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第119集《妙法莲华经》
在无数劫的时候当中,“住于余暇处”。要修禅定,必然要息诸缘务。息诸缘务,他如何修呢?偶然候打坐,偶然候经行。你这个禅定不能牢固的行动,因为你要调身材,你坐久了要起来经行、拜佛,然后再坐,要偶然候动、偶然候静。“除睡常摄心”,要有一些牢固的就寝,那其他时候呢?就是摄心专注在本身的所缘境——心于所缘,埋头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因为这个埋头,摄心专注的原因,就产生了各种禅定,四禅,能够于八十万亿劫的时候,“安住心稳定”。
你一小我能够安忍不动,接下来就是要精进了。如何精进呢?“志念常坚毅。”精进,你必然要有一个愿力,你要有一个发愿:我要如何做功课、如何样增上。你有这类强大的愿力,意志力,在无量亿劫当中,一心不懒惰。一心就是专注地、相续地在你的所缘境上勤奋,比方说你定的功课是诵经,是持咒或念佛,都能够。
福报就是如许,福德亦复如是。以是你这小我有点业障,他也有业障,但是一样的业障,这个有福报的人他看不太出来,这是福报的摄受。它不能够把业障毁灭,但是福报能够淡化业障的力量,就像这个盐水内里加水一样。以是,你要不修福报,你如果业障太大,你就有停滞。以是要修点福报,固然我们不是享用欢愉,但是能够把业障淡化一点,是这么一个环境。这第三信,闻持扶养。好,我们歇息非常钟。
为斯所轻恼 如是亦能忍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明。我们畴前面《法华经》的比方能够看得出来,我们每一小我的心中有两种东西是本具的,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具足,这两种服从是本具的,就仿佛我们一念心中有一片泛博的虚空跟一片无边的大地。这个虚空跟大地都是本具的,但是因为我们长时候没有运营我们的内心天下,我们凡夫的重点叫做心随境转,我们把统统的精力体力都放在寻求外境上面,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心光外泄。我们内心的虚空跟大地长时候没有运营的成果,就是虚空是暗淡的,大地是冰冷的,就把我们内心的一念心性给荒废了。直到有一天,我们学习《法华经》今后,产生一念的信解,就是我们心中呈现了第一道的光亮,这个光亮就照了两个东西:一者照了虚空,以空观闪现虚空的清净;二者照了大地,以假观开显大地的本愿。
己2、解其言趣
求于无上道 诸佛之所叹
“何况广闻是经”今后,“若教人闻”,或者矜持,或教人持,或者自书,或教人书。重点是上面,他不但能够闻持,还能够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等来扶养《法华经》的经卷,他能够是在诵《法华经》的时候用各种香花、幡盖来扶养《法华经》。那么这小我的功德无量无边,能生统统种智,能够帮忙我们早一点成绩中道聪明。
以是人原因 能生诸禅定
“若人求佛慧。”这小我根基上受了菩萨戒,他发了菩提心,发了无上菩提心,那么他用八十万亿那由他(那由他就是千亿)这么多的劫数的时候来修习五度。
假定有一小我,他在百千万亿劫数当中修学前面的五度,就正像前面所说的,美满五度,那么你把前面五度的功德来比较,跟谁比较呢?跟上面这个善男人、善女人。这小我没有修五度,但是他闻佛寿命,晓得佛陀的法身常住,而这个法身就是我们一念心性本具的,那么产生一念的果断的信解。佛陀说,你这一念果断的信解的功德,超越前面的万亿劫数中的五度。以是,“若人悉无有,统统诸疑悔”,假定这小我对于佛陀的法身的功德是美满的,而这个法身又是我心中本具的一念心性观照所成绩的,能够坚信不疑,乃至于一念的果断的坚信不疑,你的福报就超越前面五度了。
以是,这个行力跟忍力是一小我的五度能不能成绩的关头。你要能够碰到窘境安忍不动,在顺境的时候你又掌控机遇不竭地增加进步,那么你前面的布施、持戒、禅定这三度才气够进步。
道场师子吼 说法无所畏
看第一段的“颂格量功德”。
若复行忍辱 住于调柔地
其有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八十亿万劫 安住心稳定
如有深心者 清净而质直
这个处所讲到,你的信解的善根会产生观照的善根,而观照的善根产生愿力,而这三种都不会退,不退转。诸位!我们学《法华经》的特性在那里?它不是产生观照那么简朴,它会让你统统的善根都比别人坚毅。统统的善根,包含布施,包含持戒,包含念佛。
以是,统统的不退,都是因为跟内观的聪明连络才气够做到的。只要你的善根是建立在外境,那你的人生就永久充满了不肯定了,因为外境是由业力决定,并且还不是一小我的业力,是众生的共业决定的,那你的窜改就太大了。
这一科是讲到 <别离功德品>。这一科的经文分两段,前半段是别离久修菩萨听完《法华经》所成绩的果位的功德。《法华经》的果位只要一个,那就是成绩法身。成绩法身,又产生各种的功德妙用,这是前半段的正宗分。后半段就进入了畅通分,就是讲到初心菩萨的因位的功德——因地的修学所成绩的功德。因位功德又分红两段:第一个是“现在四信”,第二个是“灭后五品”。因位功德的重点不是成绩法身,它是要成绩理观的聪明,就是你从一个一天到晚打妄图的凡夫,你因地要如何样把理观建立起来。有两个别例:
这以下针对人。即便“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即便是这类三乘权法的修行者,在修行当中他略有所得,他能够持戒或者修定,略有所得,但是,他觉得禅定就是圣道,以是他产生了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的增上慢。这个都是法执引发的。这类增上慢人就去轻视、去恼害这个菩萨。但是这个菩萨对这类特别高慢的人,他也能够安忍不动。
又阿逸多,如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因而诸劫中 布施扶养佛
“如是诸人等,顶受此典范。”这个“诸人等”,包含钝根的,颠末无量劫的行菩萨道悟入一念信解;或者是利根人,利根人他一初心听《法华经》,他就顿时一念信解。没干系,不管钝根、利根,只要你能够信解,并且欢乐受持《法华经》,你天然会发愿。这一点很首要。你信解今后,你天然会观照。因为你晓得你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当然会想要去花更多的时候去运营你的内心,因为它是你的底子,这统统的生命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你产生观照今后,你天然会发愿,必然会发愿的,发愿要成绩的。
及缘觉弟子 并诸菩萨众
若坐若经行 除睡常摄心
有一个禅宗的大德开悟今后,他讲一句话说,“突破虚空笑满腮,小巧宝贝豁然开”,实在这个处所就是讲《法华经》的因功德跟果功德。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突破虚空。它这个虚空不是《法华经》的虚空,《法华经》的虚空是比方清净心。它这个虚空是《楞严经》的虚空,《楞严经》的虚空是比方三界有漏的果报。因为三界的有漏果报都是依虚空而住,以是你把三界的虚空突破了,三界的果报就毁灭了。
而如许的善根,你只要从《法华经》动手,没有其他的法门。就是你必然要从一念心性建立你的信解,包含布施也是一样。你看有些人布施,他不退,因为他布施的善根是建立在我这是开显我内心布施的功德,以是跟别人没有干系。我把东西布施给你,你不把它当一回事,我也无所谓。因为我一开端的信解就是,我透过布施来开显我内心的布施的善根,我一开端就不是建立在外境,以是,你如何窜改,那跟我没有干系了。以是他的布施的心坚毅。
是人于百千 万亿劫数中
《法华经》讲到这个格量的时候,它在讲跟一念信解的格量的时候,提到了五种殊胜的五度法门。这个前五度,我们讲过,修行是马拉松,是长时候的修行,实在你一小我的修行成败是两度决定的,一个是忍辱度,一个是精进度,这两个。以是印光大师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就讲出这两度,一个是忍力,一个是行力。
那由他劫数 行五波罗蜜
又于无数劫 住于余暇处
前面的布施在修习福报,这个持戒是修甚么?修高贵。就是你不但有福报,你会发展在有权贵的家属,就是你阿谁职位特别值得尊敬,高贵的权贵。在印度来讲就是婆罗门、刹帝利,这个都是属于高贵的家属,这是持戒而来的。
那么,这一段重颂是指甚么呢?是对“一念信解”的功德停止校量的一个重颂。这处统统三段。
设众恶来加 其心不倾动
尽此诸劫数 以回向佛道
现在讲到的就是“现在四信”的第一信,就是“一念的信解”。这个信解,到底是信解甚么东西?说你学《法华经》,你到底信赖甚么真谛?第一件事情,你信赖诸佛所证的法身就是众生本具的心性,所谓自他不二。就是说,我这一念心跟佛陀的心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感化分歧罢了。这个就是信解。
我得统统智 尽诸禅定际
修完持戒今后修甚么呢?修忍辱波罗蜜,贰内心安住在调柔沉寂的状况。这个调柔的特性,就是你跟众生没有对峙。你有对峙,你就刚烈。他根基上是用一种很平和的心态面对统统的人、事、地、物,用一种调柔沉寂的、没有对峙的心来面对统统的外境。他不但是调柔,他还禁得起磨练。“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即便有一些不快意的外境来滋扰他,他也不会产生瞋恚、躁动不安的环境,他是禁得起外境的磨练的。这是针对境。
他如何扶养呢?“珍奇之饮食,上服与卧具。”他用特别贵重罕见的饮食跟美好的衣服,另有各种贵重的卧具,就是四事扶养,扶养三宝。这是第一种扶养。第二个,他乃至于用栴檀木,用非常贵重的栴檀木建立精舍。这个精舍的四周还建立了各种园林,这个园林就是经行、打坐用的园林,来寂静这个道场。“如是等布施”,这包含前面的用四事扶养三宝,建立道场来供僧宝安住,前面所说的各种殊胜的布施。“各种皆奥妙”,这个“各种”包含质,也包含量。它的质地特别的贵重,数量也特别泛博,又特别的美好。“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并且他还把这个布施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我们凡夫最大的费事就是退转的题目,特别净土宗。就是说,我在平常的时候,我身材没有甚么大的弊端,我把寒气翻开来,我把阿谁密闭的窗户关起来,电话临时分开,我能够用心肠念一千声佛号,每一句佛号清楚清楚。能够。
忏公师父讲得很清楚,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工夫,绝对不是暴风雨。你看暴风雨来的时候,它不成能把石头穿破的,只要滴水长流则能穿石。很多人觉得说,我七天不睡觉就是精进;七天不睡觉,某种程度是修忍力,忍辱波罗蜜,跟精进没有干系,就是在磨练你的体力。一小我会进步,就是每天做功课,这个才会进步,每天做功课。因为修行它要潜移默化,它不是暴饮暴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持此一心福”,这个一心就是禅定,禅定是有漏福报内里最高的境地了,没有比它更高的了。因为它阿谁禅定的欢愉是周遍身心的,是奥妙的三昧乐,是超越人间的五欲乐的。统统的福报中,从欢愉的角度,禅定是最高境地。他把这个欢愉回向无上菩提,他还发甚么愿呢?“我得统统智,尽诸禅定际。”我将来能够因为禅定的干系,成绩中道的聪明,并且穷尽禅定的边沿,就是使令禅定美满。
我们前面说过,弘经三轨——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法空座,这三个是跟四安乐行有干系,你修四安乐行才有能够成绩弘经三轨。以是说到底还是跟四安乐行有干系。就是你这小我,你平常的身业是调柔沉寂的,不会打动;口安乐,你平常也不喜好讲别人是非的,和合无诤;意安乐,你这小我平常就对人慈悲善巧;还加上你的菩提愿力。你这四安乐行具足,你就轻易进入一念信解。就这类人“于此无有疑”。先讲出甚么人能够一念信解。
我们看第二段,讲到持戒。
我们看第三个,忍辱。
我们看精进。
以是蕅益大师说,理观的善根就像一条船,它是一个船体,正行。但是你这个船上面要有一些桨,要有一些帆船,你才有体例进步。这个福德就是船上面的一些进步的东西,你要有一些桨、帆船来动员你渐渐地去进步。这个福德,它还不是说拿来受用欢愉,这个福德某种程度是破障的。
生灭心,《楞严经》叫做离尘无体。就是你最好包管,你临命终的时候是安稳的状况,你一旦产生车祸或者是你临命终时候有严峻的病痛,拖了好久阿弥陀佛都没有来,那你的信解会摆荡。因为你的信解是从外境安立的,而从外境安立信解的时候,你必然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你的信解才建立起来。就是它有很多身分,因为人缘法就是,诸法人缘生,它很多前提。任何一个前提一变,这全部人缘就窜改了。也能够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还没有灭亡,你以为你要死了,而阿弥陀佛是临终才来,以是你久等阿弥陀佛没有来,你就开端思疑了。以是,你一旦把阿弥陀佛跟极乐天下建立在心外的十万亿佛土外,你的往生的变数就太多了。就不是阿弥陀佛的题目了,你因为你本身在那边打妄图,你很轻易产生妄图。
那么他提出这类布施,我们先来看看他这个布施的功德到底是如何回事。普通我们从人缘所生法来讲,校量布施的功德有三个重点:第一个,能布施的心。我们从这个处所来看,他布施的心是虔诚恭敬的,应当是一个具有信奉的三宝弟子。他布施的心,对三宝是虔诚恭敬的。第二个,所布施的境。他所布施的境是佛陀,不是佛像,是佛陀,实在的佛陀,另有实在的阿罗汉跟实在的诸大菩萨。这但是一个殊胜的福田,以是他所布施的境也是美满无缺的。第三个,他的展转相续。他是布施一次还是布施多次?典范上说,他是经历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那就不是一次两次了,他的时候也是无量无边。
普通是这模样。初学者,你不要跟他讲忍力。对初学者是鼓励他冲刺。初学者的操纵,他是以行力为主。因为他精力体力有的是,偶尔发发脾气,乱不了。但是老参要重视,你没有太多本钱去耗费你的功德了,老参就要重忍力了。因为论行力你是赶不上年青人了,以是,老参是重忍力,就是安忍不动。
前面一念信解是四信的第一信,这是四信内里的第二信。他不但一念信解,还能够解其言趣。我们看经文。
庚2、重颂 分三:辛1、颂格量功德;辛2、颂位行不退;辛3、颂深心信解
以是这个善根不退,诸位,你一开端的信解就很首要,你是如何信赖的、如何了解的,这个因地。你的信解建立在心外,你这个信解很轻易粉碎,因为你不晓得临命终会产生甚么事情,这个是不陈打算的,没体例打算的。你的信解是建立在一念心性——我自心本具,我自心所造,那就操之在你本身了。以是他这个善根不退来自于内观所成绩的。
如是之人等 于此无有疑
珍奇之饮食 上服与卧具
辛1、颂格量功德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二百八十四周,我们看庚二的“重颂”。
第一个,如果你是利根人,你能够直接从信解动手,直接透过你的信解、观照,而趋势于真如的观照。这是利根人。普通我们这些佛陀灭度今后到末法期间的钝根人,从理观契入就有点困难,以是我们必须透过读诵、说法、六度这类事相的历练,才气够契入,就是从随喜动手。就是两条路:一个是从信解直接契入理观,这个是佛世的利根;而灭后的钝根必须从随喜,透过一些读诵等等的事修才气够契入。当然,最后成果是一样,都是到类似位。
他提出三个前提。“如有深心者。”蕅益大师解释这个深心就是入慈悲室,就是这小我畴昔生有种植大悲心。第二个,“清净而质直”。蕅益大师解释,这个是着忍辱衣,你阿谁忍辱,安忍不动的力量很强。第三个,“多闻能总持”。你不但广学多闻,还能够总持内里的要义,并且还能够随顺义理来为人讲解。这个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坐法空座。因为你能够具足慈悲、聪明、忍辱的干系,你就轻易对《法华经》产生内观的一念信解。就是这小我大乘善根具足,以是他就轻易进入一佛乘的思惟。
以是这个处所,《楞严经》就提出一个观点,叫做不生灭心跟生灭心的看法。就是说,如果你的善根是假借人缘法——外境建立起来的,这是生灭人缘。第二个,你的善根是透过理观安住而建立起来,那就不生灭了。
如本日世尊 诸释中之王
愿我于将来 长命度众生
总而言之,从因位的角度,就是我们现在因位的角度,要做的就是把你内心本具的清净心给启动起来。因为我们内心的那一道光亮的观照,把清净的虚空的服从规复。然后,了存亡成绩今后,开端去开显大地,“小巧宝贝豁然开”,就开显大地无量的功德寂静。以是它是两个阶段。我们现在讲的是因功德,是开显内心的清净的功德。这个处统统四个阶段,从“一念信解”到“坚信观成”有四信。
但是现在题目来了,我如何晓得我这个功力在临终的时候能够表示出来?不要说百分之百了,我临终如果有佛堂的百分之八十就够了,我就感觉心甘甘心了。那这件事情,你如何晓得,你平常的功力,在临终的时候,内忧内乱,在加护病房,在别人乃至于哭闹的环境之下,你还能够把你的信愿的善根现出来呢?这个就关头了。这类关头你没有弄清楚,那你的往生永久充满着不肯定,就不晓得,也没有人晓得你临终会如何样。因为你的成败是由外境决定的,那谁晓得你临命终是如何样呢?谁晓得你是如何灭亡的呢?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矜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扶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统统种智。
若复持禁戒 清净无缺漏
但如果你明天把阿弥陀佛跟十万亿佛土建立在你内心本具——这十万亿佛土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我内心本具,我用忆佛念佛把我心中本具的阿弥陀佛现出来。以是这个往生叫做甚么?叫做一念呼应,跟阿弥陀佛来不来没干系。
以是我们必然要把精进弄清楚。精进有两个特性:埋头,你的法门不要改来改去,你不要明天诵这个经、明天诵阿谁经,你起码在同一个时段,三个月、半年是埋头地在一个法门。第二个,相续,每天都要做。这是精进,你才会进步的。
诸有得法者 怀于增上慢
己3、闻持扶养
在典范上说,这个福德它不能毁灭你的业障,但是它能够如何样呢?它能够淡化你的业障。淡化,典范上讲一个比方。佛陀说,你用一个小杯子,你撒了一把盐,这个盐分就很重,因为阿谁杯子太小,水太少。如果说你明天修福德,你就把小杯子换成大杯子,你这个水加很多。即便一样的盐分,但是你水加多了今后,这个盐尝起来就淡了。就是水不能减少盐的数量,但是它能够让盐尝起来淡化了,它冲淡了。
这个忍辱就像一个堆栈一样。以是你看有些人,他尽力布施,他也精进持戒,他就是管不了他这一念心。以是之前我们的慧天长老常说,修行,任劳轻易任怨难。他在做义工,他能够在厨房内里跑来跑去的,但是他禁不起你对他一句话的攻讦。就是忍辱波罗蜜这个德行是很难修的,就是你必然要把这个“我”放掉。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实在很多人对精进产生曲解。他如何精进呢?他平常要么不做功课,他一旦做功课,他七天就不睡觉。这类暴饮暴食,诸位,这不是精进的本意。精进,它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埋头;第二个,相续。你这类暴饮暴食,从修行的角度一点意义都没有。你不会因为这七天的不睡觉进步的,不会。你只要能够每天拜一百拜,每天诵几品的《法华经》,然后诵三年,那样你才会窜改。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一念信解超越这个美满五度的时候,他是从有漏无漏的角度来讲的。就是说,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你贫乏般若波罗蜜,你就贫乏内观的聪明,那表示你这小我是如何样?心外求法。你的心是向外去寻求的,那变成一种外在的福德。
以是,从因位来讲,如果从《法华经》的因功德跟果功德,我们因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修空观,一心即空的空观,先把虚空,暗淡的虚空,规复清净,就是成绩清净心,了生脱死。然后再用假观去开显大地的愿力,把那种无量的法身的功德开显出来。这要各种的三昧、陀罗尼、无碍的辩才、各种的善巧说法等等,就用假观开显大地的各种功德寂静。就是它是两个方向——因地夸大成绩清净心;果地夸大成绩菩提愿,跟众生感到道交,普门示现。
如是等布施 各种皆奥妙
诸位!福德,不管再如何多,它毕竟是外在的福德。也就是说,它不能对你内心的烦恼业力产生清净的结果,因为你贫乏般若波罗蜜。这就是为甚么说“六度无般若,空成有漏因”。就是说,你福报很大,你来生是一个大富父老,乃至于做转轮圣王,然后你这个忍辱波罗蜜也修得好,你也很寂静,禅定也很深,那题目是,那又如何样?你还是一个存亡凡夫!关头在这里。就是说,你这类五度的福德不能去窜改你内心的烦恼,不能毁灭烦恼,你还是循环中人。以是你阿谁福报是生灭法,它的本质就是生灭法,不管它多大,它的本质就是生灭的,有漏的。
在净土宗有一句话很首要,叫做“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说,往生,你建立在理观的根本上,那就是一念呼应,那跟阿弥陀佛来不来没干系,跟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也没干系,跟你临命终你的身材是甚么环境也没干系,因为心性是超出人缘的。
闻我说寿命 是则能信受
坐于道场时 说寿亦如是
若人悉无有 统统诸疑悔
若复勤精进 志念常坚毅
持此一心福 愿求无上道
发甚么愿呢?“愿我于将来,长命度众生。”我也能够成绩法身的功德,由法身而所谓的从本垂迹,产生应化身。就像此生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他出世在高贵之家,诸释中王;然后他在高贵当中,就开端削发;削发今后,在道场安坐而成佛;成佛今后,转法轮,“说法无所畏”。以是愿我即是未来世中,“统统所尊敬”,成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寂静美好的应化身,并且这个应化身安住道场的时候,也是为统统众生鼓吹《法华经》的一佛乘的思惟,来讲明法身功德常住的观点。
那么信解今后,看第二段。
而你一念的信解,诸位,一念的信解是内观的。你启动你内心的清净力跟具足力,你晖映你心中的虚空跟大地,你的生命今后从底子上完整窜改了。以是,一念信解是处理核心的题目,就是从你的倒置妄图——核心切出来。而你这个福德修完今后,你该打甚么妄图,你还是照打,你在你的高深禅定、泛博福报当中,你之前有甚么风俗,原封不动!因为五度不能窜改你内心的烦恼业力,它没有那种摆脱的力量,它没有清净的功德,因为它是有漏的福报。以是,贫乏聪明的时候,你前面五度就是有漏的福德,就这模样罢了,对你内心的增上、对你内心的清净没有帮忙。而你一念的信解是一种清净的、无漏的。有漏跟无漏是不能比的,这个不是数量多少的题目,这本质上就不一样。
如是诸人等 顶受此典范
我等未来世 统统所尊敬
辛2、颂位行不退
以是,我们看他的表情相续来讲,这类布施根基上人间难比了。这是一个殊胜奥妙的布施,他将来即将招感泛博无边的福德。这类布施是非常殊胜的布施。这先举出这一个布施的功德,前面再跟“一念信解”做比较。这是讲到布施。
我们看禅定。
以是,一个开悟的人必然会先成绩清净心。理可顿悟,固然实际上是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因位的菩萨动手处侧重一心即空的思惟,因为你要处理存亡题目。当然,我们也能够透过一心的空观,再共同外在的四念处,理观事修。
多闻能总持 随义解佛语
蕅益大师从有漏无漏来解释。一念信解是无漏,前面的五度的福德固然泛博,它的本质是有漏,以是这两个是不成比况的,不一样。
行此诸功德 如上之所说
这以下是解释,为甚么有些人能够成绩“一念信解”呢?它的前提是甚么呢?
有善男女等 闻我说寿命
这当中先讲布施度。“于诸多劫中”,在前面所说的这个诸多劫中,他用财物跟资具来扶养谁呢?扶养佛陀、扶养这些二乘的弟子跟大乘的菩萨,简朴地说,扶养佛法僧三宝。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明。比方说临终见佛往生好了。如果你以为阿弥陀佛跟极乐天下是在十万亿佛土外,当然这也是佛说的,也就是说,你的信解,你对极乐天下的信心跟体味,是来自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天下名曰极乐”,依报寂静,“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好,你依止这句话而建立信解,也能够。那么这模样讲的话,你往生只要一种环境,就是有来去。阿弥陀佛要从十万亿佛土过来,然后他再把你带走。阿弥陀佛从十万亿佛土来,再把你带到十万亿佛土去。以是你的心中是向外等候阿弥陀佛来接引。这类从人缘建立的信解叫做心外求法,你的心是建立在生灭心。
“又阿逸多,如有闻佛寿命长远”,并且能够“解其言趣”。“一念信解”,它是对真如这类清净力、具足力的信解,侧重理观的。那么“解其言趣”,他们不但是理观,他还能够跟人缘的事修连络起来。就是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他把理事能够圆融无碍。那么这小我,“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的中道聪明。
这小我不但是修布施,他还持戒。他持甚么戒呢?持这个“清净无缺漏”。“清净”指的是摄律仪戒,“誓断统统恶”,“无缺漏”是包含前面的“誓修统统善,誓度统统众生”。他把菩萨的三聚净戒全数如法地奉持,并且回向无上菩提。这模样的一个持戒是十方诸佛之所称叹的。
于无量亿劫 一心不懈息
“解其言趣”,古德解释,“一念信解”是闻慧,“解其言趣”是思慧,更深切了。这个思慧有两个特性:第一个,他法义是融会贯穿,他把理事融会贯穿;第二个,他能够善巧为人说法。一念信解,他没有融会贯穿,他只能自受用,他不能把本身的事理讲出来,他不成以。以是他这个功德来自于,他融会贯穿今后他能够善巧为人说法了。
栴檀立精舍 以园林寂静
我们看《法华经》,《法华经》六度内里是正视忍辱的。你看它讲到这个《法华经》的三种德行——入慈悲室、坐法空座、着忍辱衣,忍辱波罗蜜竟然跟聪明、慈悲放在一起,可见得这个菩萨忍辱的首要。也就是说,你不修忍辱,很简朴,你这小我没有堆栈。没有堆栈,你的福报、你的功德放到那里?放在马路中间,随时会丧失。就是说你这小我成不了大器。忏公师父常常说,忍辱以积大德。你一小我忍不住,你这小我你如何修,你管不住你的心,福报就不大了,因为你没有堆栈来庇护你的福报,你的福报没体例堆集。以是这个处所,忍辱是很首要。就是这小我,你不管多么精进,你的忍辱波罗蜜,是你能够把你的功德执持不失的一个重点。
我们看辛二的“颂位行不退”。先看第一段。
深心斯须信 其福为如此
前面的五度,佛陀讲出一种殊胜美满的五度,这以下正式跟一念信解比拟。
乃至一念信 其福过于彼
那么,他如何修禅定呢?
格量“一念信解”的功德,这处统统两大段,第一段先别明五度的边幅。别明五度边幅,我们来先看第一段,讲到布施度。这个布施度是如何修呢?
闻持,就是前面的一念信解、解其言趣,就对全部一心三观的思惟能够闻,并且能够受持。那么再加一个扶养,我们看他如何扶养。
蕅益大师说,一念信解、解其言趣是了因慧性,是聪明观照;而这个“闻持扶养”是侧重缘因善性,就讲到福德资粮。我们固然理观是内善根,实际上是跟福德没有干系,究竟上是有干系。因为我们是业报身,你如果业障太重,你要诵个经也坐不住,要拜个忏你也拜不下去,那就构成停滞了。因为,你很多的理观初开端要靠身口意的事修来动员的,靠诵经、靠拜佛来动员的。
辛3、颂深心信解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万亿
前面是用福报来比况,这以下从善根不退来赞叹一念信解。说有一个菩萨,这个菩萨他畴昔无量劫中行菩萨道,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面的菩萨道。他的聪明比较亏弱,但是他经太长时候的事修的五度今后,他在《法华经》听到佛寿无量、法身功德常住,他也能够信受。蕅益大师解释,这个菩萨是钝根菩萨。就是说,钝根菩萨他长时候地事修,他也没干系。因为佛陀在《法华经·便利品》有说,你只如果修学佛陀的法门,你迟早会悟入心性的。因为佛陀在施设三乘法门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暗中的向于真如的力量,以是,你事修久了,你也能够产生一念的信解。这是讲钝根,颠末事修,渐渐地也能够产生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