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61集《妙法莲华经》
佛陀对于他所开导的统统法,刚开端是用善巧便利来夸大契机,但是你只要接管这个法,它有一种力量,会渐渐地指导你到统统智地。就是说,你接管佛法今后,它有两种力量:第一个,会先达到你心中一开端设定的要求。我受三皈五戒,我就是要获得人天的欢愉,佛陀会先满足你。第二个,你获得人天欢愉今后,你畴昔受持的三皈五戒的阿谁法的力量还在,它会指导你渐渐地出离。这个出离心产生今后,最后必然成佛。这就是佛法殊胜的处所。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第一个,约事修来讲。佛陀教养弟子是五乘的根机,你只要受了三皈依,实际上你就是佛陀的弟子。你只要受三皈依,佛陀就开端把你列入摄受的名单当中了。但是本经所谈到的穷子喻只是针对二乘人。你看,佛陀把这个穷子带回家干甚么?扫厕所。如果你是一小我天种性的,佛陀会叫你扫厕所吗?当然不会叫你扫厕所,扫厕所还不错的。如果人天种性,回家得先去种生果。你先去种苹果,获得苹果的果。你还没有体例调伏烦恼,先种生果,获得人天欢愉。以是意犹未尽,就是说:第一,这个事修你只讲到声闻人,没有讲到人天种性的如何样来回归家庭;第二,你没有讲到菩萨种性的。菩萨种性能够回家今后直接父子相认,就担当家业,然后再学习事情技能,更好。以是处置修的角度,没有讲到人天乘,没有讲到菩萨乘的学习过程,以是有所不敷。
那么众生的善根是如何构成的呢?
有这类看法今后,我们再来看经文,就能够了解这一品的粗心。看己三的“如来述成”。如来述成等因而,佛陀一方面对于中根弟子讲的〈信解品〉的领解——会权入实的领解表示的承认跟建立,这个是对于他的承认;一方面,佛陀以为意犹不敷,以是做了弥补。这个处统统两段。
当然,佛陀不能用人来摄受,那佛如果灭度如何办呢?以是他要下雨,用雨水来津润你,以是“一时等澍”。这个云出世今后,因为温差的不同就转成雨水。佛陀的三千大千天下,是身密的功德跟意密。身,他能够现出应化身;意业,就是佛陀的大悲心。那么从佛身跟佛意就转化成佛陀的说法,“一时等澍”,就同时划一地“澍”。这个澍就是及时雨。众生有烦恼的巴望的时候,有各式百般的巴望的时候,佛陀下雨。这个雨水遍及地去津润各式百般的三草二木、诸多药草,不管你是山下的小草,不管你是在山上的阳光中的大树。这当中,“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乃至于各种大树小树,都能够获得法雨的津润。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不同。
无差而差,它的重点在阿谁差字。无差就是同一片大地、同一味的法雨。为甚么产生不同呢?那就是因为事修分歧。你看,同一个雨水、同一片大地,但是孕育出三草二木,有小草、中草、大草,有小树跟大树。各自发展,比方佛教当中固然一样一念的中道实相的心性,但是五乘众生因地的发心,另有他对佛法领解的浅深有所不同,以是无差而差。这个当然跟你的环境、跟接管的教诲有干系,以是处置修来讲是无差而差。但是,众生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回光返照,就变成差而无差。不管你寻求的是人天的欢愉、二乘的涅盘或者菩萨的功德,只要你回光返照,就是一样一念心性。
本经前“法说一周”,上根舍利弗领解,佛即为述成,乃至授记。今“譬说一周”,中根四人信解,并自述“穷子之喻”,故佛今说〈药草喻品〉,以述成印可。
我们看第十四个附表。我们把三草二木做一个申明。
实在五乘的众生都叫做草。就是说,实在每一小我都是草,但是草中有治病服从的叫做药,以是我们三乘人同时是草、同时是药。但是人天乘只能叫做草,它没有药的服从。以是药草就是包含五乘的善根,都叫做药草。此中三乘的善根,特别是草中又带有药的服从,叫药草。众生依止五乘佛法的修行证果,就仿佛草木依止地盘的发展跟雨水津润一样,它能够既生又长,故说〈药草喻品〉。
〈药草喻品〉所要说的有两个首要的事情。起首我们把〈药草喻品〉切成三块: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如有所说,皆不虚也。于统统法,以智便利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统统智地。
对中根四人的信解述成印可今后,佛陀即是做了弥补。就是说,实在理观事修是不成以分开修的,不能够说先事情再回家,这个是钝根人的修法。以是佛陀又弥补了两个看法:一个是无差而差,一个是差而无差。
“药”有治病之功,“草”有受润之质。文中佛法教积德根为“药”,五乘众生,皆名为“草”。众生依佛法修行证果,如同草木依地盘雨水滋养发展,故佛说〈药草喻品〉。
佛陀的聪明首要有两种:一种是权法的聪明,一种是实法的聪明。甚么叫权法的聪明呢?就是事修的人缘。佛陀开示我们人天乘的三皈、五戒、十善跟三乘的四谛、十二人缘、六度,为了满足众生的需求,佛陀讲出了十法界的修因得果。以是,事修的特性是按照我们的有所得心安立的。就是,事修,你要有所得,你要透过对教法的信解、发愿来尽力地去修学。修学今后你能够如何样?修因得果。比方说你修四谛,你获得阿罗汉果;你修十善,就获得天上的果报。以是,事修的特性就是让我们生命增上。你为甚么修学佛法?你当然是想窜改本身,你但愿你的来生比此生好,以是你才修学佛法。以是事修就是从因果上让我们建立一种增上的力量。
但是别忘了,我们的根是向下生长,这个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的聪明,我们不管是甚么聪明,实在只要你学佛,你同时都是在靠近真如,你的根部都是在往大地的方向生长。以是,不是说你回家今后必然要先扫厕所才气回家的,不是!实在你打仗佛法的时候,事修、理观,权法、实法是同时在操纵的。当这棵树在生长的时候,你也在靠近真如赋性了,这就是佛法妙的处所。你上面是草木的发展,上面是根往下更加地安住。
以是,当充满实证的佛陀不在的时候,我们只能本身去尝试了。不过也没干系,固然没有佛陀来带我们回家,但是从法力的摄受来看,只是时候的题目。就是说,如果你明天有法又有佛,那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佛、只要法,我们操纵恰当,也能够从权实当中获得受益。
根是在大地上面的,你看不见的,就是你一小我的信心。你这小我学佛有没有信心,也没人看得出来,就你本身晓得,以是根是信心。茎就是你持戒,这看获得了。枝就是禅定,叶就是聪明。一棵树长得好不好,长得直不直,长得茂不富强,生果多未几,就是由你的信、戒、定、慧决定。小根小茎、小枝小叶,就是人天种性的信、戒、定、慧;中根的就是二乘的信、戒、定、慧;大根茎大枝叶就是菩萨的信、戒、定、慧。另有各种树,包含通教的菩萨跟别教菩萨。总而言之,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你只要进入佛教,是一云所雨,是同一片云生出的法雨,而随顺众生的根机各得发展,华果敷实,就是开华成果。
意义就是说,很多人都学佛,但是此生当然看不出来。拜佛你也来,上课你也来,打佛七你也来,以是因地大师都看不出来,但是来生就看出来了。此生大师都学佛,来生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净土去,有些人到涅盘去,成绩涅盘,乃至于有些人学佛又到三恶道。那这些不同是如何来的呢?
前面是教法不成思议,这个处所讲佛陀的智证,佛陀所证的聪明不成思议。看经文。
我们先解释这个品目,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看附表第十三。
在这个分歧的五蕴当中就长出分歧的草木,每一小我五蕴的习性分歧,就产生了“卉”,卉就是草,“木”就是树木。比较高大的是树木,比较短小的是草。“丛”跟“林”,“丛”就是草所堆积的叫做丛;“林”就是树,大树所堆积叫做林。这当中有的是“药”,有的只是“草”。有的有出世善根,有的没有出世善根。总而言之,“种类多少”,是“名色各别”。就是因为每一小我的糊口环境、各式百般的五蕴,而产生各种的善根的不同。
那现在的题目就在于,佛陀不在了,就是这小我不在了,只要法在。就仿佛大病院,药在,大夫不在。以是现在我们最大题目就是,修学的次第没有人帮我们安排。比方说权实二法,我们应抢先学权法还是先学实法?如果佛陀在中间,佛陀说你应当如何样、再如何样。
2、经文要义
佛陀讲一个比方说,在一样一个三千大千天下当中,大师都在三千天下,但是每一个处所各有它的“山川谿谷地盘”。“山”比方我们每一小我正报的色法。因为山它凹凸起伏,以是较着易知。每一小我都能够看到山,就像我们轻易看到一小我的色身一样。“川”就是感受,川就是水流。水流因为它这个凹凸差,有些处所比较急,有些比较缓。急就是一种逼迫的痛苦相;有些川走得比较和缓,就是一种欢愉相。就是讲到我们的苦乐的受,川比方感受。“谿”,甚么叫谿呢?就是山跟山之间的河道,它要顺着山势,有各式百般的曲直的不同,就是表示我们的想蕴,我们的各式百般的设法。“谷”就是山的底部,以是幽隐难见,就是表示我们的行蕴。这个“地盘”就是识蕴,就是前面的色受想行四蕴所依止,统统的山川谿谷都是依地盘而住。以是,在同一个三千大千天下当中,东边的山川谿谷地盘构成了东边的五蕴,西边的山川谿谷地盘构成了西边的五蕴。
第二个,同一味的雨水。他们都是因为佛法的修学而生天、而往生、而成佛。以是这个处所就说了然回归到无不同,就是处置实来讲是没有不同。
固然佛法的修学临时来讲看到很多不同,你看,大师都学佛,大师都听《法华经》,但是来生各走各的:有些人因为学《法华经》到天上去了,有些人学《法华经》到净土去了,有些人学《法华经》直接成佛了。固然有这么多的短期的不同,但是究竟来讲都是归于真如赋性,归于中道实相。
实在佛陀的权法跟实法是同时存在,并且不成思议的。
〈药草喻品〉当然首要讲两件事情。这个草,它发展在大地上,对不对?它为甚么发展呢?当然是佛陀的法雨教养。你没有依佛法你如何修学呢?雨水降下来今后,这个草木往上发展,就是事修,它获得它应当有的因果。但是它的根往下生长,它能够趋势真如,这夸漂亮观。以是全部〈药草喻品〉讲到这个草木的善根,讲到两件事:第一个,向上增加;第二个,向下安住。就讲这两件事情。而这两个是同时具足呼应的,同时产生的。讲这个看法。
比方说,人天种性的人,他会取甚么?他会取欢愉的这一块,离苦得乐,他会把统统的佛法安立在寻求欢愉。你为甚么拜忏?寻求欢愉。他为甚么插手佛七?也寻求欢愉。这就是为甚么他此生修了半天,他来生变成只要欢愉。因为他是一棵小草,你降太多的雨都没有效,跟他讲甚么十足没有效,因为他接收的就是他要的这一部分。作为一棵小草,他的目标只是寻求欢愉,以是佛陀讲再多都没有效。
1、解释品目
那么佛陀为甚么要夸大是声闻人不能了解呢?这个处所古德提出了两点来做一个申明:
但这不是佛陀所但愿的体例,以是佛陀又讲出了〈药草喻品〉。〈药草喻品〉,佛陀的意义就是,你回家今后第一件事情不是事情,第一件事是父子相认。你回家今后,能够回归家属再去事情,你会更有自傲,你的事情的胸量格式会不一样。以是佛陀讲〈药草喻品〉的意义就是说,理观跟事修是要同时操纵的。他来补足前面的〈信解品〉跟〈比方品〉的不敷。是这个观点。
这个处所是申明佛陀的智证不成思议、教法不成思议。我们如果明天没有跟佛陀在一起,我们就落空了佛陀的智证,我们就善用佛陀的教法,也是能够的。
这一科是比方说内里的第三个,〈药草喻品〉。〈药草喻品〉等因而在约迹门开权显实。
这个根茎枝叶,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在讲〈药草喻品〉之前,先讲理事无碍的看法,先做一个申明说:“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佛陀对于权法、实法,理观、事修得大安闲。为甚么呢?“如有所说,皆不虚也。”只要这个法你是获得佛陀传承的,比方说你受持五戒,受持十善,大要上的人缘只是成绩人天,那人天的果报当然是虚妄的,因为它生灭。佛陀的虚妄跟不虚妄的意义就是说,这个东西会消逝就是虚妄。你看空中的浮云,明天一看,它变出一个兔子,又变成一个龙。那为甚么叫虚妄呢?因为它变来变去。以是,人天果报,佛陀以为是不实在的。
以是,实在实际上来讲,我们获得佛法今后,我们有向上的增上,也有向下的安住。这个就是佛法殊胜的处所。佛陀的津润是双向的:他权法在津润你,满足你的需求;实法在津润你,让你更靠近家,是同时的。他把回家跟事情连络在一起,这个就是雨水高超的处所。
实法就不一样了,实法夸大的是一种理观的聪明。它不是在修因得果,它能够说是超出因果。它等因而在观照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重点在观照,安住,便能够了。因为心性它没有增减,你不成能说你此生的心性到了来生更大,不成能。你就是成佛了,你的心性跟现在的心性也是一模一样的,它没有增减、没有生灭。以是你不消去窜改它,你只要如何样?你只要观照它、安住它便能够了。
壬1、正明权实不成思议 分三:癸1、法说;癸2、立喻;癸3、合法
以是他就说:“迦叶善说如来实在功德”,你的确把佛陀的权法的功德、实法的功德讲得很清楚。但是,佛陀要弥补的是上面: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只的功德。佛陀的功德甚深奥妙,“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这不是你们阿罗汉钝根声闻所能了解的。
第三层,我们看大地。这个大地可不是山川谿谷这个地盘。这个地盘是泥土,是表层的。它这个大地是更深层的。就是这些三草二木回返来讲都是依止同一个大地。
那么佛陀您白叟家如何这么短长,能够施设这么多的便利,而这么多的便利都能够不竭地、一次一次地指导我们成佛呢?因为佛陀的聪明,亲身所证的聪明,不成思议;因为如来能够观知统统法的究竟皈依处,他能够晓得究竟的中道实相,他也能够晓得你心中的但愿。他既知实法的中道实相,也晓得权法:众生在想甚么,你到底要甚么。以是,他能够把你的需求跟佛陀的目标胜利地连络起来,这就是佛陀短长的处所。
癸1、法说
我们把全部〈药草喻品〉的经文粗心做一个申明。本经在前面的〈便利品〉当中,佛陀是直接用法义来开显权实的干系,叫法说一周。那么从法义上得解的是谁呢?上根舍利弗尊者。以是佛陀顿时为他授记。就是你只要具足理观事修,只如果安住真如而生起的修学,你就有成佛资格了。
文中略有二义:(一)无差而差:一雨一地虽同,而三草二木,发展各别。喻佛教虽同,而五乘众生发心及善根有别。(二)差而无差:三草二木,种虽有别,同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谓佛教虽以五乘教法,普摄统统万行,而万行终归一心,所谓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彰显圆教统摄诸法,一心统摄万行。犹彼统统不同草木种子根茎枝叶,皆为一雨所润,皆以大地为所依故。
第一个,每一小我的学佛,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净土,有些人到涅盘,他们都是同一个真如赋性。这个生天是从那里来?是真如赋性现出来的,他到人天的欢愉也是真如赋性现出来的。这第一个,同一片大地。
这以下把它会归到中道实相。就是说,草木固然各有不同,但是我们要重视两件事情:
你不能怪雨水。作为乌云跟雨水,它没有拣别的,是因为大师各取所需。诵经的时候你也到,拜忏的时候你也到,但是这个处所就是如何样呢?因为佛法进入到我们内心的时候,它产生窜改。因为这个法跟你的根机一打仗的时候,这个法雨出来的时候,有些你能够接收,有些你没体例接收。因为我们的生命经历,这个色、受、想、行、识各式百般。我们有各式百般的感受,更重如果我们有各式百般的思惟,另有我们各式百般的行蕴的执取,就是受、想、行。
也就是说,一样下雨,一样一片乌云,但是众生各取所需。以是这个东西实在跟法也没甚么干系,就是无差而差。当然,佛法的力量一时窜改不了你,但是你只要接管,就是佛陀在实际糊口当中先满足你当下的需求。就是说,小草你只能接收欢愉这一块,中草就接收到空性,一个大树你就能够接收到佛陀的少分的功德,就这模样的不同。
子2、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但是,众生的根机当然不一样,以是〈信解品〉跟〈比方品〉主如果针对钝根声闻说的。你看〈比方品〉跟〈信解品〉,穷子回到家今后,他的父亲并没有顿时要他回归家庭,先让他去扫厕所,扫完厕所再领知众物,再奉告他去统领库房的珍宝,最后再奉告他,父子相认而担当家业。
〈药草喻品〉这个药是如何样的申明呢?“药”,就是治病。这个药吃下去能够调节四大,能够医治我们的病痛,这叫药。“草”,它没有治病的服从,但是它能够接管水的津润而增加。它不像石头或者砂石,你水不管如何津润,它不会增加。草有受润增加的服从。
你看外道,外道也修布施啊。诸位!如果你去按照外道来修布施,布施完了今后固然你也会生天,但是你跟佛弟子生天不一样。佛弟子因为修学佛法而生天。但外道从天上掉下来就甚么都没有了,因为他在修善法之前没有修三皈依。没有三皈依的时候,他得不到佛的摄受、法的摄受、僧的摄受。以是,外道固然也修慈悲奇迹生天,但生完天今后就没有了。
以是全部比方说的前两段,就是〈比方品〉跟〈信解品〉,夸大“会权入实”,先修权法,先从因果上让他有所得,能够让他有自傲,才不会看到他的父亲就可骇疾走,就惊骇逃脱。你有点资粮力,你就比较敢去面对你父亲,比较敢面对佛陀,不然我们老是看到佛陀就怕,那就很难修学了。以是,佛陀为了要让这个穷子能够英勇空中对佛陀,就先让他成绩圣道,然后再让他安住心性、成绩佛道。
讲〈药草喻品〉之前有一个前便利,看庚二的“广述成”,先遍及地做一个申明。这个处统统两段。
看经文。
辛1、长行 分二:壬1、正明权实不成思议;壬2、结叹述成
我们从草木的发展来看,我们看草木的上半段是向上增加,那就是事修,叫做“近果说不同”。我们短时候来看到,你种的是葡萄树,你当然获得葡萄的果;你种的是苹果树,获得苹果的果;你种的是一个草,那你发展变成绩是一个草。以是短期来看,每一小我修学佛法各得所需。但是你如果深切去看,每一小我都在回家。诸位!草木在发展,你可别忘了根也在发展。草木是往上面发展,你看获得,长出很多生果;但是根部也在发展。根部开端如何样?深切你的实际理地,回归真如赋性。
那么如许讲,我们先从三草二木来看。三草二木从上接管佛法的津润,对不对?佛法津润今后各自发展,这是我们看获得的,就是“近果说不同”。这就是为甚么我们皈依同一个佛陀、学习同一个佛法,但是各自受益分歧。这跟佛法没干系,因为你要的就是欢愉,佛陀也没体例,就是各取所需。以是我们这个三草二木,来自上面一样的津润而得发展,各自发展各自的,草发展草的,树发展树的。就是向上生长叫做事修。
以是它的意义就是说,你只要肯修学佛陀所设立的法,这个法是佛陀说的,不管是三皈五戒、四谛十二人缘,你的生命会同时两种发展。第一个发展是你感受获得的。比方说你念佛,大要上说,我念佛往生净土了,那只是你感受获得的。按佛陀的说法,你在求生净土的过程,你的真如赋性也不竭地开显。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诸位!我们回想一下上一堂课,这个穷子回家今后,刚开端做甚么事情?扫厕所。他把厕所扫洁净今后干甚么?掌管统统的珍宝,最后才担当家业。你真的以为他是最后才领知家业的吗?实在不对!他在扫厕所的过程当中,实在他已经渐渐在回家了。回家是同时的,只是他本身不晓得。
比方说唯识学跟《楞严经》。唯识学当然是权法,唯识学遍及地申明全部大乘的因果,万法唯识。唯识学的观点就是如何样?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心是有倒置妄图、有我法二执,但是没干系,佛陀开出无量的六度法门。你修布施,这个布施的法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你就能转识成智,透过布施你就建立一种无贪的善根。他是透过法门来改革内心。这是唯识学,这美满是权法,一个一个对治。《楞严经》刚好相反。《楞严经》就是说不要这么吃力,直接地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它直接从实法,直接回光返照,找到我们的家,以不生灭心来修学。
以是佛陀为了对付各式百般的众生,必须如何样?佛陀说的法就像乌云,就像雨水,以是佛陀必须如何样面对这些众生呢?是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天下。作为一个佛陀,他就像一个泛博的乌云,含有慈悲的法水,不管你是躲在山脚下的小树,或者是你是发展在阳光中的大树,佛陀是全数地都慈悲覆盖。就是不管你畴昔如何样,只要你情愿学佛,我都有体例来摄受你。以是佛陀比方大悲慈云,遍覆三千大千天下。
就是说,当你在事修的时候,实在你的真如善根也在如何样?在本经说的,叫做不思议的熏习,叫做真如内熏。你大要上在拜佛、念佛,你大要上跟阿弥陀佛感到道交,实在真正重点是你的心开端回归真如。比方说念佛,我们回归到佛号。佛号是万德洪名,对不对?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提起佛号,从人缘上,那就是人缘果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然见佛”。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你念佛的时候,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实在你的心开端跟佛陀越来越靠近。众生的心跟佛陀的心,因为你的念佛,你们的心当中产生一种不思议的熏习、不思议的靠近,这点是我们不晓得的。以是佛陀奉告我们,事修中带有理观,理观中带有事修,这是我们要夸大的“理事无碍”的看法。
先申明众生的根机是无差而差。本是同一个心性,因为循环今后有分歧的环境的熏习,产生差别的根机。这个讲众生的根机。佛陀的法药也只能够共同众生的根机,即实而权。佛陀一开端要用权法先满足我们的需求,先开出五乘的教法。
看经文。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实在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只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己3、如来述成 分二:庚1、略述成;庚2、广述成
那如果你是一其中根,好一点。二乘人厌苦欣空,他寻求空性,他要的是涅盘沉寂。以是你跟他讲甚么,他插手甚么法会,十足一样,他的目标就是要趋势涅盘,他要的就是这一块。那么菩萨,他修甚么法,他的目标都是要成绩菩提心,成绩他的六度的功德。
处置修的角度也不美满,从理观的角度也不遍及,以是佛陀必须如何样?要弥补申明,就讲了这个〈药草喻品〉。是这个观点。
我们看下一段。
以是这个处所就有题目了。唯识学是站在妄心的角度来渐渐对治:没干系,我是内心不洁净,我透过法门的修学,“不时勤打扫,莫使惹灰尘”。《楞严经》是直接回归到镜子,“本来无一物,那边惹灰尘”。那么这个处所到底我们应抢先修甚么?这个题目就在这里。有些人说先学相宗,再学《楞严经》。原则上是对的,先修权法再实法。但是,我小我处置这么多年的教诲,发觉这也不必然。因为有些人也真的是,他学了《楞严经》,晓得内心本来清净今后再去修权法,他会更有力量。
就在四大弟子讲完〈信解品〉今后,佛陀开口说话了,奉告迦叶尊者等四大弟子说:“善哉!善哉!”先讲出两句话,就是赞叹,说得好,说得好。第一个善哉赞叹他对实法的领解,就是说,你打工到最后终究回家了,对回家的一个领解;第二个善哉赞叹他对权法的了解。你回家今后,先打工赢利是对的,这都符合佛的情意,佛陀目标就是让你打工赢利,再回归家庭。你的描述都是对的,你的描述跟佛陀的情意符合的。以是善哉!善哉!
庚2、广述成 分二:辛1、长行;辛2、重颂
迦叶!比方三千大千天下,山川谿谷地盘,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多少,名色各别。
但是你依止佛法的时候,“皆悉到于统统智地”。佛陀所打算的东西,你只要照着它操纵,生天只是先满足你的需求,它必然会一步一步地指导你。你因为佛法而生天,比及你享用这个欢愉今后,你渐渐地从欢愉当中很天然会生起出离心;然后,成绩涅盘今后,因为你这个法是佛陀摄受的,你出离心生完今后必然会发菩提心。佛陀的法是一层一层地去指导你的。以是这个处所是佛陀的教法不成思议,不是你们二乘人所能了解的。
子1、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
我们看第二个,经文要义。
以是“三草二木,种虽有别,同是一地所生”,同是中道的实相所津润。佛教虽以五乘教法统摄统统的万法,但那是处置修的角度,一心开出万法。从理观的角度,实在万行是回归一心的,“所谓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只要你接管佛法,佛法迟早会让你成佛的,这类力量是不成顺从的,只是迟跟早。就是说,你只要能够回到家,不管你是做甚么事情,你迟早要担当家业。只要你肯回家,只要你情愿回到佛陀的大师庭。
这表示甚么呢?三乘佛法的教行,它所成绩的出世的善根,包含出离心、菩提心,叫做药。就是你修四谛、十二人缘、六度,会帮忙你产生出离心、菩提心,这模样对我们心中三界的烦恼跟业力,对这类病痛有对治的结果,叫做药。
我们再往下看。那么甚么叫佛陀的智证跟教法呢?佛力跟法力之间的相互干系如何?我们看癸二的“立喻”,先讲出一个比方。
看中间这一层。第二层就是小我的生命经历所积累的小我的习性,我们是带有习性来学佛的。诸位!我们是因为无量劫来积累很多生命经历再来学佛的,我们可不是回到清净心来学佛,就是每一小我学佛本身就不平等。以是我们带妄修真,带有小我的妄图习性来学佛,就是说,我们本身就是构成了三草二木。这是第二层,三草二木,有小草、有中草、有大草,有小树、有大树。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一百二十七面,我们看己三的“如来述成”。
佛陀讲这个法门的意义是,本来权法跟实法是要同时操纵的。就是你从学佛开端,增上的时候你就是要安住,安住的时候你就得增上。就仿佛前面的〈信解品〉,这个穷子回家今后,他就必必要回归家庭才气够事情的。他在事情当中,他又同时回归家庭,回归家庭同时也事情。本来回家跟事情是同时操纵的。
前面讲的这类草木,是讲众生的善根在无量的循环当中已经是构成了,这是一个实际。佛陀必必要面对实际,佛陀必必要尊敬我们的生命经历。佛陀来到大家间,如果说:不可,我只摄受菩萨种性的。那佛陀的慈悲就不遍及了,那其别人只能学外道了。以是佛陀会尊敬每一小我畴昔的生命经历。都没干系,不管你畴昔是一棵小草,不管你畴昔是一棵大树,佛教“我家泛博,各种皆有”,我都能够包涵你出去。
庚1、略述成
癸2、立喻 分二:子1、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子2、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第二个,从理观的角度,一心真如是遍满的。就是说,当穷子回家今后,重视!他固然不承认这个是我的家,他本身止宿草庵,在内里盖一个茅蓬,但是记着,家永久都在,并不因为说我否定了家庭,家庭就消逝了。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一天到晚打妄图,真如还是在。以是,他没有把这个家恒常存在的看法夸大出来,仿佛说这个家到厥后才呈现:你一开端是没有家的,在内里打工,打工到最后,扫完厕所,领知家业今后家才呈现。是这模样吗?当然不对。家永久都在,不管你承不承认。以是,对于一心真如的思惟,这类恒常存在的看法,也并没有夸大申明。
最上一层的就是乌云跟雨水。乌云是谁呢?佛陀。佛陀大云普覆,佛陀的划一心,大悲划一,遍及地覆盖三千大千天下。第二个,雨水。佛陀的法雨也是一时等澍,佛陀的雨水也是遍满地照顾。最上一层是一种佛法的津润。
就是,佛陀晓得你很喜好扫厕所,那没干系,你到我家来扫厕所。你到我家来扫厕所跟你到内里扫厕所是不一样的,你到内里扫厕所你就甚么都没了,你回到我家来扫厕所,我迟早必然会让你担当家业的,只要你这个家住得下去。以是佛陀能够把众生的需求——权法,跟佛陀的目标,做一个精确的连接,然后示诸众生统统不同聪明。以是我们看佛陀的佛法的安排,是有短期的结果跟耐久的结果。短期的结果,它先满足你的需求;耐久的结果,当然就是究竟成佛。
如来观知统统诸法之所归趣,亦知统统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了然,示诸众生统统聪明。
但是这个处统统夸大一个看法:“如有所说,皆不虚也。”甚么意义呢?这以下申明。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天下,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发展华果敷实。
我们看附表第十三的〈药草喻品〉释义。
先做一个简朴的述成。看经文。
我们看经文。
到了譬说一周,中根四人信解,就是声闻四人,“并自述穷子之喻,故佛今说〈药草喻品〉”。穷子之喻就是申明本身的了解,从他本身的回家事情的事修,到最后担当家业的理观。以是只要你理观事修都具足了,佛陀也是述成印可。
当然,如果你放弃了佛法,你从今今后不再拜佛,不再学习教典,那你是离家出走,那这个例外。就是我不管你畴昔,佛陀的包管就是说,只要你肯尽力,我不管你畴昔甚么善根,你只要不放弃,在佛法不竭地修学,你迟早会担当家业的,迟跟早罢了。以是“彰显圆教统摄万法,一心统摄万行”,犹彼统统不同草木种子根茎枝叶的各自生长,“皆为一雨所润,皆以大地为所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