以理观作根本。看附表第三十二,诸法照实相。他是安住到诸法照实相,不是修人缘观。修人缘观,你是不成能达到这类中道均衡的忍辱。
这个处所就是说,一个有大乘根机的人来向我们求法的时候,我们的说法体例:第一个,观想我是佛陀的使者;第二个,善巧便利说法。
我们看理观。这个理观就有点深了。就是你在弘扬《法华经》的时候,你尽量做到于统统法中间不动。我们的心是扰动的,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为甚么会扰动呢?因为我们取相别离。别人跟我们讲甚么话,别人给我们甚么神采,实在这个是外境。那外境如何跑到你内心去呢?外境跟内心本来是分歧的法界,但为甚么外境的这类境缘会跑到你内心滋扰你呢?是我们本身把它取过来,放到心中去分别的。以是如何办呢?就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不要取这个相状,你的心就保持不动。
慧思禅师说,甚么叫身安乐?就“正慧离着安乐行”。正慧,有一种精确的观慧,使令我们分开相状的固执。“正慧离着安乐行”,这是身安乐行。
但究竟上不然。你看,他讲这句话,四小我听到,三小我都没有痛苦,只要你一小我痛苦,那表示你有题目了。就是这个相状跑到你内心的时候,你有不安的感受,很简朴,业力。你跟他畴昔必然有某种业力。某种程度就是你对他有业力,以是他现在反弹返来。第一个,人缘相状。那这个还不成怕了,因为这个只是感受。
尔时,就是佛陀讲完<劝持品>今后,文殊师利菩萨仰仗佛力就白告佛言:世尊!前面的法身菩萨发愿在佛陀灭度今后弘扬《法华经》,甚为可贵。为甚么呢?因为心中依止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以是他能够在恶世当中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如果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发愿在佛陀灭度今后的五浊恶世来弘传《法华经》,他要如何样弘传呢?有没有甚么详细的体例?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驯良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照实相,亦不可,不别离,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意义就是说,佛法是先否定再承担,你要晓得这个相状就是业力跟妄图的连络,这个相状要放弃,最后再重新面对。
身无伤害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心安乐,三业清净,故能弘通妙法。慧思禅师云:统统法中间不动故曰安,统统法不受故曰乐,自利利他故曰行。
壬2、别释 分二:癸1、释行处;癸2、释近处
前面讲到的是安忍之道。安忍之道所面对的根机,是一个大乘根机不成熟的众生。甚么叫大乘根机不成熟呢?他能够是一小我天种性的众生,寻求的是安乐道,也能够是二乘种性的众生,寻求的是涅盘之道。以是他不需求中道实相,你给他讲中道实相,他能够会架空你,乃至于诽谤你。面对这么多的逆缘,如何办呢?佛陀说四个字便能够了:安忍不动。这是面对大乘根机不成熟的众生。
这个处所是讲安乐。凡夫要能够弘法,先让你本身安乐,这是第一个原则。
那如何做到呢?我们看他的内心的观照。“复于法无所行。”这个复于法无所行,就是观统统法空而无所得,这模样就随顺观诸法的实在相了。从统统法无所得内里,我们就能够回归到一念心性,而安住即空即假即中的空有均衡的状况。那么这当中,“亦不可,不别离”。不可,就是也不固执于空性,固然观统统法清净心,但是又无毛病你的菩提愿,不竭灭,“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庚2、通经之法
展转相续
这个处所讲出凡位菩萨在五浊恶世当中,要安住身、口、意、誓愿四个法门。先把这个法门标出来。
观行,就是你要有体例指导你本身。但这个指导,这个观,跟我们理观不一样。诸位!我们在讲理观的时候,是一个生命的团体观,那是一心三观的即空即假即中。这里的观是属于对治观。对治观就是说,有能够修空观,修空观是指导到清净心;有些处所是在修假观,特别是口安乐跟意安乐,修假观,指导到菩提愿。身安乐的修空观是指导到清净心。以是这个观是指空假二观的一种指导。
为甚么用止、观跟慈悲呢?因为止最后成绩断德,观成绩智德,慈悲成绩恩德,全部佛陀的三德——断德、智德、恩德就都成绩了。因名身口意三业,最后转成佛陀的三密的妙用。
甚么叫口安乐行呢?“无轻赞毁安乐行。”不要有骄易,不要有赞叹,不要有诽谤。“无轻赞毁安乐行”,这个是口安乐行。
以是,既然安乐,那表示甚么?你不能像法身菩萨无不同空中对统统境缘,有些处所你不能去就不去了。所今前面佛陀会讲到身口意的,就说有些行动你不能做,有些处所你不能去。为甚么?保持你的安乐,你才气够长悠长久地自利利他下去。
那么这一品是谁来弘传呢?是凡位的菩萨,外凡资粮位的菩萨。外凡资粮位的菩萨是甚么特性呢?内心有烦恼,并且善根又亏弱,是这类人来弘扬佛法,以是佛陀必必要安立四安乐,身安乐、口安乐、意安乐跟誓愿安乐,用四种法来庇护,或者说是坚毅我们的善根。也就是说,你要弘扬佛法,你要先让本身的善根不受伤害,这是前提,你要把本身脚根先站稳了。以是佛陀讲出四个法来庇护本身,身、口、意、誓愿。
佛陀说四安乐行不完整只是庇护你的善根,它另有如何样的感化呢?“承先启后”的感化。承先,就是加强前面的迹门,加强我们一佛乘的因地,这是承先;启后,就是开启前面的本门,开近显远的本门,以成绩将来法身的妙果。以是这个安胜利绩因地,也是从安胜利绩果地的法身。以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管是因地的称性起修,或者果地的全修在性,对凡夫来讲,想体例在你修行弘法的过程中保持安乐是关头。它是通因通果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前后相成”。没有安乐就没有悠长的菩萨道,是这个意义。
分二:壬1、总标;壬2、别释
我们先看第一个身安乐的“正慧离着安乐行”,看壬二的“别释”。前面是总标,这以下各别解释,甚么是行处、甚么是靠近处。
如果到了末法期间,有很多的聚落(聚落就是人群堆积的一些都会,这个聚落叫做小都会)、城邑(是人数比较多的多数会),你来到这些村落的小都会或者都会的多数会,如果真的有人以朴拙恳、恭敬心来向你求一佛乘的妙法,就说,你能不能奉告我甚么是佛陀的知见,佛陀看人生,到底他白叟家是如何看的,你可不成以把佛陀的知见奉告我?他向你求法。
诸位!我们太信赖本身的感受,以是我们让业力直接进入到我们的心中。诸位!业力本来是个阿赖耶识,是一个种子位,是谁把它唤醒?就是我们把外来的相状引到我们内心内里,就唤醒我们畴昔的业力。然后再把这个业力加以别离,然后又储存到心中,让业力更加地强大。
即中 万法唯是一心
即空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清净本体
止,就是你要有体例调伏你本身,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时候,你如何样能够把你本身的烦恼调伏下来。这个是讲到持戒跟修定。
壬1、总标
那要这模样的话,我们不能窜改对方,那我一个弘法者的角色是甚么呢?我们只能够影响对方,是一个助缘。就是,你已经有善根了,我帮你的善根增加泛博,就是如许。我们只是一个助缘,我们不成能变结婚人缘。你完整不信赖,我说到你信赖,这是不成能的事情。以是佛陀说,安忍不动,多说无益,不要做太多辩白。安忍不动,冷静地分开就好。这是第一种,就是善根不成熟。
这一段的<劝持品>首要的工具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面对的境缘有两种不同:
我们先讲到安住的题目。有关调伏跟指导,这个事修,我们下一堂课再申明。
我们从中道实相来看,碰到事情第一个就是先修清净心,就是回光返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处所的清净,最关头就是那两个字,叫做“本然”,这是很关头的。诸位!我们安住的清净心不是修来的。我问你,你在烦恼的时候、在躁动的时候,你哪有清净心呢?你从大要来看你是躁动的嘛。以是这个清净心是你本来具足的。如果你以为这个清净是要修来的,那你永久没有清净心了。就是说,在你烦躁恼动的关头时候,你如何能够带领你安然地过关呢?就是来自于你本来的清净心才有体例救你。这个本来的清净心既然是本来具足的,那就不随人缘的滋扰。就是你起烦恼也好,你起善念也好,它永久就是清净,叫做本然。
你要忍辱,起首你要对你内心的相状有所体味。相状是很首要的一个通报的桥梁。就是说,诸位!你说外境伤害你,可现在有个题目,你心外的东西如何就跑到你内心来伤害你呢?外境是个色法,是一个质碍的东西,你的内心是一个心法。心法跟色法这两个是有边界的,它如何跑到你内心来伤害你呢?喔,本来它有一个相状,就是我们去取这个相。就是说,起首第一个,呈现的是一个人缘的相状;第二个,产生一种分别的相状。
(一)上来迹门正宗,三周说法,三根授记,已令声闻人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迹门畅通中,佛赞美人法,且劝募弘通妙法之五种法师。前品既得圣众命弘持,今品为教初心菩萨,应加修身、口、意、誓愿等四安乐行,以坚毅一佛乘之妙因。
(二)佛说四安乐行,即承先启后。承先者,佛以四安乐行动季世中佛弟子自行化他之轨范,以成一佛乘之因。启后者,即此四安乐行,用以开启后文之本门正宗,以成法身之妙果。便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前后相成。
人缘有(善恶业力) 倒置生(取相别离)
但是凡夫不一样。凡夫的感受是不成能完整封闭的,这是实际。以是你要如何样呢?你要挑选性地去弘法。所今前面会说,有些处所你不能去的。就是说你要量力而为,你底子就没有阿谁本领嘛!那弘扬佛法就要尽量让你本身保持安乐,如果你接受太大压力,你的弘法奇迹就做不久了。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上来迹门正宗,佛陀在迹门正宗三周说法,开权显实,使令全部弟子们进入佛陀的知见,最后成绩授记。这当中令声闻人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这是迹门的正宗。到了畅通分当中,佛陀在<法师品>赞美人法,歌颂受持《法华经》的人——五种法师,歌颂《法华经》的法,这个法是成佛的捷径。并且到了<劝持品>劝募弘通妙法的五种法师。所之前面的<劝持品>是获得圣众来弘持妙法。圣众是甚么?是法身菩萨。
他会向你求法,表示甚么?表示他大乘根机成熟了。以是你应当如何办呢?“我皆到其所”,我要主动到他居住的环境,“说佛所嘱法”,来宣说释迦牟尼佛临灭度的时候所叮嘱我弘扬的一佛乘的妙法,使令众天生绩佛种,乃至于加强佛种。
癸1、释行处
庚3、总结誓愿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誓愿安乐行呢?“慈悲接引安乐行。”
“详释体例”当中有四段,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
第二种,那如果有人善根成熟,主意向你求法呢?那当然就是善巧便利。“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善巧便利。
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那如何办呢?那佛教如何措置呢?我们看佛法如何措置,看第二个,诸法照实相。
我们先看外相。这个忍辱地的外相是甚么呢?“柔驯良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三种边幅。就是,甚么是忍辱?第一个,柔驯良顺,就是调柔,不能有对峙相;第二个,不卒暴,就是沉寂而不瞋恼;第三个,心不惊怖,就是安稳而不害怕。以是,我如何晓得你的身是安乐呢?就看三个相状,你是不是调柔、沉寂、安稳,这三种相状。这是约外相的修学。你能够在全部自利利他的时候,表示出调柔、沉寂、安稳,那你就是身安乐。
我们看讲义第二百三十六面,丁五的“安乐行品”。分两段,先看第一段。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靠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2、经文要义
2、诸法照实相
己2、详释体例 分四:庚1、身安乐行;庚2、口安乐行;庚3、意安乐行;庚4、誓愿安乐行
事修,是蕅益大师的解释。蕅益大师说:“身无伤害故安,心无忧恼故乐。”安,就是你能够阔别各种的停滞跟伤害。你一个弘法法师,起码要让你本身感到安然。第二个,在弘法过程当中,没有各种的忧恼,没有各种烦恼的活动,就叫乐。总而言之,“身心安乐,三业清净,故能弘通妙法”。处置修的角度,就是要阔别伤害,阔别烦恼。对外阔别伤害,对内不要去激起你的烦恼,这模样你才气够弘扬《法华经》。这是处置修。
实在人生是无解的,说实在。诸位!如果你不学佛,就顺其天然,人生无解。为甚么无解?我奉告你:第一个,你宿世有业力才来嘛。然后你又没有好好空中对,然后你又用情感面对业力。好,就把这个业力扩大了;扩大今后,来生业力更重。以是,遵循普通的生长,如果顺其天然,善人缘会越来越好,恶人缘越来越糟。
佛陀本身答复,“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这是关头了。因为,我们自利也好,利他也好,第一个当然安忍不动。安忍不动,这个处所先讲外相,这个外相如何修,再讲内心如何修。
庚1、身安乐行
畴昔,有一个母亲,她生了两个儿子。期中考快到的时候,这个母亲就先到大儿子的寮房,去看他勤奋的环境。她一看,哎哟,这个大儿子打打盹,手上拿一本书。她就很活力,这个儿子实在是懒惰!接着她又到了小儿子的房间去,一看这个小儿子,也是打打盹,拿一本书。她很欢畅,这个儿子精进!然后父亲返来了,那这父亲说,明天两个儿子勤奋环境如何样?这个母亲说,大儿子实在是懒惰,没有善根。这如何说呢?你看,他拿到书籍就打打盹。他能够平常不见得打打盹,一拿到书籍就打打盹。
第二个,体例。“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我必然会以大悲善巧的体例来讲法,使令佛陀不必再为《法华经》的弘传而感到忧愁,能够真正地安稳住。
第二个,靠近处。安住是目标,那如何安住呢?你说我平常没有事的时候,在佛堂当中把寒气翻开,打坐,当然轻易安住。但是你面对众生的诽谤、别人的刺激,你必须有甚么?除了安住的目标,必须有安住的体例,要如何安住。如果碰到我不安住的时候如何办呢?以是他必须如何样?有一些助行。助行,叫做“附事广说”,又讲到事修的体例。就是当我进入不安住的状况的时候,我如何样来调剂,让我本身趋势安住。
实在这个行处,就讲出你身业的目标。就是你要如何样保持安乐呢?三个鉴定标准:你是不是调柔,是不是沉寂,是不是安稳。
法身菩萨跟凡位的菩萨碰到窘境最大的不同,就是法身菩萨贰内心没有烦恼业力,以是他没有所谓的内忧,他只要内乱。凡夫就庞大,凡夫他本身就有题目。我们凡夫本身,就算你不会弘扬佛法,我们本身就有内忧,再加上内乱,那就不得了了。以是我们必须如何样?挑选性地弘法。就是因为我们本身内心本来就有地雷,那外境再刺激一下就不得了。
我于世尊前 诸来十方佛
己1、总标章门
你要安住你的心性,第一个当然先修空观。
第一个,碰到的是根机不成熟的。根机不成熟很简朴,四个字,安忍不动。当然有人会问说,您身为法身菩萨,为甚么不跟他辩论,去窜改他呢?实在诸位!没有一小我能够去窜改别的一小我,不成能,除非他本身情愿窜改。我们向来没有看到佛教的辩论成果,哪一方是归顺哪一方的,不成能,只要增加戏论。
那小儿子呢?小儿子非常好,他打打盹的时候还不肯放下书籍。你看多好,是吧?连打打盹都不忍心把书籍放下。
我们先看附表第三十一<安乐行品>,就是讲义的第四十八面。
看第三。
甚么叫行处呢?蕅益大师解释,“诣理略说”。它是一种理观,就是我们讲的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以是这个行的意义就是安住。一小我安住一念心性,对外境的攀登固执天然会降落了。我们只要在不安住的状况,我们心才轻易被滋扰,变得脆弱。一小我安住的时候,你本身的内心相对坚毅。以是,起首你要安住一念心性,观即空、即假、即中,安住理观的聪明,这是第一个。
起首我们看解释品目。这个“安乐行”是甚么意义,把这个品目解释一下。
戊2、如来垂答 分三:己1、总标章门;己2、详释体例;己3、行成之相
甚么叫意安乐行呢?“无恼划一安乐行。”你面对众生的滋扰,第一个,你不要活力,无瞋;第二个,保持划一,不要伤害你的划一心,庇护你的中道实相的划一。“无恼划一安乐行”,这是意安乐行。
我们如果从人缘观,从业感缘起来修忍辱,说,你这小我伤害我,我对你那么好,你还伤害我!你会不会忍辱?你会忍辱。这类忍辱叫做甚么呢?叫做强忍。就是说,我上辈子欠你的。以是你这个忍辱修得如何样?心不甘情不肯。就是说,你以为这件事情是实在的,但是我看在业力的角度,我忍耐你。就这么个环境。以是你这个忍辱是修得既不调柔,也不沉寂,也不平稳,因为你内心是很庞大,你是把它强忍下来。就是说,我这一辈子,我对你这么好,你还用言辞来伤害我,那好,就算我欠你的,我这辈子还你就算了。以是如许的忍辱是如何样?不调柔,不沉寂,不平稳,因为你心中有对峙。以是,这个忍辱要有大地,就是有理观作根本。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难堪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这以下的“通经之法”就是说,如果你碰到的是能够接管中道实相的众生呢?比方说,他上一辈子学过《法华经》,固然他烦恼很重,业障也很深,发展在末法期间,但是他无量无边烦恼的深处,内里有一颗摩尼宝珠,他有善根力。那如何办呢?我们看,面对末法期间有善根的众生应当如何办呢?
我们看经文的意义,实在佛陀把大部分的重点放在靠近处,就是事修,因为佛陀晓得我们凡夫理观亏弱。凡夫大部分的时候都不安住,大部分,碰到境缘那更不安住。以是佛陀就很明白地奉告你,第一个如何做,第二个如何做,这件事不能做,这件事能够做。他必须有一个事相的遵守。
我皆到其所 说佛所嘱法
1、解释品目
初心菩萨想要修圆教的一佛乘的妙行,乃至于要入五浊恶世弘经,为外在的五浊恶世的众生所滋扰,“自行不立,亦无化功”,以是佛陀讲四安乐行来让他庇护本身。这个是讲到凡位菩萨的自利利他,要以安乐为本。
也就是说,以止、观、慈悲成绩大乘的戒定慧。这个戒、定是止行,调伏;慧是观行,是指导。我们就是用止、观跟慈悲三法,起首调剂我们的身、口二业, 接着调剂意业,最后端方我们的菩提愿。全部修行四安乐行,固然它的所缘境有身、口、意、誓愿,实在它的体例就是止、观跟慈悲三种。
(三)本品所说四安乐行,一一皆以止、观、慈悲之妙行,成大乘戒定慧之三学,以此而导正身、口二业,导正意业,导正誓愿。如大论云:因名止行,果名断德。因名观行,果名智德。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因名三业,果名三密。是故初心欲修圆行,入浊弘经,为浊所恼,自行不立,亦无化功。佛为是人,示四安乐行也。
丁5、安乐行品 分二:戊1、文殊发问;戊2、如来垂答
这个四安乐行,慧思禅师有讲四句话,但愿大师把它背起来。背起来今后,你到了注释的时候,对全部身、口、意、誓愿,就轻易体味。
以是它的可骇就在这四个字,叫做展转相续。此人生无解。欸,说,你们母子干系,我来补救补救。没体例补救,无解,因为各打各的妄图。
以是,行处是修学的目标,目标就是安住,安忍不动;靠近处就是趋势安住的体例。一个是目标;一个是体例、过程。你能够把这个行处跟靠近处把握了,“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这个安乐的意义,我解释一下。法身菩萨安住清净心跟菩提愿,以是对他来讲生命没有甚么安乐跟痛苦,没有这回事情,他底子就真的离相了。安乐也好,痛苦也好,对法身菩萨底子就不算一回事。
那有人就说,如果是凡位的菩萨,我到末法期间,我也喜好跟我的同参道友讲讲《法华经》,那应当如何办呢?凡位的菩萨就看下一段了。我们看<安乐行品>。
第三个是慈悲,慈悲的誓愿。
即假 十界十如 历历清楚 随缘相用
第一个讲心态。“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就是说,我明天来讲《法华经》,我是作为佛陀的使者,是佛陀派我来的。以是,从皈依佛陀的角度,我的心中是无所害怕的,因为是佛陀派我来宣说的。这是第一个。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二百三十五面,我们看庚二的“通经之法”。
戊1、文殊发问
安乐这两个字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约事修,一个是约理观,理观跟事修两种。
分二:辛1、长行;辛2、重颂
第二个,你又把这个相状取过来,加以设想、别离。这个事情就变成更加庞大了,就不是纯真的畴昔的业力了,还加上你此生的妄图。颠末你这么一设想,这个事情就牵涉到很多事情了。你能够想到畴昔,想到将来,然后在这句话内里不竭地取相、别离。然后呢?然后你跟他的人缘就又会产生别的一个业力,因为你必然会反击。那么这个业力到来生的时候,又会产生一个妄图……以是就堕入了一种生命的恶性循环。
修行也是如许。实在<安乐行品>,包含你做功课也是如许。你把功课排得很紧,你一天事情忙完,糊口作息完,你能够只要一个小时,你必然要排别人三倍的时候,你这个修行如何样?不安乐,不会耐久。为甚么呢?因为我们是一个有豪情、有感受的众生。
我们先看第一个,众生的倒置相。
1、众生倒置相
以是,你要能够安乐,第一个,对外境不要太在乎,第二个,对你内心的感受也不要当一回事。这就是安乐,这是境地更高了,这是从观心的理观的思惟。
我是世尊使 处众无所畏
应当如何说呢?应当用甚么心态跟甚么体例来讲呢?
这个处所,全部身安乐、口安乐、意安乐,实在都有两个别例:第一个叫做行处,第二个叫靠近处。这个行处是正行,靠近处是个助行。
辛1、长行
措置之道,佛法就是,碰到统统的事情先不要管外境如何样,因为伤害你的不是外境,它只是一个助缘,你要调剂你的心态。你以为别人伤害你,表示你进入了倒置想。就是说,你如果不晓得病因,你就永久不成能把病治好。如果你还感觉说是别人在伤害你,那你永久就无解了,你的人生就无解了。
四种安乐行,前面讲得很庞大。你只要把这个四句话背下来,就晓得它的大抵意义是如何样。
当然这个关头点就是说,碰到事情的时候,记着:先回家,就是离相。你已经变成是不清净了,因为你抓了很多相状,以是你先如何样?从相状内里就回光返照你的本来脸孔,这是第一点。你把相状拿掉,你的别离心就没有了;你别离心没有了,你就规复到你的相对清净心了。这是第一个。以是不需求任何来由,你就把你内心回到清净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呢?再重新解缆,再重新面对,用菩提愿。就讲到十法界十如是,历历清楚,就讲到即假,你要如何用菩提愿去面对它。
就是诸位!我们要先体味本身的定位。我们是活在五蕴——色受想行识,我们是业报身,我们深受感受的影响。以是如何办呢?不管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想体例让本身保持安乐,你如许才气够长悠长久。
这个行处就是安住真如赋性。安住,行处就是安住。文殊师利!佛陀就号召了文殊师利说,“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甚么是菩萨弘扬佛法的内心安住处?
在身安乐当中又分生长行和重颂,长行当中分两段。
我们先讲人缘相。起首我们要晓得一个观点,他讲一句话,这是很多笔墨的组合。他讲这句话,你为甚么痛苦呢?从诸法人缘生的角度,就是你跟他有业力。如果你跟他没有业力,他讲甚么话你都不会痛苦。要不然你如何说诸法人缘生呢?如果这句话本身它就能够让统统人痛苦,那这句话就有自性了,那就不是诸法人缘生了。
发如是誓词 佛自知我心
以是法身菩萨对于窘境的安忍不动,很简朴,只要两个来由,第一个敬顺佛故,第二个发大誓愿,他任何的坎就迈畴昔了。但是凡夫就没那么简朴了,凡夫不能够无不同空中对统统境缘,他必须如何样?挑选性地弘法,修四安乐行。我们看如何挑选。
那么,为甚么“忍辱”再加一个“地”呢?它是要有一个依止处,要依止理观聪明。我们解释一下。
一心真如
我当善说法 愿佛安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