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玄幻奇幻 >妙法莲华经1 > 第14章 第14集《妙法莲华经》

第14章 第14集《妙法莲华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度化众生今后回到佛堂,我们如何办呢?“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如同虚空。”我们本身修止观的时候,是“观诸法性,无有二相”。这个法性就是二空真如。实在,我们本身在空性跟缘起当中要抓到一个均衡点,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它是没有对峙的。就像虚空,它本身没有相状,但是它能够包涵统统的相状。就是,菩萨对于真空跟妙有,你要想体例抓到均衡点,这是你的底子智。

这个处所就是说,你扶养塔庙,第一个,你让你的版图寂静;第二个,你招感很多龙天护法。或者你家内里扶养佛堂,有龙天护法来扶养,你也能够风调雨顺,家宅安然。这两种功德。

末法期间没有佛陀了,没有贤人了。末法期间我们感觉很哀思。但是,你别忘了,“末法”,好歹有一个“法”。你连末法都没有,那就是暗中期间了。哪一天这个天下上看不到佛像了,看不到典范了,那你就晓得怕了。末法期间,固然没有三宝的功德,只要三宝的相状,但好过连三宝的相状都没有。你说,欸,就一个佛像,又不能说法。但也好过连佛像都没有,因为众生能够通过佛像来开导善根。以是,佛灭度今后的结集典范,缔造塔庙,让三宝住世,这个行动是很首要。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第一个是泛博,就是所缘境泛博。比方说我们讲到这个肴膳、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等等,都要泛博的所缘境,第一个;第二个,善好。这些东西如果一个美好的殊胜的资具;第三个,欢乐。这个处统统欢乐、无厌;第四个,无厌,心中没有厌足,永久感觉不敷;第五个,念恩,你心存戴德;第六个,清净,不求回报,安住菩提心。当然,你不求回报,那真如就回报你了,就这个观点。一小我无所得,实在你会获得更多的东西。这个是对三宝的布施。

诸位!能够我们现在学佛好久了,请你回想一下你当初是如何学佛的?绝大部分都是唱一下<炉香赞>嘛,是不是?或者看到寺庙,或看到佛像。诸位!没有相状,没有笔墨,你没有通过典范的笔墨,没有佛像的寂静,就没有笔墨般若;你不成能生起观照般若;没有观照般若,就没有实相般若。以是,这就是为甚么佛陀灭度今后必必要缔造一个真相来开导先人,就这个意义。就是盖塔庙、结集典范,让三宝畅通后代。

“或见菩萨”,他以“肴膳饮食”——这个肴膳就是煮过的熟食,或者以各种的汤药,就是医药、医疗用品,来施佛及僧,扶养三宝;或者以贵重的衣服,代价千万,或者是有可贵罕见的衣物来供佛及僧;或者以千万亿种的栴檀宝舍,一种贵重的栴檀木或者七宝所做的房舍,各种夸姣的卧具,施佛及僧;或者以清净的园林,这当中有很多的富强的花果,或者有很多的流泉混堂来施佛及僧。就有四种所缘境。那么他布施的心态呢?“如是等施”,各种殊胜的奥妙的资具,贰内心是欢乐,并且是无厌,来求无上道。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以是,诸位!我们现在要渐渐体味两件事情:光亮跟无量的法门,这个有甚么干系?实在法跟便利法,光亮缔造法门,法门指导我们趋势光亮。以是你要把一念心性跟万法的干系搞清:一心而缔造万法,干甚么呢?万法还是回归一心。如果你要有一点憬悟的话,你听到这就应当晓得,固然佛陀还在入定,你应当也听出一点动静了。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癸6、问慧

起首我们讲到菩萨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个菩萨他是有一点程度了,福德、禅定、本性也调得差未几了。那么为甚么要收摄身心呢?宗喀巴大师讲一个比方,说我们到了一个暗中的房间,这个房间的墙壁有很多的图样。你要看清楚图样,必须有蜡烛的光亮。这个蜡烛的光亮就是聪明,透过聪明才气看到诸法实相,不然你就是倒置妄图。一小我心中没有光亮,那就是妄图。但是这个光亮要能够看获得图样,它有个前提:你必须有一个屏风,把这些滋扰的风挡住。就是说,我们必必要缔造一个稳定性的光亮,而不是闪动的光亮。甚么叫稳定性的光亮呢?就是你的心要有必然的禅定、沉寂的力量,你才气够修聪明。你一天到晚心内里到处活动,这辈子就没有聪明可言了。以是这个禅定是聪明的根本。

第二个,就是忏公师父说的:学亏损。我们当然喜好占便宜,我们但愿支出少而收成多,每一小我都是如许。实在,这对本身是一个倒霉的思惟。我们要让本身感觉说,我支出的多,但是我受益少。你晓得为甚么吗?你不学亏损,你只是获得福报的受用。当一小我学亏损今后,你晓得有一小我会回报你。那小我是谁,你晓得吗?真如赋性。就是我们说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后本来是向前。”前面那句话太首要了,你一小我晓得退后!你看插秧,插秧是如何插,你晓得吗?是今后插的,是退后。实在菩萨道就是在不竭的让步当中增加你的功德力。

比方说念佛。你念佛当然必须通过专注。你如果佛号偶然候念得很顺,心中没有甚么太多妄图,就畴昔了,就尽管念佛。但是偶然候,你念佛时就是有一个牢固的妄图一而再、再而三地滋扰你,这个妄图过不去。这个时候,你就要有一些空观来做一些帮助了,来察看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图。就是你必须跟妄图先松脱,察看空性的聪明,把你的心跟妄图松脱。你不修空观,你跟妄图就胶葛不清。胶葛不清,你用佛号压它,没有效的。以是普通来讲,专注的禅定跟空性的聪明是交互感化。

这类带有功德的禅定,我们普通的说法就不叫禅定,就叫三昧了。他阿谁心一沉寂今后,会呈现很多功德,慈悲喜舍,各式百般的感化,我们普通这类叫三昧。

前面的精进,是说一个初心菩萨,夸大一种点点滴滴的定课。那么这个老参,他为了冲要破,他有一些牢固的加行。

这里的禅定跟前面的禅定不一样。前面的禅定是针对初心菩萨的收摄身心,就是你这个菩萨不能一天到晚整天忙,你要有一段时候来修习禅定、修习聪明,来把身心收摄一下。这个处所是久修菩萨。这个禅定,他一动员的时候是有功德的。这内里讲到慈悲喜舍的功德。

这一科是申明他土六瑞,就是佛陀从白光芒内里所现出的这些佛菩萨,以及佛陀对菩萨的教养。就是说,一个方等、般若的菩萨,在没有成绩《法华经》的一心三观之前,他是如何样行菩萨道的?他是先成绩功德寂静,然后再把它回向佛道。

实在菩萨戒最怕的就是:我做不到。那就垮台了!你讲出“我做不到”这句话,那比甚么轻罪都还严峻,因为菩萨戒最怕你画地自限。你应当说我渐渐做。因为,“我渐渐做”表示我在随顺,“我做不到”表示你放弃了。菩萨戒最可骇的就是你放弃尽力,这最可骇了。如果你现在对哪一个戒法,你的心态是“我做不到”,那我要提示你,能够这个菩萨戒你要重受,你的戒体已经有点题目了。这个菩萨戒的“净如宝珠”,就是说,我经心极力,我决不放弃,我做多少算多少。是这类观点。这个是菩萨戒的一种精力。

第一个,包涵。我们一个菩萨要忍辱,你把标准要定出来。我们对本身的标准叫做高标准,就是“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东风”。我们要用对劲的标准来要求本身;但是你对别人,千万不要等候别人让你对劲。天下上没有那么多人让你对劲,你只要能够接管就好了。以是我们对别人是画底线,就是你不要踩到我底线便能够了。没有包涵就谈不上忍辱。就是说,你如果把标准定得很高,你很难忍辱。很多弘化奇迹是要很多人合作的,你把标准定这么高,你甚么事也办不成了。以是这个忍辱的前提就是,你要学习包涵。面对本身,定一个高标准;面对别人,你只要把底线画出来。我做人办事有必然底线,你只要不踩我底线,我便能够接管了。这第一个,包涵。

除非有一种例外:这类邪见已经非常严峻,变成支流,并且影响到这个法门的修学了。比方说净土宗,你把净土宗的佛七带到一种寻求感到神通,我们念佛的目标就是要看到佛陀,这就很严峻了。念佛是一心稳定,感到道交是天然构成的。你一开端就要见佛陀,这类念佛你会出事的。这类思惟已经严峻影响全部净土法门,变得乌烟瘴气了,那菩萨必必要出来讲实话了:感到道交不是这模样的,感到道交是“众生心垢净”,然后才“菩萨影现中”,没有一小我是直接强求的,没有一小我是心外求法。就是,甚么叫感到道交?你把你本身筹办好了,佛陀天然会现前,你不必多心。就是说,如果你明天把感到道交改成寻求感到神通,那我们作为菩萨,我们不发言不可,这类环境是它已经构成支流了。如果这个邪见不是支流,你讲也没用,你就把精确体例讲清楚就好。以是我以为显反比破邪首要。

我们说,初学者需求的是安忍的力量,你要耐得住孤单;老参他要有一种冲力,因为老参没有动力了,他要有一点冲力。偶然候做一个冲劲,他会有所冲破的。这个是精进。

起首,从自利的角度:第一个,好乐听法。诸位!你真的要把听经归入你的功课内里,真的。你每天做功课,千万不要拜拜佛、念念佛——好,明天功课做完了!你聪明都没有在进步,你就永久逗留在凡夫的知见。你甚么事情还是用你的凡夫知见来看这些,你如何进步呢?你人生就在倒置妄图中多一个资粮。以是,第一件事情,好乐听闻佛法。第二个,要如理思惟。你要把佛法消化成你心中的一种观照,这就靠思惟。佛陀为甚么讲这些事理?讲这些事理,如果把它套在我们身心天下是如何回事?先把事理搞清楚,然后把这个事理放到我们五蕴身心来,它操纵起来对我们有甚么样的影响。

无有二相 如同虚空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名衣上服 代价千万

以是,临命终的时候,空性聪明的沉寂就很首要了。就是说,它速率快,它能够用很快的时候让你跟妄图松脱。那禅定是通过专注、相续,它是调伏妄图,就是“不时勤打扫,莫使惹灰尘”。当然这个也很首要,这是平常的工夫。但是临终的时候,你重点已经不是调伏它了,而是叫做“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甚么呢?就是觉照空性。你的心跟空性一呼应,妄图就脱落了。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他有一种忍辱的功德。他是如何回事呢?“增上慢人,恶骂捶打。”实在会对菩萨产生停滞的,普通还不是恶人,是“增上慢人”,就是说未得谓得,或者少得谓多得。这类人,他本身没有实在功德,但是他自以为有实在功德,就是特别我慢、自发得是的这些人。他本身没有甚么实在气力,但是他本身以为本身了不起。这类人在菩萨的弘化过程中,就很轻易说三道四,“恶骂捶打”,以各种粗恶的言辞来漫骂菩萨,或者以各种的手腕来捶打菩萨。那么菩萨应当如何样?安忍不动。以这类安忍的功德来寻求佛道。以是古德说,前面的忍辱侧重在自修的过程,在调伏内起、内涵的妄图;这个处所的忍辱是对外弘化,逆缘不动。这个忍辱会更难,因为它来自外在的刺激。当然,这个很首要。

佛教的事理有的很深妙,因为它本来很多就是超出人缘所生法的。那么如何办呢?你必必要用一种浅近的事相来比况深妙的事理。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有的人放不下后代,放不下家庭,成果他往出产生停滞。面对如许的众生,你如何办呢?如果他放不下,这当中有很严峻的贪爱,那你要下重药。要讲无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就是带有苦谛的空性,就是灭色取空,断灭性的空。因为这小我他有贪爱,以是你要用苦谛来对治他。

前面的六度,是佛活着的时候如何去教诲初心菩萨修六度,另有老参菩萨如何去修六度;现在是讲佛灭度今后到底产生甚么事。

第二个,从利他的角度,你为人说法,两件事情:破邪、显正。当然,这是要善巧。但我小我是感觉如许(我本身的经历),你不能把重点放在破邪。你把事理讲清楚了,让他本身判定。因为实在破邪没甚么用。宗教的东西,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你尝尝看。你跟你的同参道友辩论,你感觉哪一次有成果?有没有成果?没有成果。他信赖就信赖了。以是,破邪只能当兼带,不然就引发教内的很多的诤讼,并且也达不到结果。以是我小我是感觉,以显正来破邪,你把事理讲清楚。

就是说,身心的收摄,经文内里有两个别例: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使令这个版图就很天然地殊特寂静,“如天树王,其华开敷”。这个天树王,就是指的忉利天有一种树,叫做波利质多罗树。这个花一开的时候,全部忉利天就非常美好。这比方说,我们明天扶养佛陀的舍利,扶养佛陀佛像,会让你全部家庭乃至全部版图寂静美好,等等。

无数恒沙 严饰版图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我们看化他的聪明。“又见佛子,定慧具足。”这个佛子,他本身沉寂的力量、观照的力量已经有一点程度了,他开端为众生说法。如何说呢?用无量的比方来演说佛法。

佛灭度后 扶养舍利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以是我们讲,菩萨道是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忍的学习;第二个是以菩提心来源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最后一段也是回归到扫尾,生命的扫尾,这一段对净土宗更首要。最后的五年,你的收心收得好不好,就直接影响你往生的正念。

第三个,加行智。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这个处所是申明甚么事?为了实在而施设便利,以是这个便利没有分开实在。就是说,佛陀在度化这些权教菩萨的时候,没有摆明地说实在是要把他带到光亮。佛陀说我给你缔造功德,实在他们是趋势光亮了,就是即权而实,即实而权,就是权实不二。也就是说,佛陀没有摆明要让你回归心性;但是,我缔造功德,那实在是让你回归心性!如许你们听懂吗?是这个意义。权也不分开实。只是到了《法华经》佛陀讲得更直白了:统统的涅盘沉寂、统统的功德,都是一时的便利;你就是要安住一念心性,称性起修,这个叫做直趣佛道。

那塔庙是多大呢?“高深”,高度“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这个很首要。诸位!统统的塔庙乃至于你的佛堂设想,必然要重视摆布的均衡。你左边放一盏灯,请你右边也要放一盏灯,它是纵广正等,不然就不好了。作为一个寺庙,你左青龙,右白虎,不一样大,住众就不平安了。就是这个佛堂,小至佛堂设想,大至一个道场,摆布的均衡是很首要的。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这个对外的弘化,我感觉有两个重点。这个忍辱是有一些根本的。

禅定今后有甚么样的功德呢?成绩五通:天眼通、天耳通、贰心通、宿命通跟神足通。这个是人间禅定。如果这个禅定再加上我空的聪明,那就变成灭尽定。就是这五通当中多一通,叫漏尽通,那就是出人间的禅定。以是这段经文,古德判的是,它包含人间禅定,也包含了出人间的禅定。这第一个。

以是,在古德解释内里,对三宝的布施,它夸大一种增上意乐。这个处统统六种法:

天龙恭敬 不觉得喜

癸5、问禅

有些人他放不下,只是来自于任务感。他实在对后代没有贪爱,他是任务感罢了。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直接讲缘起性空,就是“人缘和合,虚妄有生;人缘分袂,虚妄名灭”。人生就是人缘的开合,你实在得不到甚么东西。人生只要过程,没有成果。

及痴家属 靠近智者

这个“聪明”分红两段:一个是自利的聪明,一个是化他的聪明。

菩萨的聪明很首要。实在六度,前面五度的功德只是个根本,菩萨进步快慢就完整看聪明了。你看有些人,他本来烦恼很重,业障也很重,但一学佛今后,不得了!三年以内刮目相看,换了一小我。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佛法,你看他没甚么窜改。除了一点信心在支撑他以外,他的身口意没甚么窜改。关头在那里?就是你喜不喜好听经,就在这里。你闭着眼睛,你不会进步的。

既然聪明影响到我们一小我的进步,废除烦恼、消弭存亡业力、临终的正念,都跟聪明有干系,那如何样成绩聪明呢?佛陀提出两点: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扶养舍利。”菩萨有一件事情很首要,就是令三宝久住。当然,佛陀不在,就把佛陀的舍利子拿出来,用塔庙来扶养。如何扶养呢?“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版图。”你就盖出一些塔庙,把佛陀的舍利子放在塔庙内里。干甚么呢?寂静版图。就是古德说的,用塔庙的寂静来寂静这个版图。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我们对于已经善根成熟的菩萨,就不是教他修人天乘了(造善成绩安乐果报罢了),要跟他讲到一种出世的摆脱之法。那么出世的摆脱之法,如何办呢?各种便利的教诲,来度化泛博的众生。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你看莲池大师的《竹窗漫笔》。他说有一个将军,去莲池大师的云栖寺拜佛。这个将军是有大威德的,带了几个侍童官,到了大殿的时候,他不拜佛。看这个意义,这个将军是学过禅宗的。莲池大师说,你为甚么不拜佛?他说,这是一个石头做的像,我们学佛要紧是内心的憬悟。莲池大师顿时诃责他说,你没有外相哪有憬悟呢?

这个处所都是讲到权位的菩萨的修学,就是佛陀在没有讲《法华经》之前,施设便利,用六度的功德来指导菩萨。就是说,《法华经》当然就是纯真了,《法华经》是先入一念心性,先入那一道光亮,从光亮内里来修六度。但是,如果这个权教的菩萨一时半刻见不了光亮,因为他没有学《法华经》,那没干系,你先到功德去,通过功德再回向光亮。两阶段说,佛陀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

济天国苦 令入佛道

版图天然 殊特妙好

一个叫做走禅定的线路,这个叫做心一境性。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叫心一境性。它必必要息诸缘务,闲居空处,然后专1、相续而缔造沉寂。这是第一个,从禅定的体例来收摄身心。

以是,闻、思,这是第一个。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这个就是要靠思惟。听佛法就像牛去吃草,思惟就像牛的咀嚼。你看牛,没事就跑到树下去,嘴巴动来动去,就是在咀嚼,把这个草转成营养才有体例消化。

癸5、更问禅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菩萨,特别净土宗人,到了暮年的时候要做三件事:第一个,分开统统的游戏。会让本身狼藉放逸的境地,都要放弃;第二个,阔别愚痴的家属。这小我的思惟就是寻求五欲欢愉的,你就不能跟他在一起了,因为两小我分歧见,分歧行;第三个,靠近智者。靠近有聪明的善知识、同参道友。干甚么呢?“一心除乱,摄念山林”,好好专注在心中所修的法门,安住在沉寂的处所,“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癸3、问戒

宝塔高深 五千由旬

第二个,这个禅定是如何回事呢?“又见菩萨,安禅合掌。”重视,这个禅定没有说“又见离欲”,也没有说“常处余暇”,它直接讲“安禅合掌”,以是这个禅定是聪明的观照产生的一种沉寂。这类聪明的观照就是空性的聪明。它观统统法“人缘所生法,我说便是空”,它空掉心中的妄图执取。在一种无住的环境之下生起内心的妙用,以千万种偈颂来赞叹佛陀的功德,来随喜佛陀的功德。以是它这个处所是在“应无所住”的环境“而生其心”。

“又见离欲”,说这个菩萨阔别心中的五欲,也是要“常处余暇”。修习禅定,初学者要闲居静处,不能在喧闹的处所;并且要“息诸缘务”,不能有太多事情。那么干甚么呢?“深修禅定”,通过一种专注相续的力量来成绩禅定。这个禅定指的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前面的禅定是收摄身心,这个聪明就是精确的察看。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佛陀灭度今后,实在是有两件事要做。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第一个就是典范的结集,第二个是舍利子的扶养。佛陀灭度之前,佛陀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往生了。排第三号的迦叶尊者,他白叟家喜好修苦行,就是在宅兆、山野间修行。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僧团从速派人把他请返来,说佛陀灭度了,你从速返来主持大局。迦叶尊者一返来今后,他讲一件事情,他要求统统阿罗汉不要灭度。因为佛陀灭度对阿罗汉的打击很大,他顿失依怙。阿罗汉,有很多之以是持续生命,就是因为佛陀在。就像佛陀说的,阿罗汉是把本身当作小象,依怙大象。那大象不在了,阿罗汉以为我住世无益了,很多阿罗汉选择要入灭。那么迦叶尊者就召开羯磨法说,请诸位阿罗汉慈悲,临时不要灭度。我们有首要的事要做,要结集典范。以是就有小乘的结集,以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为主。另有大乘的结集,文殊菩萨的结集。这第一个。

又见佛子 心无所着

这个功德寂静有六种。我们来看第五种的功德寂静,叫做禅定。禅定的目标就是收摄身心。那么,菩萨是如何收摄身心的?

当然,佛陀没有讲《法华经》之前,也只能这模样,通过六度的功德来安抚菩萨,然后再把这个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就像净土宗一样,修甚么法门都赶不上持名,因为它是直接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净土宗的持名,就很像大乘佛法的《法华经》一样。就是说,你通过回向,那就直接了。如果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修统统的法门都是功德寂静。

欢乐无厌 求无上道

古德说,这段经文是前面十五个问的最后总结。菩萨做了这么多,实在就是成绩三种聪明:一个是后得智,一个是底子智,一个是加行智。

癸7、问慧

第二个,就是废除邪见。菩萨好乐说法,能够为了化导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废除邪知邪见,建立精确的法幢。这是破邪显正。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他在入禅定的时候放大光亮,等因而显神通了。那么干甚么呢?拔济天国众生的痛苦,使令他们能够种植善根、令入佛道。这个处所是禅定跟慈悲呼应,就是慈悲喜舍的悲。这个处所,蕅益大师说,为甚么这个菩萨要夸大光亮呢?因为有些众生有停滞,他必必要用这个光亮来废除停滞,说是“遇光安乐,触者受益”。实在佛陀说法也常常放光亮,有些人有停滞,用光亮是最快地直接废除停滞。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以是,这两个收摄身心,你都要学。一个是平常对佛号的专注相续,一个是临命终的时候用获得。你的一句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空性的聪明也要现前,来庇护你的佛号,来打扫统统的停滞。这个就是由空性聪明缔造的沉寂。当然这两个都是为前面的聪明做一个根本。

古德说,前面的持戒是舍国削发,是难舍能舍。对初学来讲是夸大舍,通过舍心来成绩持戒。这个处所是戒度美满,是难持能持,重点在持守。菩萨戒的确不好持,因为菩萨戒的所缘境可不是誓断统统恶,它还誓修统统善,还誓度统统众生。菩萨戒等因而用佛陀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凡位菩萨。以是蕅益大师说:菩萨戒法,“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他皆名破戒者。”

香华伎乐 常以扶养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第二个,是舍利子的扶养。不过迦叶尊者当时的唆使是,把舍利子的扶养交给居士,由国王、大臣、龙王去卖力。这件事我们削发众别管,重点在典范的结集。为甚么要如许做呢?因为要构成一个方丈三宝。

“又见具戒”,这个“具戒”不是削发的具足戒,蕅益大师说这个是美满的菩萨戒法,它从一个初心自利自受用的戒变成一种他受用的戒。这个菩萨戒法的受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威仪无缺。”对前面的十波罗夷的重罪要严格持守,就算有违犯,顿时忏悔;第二个,对于其他的微细戒要“净如宝珠”,对其他的就护持如宝珠一样。为甚么呢?“以求佛道。”

所施的物品有四段:

以是,你明天如果对生命没有看破——我常常讲,生命没有看破,你不成能放下,不成能!这个放下是跟聪明有干系的。不是说你要放下就放下,不是这模样的。不是说,欸,我放不下,我去拜一千拜佛,我就放下,不是这模样的。你一天拜一千拜,你还是不会放下的。这跟事修没有干系。你要把娑婆天下放下,只要一种环境,就是:到底甚么是娑婆天下?它的本相如何?你看到本相,你本身会放下。这个东西不能勉强。

各种教诏 无数众生

那么这个处所的重点,为甚么菩萨要扶养三宝呢?你看,我们月朔十五要上供,就是跟三宝结缘。因为你将来的善根的开导,你要靠三宝。因为你一个凡位的菩萨,颠末流转今后,根基上是有隔阴之迷的,必须有三宝的住世,才气够把你畴昔的善根启动起来,让你能够相续。如果你不跟三宝结缘,那就没有东西能够开导你了,你的善根就没体例开导了。

又见离欲 常处余暇

“说寂灭法”,有两种寂灭法。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一小我放不下,有两种环境: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他在一种沉寂的心中。这个“宴”就是宁静地静坐,他入了一种沉寂的心中。菩萨入禅定,跟外道入禅定不一样。菩萨是有大福德,他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聪明,他大福德。他这个心一静下来的时候,天龙鬼神是晓得的,对他恭敬、礼拜乃至于扶养。菩萨对这类境地“不觉得喜”,他不生欢乐,他保持平常心。就是这个禅定跟舍心——慈悲喜舍的舍心呼应。

第二个是从聪明的体例。观统统法空的时候,把内心的相状阔别了、清净了,然后再修聪明。

实在我讲实在话,你甚么都讲事理,你就别干菩萨道了。甚么都讲事理,很多不公道的。当然,你能够用很多佛法来安住,比如说消业障,或者说是增加我的忍辱波罗蜜。总之,全部忍辱波罗蜜,跟你的包涵心,跟你学亏损的心态有干系。你能够有包涵、学亏损,实在忍辱就不难了,再加上一点聪明观照。就是,归正这个就是我一个历练的工具。

佛陀为甚么施设涅盘沉寂?他目标是要你回到佛道的,佛陀可没有说让你获得涅盘。佛陀是“但以化名字,指导于众生”。佛陀也不是要菩萨成绩布施的功德,那是因为,我奉告你回归一念心性,你没体例接管,那我先施设——哦,有个功德让你住。

比方说,真如赋性。你的真如赋性跟我们五蕴身心有甚么样的干系?你说,非一非异。那也没有人听得懂。是吧?你就说,真如赋性是个大海,我们的生命就是大海上面的小水泡。你说它不异,也能够,因为水泡是浮在大海的水泡。你说它是一个东西,也对。你说它是两个东西,也对,因为水泡会破,是生灭的人缘。你此生的生命但是临时的,但是大海还是大海。以是我们就晓得:哦,我们此生的小生命叫做个别生命,真如赋性是一个泛博的团体生命。我们作为一个小水泡的目标,就是想体例把本身的小水泡回归大海。我们通过这类浅近的比方,便能够把很多深妙的事理讲清楚。以是这个菩萨的善巧,要善说比方。这第一个,就是弘宣正法。

以是,我们要晓得,放光现瑞,光亮是底子。这个瑞相,这些所谓的统统的佛法的施设,实在就是要我们趋势光亮。当然,这个时候佛陀都还没有出定,到这里都是弥勒菩萨叨教他所看到的事情。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弥勒菩萨真的是演甚么像甚么,他真的是把本身观想成权教菩萨。他所问的都不是问光亮是如何回事,他到目前为止所问的,都是光亮所现的这些三乘的修学。但是,以下的文殊菩萨的答复就真的讲到光亮了,他是扣着光亮答复的。我们下一次便能够晓得了。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癸6、问施

癸1、问禅

癸2、问进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那如何办呢?它是如许的,我们持菩萨戒是两种心态:第一个是十重戒,这个是要严格持守的;其他的四十八轻戒,实在很多很多是做不到,特别是在誓度统统众生另有誓修统统善,这个很多做不到。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增上忸捏。增上忸捏就是说:我做不到,但是我经心极力去做,这第一个;第二个,我不竭地自我检验、自我调剂,虽不能至,心神驰之。以是菩萨戒的微细戒是论心非论境。

第二个,底子智。

以是你看菩萨是这模样:他一开端是开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他一个一个渐渐学;他六度走过今后,你看这个菩萨,越到暮年他的心是越往内收。实在,收到最后他获得甚么?就获得一念的聪明。就这模样。一开端是“一心万行”,到暮年的时候,你看一小我到暮年他的心越来越纯真,“万行一心”,收归到聪明的观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第一个,后得智,就是菩萨的善巧。

壬3、杂问 分七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他在某一个时候必必要有一种加行。如何回事呢?“何尝就寝。”比方说般舟三昧,就是常行三昧,他九十天当中不坐不卧,在山林中经行,勤求佛道。他为甚么做这件事情呢?他不是修无益的苦行,他是为了要以这类功德来回向无上菩提。我们普通的精进,我们前面说过,必须在一种稳定的环境,调饮食、调就寝、调身、调息、调心,普通!但是偶尔在一年当中做一两次的精进,插手个佛3、佛七,做一个激起,做一个冲破,这个是有需求的。这是说老参。

癸4、问忍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这个禅定指的是老参菩萨最后暮年的收心。

辛6、问他土扶养舍利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又见佛子 何尝就寝

如是等施 各种奥妙

前面的六度是次第,是针对一个初心菩萨。他修学必必要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聪明,他有必然的次第。这个杂问,是针对久修菩萨。久修菩萨他没有甚么次第了,他能够到一个程度今后,他会专攻一个法门,能够专攻禅定、专攻聪明、专攻持戒等等。我们看久修菩萨事修六度如何回事。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我们看自利。菩萨本身是如何样去学习聪明呢?这个菩萨“智深志固”,智深就是聪明了。他有空正见,另有菩提心。这两个根本之下,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个,“能问诸佛”,他能够请佛说法,好乐听闻佛法;第二个,“闻悉受持”,他听闻佛法,能够信解受持。这是第一个,是他本身自受用,能够听闻,然后受持。

流泉混堂 施佛及僧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清净园林 华果富强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你看菩萨戒的很多戒法,特别是很高标准的,佛陀说,如果一个菩萨已经极力在做了,但是他的烦恼一向调剂不过来,这个菩萨是不犯戒的。因为你已经尽最大尽力,你已经在窜改当中了,这个是不犯的。以是“威仪无缺”是要严格持守;对于轻戒的话,它侧重在你的心态,它的核心机惟就是经心极力、决不放弃!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全部菩萨道的修学,到最后扫尾到三种聪明:后得智、底子智跟加行智。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他这类固执是来自于贪爱,还是来自于任务感,你先判定。所谓“各种教诏”,你要通过判定,然后再跟他讲寂灭法。这是第一个。

普通来讲,一个菩萨修这个收摄身心,这两个都是交互感化,都很首要,一方面要通过专注,一方面通过空观。

前面的布施是面对普通的凡夫众生,这边的布施是菩萨去扶养三宝。扶养三宝就比较讲究了,我们看他布施的环境。先看所施的物品,再看能施的心态。

但是有一个处所例外,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例外。临命终的时候,你不能用禅定的体例来收摄身心,没体例了。因为临命终你不成能息诸缘务,也不成能闲居静处,你不成能缔造一个安稳的环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临命终都是在一种躁动的环境。以是,你没有风俗用空观,光临命终的时候你呈现很多的妄图。你这平生的经历,从小到大,统统经历的事情一一呈现,这些经历你要重视,那是你本身切身走过的经历,你必然会百感交集,因为是你本身走过的。你看到别人能够还没有感受,但对你本身从小走过的境,你必然会触景生情。如果你没有空观的聪明,那你就“仁者心动”,你的心就躁动不安了,这个佛号就念不起来了。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每一个塔庙,有百千种的幢跟幡,另有很多的珠宝编织成的宝幔来装潢。塔庙的四周有宝铃,挂很多的宝铃,轻风一吹动,很多和雅的音声。这个时候就会招感佛教的天龙八部、诸天鬼神、人非人等,他们就以香花伎乐来扶养佛陀。

“又见佛子,心无所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当我们走出佛堂、面对六度万行的时候,就是无所得。我们前面说过,实在你说权位的菩萨真的没有所得吗?一定。他是对人天果报无所得、对涅盘无所得。“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二乘涅盘,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是有所得。只是他这个“有所得”是寻求佛道,以是我们也以为他是无所得,起码他不求人天果报、不求涅盘。也就是说,前面的权教菩萨是放弃了人缘果报的回馈——我布施,我不求人缘回馈我;我持戒,我也不求人缘给我高贵的果报;我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以此妙慧,求无上道”,他是勤奋德来转换无上菩提,是这个观点。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前面的忍辱侧重在小我的自修,这个处所的忍辱侧重在对外的弘化,就比较庞大了。我们看,菩萨从一种自利转成利他的时候,他的所缘境不一样。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