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玄幻奇幻 >妙法莲华经1 > 第52章 第52集《妙法莲华经》

第52章 第52集《妙法莲华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第二种人,他一开端能够人缘不具足,他能够靠近的道场是一个做事的,做义工的,但是对他也能够讲。为甚么呢?这小我固然慧根不敷,但是信根具足。这小我畴昔生曾经靠近过亿百千佛,也不必然说必然是靠近到正法,也能够像法,也能够末法,总之他畴昔生曾经学习过佛法。并且植诸善本,他对大乘善法种植过善根的,并且这类善根深心坚毅,这类信心特别坚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就是说这小我此生能够晓得未几,但是畴昔生有善根。

以是这小我他就很轻易造罪。这便能够了解他为甚么常常堕三恶道了。那他如何办呢?他就只能做驼驴猪狗这类牲口。这是不得安闲的,都是要为别人服劳役的,或者要被人家食用的。“是其行处”,是它的生命的活动范围。“谤斯经故,开罪如是。”这个处所讲到三恶道的余报。

始终一对等因而一个总结。始,就是修学佛法之始。甚么叫始呢?以恭敬请益为始,就是一开端恭敬请益。说“如有比丘,为统统智”,他寻求的是一个美满的中道实相。他不是一味寻求有相的业果或者无相的空性,偏空偏有都是不美满,他寻求美满的统统智。他如何办呢?“四方求法”,到处去求善知识,谦虚地求法。求到今后,“合掌顶受”,恭敬心受持不失;并且心中“但乐受持大乘典范,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第一个,“常处天国,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

看寅四的自他一对。

寅5、始终一对

佛法最怕障道。当你跟圣道呼应的时候,你天然能够灭罪。但是你圣道没有生起之前,最怕是我们的心在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心跟佛号中间有一道墙壁障在那边,你这个佛号如何念都念不出来了。这个墙壁不打掉你如何念呢?你只要跟佛号呼应那就不怕了,心与佛合、心与道合,那存亡罪业便能够灭了。最怕就是你的心没有打仗佛号之前被你的障道给障住了,这个最怕了。以是露台宗的勤修忏法是有事理的。

但是安住今后,你开端如何样呢?开端要从空出假,起观。面对人缘那就是弃取了:娑婆是痛苦的,极乐是欢愉的;娑婆是染污的,极乐是功德的!以是在事相上要弃取,开端修四谛。弃取就是开端修不净、苦、无常、无我,诃责娑婆天下的苦,思惟极乐天下的功德。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先离相,就是把畴昔在心中所建立的知见、看法十足放下,回到生命的原始点,就是一念的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如果不会回光返照,你就念两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念三遍。先把畴昔的相都放下,这叫安住心性实法,然后你再善知弃取。我们是先安住真如,再面对人缘。这很首要!就是实法妙,权法妙。固然安住一念心性,在心性来看,娑婆不成得,极乐不成得,那叫做实法。但是我们必然要如何样?一心还要修三观,要空假二观。当我们回归一念心性的时候,那生命没有甚么弃取题目了,那叫一个安住。

甚么叫有好处的人缘呢?在本经来看要有两个重点,你要么聪明很高,你要么信心具足,都能够。你说我这小我没有聪明,但是我一听《法华经》我就欢乐,我就情愿读诵,固然我不懂,但是我就欢乐,也能够。那如果这小我是既没信心又没聪明,那你就拿佛法内里的三皈五戒给他听就好,拿业果、空性的思惟就好,你千万不要一开端给他《法华经》。因为这类不思议境,他很轻易不信而生谤或者谬解而生谤,这个所形成的结果是不堪假想的。以是,佛陀警告季世的弘法者或者菩萨必然要如何样?观机逗教。如果有一小我他不信,他能够起瞋心,善根不敷,乃至于出言诽谤,在佛教界产生严峻影响,使令很多人对《法华经》落空信心,这个不对就很重。

前面是讲自利,这讲利他。这小我是如何利他呢?“在大众中,以清净心”,就是不异化名利,美满是依止大悲利他的心,透过各种的善巧人缘,或者比方或者言辞来讲法,使令众生欢乐信受。

驼驴猪狗 是其行处

〈比方品〉到这里告一个段落。〈比方品〉实在经文蛮长的,我们即是花了十堂课来讲明〈比方品〉。全部〈比方品〉主如果讲一个看法,叫做“会权入实”。就是说,我们发展在五浊恶世,从实际的角度要顿时求出离道,因为在五浊恶世会产生停滞,因为大火生起了、寿命长久了。那么,我们在修习权法的时候,如何样跟实法对接才不会伤害我们的大乘善根?以是它必须如何样?把权法跟实法做一个会归。

这一对,内护戒行,外敬善友。蕅益大师说,他所要成绩的就是增上忸捏,这两种加起来就是增上忸捏。他有一种要寻求增上的心,忸捏就是他常常能够自我检验。这类人是能够宣说的。

前面是讲对下,这讲对上,对三宝。若人对三宝具足恭敬心,并且是“无有异心”,特别的虔诚埋头,毫不摆荡。第二个,“离诸凡愚,独处山泽”。他不喜好跟那些凡夫俗子一天到晚各种的戏论,以是他喜好阔别愦闹,好乐沉寂,来修学佛法。这类人“乃可为说”。

这个表里。内,内护戒行;外,外近善友。这小我他对外喜好靠近善知识。“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有些朋友是整天跟你吃吃喝喝,谈笑戏论,就是增加放逸、空过光阴的这类人,你真的要修行,你要保持间隔的。第二个,靠近谁呢?靠近同参道友。这小我常常能够跟你会商佛法,相互相互地学习,我们能够依众靠众。以是他对朋友开端挑选,表示这小我已经有一种增上的表情了,这第一种,外求善友。

谤斯经故 开罪如是

我们前面说过,他如果出错到痛苦的果报也就罢了,因为痛苦是临时的。我们比较怕的是他断了善根,障道。一小我障道今后,他即便从罪业出来,因为没有善根力,就很轻易又再出错。以是,他这小我因为善根力、福德力遭到严峻的伤害,以是他即便在人道内里受的罪业结束今后,他另有一些残剩的权势。甚么权势呢?他今后的生命“常处天国”,就仿佛在游本身的花圃这么的频繁,或者说“在余恶道”。“在余恶道”是甚么呢?就是三恶道扣掉天国,就是饿鬼跟牲口。堕入饿鬼跟牲口就像本身家里,那更频繁,在家内里是比在花圃更频繁。总而言之就是这小我很轻易堕三恶道的意义,因为他内涵的善根遭到粉碎,愚痴闇钝;再者,他也不能见佛,也不能闻法。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出去”的意义就是说,为甚么我们这念心不能直接念佛?我们这念心有所得,沾了太多相状,就像强力胶:这个是好东西,这个是坏东西;这个是有品德,这个是没有品德。凡有所住,便是非住!我们颠末这个相,诸位,固然你说你能够判定相状吵嘴,但“判定吵嘴”就是一种固执,就自我设限了。以是你这类心量是不能修学的。就是说,出去!

如无益根 聪明了然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以是,全部《法华经》的思惟就是内观外修。就是如何样?先从人缘所生法的心,把它带到真如,然后回过来再面对人缘,内观真如,外顺弥陀。就是先安住一念心性,先从一心来修空假二观。

不吝身命 乃可为说

这个自,就是成绩自利的功德;他,就是化他。

亦未曾念 外道文籍

比方言辞 说法无碍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以清净心 各种人缘

寅2、高低一对

这小我具足自利功德,是如何说呢?“若人无瞋”,贰内心没有瞋心。甚么叫没有瞋心呢?“质直柔嫩,常愍统统。”质直柔嫩是很难了,普通朴重的人就理直气壮。以是菩萨戒让我们理直气柔,就是你能够站在公理这一块,但是你要调柔善顺。一小我能够朴重调柔,他的我空跟法空,他那种对法的执取必然很淡薄,特别是那种法执必然很淡薄,以是他能够既朴重又调柔,常常能够悲愍统统众生。这第一个。第二个,“恭敬诸佛”,对三宝有恭敬皈依之心,常常礼拜、赞叹、扶养。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这个“乃至不受余经一偈”,我们申明一下。在菩萨戒的意义,固然菩萨要广学,但它是有次第的。菩萨要先专,先求专再求广。就像树一样,先把树干生好了,再往外开出枝叶花果。以是,你这个大乘佛法,你的本修、你的正科是中道实相,是一心三观。在菩萨戒上说,对于中道实相没有通达之前,你不能打仗小乘法。小乘、外道的《论语》《孟子》都不能打仗的,因为会先入为主。比及你对中道实相完整通达熟谙了今后,你不受影响了,你全部大乘的正见建立起来,你能够把时候分红三分,两分修学大乘佛法,剩下三分之一学习小乘、学习外道,能够的。就是说,你一个初学者就是这个态度,“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就是你要把你本身的本科给学好。作为一个大乘菩萨,你的功课就是建立中道的知见,然后再去参考其他的思惟。是这个观点。

我们看第二段。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第三个是关头,相续。就是你造了今后的心态,有没有忏悔。你能够年青的时候诽谤了正法,故意有境;如果你在灭亡之前忏悔了,这又是别的一回事了。就是你在灭亡之前有没有忏悔,朴拙地忏悔。实在以佛法来讲,忏悔永久不嫌太迟,但关头要在灭亡之前。以是这个罪报的轻重不同,可从心、境、相续三方面来看。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很多的学者对佛教很多攻讦,蕅益大师跟印光大师对佛教有很多的开导,这两个你如何判定呢?当然没体例判定,我们只能信赖。你想信赖谁?我们为甚么信赖古德?因为古德是有修有证的,学者他是找质料的。以是我们是因为信赖智者大师、信赖蕅益大师,我们是先信赖人,然后再接管他的法,普通是这模样的。你说我信赖佛,佛的境地太高了,以是我们先信赖菩萨也能够,以菩萨为善知识。

我们看智者大师。露台宗要修止观之前,必然有一个道前根本,除了修皈依以外,必然要勤修忏法。为甚么?如果你一小我散狼藉乱,也不是真的想要勤奋,那也就算了;如果你真的要一心行道的时候,必然要打扫停滞。如果说,我此生也没造甚么罪,是的!但我们不晓得我们无量劫之前,能够有谤过法,特别是谤法跟五逆,特别是谤法又比五逆更短长。就是说,我们能够无量劫在某一个时段谤过法,成果到三恶道去了,颠末展转的痛苦。但是我们晓得,谤法的后感化力是很长的,后遗症很长的。你看,一小我一听经就打打盹,听完经精力又来了,想要修学佛法就有事情停滞,这个就是障道。以是你略微用心一点就晓得,你的身口意只要跟三宝打仗,就模糊约约有一种力量在停滞你,这必定跟谤法有干系,障道。明天如果说你不拜忏,那你的修行就永久事倍功半。固然你很勤奋,但是前面的石头就给你挡住了。

我们看丑二的“总结可说之相”,这里做个总结。看经文。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丑2、总结可说之相

常处天国 如游园观

我们看寅二的高低一对。

舍恶知识 靠近善友

前面是讲修学佛法的开端,一个初学者,就是恭敬请益。你颠末一段时候,大乘佛法知见建立今后,第二个就是以精学习学为重。前面就是精进了,因为你知见懂了,你这个车子就得上路了。甚么叫精进呢?“如人诚意,求佛舍利。”他能够要求一个佛像来礼拜或者扶养等等;或者是求经,找一部经来受持,来顶戴受持。那么求佛像来礼拜,求经来受持也好,“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文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这是一心行道了。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但乐受持 大乘典范

最后佛陀奉告舍利弗说,“我说是相”,前面有十种相状,就申明这小我具足大乘的慧根或者大乘的信根,以这两种善根,“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实在大乘的善根有五种,信、进、念、定、慧,但信是底子,慧是最后,中间的就是一个过程,信、进、念、定、慧。“如是等人”,就是前面十种相状的人,他听闻《法华经》必然能够信解受持,那么你应当要为他来宣说《妙法莲华经》,是这个观点。

丑4、大悲莫说

第二个,仰推如来。很多时候我们对法的信心来自于对人。我们对佛修皈依,我们信赖佛陀说的话是真谛。很多人说修学佛法依法不依人,实在我们现在这类程度没有资格讲依法不依人,我们是依人又要依法。我举一个例子。

以是人缘 我故语汝

第一科,过现一对。看经文。

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总之,碰到甚深奥妙法只要两种环境:第一个谦虚,第二个皈依。这两种环境,你就能够闻大不谤。这是菩萨戒教我们的两个别例,第一个自处无知,第二个仰推如来。

贫困诸衰 以自寂静

这以下讲内心。“深着我见。”这个我见是统统烦恼的底子,一小我有“我”今后,他就很能跟人家对峙,别人讲甚么话,他就很轻易站在对方的对峙面,以是他就有两种结果:“增益瞋恚”,瞋心很重,要么淫欲心很重,重到乃至于不择禽兽。“谤斯经故,开罪如是。”

我再讲一次,先把心带回家,你要先超出人缘。简朴说,你要先“没有人缘”,才气够“改革人缘”。你直接契入人缘,你就很难窜改它了,我们的我执、法执这个人缘就没体例窜改了。

我就遇过这类人。我之前在新西兰上课,有一小我坐在前面,我讲《弥陀要解》的理观,我看他听得很专注,下来今后我说,你听得如何样?他说他都听不懂。他坐两个小时,他说我听得很欢畅,但是听不懂。信根具足!他感觉这个法好,就是他这小我有信心没有聪明,但是也能够,这类人也能够讲。就是说,畴昔生有种植善根,但此生种植不敷,但是这类人他能够闻大不谤,也能够。此生善根种植美满的那当然最好,或者说此生聪明种植不敷,但畴昔生有种植善根,并且善根坚毅,也能够,这两种人都能够。此生的慧根、畴昔的信根,此中一个都能够。

如是等病 觉得衣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蕅益大师说,佛陀为甚么要讲这么重的罪报?有两个启事:第一个,要我们季世弘法观机。就是你明天不要说,我感觉学《法华经》很好。对你是很好,但是你不能随便地不看根机就弘传。这第一个,弘法观机。第二个,令知避祸。让普通人晓得避祸。我们对于甚深奥妙法,你即便不信赖都能够,但是你要如何样?你要攻讦之前,请你谨言慎行。

看利他。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第一个,约心,你当时的心态。我们最怕的就是邪见的心,因为邪见的心特别坚毅,第一个是邪见心;第二个是瞋心,瞋心是排第二个;然后才是愚痴,愚痴是第三个。就是看你这个时候只是一时的失念、一时的讲错,还是你这个诽谤是有一种悠长的积累而产生一种邪见。这第一个,约心。

这小我从天国到牲口,从牲口到人类,从人类出来今后,他会有两种环境:

这个就是《法华经》给我们的好处,就是权法、实法不二。我们同时要回归到美满的佛性,我们同时要务实空中对人缘所生法。这两个不抵触,理观、事修不抵触,从实际的角度我们要到极乐天下,从心性的角度本来清净,本来就没有存亡。

固然说你明天多了一道法度,比较辛苦,但是你熟谙今后,临命终的时候它有甚么好处呢?这个佛号不轻易被粉碎!因为你用离相的清净心,任何鬼神、冤亲借首要滋扰你,不成能!因为这个因地特别坚毅,并且特别美满,到了极乐天下这个佛号还会持续地加持你。

深着我见 增益瞋恚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在余恶道 如己舍宅

高低,就是这小我对上恭敬三宝,对下慈愍众生,这小我是修福修慧的,也能够宣说。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以是,佛陀在刚开端用涅盘的欢愉来引诱三乘的诸子分开。分开今后如何办?实际上这小我就全数歇息了。当然佛陀不能如许做,佛陀要负任务的。佛陀第二件事情,要把他从涅盘带转意性,因为心性是实在的东西。甚么叫实在?不管你用不消它,它永久都在,就日用而不知。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小我迟早要回归心性的,但是你越早越好。成佛的因地就是说,你要跟佛陀站在同一个平台去修统统法,你才会成佛。不能说佛陀站在真如,而你站在攀登心,那这两个因地不一样。你要烧饭,成果你拿沙子去烧饭,这个因地不真,不是实在的因地。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第二种,他对于菩萨的戒法,特别十重——杀、盗、淫、妄、酒,说、毁、悭、瞋、谤,能够持得清净如明珠。菩萨戒能够持得好,这小我根基上两种功力是不错的,一个观照力,一个誓愿力。他能够有观照力跟誓愿力的加持,把十条戒持得很清净,并且他不止持戒,志求大乘典范,对大乘佛法有好乐企求之心,如是之人,可为宣说。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我们前次讲过一句话,“生本无可恋,死亦何必厌,本来无存亡,存亡由心现”。如果实际操纵,应当相反,应当是说“本来无存亡,存亡由心现”,站在没有存亡的角度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站在生命的原始点来改革我们的生命,改革我们的人缘,这个就是“权实不二”。整部《法华经》实在前半部都在讲这个,这是讲权实不二的观点。

看寅三的表里一对,看第一段。

若人无瞋 质直柔嫩

寅1、过现一对

前面讲到它的不对有三种正报:天国、牲口、人道。那么这三种正报结束今后剩下余报,就像地动过后还不足震,这个权势相对就比较少。这个处统统两段。我们看经文。

实际上,我们的生命重点是在改革人缘,因为我们现在生命就是不对劲,因为娑婆天下的人缘对我们障道。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是要把娑婆天下的人缘毁灭,把极乐天下的人缘翻开来。但是为甚么不要直接面对人缘?因为你的心带有很多的杂染跟有所得,直接去改革人缘你做不到。以是如何样呢?先回到心性,再面对人缘,这个就叫妙法!

这以下有五双,明五双善人。五双就是有十种人,有十种环境是能够跟他说大乘妙法的。五双即是分红五科。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这个处所讲到诽谤《法华经》。诽谤《法华经》等因而断了三宝的种子。当然,诽谤《法华经》的罪是有轻重不同,固然一样诽谤。

看第二段。

第二个,约境。就是你在全部佛教界跟社会上是不是有很高的影响力,就是你这句话讲出去,对全部佛教、对众生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最怕是甚么?你发言还没干系,就是怕如何样?你做成书。这个书籍一畅通,那不得了,那几千几万年,这本书只要在,你的罪报就很难出来了。约外境,就是他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有多深。

有些人他略微好一点,他的余报能够是做人,但是这小我也好不到哪去。“若得为人,聋盲瘖痖”,就是六根不具。“贫困诸衰”,这个诸衰就是面貌丑恶,“以自寂静”,贫困跟丑恶来当作生命的受用。或者说“水肿干痟”,身材水肿或者是身材特别的肥胖,总而言之循环体系不好。“疥癞痈疽”,身材有恶疮或者痈疽,就是有大片的泛红的毒疮。“如是等病,觉得衣服。”这类皮肤病的病痛是不分开他的色身。“身常臭处,垢秽不净。”这个就是他卑贱的果报,这是指外在的环境。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当时在福州。这个禅师是从山下一起地登山爬到上面去,背着包包,很辛苦。到了今后,他见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问他一句话,你从甚么处所来?他说我从江浙而来。从江浙到福州有一段间隔。雪峰禅师说,你远涉不易,辛苦了。你颠末那么多的山,颠末那么多的水,又爬到高山来见我,不轻易。远涉不易,辛苦了。这个禅师就说:“敬慕品德,不惮辛苦。”说,我敬慕你的品德,我不怕辛苦。雪峰禅师讲一句话:“汝犹醉在!”说你还没有复苏,你还喝醉酒。这前人的修行,你看,谦虚求法,他顿时跪下去:“请和尚开示!”雪峰禅师讲一句话:“出去!”这小我听了今后,当下开悟。

蕅益大师说这一对是甚么呢?就是福慧一对。精学习慈表示这小我福德泛博,离诸凡愚表示这小我修学聪明精进。要么修福,尽力地修福,修到不吝身命,常修慈心;或者修慧,“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等等。这类人福德、聪明,具足此中一个都能够宣说。

子2、约大慈门应为善人说 分二:丑1、明五双善人可为宣说;丑2、总结可说之相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谤斯经故 开罪如是

在菩萨戒,对于甚深奥妙法提出两点的申明。就是说,在我们菩萨修学过程当中,碰到一个甚深奥妙法,我们没体例了解,应当如何办呢?佛陀说没干系,你做两件事,你便能够安然的度过。

阿罗汉一起走来他就是固执涅盘。阿罗汉为甚么不能进步?简朴地说,对阿罗汉来讲是成也涅盘、败也涅盘。当初是“涅盘沉寂”这个真相把他从三界内里带出来。按说他出来今后,他这个涅盘就应当放下,因为这是个过程,涅盘沉寂不是众生本具的。诸位,我再讲一次,众生本具的是一念心性;只如果“法”安立的——三皈、五戒、四谛、十二人缘,都是佛陀要指导我们不要去做错事,以是“但以化名字,指导于众生”。如果我们不晓得佛陀是善巧来指导我们,我们就会把它当真。阿罗汉一开端是把涅盘当真,在过程中没有错,因为你要放弃娑婆的欢愉,你必然要东西来指导你。所觉得甚么说成也涅盘?他对涅盘的执取,胜利把他从三界带出来。

先看对下,对下慈悲。这小我对下特别精进。如何精进呢?“常修慈心。”这小我大悲心特别重。重到甚么程度呢?“不吝身命。”为了好处有情,乃至于能够捐躯生命,“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本身求安乐”。这悲心能够重到这类环境,是能够宣说的。

过现一对,第一个是讲现,现世的慧根。说这小我“若人利根”,具足大乘善根。如何晓得呢?它有三个判定点:第一个,“聪明了然”。他对于中道的实相有清楚的了解。第二个,“多闻强识”。他不但对中道实相,他对于唯识、中观这类权法也能够通达,他还广学多闻。第三个,志求佛道。他有弘远的目标,菩提愿。

若见佛子 持戒洁净

前面是约大悲门,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这以下是约大慈。就是说这小我大乘善根成熟了,那你应当要及时为他宣说,让他增上。

“一心三观”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叫做一心,第二个叫三观。我们普通人修学不正视一心的。比方念佛,你就好好念佛,就忆念极乐天下,求生净土。但是你这模样的修学就落入人缘的修证。落入人缘的修证的时候,你少一种力量,少一种你内涵的、发自内心的自性功德力。以是,你一旦直接提佛号,那你只能够获得佛力的摄受,你没体例获得来自于内心的“能念的心不成思议”,就没有了。以是,人家念佛是两种力量,你念佛只要一种力量,因为你不正视一心的观点,你没有正视《法华经》的这个一心。以是,《法华经》的思惟就是,在修学之前先内观,先不要提佛号,你要先内观真如。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以是,一心三观的核心机惟在一心,就是不管你做甚么,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特别是念佛。就是说,我们但愿缔造的佛号是来自于实在的力量,就是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从阿谁处所策动出来念佛。以是你要用《法华经》的思惟来念佛,就是两道法度:先调剂心态,再提佛号;先内观真如,再外修佛号。

寅4、自他一对

寅3、表里一对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常愍统统 恭敬诸佛

甚么叫内观真如呢?就把我们的心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点——你从甚么处所来?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一念心为甚么分歧适提佛号?因为它受过人缘太多的染污。我们落入循环今后,我们做过人,做过牲口,做过蟒蛇,做过老虎,以是这念心有善根有烦恼,有烦恼有善根。那你用这一念生灭心去念佛,题目就很多,这是因地不真。就是佛陀说了,你这个因地带有异化。

这段等因而申明,一个菩萨的成绩,一开端先恭敬请益,最后就是精学习学。这类人都是大乘善根具足的,从这十种相状来看都能够判定,要么信根具足,要么慧根具足。

佛陀做个总结。看经文。

若得为人 聋盲瘖痖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我们简朴申明一下。

这个自他一对,蕅益大师说是一种悲智的修学。侧重自利的人,他寻求的是一种聪明的增上;侧厚利他的人,是侧重鄙人化众生的慈悲。不管你侧重聪明,是智增上菩萨,还是侧重慈悲,是悲增上菩萨,都是菩萨种性,大乘善根都是具足的。当然,大乘善根我们前面说过,有些人侧重信奉,有些人侧重聪明,都没干系,此中一个便能够了。你要么信心具足,要么慧根具足,都能够。

如人诚意 求佛舍利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蕅益大师说,如何晓得这小我畴昔有善根呢?“闻深妙法,欢乐信受。”

这类人就是他此生种植非常充沛。聪明观照力、誓愿力,这个大乘佛法的两大目标,一个聪明,一个志向,这两个都具足。那这类人当然是你直接跟他讲《法华经》,他必然会顿时信入的。就是此生的慧根深厚。

最后看寅五的始终一对。

再看内。看经文。

丑1、明五双善人可为宣说 分五:寅1、过现一对;寅2、高低一对;寅3、表里一对;寅4、自他一对;寅5、始终一对

好,我们明天上到这。下次就讲〈信解品〉。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以是露台智者大师建议我们修学者,最好一辈子修一次忏法。当然它没有刻日,它是以见好相为期。就是你必然要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拜到梦中见到本身在沐浴,或者是见花、见光,见佛菩萨那最好。就是你一辈子在临终之前,“愿我临终无停滞”。愿我临终无停滞不但是你心中的希冀,你要去修的,这不是靠运气的。就是说,你最幸亏灭亡到来之前找一个时候好好拜忏。弘一大师说,见好相为期能够标准太高,就拜一年。你一天拜一部,用心肠拜,拜满一年,起码你的障道人缘就消掉了,能够见到好相最好。就是如何样?就是怕障道。

“会权入实”,当然是一个实际,就是先权,然后会到法法消归心性。但是在实际操纵,会权入实的实际操纵是甚么?智者大师讲出四个字,叫做“一心三观”。以是,你一心三观你会操纵,你就晓得甚么叫会权入实了。

这类人,他阿谁自利的功德能够说是又有慈悲又恭敬三宝,这类人是能够宣说的。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这以下把这个诽谤的业因做一个总结。佛陀告舍利弗,诽谤《法华经》一佛乘的妙法,我如果要详细地申明他的罪障,那是“穷劫不尽”。是以我要慎重地警告汝等,在未来世中,“无智人中,莫说此经”。这小我没有大乘的慧根,也没有大乘的信心,你千万不要跟他讲《法华经》,免得不信或谬解生谤。

就是说,你不能用你现在这一念颠末循环、颠末很多生命经历的心来直接念佛,因为,这个佛号跟你的心打仗,它必定受你的内心的影响。“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统统众生心想中”,佛陀没有定见的。以是,你直接提佛号的题目就是,你这一念心在长时候循环当中受过你很多人生经历的熏习,这个心是不能用的。那如何办呢?调剂一下,就是回光返照,找到你的内心的原始点。

淫欲炽盛 不择禽兽

诸位!我们现在要多用一点心,固然我们如许操纵多了一道手续。我们先内观真如,再带起佛号,但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你这个佛号跟普通人念的佛号会完整不一样。你这个佛号是从真如的心而起的,固然这个真如不是美满的真如,好歹是名字真如,它的本质也是真如。月朔的玉轮固然光亮微小,它跟十五的玉轮本质没有不同,以是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固然我们现在是说话笔墨的真如,但说话笔墨的真如起码它随顺真如,它是月朔的玉轮。那么你这类念的佛号叫做菩提的佛号,这个佛号会把你带到极乐天下,然后它不会消逝。因为你的因地是一种成佛的正因,它会从你到了极乐天下陪你到初地、到十地、到成佛,你会受你现在每一句佛号不竭的加持。如果你明天用有所得心来念佛,这个佛号是用生灭心、有所得心,你没有回归真如,这个因地是生灭相的,这个佛号把你带到净土,然后就没有了,因为你的因地就是有限的因地。

那你后半段如何办呢?如果你还执取涅盘,你就是缠足不前,画地自限。“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谁绑住你了?是你本身用涅盘把身材绑住了。这还好,碰到佛陀,奉告他这个涅盘是真相。我当初也没有虚妄啊,佛陀说,我“但以化名字,指导于众生”。你当初心量这么小,我跟你讲真如赋性你也不能接管,以是我必必要假造一个——不要说假造,安立一个涅盘的欢愉的相状来指导你。说,你不要在那边游戏,三界外有很多车子,你能够获得更多的欢愉,并且是没有不对、没有火烧的欢愉。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一百零七面,我们看最后一行,讲到四趣的余报。这一段是佛陀在讲完〈比方品〉今后跟我们做一些提示。对于《法华经》的畅通,佛陀提出两个重点:第一个,要有好处众生的人缘;第二个,不要虚妄地鼓吹。

如有比丘 为统统智

第一个,自处无知。我们要信赖我们本身是有所不敷的。就是这个法门太深了。为甚么说一念心性又非空非有,又即空即有,“觅之了不成得而不成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成言其有”,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就是非空非有。这类中道思惟的确深妙,但没干系,我们站在谦虚恭敬的心,自处无知,就是我的程度太低了。这第一个。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