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53集《妙法莲华经》
“夫根无益钝”,这个根指的是大乘的善根。大乘的善根有根利、根钝的不同。内心的烦恼也是有厚薄、固执轻重的不同。也就是说,大乘的善根,就是中道的思惟,空有无碍。但我们凡夫是喜幸亏有这一块,凡夫都是在有相的财色名食睡内里别离,去掌控;二乘人比较喜好空性这一块。以是他们都不中道,偏空着有。真正的善根应当是空有无碍。以是佛陀说法就有法说跟比方说的不同,法说针对利根人,比方说是针对中根的声闻弟子。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这个天下上呈现了一件事,叫做荡子转头。说有一小我,他离家出走,在内里流浪,厥后被他父亲感化,带返来培训,最后变成一个跨国企业的大老板,胜利了。这么一个故事,你要问他父亲,他会讲他本身的一套。他说我就是如何样带我儿子的,我用甚么体例甚么体例。他能够更多地在解释他小我的体例。但是这个故事,你问这个当事人,你问这个儿子说,你为甚么回家呢?他讲又是一套了,他更多的是讲他的心路过程,贰内心的天下。我一开端因为如何样?在家内里待不风俗,在内里跑跑跑。今后刻苦吃多了,然后我爸爸就扮装,变成我的朋友,七弄八弄把我带返来了。
辛1、正陈得解 分二:壬1、长行;壬2、重颂
以是佛陀现在要措置,不是措置业力。业力如何措置呢?阿罗汉也没有把统统业都消掉。阿罗汉四生了存亡,他无量无边的存亡循环,积累那么多的存亡业力,莫非他四生就把业力给业纵情空吗?不是的。他是把阿谁“我”抽掉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一个转动的轮盘,你只要把阿谁我抽掉,阿谁轮盘就转不动了。佛陀看到了这个究竟。
第二个,“年并朽迈”。第二个来由就是年纪老朽衰迈。我发了菩提心,就意味我要行菩萨道。对泛博的六度菩萨道,他本身感觉心不足而力不敷。以是在方等会上、般若会上看到菩萨的功德,他感觉本身心不足而力不敷,年纪老迈了,以是不求。
以是,这个时候佛陀不得不讲〈比方品〉。就是对于方等、般若完整没有感受的人,佛陀在〈便利品〉之初,用法义来晓以大义,“动执生疑”,没有效;到了后半段,“广引五佛”,开权显实,也是没有效。“蒙笼未晓”,还是心中充满迷惑。那么“今闻比方”,到了〈比方品〉才“欢乐主动;信发解生,疑去理明”,“故名信解”。
以是很多人说,受菩萨戒不同在那里呢?归正我就是说好话、做功德、存美意。你没有受菩萨戒,你就没有增上意乐,只是你很想要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你受菩萨戒,就是我必然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两个分歧。以是声闻人贫乏的就是一种大乘的传承,就是增上意乐。
2、经文要义
以是,“不求得意”就是说,他求的是空性,实在佛陀给他的空性背后就是真如,就是在“开权显实”!你把这个门翻开了,实在前面就是真如。就是说,佛陀本来给他三车,成果出去今后开来的是明白牛车,因为底子没有三车,“但以化名字,指导于众生”,这叫不求得意。就是,我在修无常、无我的时候,我内心想的是偏空的涅盘;成果佛陀奉告你,这个不是偏空的涅盘,这个就是真如赋性内里的即空这一块,以是他是“无量珍宝,不求得意”。是如许的一个观点。
我们看经文要义,请合掌。
癸1、法中略说 分二:子1、明昔日不求;子2、明本日庆得
但是到了须菩提等四人,须菩提、迦旃延尊者、目犍连尊者跟迦叶尊者四大弟子领解今后,他们本身讲出一个穷子的比方,这里“文繁义广”,以是专立〈信解品〉。就是说,须菩提等四人“畴昔或解三而不信一。或者信三而不解一”。简朴地说,对三乘的空性产生信解,但对于一佛乘的中道实相而不信解。直到佛陀说〈比方品〉今后,才“信解具足,入大乘见道”,“故名为信”。
那么为甚么他慈悲心没体例变成菩提心呢?我们申明一下。慈悲心是被动的,是有前提的;菩提心是主动的,是不需求前提的,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看一件事情就看得出来慈悲心跟菩提心的不同:佛灭度今后的状况。佛活着的时候,声闻人、菩萨都代佛转法轮,但是佛陀一灭度今后,环境窜改了,特别是阿罗汉的僧团。对僧团来讲,佛陀的入灭那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惊,因为佛活着的时候,大师都是以佛为师,僧团产生甚么事,就教佛陀就对了。佛陀一驾崩,就泰山崩坠,那统统石头都不存在。以是阿罗汉都要入涅盘,抢先要入涅盘,他们感觉住世无益了。还好,迦叶尊者召开了羯磨法,用大乘的羯磨法的力量,就奉告阿罗汉,不准入涅盘,我们要结集典范,结集完再入涅盘。以是好不轻易把这些五百阿罗汉给勉强留下来,做小乘的结集,五百结集。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一百一十一面,我们看己二的“中根领解”。我们这一大科讲到“约迹门开权显实”。
子2、明本日庆得
但是,每一小我空性成绩今后,看到菩萨的功德,舍利弗尊者是“甚自感慨”。这小我大乘善根深厚。而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是“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完整无动于衷的。以是他们这个空性的操纵太超越了,这个就是中根人。
如果约修行来讲(修行当然就是观心),我们凡夫一开端没体例开显真如赋性,我们现在只能做甚么?观照真如赋性。先观照它,先晓得它的存在,但如许就很有力量了。因为你一观照它,你就晓得心外没法,就是回归到万法唯是一心。我们开端摄用归体,叫做信。摄用归体今后,从一念的清净心提起,念佛、念法、念僧,开端缔造人缘,缔造一个新的人缘,叫做解。“从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
经家就是结集经文的人,先论述四大弟子对前面的〈比方品〉领解今后产生的内心的欢乐。看经文。
诸位!这个空性不是真谛。真正的真谛是真如,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但是佛陀把真如内里的空有无碍的思惟中阿谁假观先拿掉,因为空观跟假观你没体例同时操纵。因为我们普通就是在真相内里操纵,产生固执,以是佛陀在一心三观当中先把假观拿掉,就先偏空。初学者略微偏空是对的,治乱世用重典,以是佛陀安立一个空性的权法出来。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外道,外道为甚么失利?因为他试图要处理业力的题目,他要苦行。他说,我们就是有罪业才痛苦。如何办呢?从速把罪业给消了。就用痛苦来处理业力。他说我早点受完苦,我的业力早点消掉。你用这个观点来处理存亡题目,你甚么时候能够了存亡?我们的业力是遍虚空尽法界。你明天要措置业力,就必定了你要失利。业力如何措置呢?业力是没体例措置,也不需求措置。
以是佛陀的意义就是说,我们不要求美满,我们先把三界的存亡给毁灭掉,以是佛陀安立了一个我空的真谛。这个真谛叫做权法。就是佛陀不得不安立一个空性的涅盘真相出来,把凡夫从存亡循环先带到空性的涅盘;然后再从涅盘内里修学《法华经》,再“会权入实”,再带回到真如。一小我回归真如今后,再操纵人生的人缘,那就是空有无碍了。他用空性调伏烦恼,用假观缔造功德,那就是称性起修了,就开端缔造功德了。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罕见心,欢乐主动;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乐,得未曾有;。不谓于今,俄然得闻罕见之法,深自光荣,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得意。
就是说,我们这类钝根人,修习空性的时候我们会“有所得”,我们普通人很难中道。你如果说,一小我要主动行菩萨道!他就会投入有相人缘,然后就产生烦恼。如果你说,你一小我要收心!他就会把空性操纵得过当。你看我们净土宗也是一样。你让他厌离娑婆天下,他就把厌离娑婆也操纵过当,今后对于循环就产生胆怯,以是我们很难中道。很难中道,那如何办呢?略微偏空一点是对的,因为你偏空今后佛陀会用《法华经》把你从空性带出来,不管是法说,不管是比方说。以是,这个〈信解品〉的目标,就是把这类略微钝根的人从空性带出来,用这个比方的体例。
当然这个处所跟他的聪明有干系,因为他贫乏中道的聪明,他没有把假观打算到他生命内里来,他没有把“真空妙有”这个妙有打算到他的生命,他只是把空性当作他生命的寻求。以是他对人缘法就抱着一种被动的共同:佛活着,我帮手佛陀弘法;佛陀灭度,“如大象去象子随”,那我们也跟着走了。是这么一个环境。
前面是用行动来表达,这以下用发言的体例来表达了,“法中略说”。就是说,实在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也用方等时、般若时,用大乘的功德来激起你;在佛陀讲《阿含经》,你们证得阿罗汉今后,为甚么不发菩提心呢?你为甚么不把空性回归到中道实相呢?就讲出三种来由,为甚么没有寻求无上菩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坐,身材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绩众生,心不喜乐。
我们看这段的解释,这段解释就略微详细一点。
第一个,中道的聪明,叫做“游戏神通”。菩萨分开人缘今后,为了广度众生又回到人缘,这是一种神通,叫乘愿而来。这类神通,因为它有安闲力,就加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神通,简朴地说就是普门示现。菩萨从存亡平分开了,您好不轻易分开,为甚么要返来呢?那种大悲心嘛。现出男众的相、女众的相,菩萨又回入娑婆,做众生的父亲、母亲,做她的先生,做他的太太,做他的儿子。前面会讲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菩萨用各种的神通窜改来教养众生,应以何相得度,则现何相。这个过程是安闲的,以是叫游戏神通。这个就是因为菩萨因地的时候修中道,他无住而生心,以是他在果地的时候能够真空妙有。
这第一个,申明阿罗汉对于真空妙有的聪明不生好乐。
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今后,他觉得这平生跟人缘所生法已经没有缘了。人缘所生法当然包含杂染法,也包含清净法。甚么成绩佛土了,度化众生了,佛道也好,佛法界、众生法界跟我十足没有缘,我就是空、无相、无愿。直到佛陀跟阿罗汉授记成佛今后,说出了舍利弗尊者将来成佛的国土,有依报的国土,有正报的色身,有各式百般的家属,对他们来讲是很大的鼓励。本来阿罗汉也能够死灰复燃,也能够重新回到佛道来,那对他们是很大的鼓励。
诸位!我们前面讲到〈比方品〉之初,讲到舍利弗尊者的信解。你看,一样的阿罗汉,大师安住在我空的涅盘,同时听到了大乘的方等时跟般若时,看到菩萨的功德寂静,却有两种分歧的反应。
《法华经》首要讲了两个重点:一个是佛陀的聪明,一个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聪明,简朴地说就是一个“会权入实”的聪明,就是如何样能够操纵权法跟实法的干系。
第一个,“我等居僧之首”。我们是僧团内里的上座比丘,一起走来都是修苦、空、无常、无我。如果我们回小向大,厥后发菩提心了,恐为人所讥嫌,以是不求。这第一个,居僧之首不求。
〈比方品〉是谁说的?是佛说的。佛陀是全部教法的施设者,以是他在讲〈比方品〉的时候,更多的是他小我对法门的施设,以是它表达的是佛陀大悲的善巧,更多的是佛陀如何善巧便利把众生从三界火宅带出来,因为是从佛的角度来谈“会权入实”。
己2、中根领解 分二:庚1、经家叙喜;庚2、自陈领解
以是,佛陀措置这个题目,他晓得一小我落入人缘法的时候会产生我法二执。我法二执,当然第一个就法执,就弄假成真。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唯心所现的临时的真相。比方你明天是一个胜利的有钱人,或者你是一个贫困的痛苦的卑贱的人,这都是一个业力的开释罢了,但是我们却以为这个是实在的。这第一个,弄假成真。第二个,强作主宰。我们要去主宰我们此生的果报,就是我执。这个更可骇。因为我们要去主宰此生的生命,以是我们在三界循环内里就很难出离了,这个就是我爱执。
以是蕅益大师说这三个表法:第一个即从座起,表示舍弃了空性的固执;右膝着地,表示趋势真如赋性;趋势真如赋性今后,他晓得生命是空有无碍的,以是发了菩提心,最后趋势佛道。这是三个阶段。
以是,阿罗汉的慈悲心,在宗大师的意义就是,少了一个增上意乐,他贫乏一种任务感,就是“弘护正法,续佛慧命,舍我其谁”的任务感,以是他们只要慈悲心。不要说阿罗汉,包含诸天的天人,《大智度论》讲到这件事,说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往下看三界的众生在三恶道中刻苦,他也感到不舍,但是他没有下来度众生。他只是内心感到不舍,他有慈悲心,但是他没有行动力,就是没有增上意乐。
以是只要佛陀出世,他晓得题目不在业力,而是在无明。十二人缘的鞭策,它的核心在于我爱执。就是我们在业力当中,我们却要去主宰我们的业力,这才可骇,那种想要主宰业力的思惟才可骇。以是佛陀安立了一个空性的聪明出来。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同时阿难尊者跟文殊菩萨那些大菩萨也做告终集。菩萨弘扬佛法跟佛陀在不在是没有干系的。菩萨是他有一个叫增上意乐,为诸众生不请友。
第一个,“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为甚么欢乐呢?第一件事情,他听到了〈比方品〉内里所说的“会三归一”的思惟,这个是佛陀畴昔在阿含、方等、般若所没有说到的。因为《阿含经》讲我空,方等、般若侧重在法空,对于空性跟妙有之间如何对接,没有明说。
不过这个处所我们要申明一下,菩提心跟慈悲心实在不太一样。在大乘典范也讲到说,实在阿罗汉是有慈悲心,他只是没有菩提心。比方说佛活着的时候,那些阿罗汉们,佛陀要他到那里去弘法,叫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你们各领五百个弟子到哪一个处所去鼓吹教养,他们都是去的。《阿含经》内里,你碰到阿罗汉,你向他乞助,他会为你说法。
我们看庚二的“自陈领解”,本身论述对一佛乘思惟的领解。这个处所分两科。
第二个,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上求佛道,就是“净佛国土”,就是建立一个清净的国土。干吗呢?“成绩众生”,下化众生。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阿罗汉也是心不好乐。
正陈得解又分两科,长行跟重颂。
“深自光荣,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得意。”为甚么叫不求得意呢?阿罗汉本来寻求涅盘,是吧?他向来没有想到要成绩妙有。但是诸位!空性的背后是甚么?叨教,空性背后是甚么?当然是真如!就是说,日用而不知,你觉得是空性,实在它是真如赋性内里的即空即假即中,佛陀把即假这一块临时挡住,实在空性的背后就是真如。你只要回光返照,它就是真如;你要向外求法,它就是空性。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你说到底有没有存亡?你要向外攀登,那就“梦里明显有六趣”;你要回光返照,“醒后空空无大千”。
这三个来由,我们看前面的经文,他全部的生长过程、心路过程,更多的是第三个,就是“自谓已得涅盘”,以是“无所堪任”。阿罗汉在之前,他为甚么没有在方等会上、般若会上回小向大?固然佛陀也用大乘佛法跟他对比,来激起他的菩提心,但是他法执太重了。法执这个重,露台宗给他四个字,就对阿罗汉,在法华会之前叫做“沉空滞寂”。
我们看这品的要义。前面的〈比方品〉说到,上根舍利弗在听到〈便利品〉的文今后开悟了。就在〈比方品〉的前面,有一段舍利弗信解的过程,但是那一段过程并没有安立〈信解品〉,因为舍利弗对于本身信解的过程描述未几,首要地申明本身“甚自感慨,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甚么叫感慨呢?就是“方等生疑,般若生悔”。这段经文比较少,以是佛陀并没有为舍利弗尊者的信解而安立一品。
这段是申明四大弟子在发言之前有三个行动来表法。
以是,几近统统阿罗汉都是如此,少数的利肃除外。我们看《阿含经》,他只要证到阿罗汉果,他一天大抵就是用饭时候去讨饭,托完钵返来今后脚洗一洗就入定。干甚么呢?等候涅盘的到来。其他就是大事已办了。固然佛陀讲经,讲方等经、般若经,他们也在坐,但是贰心中已经不生好乐。而不生好乐的来由首要就是“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是如许的一个观点。如果涅盘沉寂是一个实在的东西,那你如许做还能够,关头是它是一个真相,以是这个处所是不能逗留的。佛陀必须想体例把他们带出来。
小乘人的空是无常所建立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以是这个空是我空。“无相”,实在小乘对相状是灭相,他是要把阿谁相状灭掉,以是小乘对相状是比较极度的,他不是去改革相状,他是把这个相状灭掉,无相。“无作”,这个无作又翻译作无愿,就是对全部有为的诸法不生任何的等候。
长行当中也分两科。
但佛法不这么以为,佛法讨厌相续。就是说,佛法对于窜改它不在乎,归正生命本来就没有欢愉可言,以是“生本无可恋,死亦何必厌”。但是佛法比较在乎的是,你死了今后是不是持续地得果报。就是断相续,这个是我们在乎的。就是你死了今后到那里去,这个是我们比较在乎的。
壬1、长行 分二:癸1、法中略说;癸2、喻中广明
第三个,“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就是说我已经不错了,相对于存亡循环的众生,一天到晚在存亡循环内里打转,受三恶道的痛苦,好歹我有一个涅盘沉寂乐,一种永久安稳的歇息处。以是我成绩偏空涅盘今后,“无所堪任”,我不必再求进步了,以是“不复进求无上菩提”。
那么现在当然窜改了。我们看子二的“明本日庆得”,现在听完《法华经》今后,心态大大窜改了。我们看经文。
权实二法的干系,佛陀有三周说法,法说、譬说跟人缘说。这一科是讲到譬说。譬说内里有三个比方,就是〈比方品〉〈信解品〉跟〈药草喻品〉。我们明天讲到的是〈信解品〉。
三界果报的可骇,并不是它给你痛苦,并不是这个,而是它没完没了,展转相续。就是说,如果你从现在开端对三界的果报完整不睬不睬,完整不管它,那就意味着将来有无穷无尽的存亡等着你。你不办理它,它就会不竭地相续下去,这个就是你的结果。以是我们对三界的果报,重点不在于痛苦,而是它是一种展转相续,无有止尽。
以是诸位!一样一件事,一个荡子转头的故事,父亲的角度跟儿子的角度,在说事情的表达体例是不一样的。以是我们前面讲到是父亲的角度,就是,佛陀的角度更多的是他的理性,他夸大法门的施设。但是四大弟子更多的是他小我的心路过程,有很多他本性的、当时的感受。他从架空、胆怯,到最后接管佛,到最后有所成绩,到最后回家担当家业,他有很多的心路过程。以是能够我们普通凡夫看〈信解品〉,会感觉跟我们比较贴切,那是从众生法界来谈“会权入实”。这个〈比方品〉跟〈信解品〉固然看法分歧、实际一样,但是过程不一样。
以是他这个信是破无明、证法身。我们说过,阿罗汉一旦信解中道实相,他从偏空而入真如的即空即假即中今后,他直接就入初地了。以是,他这个信是大乘的见道位才叫信,起大乘的修道叫做解。以是,了达“权实不二”,会归一佛乘的实相,“开圆解,入圆位,故名信解”。
我们看讲义,附表第十一。
为甚么你对于大乘的中道聪明跟大乘的菩提心不生好乐呢?世尊令我等修学四谛法门,而证得涅盘的空性;又者我等明天年已朽迈,于佛教养的大乘的无上菩提之法,不生一念的好乐之心。这个就申明,因为空性我已经很对劲了,再者我年纪也大了,以是我就等候涅盘的到来。
庚2、自陈领解 辛1、正陈得解;辛2、叹佛深恩
这处所是申明迦叶尊者等四大弟子对于畴昔的菩萨道的观点。
但〈信解品〉不一样。〈信解品〉是谁说的?是四大弟子说的,是实际操纵者。〈信解品〉是一个实际的修行人接管佛陀教诲今后,讲到他本身从一个存亡凡夫落入外道,变成阿罗汉,再回小向大的心路过程。
这一段是结集经文的人,把四大弟子在讲〈信解品〉之前所表示的身口意的行动先做一个申明。“尔时”,就是佛陀讲完〈比方品〉今后。这个四大弟子,第一个,慧命须菩提。“慧命”就是,声闻人以空性为慧,菩萨以中道的聪明为慧,凡夫是以自我认识为生命。慧命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在全部阿罗汉内里解空第一。摩诃迦旃延是论议第一,他对于空有法义的阐述是诸阿罗汉弟子中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是苦行梵衲第一。摩诃目犍连是神通窜改第一。普通的阿罗汉会神通,但是目犍连尊者他阿谁神通会窜改。他变成一只龙,这个龙还能够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他有各式百般的窜改。这个阿罗汉做不到,阿罗汉的神通是牢固的。以是申明他这类善巧力强。
在解释〈信解品〉的经文之前,我们先看它的品目跟要义。我们看第一个,〈信解品〉的解释品目。
第二个,“右膝着地”。他从空性起来今后干吗呢?就跪在地上。在佛法内里,这个地就是“真如赋性,如同大地”。以是他从空性会归到真如赋性今后,叫做即权而实,从权法会归到实法。第二个是“右膝着地”。
这申明当初颠末方等、般若,在《法华经》之前为甚么没有回小向大,到现在才回小向大的三个来由。
当然,我们现在比较正视的就是相续的题目。人间人很讨厌窜改,我们不喜好生命窜改,因为我们不喜好灭亡。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出世会感到欢愉,但我们看一小我灭亡,我们会哀痛。以是人间人是倒置,他以为窜改是不好的,他讨厌窜改。
蕅益大师把信跟解分开来,申明修行两大重点:信,它比较侧重在内观;解,比较侧重在外修。就是我们碰到事情,遵循《法华经》的思惟,先信。信就是随顺,就是碰到事情你不能顿时措置。因为我们是有我法二执的攀登心,你一措置,你这个业力动员无明,无明又动员业力,那我执跟业力就没完没了了。
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才明白地申明,“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没有一小我能够永久待在空性不出来,不成能。你不能够说把一个有情生命,活生生的生命,修到这个生命消逝掉了。没有这回事情!那是一个化名字。以是佛陀说天下上没有涅盘沉寂这个东西,那是一种临时的感受罢了。但是这句话,佛陀在前面没有明白地申明涅盘也是唯心所现的真相,到了法华会上才明白地申明。以是这件事情,这第一个,未曾闻法。
癸一的“法中略说”,先用法的体例来做一个简朴申明。
子1、明昔日不求
就是说,实在阿罗汉的特性,一个声闻人,他出离心很重。为甚么出离心很重?声闻人跟菩萨比拟,声闻人某种程度是一种悲观主义者,他对苦谛的体味特别深切。他对人生的痛苦,能够来自于他生命的经历,也能够来自于他对无常的察看,也能够两个加起来,总之他的成果就是对三界的痛苦有很深切的体验,以是他厌离心特别重。那么,好不轻易获得空性今后,他很享用那种空性所开释出来的涅盘沉寂乐。并且他非常对劲,感觉这模样就够了,以是有点得少为足了。因为沉空滞寂而得少为足了,以是就不思进取。
这个处所我们再做一个申明。实在我们前面说过,〈信解品〉跟〈比方品〉的事理是靠近的,都是“会权入实”,但这两个表达体例不太一样。〈比方品〉是从佛陀的角度来发明会权入实的真谛,〈信解品〉是从弟子的角度来发明会权入实。我们做一个申明。
1、解释品目
四大弟子这以下申明两件事:
一个是从佛法界来看“会权入实”;一个是从众生法界。
从义理上来讲,实在〈信解品〉跟〈比方品〉的看法是分歧的,都是会权入实。甚么叫“会权入实”呢?我们简朴地做一个申明。就是说,把我们生命分红两个大部分:一个是生命的本体,一个是生命的相用。甚么叫生命的本体呢?就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就是真如赋性。作为一个生命的本体,它有两个特性:第一个清净,第二个具足。它的本质是清净本然的,它是没有相状的。固然没有相状,却圆具十法界的染净诸法,有着十法界的因种,它储藏着这么一个能量在内里。它是清净,就是它稳定;具足,就是它随缘。这个就是我们的本体。这个本体是十法界都一样的。我们的本体,跟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的本体是一如无二如。
第三个,合掌恭敬,“瞻仰尊颜”。就是向于佛道。发菩提心,向于佛道。
我们看下一段。前面是一个略说,三不求;这以下申明,广明,为甚么我三不求。看经文。
第二个,世尊为阿罗汉授成佛之记。这件事也是未曾有。一个是听闻妙法,一个是看到本来安住在空性的人——一个灰身泯智的人,竟然还能够发菩提心,这个也是很特别的。以是发了罕见之心,内心“欢乐主动,即从座起”,清算衣服今后,“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身材愚笨,内心恭敬,“瞻仰尊颜”。
一向到了法华会上,佛陀讲〈便利品〉、讲〈比方品〉今后,有一件事情对阿罗汉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就是佛陀亲身为声闻人——为舍利弗授成佛之记,以是“心甚欢乐,得未曾有”。
这个五蕴的果报是生灭窜改的。比方说你此生是一小我的五蕴,来生能够是一个天人的五蕴,再来生变成牲口的五蕴,它是变来变去的。这个变来变去当中主如果由业力主宰。
前文上根舍利弗,一闻佛说,即得信解,然未立〈信解品〉,以舍利弗陈述之文简朴未几故。然须菩提等四人领解后,自述穷子喻,文繁义广,故专立信解一品。须菩提等,畴昔或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闻法说及比方,信解具足。入大乘见道,故名为信;起大乘修道,故名为解。了达权实,会归一乘,闻圆教,入圆位,故名“信解”。若约“观心”,了达“心外没法”名信。于“现前一念心中见统统法”名解。从“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
也就是说,声闻弟子也分红两种,无益根的,有略微中根的。中根人对于大乘佛法是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们解释一下。
当然,第一个看到这个授记,第二个听闻罕见之法,本来空性跟中道是能够对接的,我能够从人缘到空性,我也能够从空性回到真如,这个是罕见之法。只要你内观,内观今后把真如赋性启动,空性就会被真如所接收。
人生主如果两块,心性跟人缘。心性是能变现,人缘是所变现,就本来这两块。但是我们凡夫在人缘内里固执一个我,多了一个自我认识出来,这个就是无明。以是我们此生的题目不在业力,我们是一种无明跟业力的和合,更糟糕在这里,就是我们假造一个自我。当这个自我认识跟业力连络的时候,就仿佛一个念珠,本来是一颗一颗的业力,是片段的,你明天却用一个绳索把它串起来,这个我执就是把它串起来。
第一个,“即从座起”。普通我们听佛陀说法是坐着。这个坐,普通我们讲安坐、坐法空座,就是表示二乘人舍弃了偏空涅盘的法执。因为他本来坐在坐位,站起来了,从空而起,表示他们晓得空性的涅盘不是究竟的目标,它只是过程。第一个,“即从座起”。
以是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盘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养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菩萨法有两个重点:
以是在〈信解品〉之初,中根人四大弟子说了,世尊!“往昔说法”,您白叟家在方等、般若二时的说法,“我时在坐”,我们诸位弟子都在坐。当时身材因为大哥力弱而感到疲懈,我们的内心对于菩萨的功德寂静不生好乐。为甚么呢?我们“但念空、无相、无作”。
我们方才说过,凡夫在有相内里起了倒置,这类我相、人相,就在相状起倒置,以是佛陀用空性来救拔我们。但是题目来了,一小我不能永久待在空性。生命的目标是要改革生命,不是要毁灭生命,不然你会把有情修成无情!这只能当过程,不能当成果。我们为甚么要学佛呢?是把有漏生命缔形成一种无漏的生命,而不是把生命征象给毁灭掉,不是如许干的。以是,当我们从有相的生命回归到空性的时候,阿罗汉就感觉所作皆办了,包含阿含、方等、般若大部分都是这类观点。
我们看经文,己二的“中根领解”。中根领解这其中根,指的是佛陀的四大弟子对于前面的〈比方品〉会权入实的一佛乘的妙法产生领解。这处统统两科。
他说,“世尊往昔说法既久”。就说我们证得阿罗汉果今后,我们在入灭之前,实在也听过方等、般若。佛陀往昔说法不但是说了阿含,还讲方等、般若,我们这些弟子来自于对佛陀的皈依,我们也在坐。但固然在坐,呈现两个环境:第一个,“身材疲懈”。阿罗汉也不轻易,经太长时候的修学,证得阿罗汉今后,他根基上感觉本身目标达到了,以是开端放松下来,身材感到疲懈了。第二个,内心“但念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他固然听到的是菩萨的功德寂静,贰内心想的是甚么呢?还是想他本身在因地修学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以是就证得我空,在空性内里察看统统的人缘所生法。这个“无相”是没有代价,这个东西、这个相状对我来讲都是没有代价。第三个,无作。这个更可骇,心中对人缘所生法没有任何的等候。佛法的意义就是说,我们要厌离娑婆,还要欣求极乐。你甚么都不等候,你对于恶法不等候,对善法也不等候,也就是说对于大乘的菩萨法也不生好乐。
庚1、经家叙喜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讲到二乘的法执,为甚么他对大乘菩萨不生好乐?他说二乘人修四谛法,他产生阿谁出离心的力量,仿佛湍急的水流流向大海一样。你看阿谁水,阿谁河道,快速的水流往大海冲的时候,你往上面丢东西,它只能够快速地流到大海,它已经不成能回到陆地了。那种出离心已经坚毅到这类程度。以是阿罗汉“观三界如监狱,视存亡如朋友”,你说叫他从空出假,来到众生修六度,他是不生好乐的。
但是感化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感化就牵涉到小我畴昔的业力的熏习。我们畴昔因为有五戒十善的业力,以是我们此生变现人的果报出来,这就落入所谓的人缘所生法了。人缘所生法,简朴地说就是生命的自体: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果报。
我们先解释〈信解品〉的由来,先申明佛陀为甚么要说这个“法说”跟“譬说”。
以是遵循《法华经》的思惟,就是先如何样呢?心外没法,先把心带回家,观照这统统法都是如梦如幻的,只要我一念心是实在的。先从人缘内里回归到一念心性,然后再措置,然后再用空假中三观,外修人缘,内观真如再外修。当你在外修的时候就是解,就是观照了。以是它是先安住清净心,再建议菩提愿。它是两个次第,先信再解。
以是,很多人在净土宗,到暮年的时候一个很大的盲点,就是生命的扫尾,就是心如何收得住。净土宗临终的时候,你不能攀登三界的果报。但是我们是一个有豪情的众生,我们在大家间活了七八十年,你不能说放下就放下。以是,放下难不难?你也能够说很难,你也能够说很轻易。就是你如果老向外攀登,那对你是非常难,那收心就变成不成能的事情了,你如何收心呢?临命终你必定是心有千千结,你如何收心呢?你老是回想畴昔,阿弥陀佛来都没有效。但是,你说难不难?你回光返照,那人生如梦如幻,跟你没有干系。以是,说难也能够,说它不难也能够。
以是佛法的意义就是说,我们先不要去缔造佛陀的功德,我们先处理存亡循环的题目,这是火急的题目。以是先权后实,先用三乘的权法,先用三乘的空性,先把这个我拔掉;然后再用《法华经》的思惟,把这个空性的思惟再导归到真如赋性;然后再发菩提心,生命重新开端,重新启动。是这么一个观点。
那么佛陀就说,你们但愿强作主宰,那就修无常、无我,生命是无常窜改的,生命是不成主宰的。如何晓得不成主宰呢?你看我们生命会老、会病、会灭亡,如果你能够把握人生,你会让本身老病死吗?以是生命是由业力主宰。说,我现在能够买一套屋子,我能够买一些甚么东西,我能够主宰。你错了!那是因为你有福报,那是因为善业在主宰你。你觉得你能够主宰?那是善业在支撑你。你福报享尽了,你尝尝看。你福报享尽了,不要说买一套屋子,你一杯水你都喝不下去。那是善业在背后主宰你,不是你主宰。我们觉得我们在主宰人生,实在人生在主宰我们!
前面这几个行动,我们申明一下,蕅益大师说是表法的。首要有三个行动值得我们重视:
夫根无益钝,惑有厚薄。说有法譬,悟有前后。文云:“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坐,身材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初闻略说,动执生疑;广闻五佛,蒙笼未晓。今闻比方,欢乐主动;信发解生,疑去理明,故名为〈信解品〉。
舍利弗尊者看到方等、般若今后,他“甚自感慨,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看到功德妙有,他感到悔怨:早晓得如此,我应当不但是修空性,我应当是无住还要生心,我直接在离统统相的同时还要即统统法。以是,真正圆尽是空性跟有相要双向操纵,在无住的环境生心。但这个当然很难,以是我们偏空是对的。
人生没有空性的东西。我说过,人生只要两个东西,中道的真如跟人缘所生法,一个能变现,一个所变现。就像镜子一样,一个是镜子,第二个是镜子所现的影象。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在生命的业力内里产生主宰。佛陀不得已,只好安立了一个我空、法空的涅盘出来,他不得不如许做。他要把我们从一种坚毅的我法二执回归、把心带回家,是有困难的,这个间隔过分悠远,没有几个做获得,三大阿僧只劫。以是佛陀必必要在一种倒置的我法二执跟真如中间安立一个临时的歇息站,就是我空的真谛,或者说是我空的涅盘,这是不得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