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集《妙法莲华经》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以是菩提心有两种人缘:一种是悲增上。悲增上的发菩提心是“悲众生苦,哀圣教衰”。也就是说它全部目标是以下化众生来动员他。第二种的发菩提心是智增上,他是所谓的“闻法欢乐,见佛神变”,他对佛跟法的功德产生好乐而发菩提心。这个就是所谓的“各种人缘”。佛陀用各种的人缘来启动他的菩提心。
第一个,明天世尊现出各种神变的瑞相,他现出了此土、他土各种瑞相,这到底是甚么人缘?佛陀不会白白地现出瑞相,必然是要流露甚么信息。这第一个,到底是如何回事?
“下至阿鼻天国。”这个六道众生是甚么范围呢?十法界最基层的就是无间天国了;最上层的就是阿迦尼咤天,就是色究竟天,就是色界的最顶天了。无色界不算,因为无色界没无形象,就把无色界给省略了。就是从无间天国到色界的色究竟天,都在这个光亮所闪现的天下,能够看得出六道众生的不同因果。
我们先看弥勒菩萨看到这件事是如何想的。尔时弥勒菩萨他动了三个动机:
以是人缘 地皆严净
以是,“见菩萨行行”,各式百般的修行。这个方等般若的空性,破障更微细了。它畴前面阿含时的破掉三界的爱取,而晋升到破掉我们内心的有所得这两个破障。因为没体例,佛陀来到五浊恶世破障法门是必须的。
第二个,光发心是不敷的,你还得要有聪明来精确地察看人生。以是如何样呢?“各种信解”,对大乘的空性——当然大乘的空性比前面小乘的空性更加的开阔美满——你要对大乘的空性有信解。
第一个,各种人缘。就是讲发菩提心。当然,大乘佛法必然要有成佛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两个欲望,而不但是寻求沉寂罢了了。因为一小我的停滞一破了今后,他的气度会比较开阔,志向也比较高贵。
辛1、问六趣众生
在佛陀的目光内里,烦恼就不算是个事。佛陀最怕的,不是怕你有烦恼,是怕你没有善根,那就惨了!你去看看阿含经,阿谁鸯掘摩罗,阿谁杀了九百九十九小我,杀到眼睛发红,看到佛陀都要杀的人,佛陀都有编轨制化他,让他证得初果。为甚么?因为他有善根。这个是佛陀有体例启动你的关头点。你要没善根,你说,欸,我这小我没有烦恼,我也不造罪,但是我不学佛。那很糟糕了!那你比固然学佛却起烦恼的更糟糕,因为佛陀不晓得如何办,拿你没体例了。就是说,我们讲一句话,众生都是自救,实在三宝都是助缘。你的一念心性没有积累善根,比起烦恼、造业更糟糕,因为你没有反转的机遇。
在他土六瑞看到了众生法界的业力,有的是用善根面对,有的是用烦恼爱取面对,就动员佛陀各种的说法。这个时候当然大众都看在眼里了,看在眼里就有两件事情产生:一个,弥勒菩萨产生疑念;第二个,大众产生疑念。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诸位!我再讲一次,先有光亮才有那些统统修行的事情。以是,你不做理观的聪明,你如果说我整天不学《法华经》,我不补缀观,我就修皈依,那你所修的法就是一个资粮力,你对你内心的善根的开显、自性功德的开显一点都没有帮忙。严格来讲,你还是在门外打转。
我们再看第二种人。“若人有福,曾扶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这小我就是缘觉乘。缘觉乘有两种人:第一个,他有福报,而这个福报另有一个特性,要跟佛陀有干系的,他这个福报必须“曾扶养佛”。为甚么呢?因为缘觉乘的人聪明比声闻人更高。声闻人是从苦谛动手,缘觉乘是直接断集。缘觉乘的人,不需求跟他讲痛苦。你讲苦集灭道,他就晓得缘生缘灭。他直接从无生观断那种三界的爱取,他直接把十二人缘的爱取断掉。
就像禅宗说的,它是丢出一个疑情。就是说,佛陀放光现瑞,然后就开端雨花地动,大众欢乐,这个时候也显出了十法界的说法。但是《法华经》呢,略而不说。为甚么?因为它当作一个伏笔,必须由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的互动,然后再激起佛陀出定说法。如果这个时候把《法华经》说出来,那就不是建议序了,那就正宗分了。建议序就是不能够把话一开端讲清楚,以是这个时候佛陀留了一个伏笔,就是讲完阿含、方等、般若就入灭。这个处所等因而留下伏笔,有伏笔才有前面的疑念。
这类人福德比较充沛。为甚么要夸大曾扶养佛呢?如果你的聪明很高,福报也很大,而你这个福报却跟三宝没有干系,你会变成独觉,就发展在没有佛的天下。你看喜马拉雅山很多这类人,“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不需求佛陀说法,他看到这类四时的窜改,他晓得无常无我,就证得涅盘了。
也就是说,《法华经》的好处,就是在你的心中缔造那一道的光亮。那一道光亮呈现今后,你统统的修行都能够胜利地整合起来。就是,之前我们修万法,那就是万法;我们现在修万法,会归一心。以是我们学《法华经》叫做一心万法,一心而修万法,万法而修一心,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以是它是一个心性跟万法之间的互动。
就在佛陀放光现瑞今后,大众当然就一头雾水了。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有设法:第一个,他要“欲自决疑”。他一方面要“欲自决疑”,定夺本身心中的迷惑,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全部四众弟子大众也有一样的迷惑。以是他就自告奋勇站起来,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佛陀是甚么人缘现出这个光亮的瑞相、这类神通之相呢?这个神通有光亮?第二个,光亮当中现出了各种十法界的人缘果报,这到底是如何回事?因为弥勒菩萨表示大悲,以是他就代表众生叨教;文殊菩萨表示大智,以是他能够为众生答复。这是表法的,一个大悲叨教,一个大智答复。
辛2、问见诸佛及闻佛法
当然,重颂跟长行它们各有开合。我们看重颂是如何说的。
当然,发菩提心也是有分歧,因为每一小我根机分歧。这个处统统两种不同:
佛陀出世说法,他有两个别例:
就是说,面对六道凡夫,每一小我身上都背了无量的业力,但你用甚么心态面对就是成败关头了。你是加强它的权势,你还是去反转它,就这两个目标:一个是烦恼的厚薄,就是你对业力的爱取的程度;一个是你善根的浅深,你无始劫来透过佛法的学习积累的善根有多强。这个当然也就会引发佛陀说法的分歧了。众生法界是全部佛陀出世说法的一个本源,以是必须把六道凡夫先揭示出来。这是第一个。
佛陀度化了《华严经》的根熟菩萨今后,佛陀开端太阳“次照深谷”,从基层的开端度化。第一个就是度化声闻众: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盘,尽诸苦际。”佛陀度化众生,实在看佛陀的意义。一小我有善根、有烦恼,是吧?我问你一个题目:诸位!你以为烦恼能够粉碎善根,还是善根能够粉碎烦恼?答案是,善根能够粉碎烦恼。那你说,那我有善根我如何起烦恼呢?因为你善根没有闪现。就仿佛说,这个屋子内里如何就有暗中呢?因为它没光亮。有暗中是因为它没有光亮,不是暗中把光亮粉碎,不是,是因为它没有光亮才暗中。以是,你晓得这个观点,你就晓得,佛陀度化众生,他底子不把烦恼当一回事。你重视看,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就有体例救你。
以是关头就在这里。诸位!我再讲一次,重点不是你修甚么法门,重点是你有没有把它会归心性。就是说,你喜好拜佛,没事,你还是拜佛,把这个拜佛的功德会归到一念心性,你拜佛的目标是开显自性的功德。我们喜好念佛,也没事,我们念佛的目标是开显内心的往生的功德跟成佛的功德。法门能够有无量的挑选,但是你只要做一个行动,把这些法门拉到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成佛之道。甚么叫妙法?就是你把法门往心中拉,这就是妙法!你把法门往外去攀登,那就不妙!就这模样。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我们从序分也获得一个动静。前人说,序分就像一小我的头部;正宗分当然就是身材五脏六腑了,最关头的处所;畅通分就是脚,看它能够走多远,畅通多久。我们从序分里也能够看得出一点本经的内涵。就是说,其他的诸经在序分内里的当机众都是众生法界,以是佛陀是为众生说法,佛陀不能够把本身的东西通盘托出来。因为众生的心它有坚毅的执取,这个是不能碰触的,你一碰触,能够就粉碎他的善根了,以是佛陀先恒顺众生说法。为甚么序分内里都是以众生来铛铛机众?就是说,这个法可不是我要说的,是你们出了事情,佛陀才应机说法的。
但是,本经不一样。实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呈现甚么事。佛陀本身讲完经今后,他白叟家没有下座,白叟家本身入定。一入定今后就不得了了,雨花地动,然后大众开端产生欢乐,最后佛陀放光晖映东方的万八千天下。当然这个处所就产生很多的疑问,前面就引发了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的对话,又动员了全部本经的序分。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第一个叫做缔造净土。佛陀并没有直接来到我们的天下,而是他白叟家经太长时候的发愿、修六波罗蜜,缔造一个净土,然后把凡夫拉到那边净土去教诲。这是第一个,缔造净土。采纳这类体例的,佛陀说法会比较纯真,因为普通来到清净的国土,他不太需求甚么破障法门。因为环境纯真,以是他只要直接地修波罗蜜便能够了,他不太需求甚么破障。
以是,业力是不决定的。也就是说,实在业力是没体例伶仃存在的,它是跟你内心互动的。你对三界的因果越贪着,你要窜改业力越困难,一样的业表示在你的身上就会很坚毅。一样的业,如果是表示在一个有善根的人,他的业就轻易反转。
那么文殊菩萨为甚么晓得呢?我们看这段,弥勒菩萨的说话很成心机。他并没有说文殊菩萨晓得,他说文殊菩萨因为曾经靠近扶养畴昔诸佛,以是公道地推论,从他的生命经历,他应当是看过这件事情。也就是说,即便文殊菩萨,也只能够比量得知,他不能现量得知。他只是从他的生命经历去阐述这件事情。因为这个是佛陀入的三昧,是没有人能够晓得的。
己2、见诸佛瑞
但是,蕅益大师以为说,实在第二个跟第三个是相互抵消。你该当问谁?这是一个迷惑,成果他本身说能够问文殊菩萨,以是说第二个迷惑跟第三个觉知是刚好相互抵消。以是弥勒菩萨的迷惑实在只要一个,就是今者世尊为甚么现此瑞相?他是一个迷惑罢了。
演说典范 奥妙第一
一个凡夫,颠末前面阿含时无常无我的这类粗猛的药来调伏爱取今后,贰心中的停滞就沉寂很多了,以是佛陀就渐渐地开端把一些功德法开显出来。在全部光亮当中,又见到诸菩萨摩诃萨。这个处所,蕅益大师说,佛陀开端讲方等、般若的大乘法门了。
“复见诸佛般涅盘者”,佛陀在八相成道、陪着我们众生八十年走一回今后,最先人缘成熟了,就进入大般涅盘。大般涅盘,佛陀必然要有一个行动,令阃法久住,以是佛陀必必要建立所谓的方丈三宝。方丈三宝本身不是佛陀,但是他能够让正法久住。就是佛陀的舍利,另有这个削发众,另有各种典范的结集,使令三宝能够代代相传。
丁3、疑念叙 分二
己5、见菩萨行行瑞
不过,蕅益大师的意义是说,从这段发问来看,公然佛陀是有需求开显《法华经》了,因为大师问的方向根基是弊端的。诸位你想,佛陀做了两个行动:第一个,佛陀开释光亮,这第一个行动;第二个,在光亮内里现出十法界的因果。这两个行动,对不对?一个是能变现的心,一个是所变现的境。诸位!你以为佛陀是要说,他的重点是能变现的光亮,还是所变现的天下?你以为重点应当那里?当然是能变现的心性嘛!十法界的因果,佛陀在《法华经》之前讲得很清楚了,只是没有开通说这因果是如何来的,以是蕅益大师说实在佛陀的重点是在那一道光亮。但是众生叨教呢,问的是光亮内里所现的十法界,以是这个方向有一点偏。那当然就是相互做戏了。因为有所偏,才需求佛陀在正宗分便利品亲身宣说如何就有这道光亮;这道光亮,在全部我们修因证果十法界,这一念心性到底扮演甚么角色。是如许一个环境。
诸天下中 六道众生
这个处所蕅益大师解释说,就是因为有前面的六道众生在存亡业力当中,以是就招感佛陀出世的说法。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各种人缘、各种信解、各种边幅,行菩萨道。
各种人缘 以无量喻
存亡所趣 善恶业缘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当然,你也能够说《法华经》是奥妙第一。是如许:如果你是贤人,《华严经》对你来讲是奥妙第一,因为你不需求《法华经》的破障,你不消在这边补缀观了,你直接修事修便能够了。那么如果是凡夫,那《华严经》对我们不契机了,我们只能随喜赞叹。对凡夫来讲,奥妙第一就是《法华经》了。是这个观点。
己4、见四众得道瑞
丁4、发问叙 分二
庚1、问此土六瑞
第二个,“今佛世尊入于三昧,不成思议现罕见事”,那么我应当问谁?谁能够答复?因为佛陀入定了,当然问佛陀是最清楚了,但题目是这个时候谁也不敢去打搅他,因为他白叟家入定了。那么入了定今后,这件事应当问谁呢?是如何回事呢?这是第二个。
其声清净 出柔嫩音
第三个,“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子”,他白叟家有一个特别的功德,他曾经靠近扶养畴昔无量诸佛,以是文殊菩萨见多识广,是以“必应见此罕见之相,我今当问”。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文殊师利”,弥勒菩萨就要求文殊师利菩萨说,“导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为甚么在说法入定今后从眉间放光,这个光亮普照东方万八千国土,并且现出十法界的人缘果报?当时雨天曼陀罗花、曼殊沙花,并且空中充满了栴檀香气,大众内心俄然间产生一种莫名的欢乐跟温馨。在这个人缘之下,大地变成了清净寂静,并且天下六种震惊。四众弟子咸皆欢乐,身意快然,并且是得未曾有,是发自内心的欢愉。表示一种功德即将成绩。
各于天下 讲说正法
这个处所意义就是说,统统六道凡夫的果报都是从光亮内里变现出来。也就是说,诸位!一念心性是清净本但是循业发明。实在,欢愉,是我们本身造了一种善业今后,在心性内里颠末十法界的十如是的运转;这个善业在心性透过十法界的运转今后,我们的心性呈现欢愉,让我们本身受用。三恶道是因为我们一念心性利诱了,我们一念心性呈现了杀盗淫妄的业力的如是相、性、体、力、作的运转。以是一念心性全部稳定、全部随缘,现出了三恶道的果报让我们本身受用。以是结论: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全部生命,因地是一念心性,果报也是心性变现、本身受用,是这模样的一个环境。以是它全部关头点就在一念心性。
这个光亮当中闪现出十法界,由众生法界到招感佛陀出世说法,说阿含、方等、般若,然后就入涅盘。
我们读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题目了,就像蕅益大师说的,诸位,你有没有感觉少掉甚么东西?佛陀讲《华严经》,讲阿含经,讲方等经,讲般若经,然后入灭了,有没有少甚么?是的,少说了《法华经》。对不对?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如何《法华经》没讲就入灭了呢?蕅益大师说,诸位,本段经文是一个建议序。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讲《法华经》,那这如何建议呢?大师都晓得这是如何回事了,是吧?
因而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而此天下 六种震惊
藏教的三乘人是如许来的。根基的核心机惟是从无常无我启动,但是他启动的重点,一个从苦谛切入,一个从集谛切入,一个从道谛切入。这跟佛陀都没有干系。佛陀只讲两句话,佛陀在阿含经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沉寂”,成果就呈现了三乘人。
诸位!人间再好的东西,你只要讲两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东西就没有代价了。第一个它是无常废弛,第二个它是不成管控,你不能管控它的。它如何变,你说了不算,这个东西你会想要吗?你不会想要。因为我们对欢愉的根基诉求是它必必要安稳,它必必要在我的节制范围。以是佛陀讲阿含经的时候的空是灭色取空。
比如说,有一天佛陀在说法的时候,舍利弗尊者没有在这个处所,舍利弗尊者在别的一个处所。佛陀说法说到一半的时候,他但愿舍利弗尊者要来到现场,以是他请目犍连尊者去请舍利弗尊者过来。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力飞到舍利弗住的处所,舍利弗刚幸亏缝衣服。目犍连尊者说,佛陀但愿你到他的现场去听法。舍利弗说,你先畴昔,我把东西收一收顿时就畴昔。但目犍连尊者是但愿说,是佛陀要你去,你应当跟我同时去。他就拉着舍利弗尊者的衣角,筹办用神通力把他带畴昔。舍利弗尊者在缝衣服,他拿一根针就插在地下,成果目犍连尊者涓滴不能摆荡他的身材。他说,你先去吧。目犍连尊者没体例,只好先归去了。成果目犍连尊者回到说法的处所,舍利弗已经在坐了。当然目犍连很奇特,我是神通第一的!就叨教佛陀。佛陀说,舍利弗尊者所入的三昧的境地,不是你目犍连能够晓得的。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当然,这个把粗重的烦恼给调伏了。本来生命不能寻求欢愉,生命只能寻求沉寂。因为欢愉跟痛苦这两个是兄弟,有欢愉必然会有痛苦。我们不喜好痛苦,我们只好放弃欢愉,寻求沉寂。这是阿含经的看法。
这以下把前面的此土、他土六瑞作一个重颂。重颂分两科,第一个看重颂的发问。发问当中也是分两科,先看此土六瑞。
己6、见诸佛涅盘瑞
如是浩繁 今当略说
戊2、偈颂 分二
这个处所等因而结前。结前甚么呢?“文殊师利,我住于此”,我在此娑婆天下,看到佛陀的光亮现出前面的以上诸事,包含六道众生的循环,包含佛陀的出世说法,说《华严经》,说阿含经等等,这个是承前。启后呢,“及千亿事,如是浩繁”,就是前面的各种方等、般若的菩萨各种的六度法门,这都是我亲眼在佛陀的光亮见到的。“今当略说”,就是承前启后。
即假的第一个,它现出的是六道众生。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己1、颂上问
我们看佛陀在阿含时,他破障的时候,他的空性是下的一个很狠恶的药,叫做“灭色取空”。就是他把全部三界的人缘,全数否定了。
庚2、问他土六瑞 分六
这个处所古德就开端说了一件事,说为甚么把十法界中的六凡法界放在第一个呢?因为佛陀的说法是应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也就是说,众生法界除了外在的业力以外,他的内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他的善根;第二个,他的烦恼。他的善根跟烦恼与业力互动的时候会产生必然的窜改。
时四部众 咸皆欢乐
戊2、大众疑念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这个《法华经》,你看到全部佛陀的示现。我再讲一次,佛陀是先有光亮,才有全部五时八教的说法。是这个观点。
佛陀先现六道众生的相状,现完今后,当然就因为有众生才有佛陀的出世,就招感出佛陀的出世。佛陀出世是如何个环境呢?“又睹诸佛,圣主师子”,佛陀就出世说法。佛陀第一个说的法是甚么呢?奥妙第一,就是《华严经》了。佛陀先讲这个殊胜泛博的圆顿教,就是《华严经》,是奥妙第一。
第二种人是,你讲众生很痛苦,他有感受,但不是那么强。你说,你修行你能够成绩佛陀的功德,欸,他发菩提心了。
那么《华严经》是如何回事呢?“其声清净,出柔嫩音”,就是说这个义理是没有不对的。甚么叫没有不对呢?就是偏空、着有都有不对,而它是一种中道的实相,以是阔别空有的不对。并且“出柔嫩音”,它阔别空有的对峙,它是一真法界,并且是伶仃教菩萨的成佛法门,来教诲无数亿万的菩萨。此中的义理深妙不成思议,能够说“令人乐闻”,对大乘菩萨来讲是契理契机了。 “各于天下,讲说正法”,《华严经》是在七处九会,在这么多的处所来讲说。佛陀以各种的人缘,畴昔本身行菩萨道的经历,或者用各种的比方,用各种的法说,来发明大乘的第一义谛,开悟这些根熟菩萨,使令他们主动地成绩波罗蜜,不竭地增上。这个处所是佛陀的说法,这等因而重颂了。佛陀先现报身来度化圣位菩萨。
但是,佛陀到了菩萨道的时候的空,他讲“缘起性空”,这个就有包涵性了,就是我并没有空掉外境。实在从方等、般若的角度,它的空以为说,实在三界没有错,我们可不要把统统的不对都推给三界。是我们有攀登心,你怪三界干甚么呢?以是它空是如何样?他是开端内观,空掉本身的有所得。以是大乘的空,它观统统法空而不坏诸法的化名、真相、假用。就是说,大乘佛法在观空的时候,它感觉你只要空掉你的固执就好了,实在三界一点都没有错。
大乘法门当中,佛陀讲出三个重点: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蕅益大师解释这三种人都是藏教的三乘人。藏教的,层次都不是很高。藏教的法当然是无常无我。诸位!你听到无常无我,你是如何感受?有三种感受:第一个,你一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哦,生命是痛苦的,声闻人。第二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听到今后,哦,这个痛苦是因为我有爱取,以是我一天到晚重视痛苦,也没有甚么意义,我直接断爱取。缘觉乘,更高超。第三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听了今后,欸,我要主动地行六度法门,菩萨乘。
佛陀先把根熟菩萨度了今后,就开端要有耐烦空中对业障凡夫了。就是他有停滞,你叫他布施,你要他持戒,他也想如许做,但是题目是,贰心中有一种很坚毅的爱取,他对果报有爱取,以是他做起来的时候是停滞重重,心不足力不敷。以是佛陀必必要如何样?打扫停滞。以是这个时候佛陀说阿含时,“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辛3、问他土四众
第三个,各种边幅。你这个菩提心跟大乘的空正见连络,就生起各式百般的六度的边幅出来。以各种人缘、各种信解、各种边幅来成绩大乘的菩萨道。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比方说,一样的业力。你看这个人间很奇特,有些人业障现前,他拜八十八佛,拜了三五年没甚么结果,就是他的业很坚毅。他也去插手拜忏,他也去插手布施,但是他的业就转不了。这个业为甚么在他的身口意呈现的时候如此的坚毅呢?而有些人,他有业障的时候开端修忏,他一回光返照,三个月今后见到瑞相,业畴昔了。
眉间光亮 照于东方
以是十二人缘它讲佛法。这个缘觉乘必必要跟三宝结缘,特别是要跟佛陀结缘,他才气够出世在有佛天下,听十二人缘而成绩涅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我们再看,佛陀开端面对凡夫,“问他土四众”。
一个叫做根熟菩萨,比方说初地以上的菩萨。这些人,你不消讲太多的破障法门,因为他的固执很淡薄。你要教他内观。他的内心已经是跟内里的业力没有在互动了,他直接已经是内观真如,并且是安住真如。套一句我们佛教的说法,叫这小我已经修行上路了。以是佛陀说法很简朴,直接开显六度,也不需求破障。这类菩萨,你要他来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他非常天然,一点都不勉强,他已经没有爱取了。以是佛陀是“比方日出,先照高山”,先讲《华严经》,先把这些大乘根机成熟的菩萨度了。这是佛陀的第一个态度:面对众生法界,把高层的众生先度化。
那我们看佛陀第一件事情。这小我的善根是从苦谛来的,“若人遭苦,厌老病死。”这类人有两种环境:第一个,环境所逼,他在生长过程中吃了很多痛苦,以是他对痛苦有很深切的感受。一小我晓得痛苦,这也是一种善根。第二,当然,也能够不是因为环境,也能够他接管了教诲,他之前能够靠近了阿含的师父。阿含经常常讲无常无我。他长时候熏习,以是他对痛苦的感受特别激烈。
那如何办呢?处理三界的痛苦只要一个别例,就是分开它,到涅盘去,其他没体例。这个是佛陀讲的第一件事情,用苦谛的思惟来打击我们对三界的贪爱,就是“治乱世,用重典”。就是说这件事情没得筹议,没有甚么“如同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在阿含经没这个话。就是,三界就是痛苦的,这个痛苦是没法窜改的,以是处理之道只要一个,就是分开它。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亮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我们先看看古德如何说。古德以为弥勒菩萨的心中有“二疑一知”,两个迷惑、一个觉知。哪两个迷惑呢?第一个,佛陀为甚么要现此瑞相?这第一个迷惑。第二个,我应当去问谁?这第二个迷惑。一知,他是觉知甚么呢?这件事情我看来看去,佛陀既然入定了,也只要文殊菩萨能够问罢了了,起码他是晓得这件事的。这是古德的解释,普通的古德是这么说的。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辛4、结前启后
第三种人,“如有佛子,修各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这类人根性更高。他晓得苦谛今后,他更主动地修习六度的法门,寻求成佛的聪明,那佛陀直接讲道谛。
以是佛陀的出世是两个态度,一个是成绩清净国土,一个是来到五浊恶世。但是,我们明天讲的是释迦牟尼佛,那当然就是五浊恶世的弘法环境,以是它就比较多元、比较庞大。我们看佛陀出世今后说了哪些法。
这个是申明弥勒菩萨的疑念。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佛陀的说法当然是面对众生法界,就是九法界众生了。佛陀的态度,他把众生先分红两大部分:
前面的“此土六瑞”,是扣着一念的清净心。就是清净心即将闪现,生命即将窜改,以是呈现了各种瑞相。这以下讲到了十如是,众生在清净心内里有分歧的相状的操纵:有布施持戒的相状,以是现出人天欢愉;有杀盗淫妄的相状的活动在心性内里跑过一次,就呈现了三恶道的果报。就所谓的“眉间光亮,照于东方”,就是一念心性从东方启动今后,六根六尘六识就开端活动了。在全部大地清净的金色当中,下自阿鼻天国上至色究竟天,在全部天下内里的“六道众生,存亡所趣”,这个“趣”就是存亡的果报,它趣向的果报。第二个, “善恶业缘”,就是存亡的业因,它所造的业因。在这当中,果报的好丑都在内里,在一念心性闪现。
为说涅盘 尽诸苦际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人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成思议,现罕见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靠近扶养畴昔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罕见之相,我今当问。
若人有福 曾扶养佛
这个处所的瑞相,蕅益大师的科判分红两大块:一个是此土六瑞,就是娑婆天下产生的瑞相,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说法、入定、雨花、地动、众喜、放光。第二个就是光亮内里所现的天下。前面的此土六瑞侧重在那一道光亮,就是一念心性的即空的清净本体。这以下的他土六瑞侧重在一念心性透过造作十法界十如是,所现的十界的人缘果报,侧重在一念心性的即假。
这个处所较着地有两种环境。我们看长行跟重颂,重颂内里少了说法跟入定,多了栴檀香气跟地皆寂静。没干系,我们能够开合。我们看看长行、看看重颂,把它合起来就清楚了。蕅益大师解释说,这个说法、入定,实在“导师” 这两个字代表佛陀,这内里的当机众是佛陀,以是这个佛陀就代表了说法、入定,也是能够。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以是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实在我们一念心性是我们成佛之道的主导,佛法是助缘,是这个意义。当然,真正的大乘的方等、般若的菩萨道,前面会申明。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以是,禅定也好,神通也好,关头是那一念心。初地现的禅定神通,跟二地现的禅定神通,跟佛陀现的禅定神通,那是完整分歧的境地。以是,这个关头在那里呢?这个禅定神通是佛陀入的。那统统人,自佛以下,当然是满头雾水了。固然大师都会现禅定神通,但关头是佛陀入的,也就没有人晓得了。
戊1、长行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己3、闻说法瑞
第二种法门,是佛陀并没有缔造一个清净的国土,而是直接来到我们五浊恶世,叫做从本垂迹。他现出一个跟我们身相差未几的身材出来,然后陪着我们生老病死,陪着我们生长。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就是采纳这个别例,他直接来到我们五浊恶世。就是,我跟着你们一起同事。用这类体例来到五浊恶世的佛陀,他的说法会比较多元化,因为他必必要面对五浊恶世的题目。就是他要讲很多的破障法门,比方阿含、方等、般若他都要讲,他不成能直接讲一些圆顿法门。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人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亮,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版图寂静?
凡夫讲完今后。凡夫有业力,有善根,有烦恼。这个时候佛陀开端采纳行动了,我们看己二的“见诸佛瑞”。
第一种是悲增上菩萨。他对四弘誓愿内里“众生无边誓愿度”特别有感受。你跟他说,你要发菩提心,因为“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没感受。你说,你为甚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众生很痛苦,这些众生都是你畴昔的母亲。哦,他有感受了,他要发菩提心了。
也就是说,他有晓得痛苦的善根,就有救了!佛陀“为说涅盘,尽诸苦际”,佛陀面对对苦谛有深切印象的人,直接说出世的涅盘。虽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是没干系,我们另有一个涅盘沉寂。就把大师从这类无常无我的三界的果报,带到了无忧恼处,到了涅盘沉寂去了。这第一个。
也就是说,我们之前修法的时候,我们是片段的,是吧?我们布施就布施,持戒就持戒,忍辱就忍辱,念佛就念佛。也就是说,我们之前没有学《法华经》,不晓得如何整合这些法门,因而就导致我们的修学是多元化的。就像水,往外泼出去就分离了。诸位!到这里你就应当晓得,也应当清楚了,你学《法华经》,就是“如是一心中,便利勤寂静”。你加上内观今后,你感觉统统的法门都在启动我们内涵的善根,都在启动我们内涵的功德。
这个处所,蕅益大师说是佛陀说阿含时,开显出世的摆脱道。摆脱道,当然它的特性就是讲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小我要摆脱,只要两个看法罢了:一个叫做无常,一个是无我。以是整部阿含经就讲两件事情:第一个,生命是痛苦的,以是流转三界是一场悲剧;第二个,这个痛苦是不能窜改的,你没体例主宰的,你如何弄都没有效。不管历代的先圣先贤在三界内里定了多好的轨制,科学再如何生长,都不能窜改循环是痛苦的究竟,就是这个痛苦是不能窜改的。阿含经就讲这两件事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以是,遵循蕅益大师的说法,弥勒菩萨只要一重迷惑;凡夫是两重迷惑,他连要问谁都不晓得。弥勒菩萨的迷惑比较少,以是弥勒菩萨就起来代表大师发问。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本经的序分,重点就是古德说的“一光东照,妙体全彰”。佛陀从白光芒开释出来今后,照东方万八千天下的时候,就把妙法的本体跟感化闪现出来。
看这个意义,弥勒菩萨还是迷惑比较少的。毕竟是等觉菩萨,面对佛陀的神通光亮瑞相,他只要一个迷惑,就是这个神通之相到底是甚么人缘?他起码晓得要问文殊菩萨。其他的凡夫就两种迷惑了:第一个,如何有这个瑞相?“是佛光亮神通之相”,为甚么有这个神通光亮之相?第二个,该当问谁?
诸位!这个关头在那里,你晓得吗?为甚么在坐的那么多人,除了文殊菩萨以外,每一小我都产生迷惑?你说入定、放光,实在很多菩萨都会如许做,但关头这个是佛陀入定、放光的。我们都晓得,下位不知上位的境地。
复见诸佛般涅盘者;复见诸佛般涅盘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当然,众生法界呈现今后,就有佛陀的说法了。我们往下看,问见诸佛。
戊1、弥勒疑念
如有佛子 修各种行
我们之前就是没故意性,就是妄图跟万法,以是你所修的法门不晓得该往那里去,这个结果就差了。为甚么我们修了那么久,但是我们进步很慢?就是因为我们这么多的修行的资粮不晓得往那里会归,以是佛陀必必要示现。就是,佛陀放出一道光亮,然后光亮当中才有各种的修行。
这模样一种很激烈的对峙法门,就是我们的生命只要两个挑选,没有甚么中道:一个,你到痛苦的三界去;第二个,你到涅盘的沉寂去。你只要两种挑选,你要选出此中一个。以是,这模样的法固然是很重,但是对我们凡夫的破障的确有它的结果。这个是渐教的第一道,佛陀开的第一道药,就是苦谛的思惟,这是阿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