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第120集《妙法莲华经》
前面指的他广修六度的因地的边幅,这以下讲他果地的功德。阿逸多!在我灭度以后,这个圆五品之人,他一方面受持读诵《法华经》,一方面广修六度,那么,这个圆五品人,他有两种特别的功德:第一,“已趣道场”。他的方向非常明白了,他正式地趣向佛道,并且这个趣向是不成退转的,他只要进步没有退步。以是他这小我成佛已经是能够瞻望的了,“已趣道场”。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人、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扶养众僧。以是者何?是善男人、善女人,受持读诵是典范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扶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各种舞戏 ,以妙音声,歌呗赞美,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扶养已。
蕅益大师对这个四信、五品,最后一段的总结开示说,“其义既齐,四五无别”。他说,它们两个的成果是没有差别的,只是利根人直接契入理观,钝根人先处置修动手。“但是灭后加读诵位为第二品”,只是针对我们这些佛陀灭度今后的钝根菩萨,佛陀特别夸大读诵典范的首要。
以是,我们要晓得,见佛是很不轻易的,并且他是在类似位见佛。实际上是必然要到圆教初住,破无明证法身才气够见佛,阿谁是因为补缀观的人特别。以是我们要晓得一个观点,一小我,你不管从圣道的独立法门,还是从净土宗的感到道交,要见佛只要一个捷径,就是从内心中去见佛,从理观。
辛3、加兼行六度
我们看辛四,加正行六度。
蕅益大师解释说,初心菩萨“恐被事缘纷动,妨修改业”。为甚么你读诵的人不需求去盖庙、不需求去建塔呢?因为你现在的定位,是一个进入因位修学的菩萨,你的重点在成绩理观。而你理观并没有坚毅,那你插手盖庙、去盖塔,就会被这类事缘所牵动,毛病你的正业,因为你这段时候的重点是要建立心中的理观。你毛病你的正业,这第一点。“若至后心”,如果你的理观已经建立起来,比方说你是第四品兼行六度,或者第五品正行六度,理观已经建立了,那么这个时候,“理观既熟,则涉外无妨内观,事资于道”,事修对你的道业有帮忙。他的意义就是说,为甚么你明天分歧适去建塔、去建寺庙呢?不是说建塔、建寺庙不首要,而是机会不对。你现在的正行是好好地诵经。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典范,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此中断。园林混堂,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统统乐具,充满此中。如是僧坊、堂阁,多少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扶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如有受持读诵,为别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扶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扶养众僧。
那么如是僧坊跟堂阁(僧坊是居住的,堂阁是说法跟坐禅的),它的数量有多少呢?有多少百千万亿这么多。这个寺庙你还不是盖一处,是盖百千万亿这么多的数量。那么这个数量,你盖完今后,“以此现前,扶养于我及比丘僧”,你亲身在佛陀面前跟诸比丘面前,把阿谁百千万亿的寺庙扶养我跟比丘僧。
是故我说,在如来灭后,如有受持读诵,为别人说法,若自书,若教人书,扶养经卷,你这小我就“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扶养众僧”。
蕅益大师说,五品的前二品,随喜、读诵,就是配四信的第一信,一念信解。第三品、第四品、第五品就配前面的2、3、四,一个信配一个品。就是初两品是一念信解,前面的3、4、五品就配解其言趣、闻持扶养跟坚信观成。最后的成果都是成绩圆教十信的类似位。
但这个定中见佛,蕅益大师说,因为他是圆教十信位,了分段存亡,还没有破无明,以是他只能在定中见,从定中出来他就见不到了。只要成绩圆教初住,能够任运地见到,不管狼藉心还是禅定中都能够见到,那是圆教初住。这个是圆十信,圆十信是类似法身,还没有真正成绩法身,以是他定中见佛。
这以下讲持戒。“复能清净持戒”,他能够断恶、修善、度众生,持菩萨的三聚净戒。
庚1、长行 分四:辛1、起随喜读诵;辛2、加教人受持;辛3、加兼行六度;辛4、加正行六度
第一个先谈凡夫的佛性是如何回事。你说我们有没有佛性?有佛性,但是我们的佛性叫做“动静理满是,行藏事尽非”。我们的佛性就是,不管你是静态,不管你是静态,总而言之行住坐卧,我们的佛性只是一个佛性的理体。就是实际上有佛性,但究竟上呢?“行藏事尽非。”你看他身口意的表示,就看不到佛性的味道。就是你这小我看起来是既不清净也不具足,你的身口意看不出佛性的味道,就是佛性完整没有表示出来。
“如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坚信解相。”那么坚信观成的鉴定就是定中见佛,就是一个别例罢了。定中见佛,并且见的是报佛跟报土。
前面的兼行六度,他把六度当助行。这个处所不一样,他是广修六度,全为利他了。因为他理观已经成绩了,以是他把六度当作一种历事炼心的工具。就是这小我透过读诵、说法,他已经观行成绩,坚毅今后他就能够如何样?修布施了,这小我就有资格来盖塔庙跟僧坊来扶养三宝,来扶养赞叹三宝,并且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来赞叹大乘菩萨的功德。这个处所讲布施度。
我们凡夫没有开显真如佛性,结果就是“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这句话是道尽了存亡循环的可骇。诸位!存亡循环不是说痛苦罢了,最首要的是它没有止尽的一天。就是说,好,我有存亡循环,我不措置总能够吧?能够。你不措置,它就永久不会停止的。比方说我明天抱病,这个病痛它有一个刻日,普通的人缘果报它有个刻日,顶多这一期死掉来生就没有了。但是循环不是,循环的可骇来自于它惑业苦展转相续,它没有止尽,以是叫“冥冥随物去”,是“杳杳不知归”。
诸位!这个说法不是指三乘的说法,是特别指《法华经》的说法。你听懂今后,你归去跟你的同参道友,把核心的思惟奉告他。你说,欸,你晓得吗?佛陀是万德寂静,我们是业障凡夫,但是没干系,我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是划一的。佛陀有清净,我们也有清净,佛陀具足,我也具足,只是佛陀把它开显出来,我没开显出来。以是我们现在要尽力运营我们的内心,这就是妙法。那你把这个事理讲给他听今后,好了,他的心本来都向外攀登的(我们普通人都是运营人生,向外攀登),他俄然间回光返照:哦,本来我内心天下这么美好!那么他一念的回光返照,他的生命今后窜改,这个叫真如内熏。
第一个边幅,他见佛。他不是见普通的应身佛,他见的是报身佛,就是我们讲寿命无量的报身佛。那么这个报身佛在那里呢?在灵鹫山的耆阇崛山,共法身菩萨及诸声闻众,环绕说法。这是见到报身佛,在定中见报身佛。这第一个边幅。
我们看第二段,他的功德,直趋菩提道场。
第二个,他见到了实报寂静土。在定中他见到娑婆天下,我们看到娑婆天下是有漏国土,但是他定中见到是如何样?娑婆天下是变成实报寂静土。如何晓得呢?先看大地寂静。它的大地变成是琉璃地,并且没有高山大海,都是平坦的。那么这个大地的材质呢?这个大地是琉璃做的,但是这个大地的门路是用阎浮檀这类紫金色的黄金来作一个边界,就分红这个四周八方的门路。就是用琉璃地,但是用黄金来作边界,把这个门路给辨别出来。这大地寂静。第二个,宝树寂静。大地以后就是宝树了,一重栏楯,一重宝树,这个宝树寂静。另有诸台楼观的寂静,就是我们居住的处所,宫殿、楼阁各种依报的寂静。这些宫殿楼阁皆悉七宝所成。这些菩萨众,这些法身菩萨,就在宫殿、宝树、大地当中各自地活动。
长行当中先看“起随喜读诵”。
就是说,三乘的果证是以见法为底子,而一佛乘的思惟,因为它,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观心又观具,这个很首要。我们在观心的时候,是观一念心性“本自清净”,还要观一念心性“本自具足”。就是佛陀的统统依正二报,是我内心本具,是我内心所造。你要观到具足你才气够见佛。你如果只观清净,蕅益大师说,那这模样何异权乘?那你跟权乘有甚么不同呢?你整天只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三乘的空性,固然他一开端是心外求法,但是他最后的结果也是净化内心,他也是修清净。以是,他能够见佛,就是他观心又观具,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又观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以是他才见佛。
阿逸多!若善男人、善女人,闻我所说寿命长远,就是听闻法身常住的功德就是我一念心性本具、自他不二的如许的一种事理,而产生“一念信解”,乃至于透过中间的“解其言趣”“闻持扶养”,到最后“观行成绩”。这类观行成绩,从因位来讲,只要一种环境——在定中成绩,不成能在狼藉心。也能够从诵经,也能够从静坐,归正他的心是沉寂的,在定中或者是诵经的沉寂心中一念呼应慧的时候,他会呈现两种边幅,便能够鉴定这小我观行成绩。
有哪两种特别的功德?
他不但盖寺庙,它中间另有园林,能够经行、打坐,另有混堂以及各种经行的禅窟,就这类经行然后再打坐的禅窟。并且还具足了衣服、饮食、床褥、汤药统统的四事扶养,另有资生的物品、乐具充满此中。就是说,你说法就划一于用这么一个美好泛博的寺庙来扶养大众师。
这个处所是对于读诵品的人来作一个申明。读诵品的人,你好好地读诵,就即是去为我盖塔、为大众师盖庙了。为甚么如许讲呢?
他的佛性一旦被妄图粉饰今后,他的结果只要一个,“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他的内心是冥冥,就是内心一片暗中,像虚空,固然清净但是没有效。没有光亮的清净,就是一种暗中的虚空,内里就很多的鬼怪,这个鬼怪烦恼你就去不掉。去不掉,你的内心在一片暗中的环境之下,你只能够心随境转,去攀登外境。攀登外境今后的结果就是造业,造存亡业。造存亡业的结果就是“杳杳不知归”,就一次一次地招感存亡循环,离真如佛性就越走越远。杳杳就是越走越远。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别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扶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别人各种人缘随义讲解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温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毅,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英勇,摄诸善法,利根聪明,善答答辩。
以是,诸位!因位的修学,它的目标是成绩理观的聪明。理观的聪明一建立,他的目标就是见佛。那么见佛他是在定中见佛,所以是圆教的十信位,就断见思。动手不一样,一个是从信解,一个是从随喜,但是成果都是一样,都是类似位。
我们看辛二,加教人受持。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聪明,其德最胜,无量无边。比方虚空,东西南北,四维高低,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统统种智。
这以下我们看读诵的功德。前面讲随喜,何况是从随喜今后又能够受持读诵,一方面受持法义,一方面能够随文去读诵。那么这个读诵《法华经》的人,他就划一于用最恭敬的心来顶戴如来,就是用身业扶养如来,把如来放在头顶上顶住。阿逸多!这个修学读诵《法华经》的人,这个善男人、善女人,不须再为我盖任何的寺庙,或者建各种的僧坊(塔寺是供佛的,僧坊是扶养僧众的),乃至于盖好今后用四事扶养众僧。
动静理满是 行藏事尽非
戊2、灭后五品 分二:己1、粗格量后四品功德;己2、广格量初品功德
“况复有人”,他不但是随喜、读诵、说法,他一方面受持典范、修学理观作正行,他还能够兼行。兼行就是说它是一个助行,他大部分的时候还是持续修他的随喜、读诵、说法的理观,但是他抽出一小部分的时候,兼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聪明,那么,这小我所得的功德最为殊胜了,无量无边了。
前面讲到“四信”,现在我们讲戊二的“灭后五品”。
也就是说,你明天说法,你对他就是一个无上的扶养,因为你完整地窜改他生命的全部方向。他本来是一个向外的攀登的心,成果他一念的回光返照,而这么一个回光返照今后他就会有第二次的回光返照,他就有能够碰到三宝,他就有能够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以是这个法扶养是不成思议的,因为他启动了真如内熏,启动了人生的第一次的清净的循环。
辛1、起随喜读诵
为甚么不需求呢?因为是善男人、善女人他能够发心,从随喜今后能够受持读诵《法华经》,他就已经是与起塔供佛、造立僧坊、扶养僧众划一,那么也划一于以佛陀的舍利子来起七宝之塔。这个七宝塔是如何盖呢?“高广渐小至于梵天。”它这个七宝塔就是金字塔形的,由下而上越来越尖、越来越小,从高广渐渐渐小,这个高度一向到大梵天。并且四周悬诸幡盖,另有各种宝铃,乃至于这个塔内里有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并且用各种美好的音乐,另有箫笛、箜篌,这当代的乐器,乃至于各种的跳舞戏剧,共同各种美好的音声,来歌颂佛陀的功德。歌颂多久呢?歌颂无量千万亿劫的时候。划一做如许的扶养。
前面就开端讲因位跟果位了。名字位跟观行位是因位,果位就是类似位、分证位跟究竟位。类似位以上为甚么判作果位呢?因为它已经有类似的法身的功德。因位的名字、观行主如果成绩清净,类似位到分证位的果位重点在开显菩提愿,在利他了。好我们明天先上到这,下次这个附表要持续带来。
己1、粗格量后四品功德 分二:庚1、长行;庚2、重颂
我们看坚信观成的边幅。
那么,这个四信跟五品如何共同呢?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人、善女人,受持读诵是典范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你听闻这个《法华经》一佛乘的因果,体味“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今后,能够信解而不诽谤,并且不但信解,进一步能够随顺观照而生欢乐。简朴地说,就是信解,又观照又欢乐,那么这个就是初品随喜品,就是信解今后能够随顺观照,心生欢乐。经文当中并没有详细申明初品的功德,因为佛陀再讲<随喜功德品>,别的安立一品来详细地申明,以是这里只是提出它的边幅。
也就是说,实在四信到最后也是要颠末六度的历练的,它只是略而不说罢了。如果把四信加上兼行六度跟广行六度的话,那么这模样四信跟五品对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就是差在读诵。就是佛世的时候他不消读诵,他听闻就够了;佛灭后读诵变成首要的了,就长时候的笔墨熏习。这个就是所谓的四信五品成果一样,只是过程差在有没有读诵,在这个处所。
这个处所先看长行。
1、理即佛
诸位!到了第四品,佛陀答应我们兼行六度,因为他理观某种程度已经是坚毅不退了,以是他涉事的时候,蕅益大师讲,涉事无妨正行,并且是以事助理。它不但不影响他的理观,还帮忙他的理观,那么这小我便能够兼行六度了。因为他修布施,他不会固执福报相,他晓得是透过布施启动我内心的布施的善根,透过持戒成绩我持戒的善根。他是能够法法消归心性,他不会落入人缘福报的固执,以是这小我能够兼行六度了。
我们看辛三的“加兼行六度”。
“阿逸多!若我灭后”,有人闻是典范产生信解,信解今后还能够受持《法华经》,乃至于“若自书,若教人书”(这个书不是誊写,蕅益大师说这个书是指说法利他,就是着作阐述、说法利他的意义),你能够从自受用的随喜、读诵而到了为人家说法利他,那么你这类说法就划一去盖一个寺庙。这个寺庙有多大呢?用栴檀木这个材质做的有三十二个殿堂。这个殿堂就是宽有三十二个殿堂,广有三十二个殿堂,一个方形的,宽广各三十二个殿堂。殿堂的高度有八多罗树,又高又广,也特别的寂静,能够包容百千比丘在这安住。这个很大,百千个比丘。
以是,佛陀为甚么说一个补缀观的人这个时候不要去碰事缘?因为这不是重点,你今后机遇多得是。你通过理观成绩今后,你有大把的时候去修六度万行。我们前面看就晓得了。就是你现在的正行是补缀观,特别是初心菩萨,你精力体力有限,你去修这个事修,这类事缘,你妨修改业,得不偿失。是这么一个环境。不是说盖庙不好,不是这个意义,是机会不对。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先看第一个,这六即佛第一个。
这个处所我们申明一下。我们看《法华经》的修学,有一个很较着的趋势:不管你是四信还是五品,它的修学是由内而外的。你理观建立了,然后才去修六度,根基上这两个是分歧的。为甚么这模样呢?因为,你理观没有建立,直接修六度,你会有个题目,会落入杂染人缘的展转相续。因为你理观没有建立,那你就是一个攀登心、别离心很重的人。因为你学佛,你不是从成佛开端学佛,你是一个凡夫开端学佛,那你来到寺庙今后,来到三宝今后,你没有建立理观,你的心态就跟在家居士的心态是完整一样,你只是多了一个信心罢了。就是说,你学佛了,你跟没有学佛差在那里?你的调伏力跟他是差未几,你的妄图也差未几,你就是在无量的妄图当中多了一个对三宝的信心。就这一点跟他不一样,其他的完整一样。
这以下看禅定。“常贵坐禅,得诸深定”,他能够成绩各种的禅定。并且,“精进英勇,摄诸善法”,对统统的善法能够埋头相续地去修学。乃至于成绩泛博的聪明。“利根聪明,善答答辩”,他能够广学多闻,并且成绩辩才,能够答复众生各种答辩。以是,他理观成绩今后,到第五品的时候,他从六度万行去历练,不但无毛病他的理观,还加强理观。
六,显因果之事相
这段经文主如果要讲读诵品的功德,我们看第二段就晓得。
这个处所讲第四品,兼行六度。
我们看附表第四十。我们把圆教的一心三观的阶位作一个申明。
那么为甚么这模样呢?因为你不去运营你的内心天下。不运营内心天下,你内心的清净力、具足力就表示不出来。你空有性具的清净跟具足,但是贫乏那一道光亮,以是虚空是暗淡的,大地是冰冷的,大地也发展不出生果,当然更不成能从地涌出功德寂静。就是我们孤负了我们夸姣的清净跟具足的功德,成果就在存亡循环当中不竭地流转,而这个流转是没有止尽的。这个是凡夫。
辛2、加教人受持
这个处所讲到第三品,说法品。前面讲读诵品,这讲说法。
诸位!理观的善根是不会退转的,他修一分,这个善根就种下去了。他这小我不管到天上,到三恶道,你跟他说法的那一分善根,它永久存在,它不会退失的。本具的东西如何会退失呢?它又不是人缘所生法。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好了,你用你的信心去修福报,你没有理观,变成有漏的福报!有漏福报的时候,你的心是有所得了,因为我们一开端学佛都是从因果上建立对三宝的信心。从因果的角度,善因成绩欢愉的果报,这个安乐道是答应的。以是,你为了成绩安乐的果报去修布施,去持戒,比及来生果报现前的时候,你的因地是有杂染、有所得,以是你来生必然会放逸,因为你因地没有理观的聪明,在种善业的时候成绩一个带有杂染的有漏因了。以是,你来生的放逸,你很能够第三生会出错。第三生出错,你遭到痛苦今后,你毕竟对三宝有信心,有善根,你从痛苦当中又开端忸捏,又起忸捏心了。以是从三恶道出来的时候,欸,你又开端学佛了,又忸捏,又精进了,欸,你又开端产生福报了。福报又造得很大的时候,你又放逸,又出错。以是,你明天没有成绩理观,你的人生就永久在忸捏跟放逸当中不竭地恶性循环,你遭到痛苦就起忸捏心,欢愉的时候就放逸。以是你的人生就在三恶道跟人天当中不竭地流转,跟摆脱没有干系。
我们先看第一个,理即佛。
“与温和者共同止住”,修忍辱波罗蜜,和合无诤,修忍辱无瞋,志念坚毅。忍辱无瞋是生忍,是对人的安忍;志念坚毅是法忍,他对甚深的法义,对这个一心三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类中道的妙理,他能够安忍随顺,叫法忍。
阿逸多!是善男人、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统统天人皆应扶养,如佛之塔。
比方说泛博的虚空,它有“东西南北、四维高低”。虚空有两个特性:它没有限量,因为它清净无相,以是它没有限量;第二个,它泛博无边,它没有停滞。用虚空是比方甚么呢?我们看合法。就比方这个兼行六度的人,“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统统种智”。
前面的“四信”是利根人,他不必太多事修,他直接从理观动手,最后就是在定中见佛。定中见佛,就晓得这小我理观成绩了,入圆教的类似位了。那么,如果我们是佛陀灭度今后的五浊恶世的钝根人,如何办呢?钝根人就必必要修“五品”了。他的事相就要多了,要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就是我们佛灭后的钝根菩萨修的。
“又为别人各种人缘,随义讲解此法华经。”前面是讲财布施,这以下讲法布施。他不但是用财来扶养三宝,他还能够假借各种的人缘,来善巧便利地宣说一佛乘的因果。这个法布施。
己4、坚信观成
那么这小我是有甚么功德呢?
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讲得很多,他的意义大抵是如许,他说我们修三乘的权法,功德呈现的时候是见法。以是在三乘的修学,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修四谛也好,十二人缘也好,六度也好,他的所观境悟入的是空性,不管是我空、法空,就是空性。以是你成绩的时候是空性现前,你只要感到沉寂安稳,你见不到佛陀的,三乘的果证没有一小我见佛的。只要一佛乘,它是从观心动手,才气够见佛,这是特别的处所。
这个人间上的确有些人比较轻易往生,有些人比较不轻易往生,这是究竟。哪些人轻易往生呢?因为他找到见佛的捷径,就是从内观动手,观照你一念心本自清净,观照极乐天下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你心具,是你念念念佛的时候缔造出来,你这小我轻易见佛。那你如果是从圣道门,你见到的就是十方诸佛,净土宗见的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就是必然要跟理观呼应,这是捷径。你一旦心外求法,那这个就不是捷径了,那就是落入人缘所生法了,那题目就庞大了,非常庞大了。以是,三乘的果证是见法;一佛乘的果证,它必然有一个目标,见佛,并且见的是报身佛。
第二个,“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菩提树下”。他不但是趣向,并且已经是如何样?离成佛不远了。以是这小我位置就跟前面的位置一样。诸位!五品观行位美满今后是入类似位,就是他已经成绩类似法身了。类似法身,就这小我他对无上菩提已经如何样?方向明白,并且非常靠近了。
即,显佛性之理体
先谈利根的,从信解动手。信解当中我们讲第四个,坚信观成——透过信解最后观行成绩。观行成绩是甚么边幅呢?
这个圆五品的人,善男人、善女人,不管是坐,不管是立,不管是在活动,他所颠末的处所,我们就应当起塔庙来扶养这个处所。也就是说,他就是佛菩萨。当然他还没有成绩法身,但是他已如何样?类似法身了,就差他不能够普门示现利他罢了。以是圆五品的人到最后他是如何样?他的阶位跟前面的四信完整一样。
这个处所,蕅益大师说,为甚么你明天的说法能够划一盖这么大的寺庙呢?因为,法施功德,扶养中最,你法施就是修最大的扶养。这个是如许,就是说,你修财施,他肚子饿你给他一碗饭,他抱病了你带他去看大夫,这也是扶养,这是财扶养,但是你没体例窜改贰内心的本质,因为他的内心当中是一种惑业苦的相续。他为甚么有痛苦呢?他是因为有业障。他为甚么有业障呢?因为他有烦恼。以是,我们给他财施,能够处理他一时的痛苦,就像一小我痛苦了你给他吃个止痛药一样。但是法施不一样,你弘护正法,开启贰心中的聪明。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这一段把初品跟二品一起讲,随喜品跟读诵品,但是它的重点在读诵,我们看经文就晓得。
辛4、加正行六度
阿逸多!若善男人、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 ,环绕说法。又见此娑婆天下,其地琉璃,安然平允,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此中。如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坚信解相。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坚信解相。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二百八十六面,我们看己四的“坚信观成”。这一段是佛陀指导我们一个初心菩萨,如何能够在《法华经》的修学当中踏出第一步,所谓的因位的功德。因位的功德就是先成绩理观的聪明,果地的功德是要美满法身的功德。我们现在还谈不上法身,先成绩理观的聪明,先了存亡。成绩理观的聪明有两条路:一个是从信解,一个是从随喜。
佛性的理体是划一的。就是说,你不管打妄图也好,你不管尽力勤奋也好,我们每一小我的内心有两种本具的服从,重视,本具的服从。第一个,清净;第二个,具足。我们的起跑点是一样的,就是性具,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叫做性德。关头就是你的修德,你如何开显它,就有不同了。以是这个六即佛,这个六的不同相,是从你在因地所修的理观跟事修来闪现这类功德不同,但是你的所观境,你所依止的理体,性德是划一的,只要修德有不同。以是“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是如许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