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玄幻奇幻 >妙法莲华经1 > 第81章 第81集《妙法莲华经》

第81章 第81集《妙法莲华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3、五百阿罗汉弟子,受佛同记后,共同陈述“系珠喻”,以发明心性本具,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之一佛乘妙理。故即以此五百弟子立为品名。

我们看讲义第四十一面,附表二十四<五百弟子受记品>。有两段,先把这个品目跟要义作一个申明。

“五百弟子”即佛陀声闻弟子中之五百阿罗汉。“受记”者,谓五百弟子,领解“开三显一”之妙理,故得蒙佛授记;以其佛名,国名皆同,是为“同记”,不是“别记”,故以此标为品名。

他站起来跟佛陀顶礼今后,站在佛陀中间,他固然没发言,但是贰心中有作意,有念想。他作了三个念想:

以是,声闻人在明白事理今后,从一种三乘的摆脱道悟入到般若道,进入到便利道的时候,他开端要从清净心转成菩提愿。这个时候需求佛陀给他指导一个方向出来。这个就是为甚么三周说法都必必要有一个授记,是这个事理,的确有需求。

第二个,“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前面的法说佛陀为舍利弗尊者授记,比方说佛陀为四大弟子授记,以是他等因而前面已经看到本来声闻人也是有资格成佛的,这是第二个。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畴昔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了然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迷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便利,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只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养众生。

迹门的三周说法,每一周都有四个阶段:第一个,佛陀说法。不管是法说、比方说、人缘说,佛陀要先说法。说完法今后,弟子领解。普通弟子领解今后,他会出来讲他本身的心得,会有一段的阐述,也能够会讲一个比方等等。弟子领解今后,佛陀述成,佛陀印证说,对,你领解的跟我说的事理是没有差,没有不对的。最后一个,必然要授记,才做一个总结。这全部三周说法才气够真正地叫做甚么?事所必定。佛陀说了半天,就是要你落实菩萨道。落实菩萨道,那就必必要会归到这个便利道的授记,这个是事所必定,不但是实际的认知罢了。

以是鉴定摆脱与否,不是说你有多大的布施,你有多清净的持戒,这个都是助道法,是看你对身心天下的掌控放弃了多少,就是放弃主宰。以是你看火宅喻讲得很清楚,全部三界火宅的门未几,只要一道门。就是你要出去,不管你是羊车、鹿车、牛车,是同一道门出去的,就是我空的聪明。

丑1、约释迦世因行起家

辛1、授满慈子记 分二:壬1、经家叙其默念领解;壬2、如来与之述成授记

(一)前品结会古今,开三显一,令下根声闻,自识宿因,领解佛乘之妙理,建议大乘之愿心,佛今故为授记。显如来三业不成思议,凡有施为,功不唐捐,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第二个,建立大乘的信心。这个处所当然主如果讲人缘说了。他从畴昔生的宿世学过《法华经》,成绩金刚种子,永不失坏,他只是一时的退转,以是他建立了大乘的信心,等因而建立了清净心、菩提愿。从一种空性的涅盘,重新唤起他畴昔的善根力,清净心、菩提愿,以是他“心净主动”。他这欢乐是这么一个环境。

第一个,顺服佛意。佛陀很清楚地奉告你,三乘法是佛陀的便利,这不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众生到处着,引之令得出”。我们凡夫无始劫来但愿获得一点东西,这是底子无明,这一点是很难去碰触。一开端你要他无所得,他就落空了修学动力了,他能够学外道去了。以是对于无所得这个底子烦恼,佛陀是不碰的。佛陀说,好,你想获得东西,佛法也有东西让你获得,比方说涅盘沉寂,比方说功德寂静。佛陀会有一种清净的法让你来固执。

甚么叫般若道呢?就是你从凡夫到大乘的见道位,就是我们别教所说的大乘的初地,叫般若道。般若道的修学特性,就是以聪明指导慈悲。固然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依止大乘两种善根——清净心跟菩提愿,但是在证得初地之前,我们的菩提愿是有所收摄的,侧重在内心的作意,少有实际的行动,它是以聪明的力量来主导全部修学的。

第一个,成绩大乘的聪明。声闻人从小乘的空性而对接到全部大乘的一心真如,当然贰内心会欢乐。这就仿佛说,一小我活在一个水泡,小水泡,活在一个小小的我空的真谛当中,俄然间回归大海,看到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一念心性;就是从一个镜子的小灰尘回归到镜子,从所回归到能,那当然气度开阔,非常欢乐。这第一个,他的聪明,清净心成绩。

这段就把他的本门讲得更加直白、更加清楚了。这处所先讲总标,再讲别明,再有结示。三段。

五百弟子在共同受佛记今后,就陈述了“系珠喻”。系珠喻就表白,固然众生的心性本具,但是从它的感化上是分歧的。就是说,你不要觉得你获得《法华经》,你听完听懂《法华经》就大事已办。你听完《法华经》,你衣服内里就有一颗珠子了,但这个珠子你要常常拿出来用才有效。你老是不消它,那一念迷就存亡循环了,就是众生了。你要能够善用这颗珠子,一念悟就是佛陀的功德。就是你要跟真如赋性常常互动,常常观照。这个就是说,服从感化是很首要的,不是只是明白《法华经》的事理就行了,他将来的止观的实际是很首要的。这个就是申明五百弟子讲出的他本身的领解,“系珠喻”。

子1、述本迹 分二:丑1、约释迦世因行起家;丑2、约畴昔世显其本行

述成当中先看长行,长行当中又分两段。第一段是述本迹,先申明以富楼那尊者为代表的很多声闻弟子的本门。这个本门就是他长远前已经成绩的实在功德,他的法身功德,他没有闪现出来的内心的实在功德;迹门就是他此生所示现的人缘的相状,他此生的修学相状。就是把本门跟迹门同时开显。

以是《金刚经》讲得很清楚:“统统贤圣,皆以有为法而有不同。”就是说你不管是用甚么体例,重点是有为的真谛,就是你对真谛的体味有多深,这是一个判教的目标。因为你布施、持戒、忍辱,这个都是助道法门,这都是生灭的人缘法。它会让你果报殊胜,但是跟摆脱没有直接的干系,它只要助道、直接的干系。

以是,佛陀刚开端不碰众生的法执这一块,因为法执不会招感分段存亡。法执叫做不染污无知。这类愚痴不会产生烦恼,但是它会停滞无上菩提。但是在初阶段,它不构成停滞,以是佛陀在刚开端答应你有法执。但是佛陀对我执是对治得非常严格,他先用法执来对治我执,这是公道的。到了摆脱道今后,欸,不管你是羊车、鹿车、牛车,你总之是分开了三界火宅,你躺在内里的草皮上,接下来就是明白牛车的题目了,你从速坐上明白牛车。

第二个,“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迷惑”。这个四无碍智,只要法身菩萨有,阿罗汉是不成能有四无碍智。阿罗汉顶多有三明六通八摆脱,他有禅定,作各种的窜改,在禅定当中不生贪爱,他有各种摆脱,但是阿罗汉绝对不成能有四无碍智。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各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谈吐之辩。

他是如何个说法的环境,这以下有三段来各别申明:

当然,我们如果按照《法华经·比方品》内里的三界火宅喻来看,实在我们能够在般若道的中间过程再安立一个摆脱道,就更美满。也就是说,全部成佛之道,《法华经》的思惟是摆脱道、般若道跟便利道。

第三个,“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谈吐之辩”。他能够善巧便利深切法义,并且善巧地表达。

而作是念:世尊甚独特,所为罕见;随顺人间多少种性,以便利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到处贪着。我即是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第三个,“复闻宿世人缘之事”。这个就是人缘说了,就是结会古今了。佛陀明白地申明,弟子们在大通智胜佛时是跟佛陀结下《法华经》的人缘的,这是第三个。

第三个是他的重点,总结了。他第三个念想是很关头了:“我即是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富楼那尊者赞叹佛陀的实智,赞叹佛陀的权智,他的总结是,但愿佛陀能够开显我心中的深心的聪明跟我的菩提本愿。

畴前面《法华经》的意义,它夸大两个重点:

我们一个凡夫众生,一开端要措置的就是摆脱的题目。因为不管你是修自利、修利他,你必然要分开三界火宅,没有例外。如果你离不开仗宅,你甚么事都做不成。你不要说行菩萨道,你本身都难保。以是你看佛陀在面对存亡凡夫的时候,他只要一个要求,就是你从速分开三界。不管你是喜好羊车、鹿车、牛车也好,便利有多门,但是目标是分歧的,就是“三乘共坐摆脱床”。

第四个,“复闻诸佛有大安闲神通之力”。在人缘说当中,也表示出佛陀有泛博的知见力。佛陀能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些泛博无边的时空,不分开佛陀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晓得这个心性的巨大。

庚1、授千二百人记 分二:辛1、授满慈子记;辛2、正授千二百人记

第一个阶段,“从佛闻是聪明便利,随宜说法”。就前面的法说跟比方说这两说当中,夸大佛陀的聪明。这个聪明是指佛陀的实智,佛陀的一心真如的中道的聪明。第二个是便利,就佛陀为了摄受三界的忧?众生(他有他的一种存亡的火急性),以是开出了三乘的法门,这是便利。以是佛陀有他自受用的聪明,也有面对存亡忧?众生的一个便利的聪明。从法说、比方说内里,他获得的如许的一个熟谙。这第一个。

智者大师把全部成佛之道简朴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便利道。

第二个,“随顺人间多少种性,以便利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到处贪着”。这是佛陀的权智。佛陀能够说是“众生到处着,引之令得出”。你贪求五欲,佛陀用涅盘沉寂指导你;二乘人对涅盘沉寂固执,佛陀用一心真如指导你。佛陀指导众生那是一步一步的,这是讲到佛陀的便利聪明。

起首约着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养的人缘,来发明他的迹门。

古德说,这有两个来由:第一个来由,佛陀固然有一千两百个弟子,但是只要这五百个弟子是皆悉在坐,他们五百个共同在法华会上,听《法华经》的三周说法。也就是说,其他的有些弟子是不在的,但是五百弟子是全数都在。并且这五百弟子是佛陀常随众当中的常随众,就是对全部弘化人缘有必然影响力的,所谓的众所知识,称呼普闻,并且皆悉在坐。这第一个。第二个,自陈领解。五百弟子在听完三周说法今后,讲出一个“系珠喻”来表达本身的领解,那其他弟子没讲。以是从皆悉在坐、自陈领解这两个角度,就把五百弟子来安立这一品的品题。

我们先看授千二百人记。它是先授五百弟子,最后再授千二百,就五百弟子以外的那七百小我,叫授千二百人记。这处所分两段。

实在不然。就是在大通智胜佛时很多人开悟今后,实在很多人已经成绩法身菩萨了。那么他现在为甚么现声闻相呢?那是他们示现,所谓的“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也就是说,富楼那尊者要说的就是,我们声闻弟子当中,实在有很多很多的人是法身菩萨,他现出声闻相来护持佛陀说法的,不是统统人都退转。当然有些人退转,但是有一大部分人是没有退转的,他们早就成绩了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于八地。那么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弟子们为了戴德释迦牟尼佛的教养,就现出声闻相,来帮忙佛陀弘化。以是这个时候,他但愿佛陀能够为这些诸大弟子开显他们的深心跟本愿。是这么一个环境,即是请法。佛陀,您本身弟子中有哪些人的本地风景是法身菩萨,但愿您白叟家为他们开迹显本。是这么一个请法的环境,并且他是在沉默的环境来请法。

第一个,“于诸佛所说空法,了然通达”。第一个,他对空性的法特别的通达。

壬2、如来与之述成授记 分二:癸1、长行;癸2、重颂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聪明便利,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人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安闲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主动。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在前面的<化城喻品>,佛陀等因而结会古今,这一点对声闻人的信心很首要。畴昔声闻弟子在大通智胜佛时,曾经听过《法华经》,也曾经回归过一心真如,佛陀把他如许的一种大乘的成佛初心讲出来;到他现在因为退转,变成二乘的功德;到最后佛陀明天又重新讲《法华经》。就是他经历过三个阶段,从古至今有三个阶段,《法华经》、二乘法、再到《法华经》。这三个阶段讲清楚今后,下根人就明白,他畴昔的大乘善根并没有退失,只是服从上临时地退转。以是就领解一佛乘的妙理,建议了大乘的菩提愿心,以是佛陀才气够授记的。

第一个,“世尊甚独特,所为罕见”。这个是佛陀的实在聪明。佛陀一心真如开出无量法门,一心开显万法,这是他实在的聪明。

声闻人的弘法如何能够会精勤护持呢?我们看《阿含经》,作为一个阿罗汉,阿罗汉说法是随缘尽分的,他不会主动的。他去讨饭,你有人缘跟他可巧见面了,你跟他请法,他会奉告你。但是阿罗汉绝对不会“为诸众生不请友”,没有这回事情。就是他主动地,看到你忧?就俄然间示现各种相状来教诲你,阿罗汉不会做这类事情的。他没有所谓的精勤这两个字,他只会精勤地修他的四念处,他对利他的事是随缘的。以是这一点也看得出来,他不是普通的声闻。这第一个。

壬1、经家叙其默念领解 分二:癸1、得解欢乐;癸2、默念领解

这四无碍智就是:第一个,法无碍。他能够通达统统的教法名相,别离不差。第二个,义无碍。对文中的义理也是通达无碍,不但是名相通达,并且是义理无碍。第三个,辞无碍。他能够通达各种的笔墨,并且善巧表达。第四个是最难的,乐说无碍。他说法过程当中,能够有大悲愿力,好乐说法,不生疲厌。有这四无碍智,他就能够没有不对地清净说法,使令众生断除迷惑。

第三个,阿罗汉底子不成能有太多的辩才。阿罗汉发言就单刀直入,他懂多少就说多少,他不会去观机逗教的。

他有几种说法的特性呢?

我们看第二段,经文要义。经文要义当中,先看本品的要义。

《法华经》的迹门正宗有三周说法。佛陀在三周说法今后都会授记,来把它做一个总结。那么为甚么佛陀说法今后要授记呢?我们做一个扼要的申明。

癸1、得解欢乐

我们先看过程。过程正如蕅益大师说的,声闻弟子,就算他是下根人,他也不是人缘说才成绩的。他是经历了法说、比方说,到最先人缘说,这三周说法是环环相扣,缺一不成的。这是他的过程。

佛陀有不成思议的见闻觉知,当然晓得富楼那尊者的情意。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就是如来与之述成跟授记。这个述成,述成绩是承诺他了。佛陀先承诺他,为诸大弟子开迹显本,然后再为诸大弟子授记。以是这两件事,先述成再授记。

癸1、长行 分二:子1、述本迹;子2、与授记

这是己二,授下根记。这科内里实在有两品,就是庚一的“授千二百人记”,第二个就是“授学无学人记”。就是下根的授记有两品。

第二个,阿罗汉也不成能“具足解释佛之正法”。阿罗汉解释佛法是片段的。

最后总结。“彼佛世人”,在这么多的畴昔九十亿佛所,大师从人间的目光,都觉得他只是声闻人,实在富楼那是以此声闻相的便利,来饶益无量百千众生,来度化阿僧只众生,使令他们发菩提心。

丑2、约畴昔世显其本行

2、迹门正宗分三周说法,每周均有四事:说法、领解、述成、授记。今第三周人缘说已竟,下根声闻,领解于心,故得蒙佛授记,事所必定。

1、解释品目

这一段,最后一段最首要。他的目标是甚么呢?他为甚么要示现各种的声闻相说法呢?“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养众生。”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养众生,当然这个菩萨已经在行便利道了。在初地之前,他是没有资格叫做净佛国土。三乘人寻求的都是空性,能够成熟众生、寂静净土,这个必然是初地今后的从空出假了。

那么,五百弟子到底是做了甚么事呢?接管佛陀的授记,来记别他将来成佛的边幅。就是五百弟子在领解“开三显一”的妙理今后,就蒙佛授记。简朴地说,从般若道,开端要从空出假,走入便利道,开端要打算将来的应身佛了。因为他们的正报的佛名跟依报的国土都完整不异,所以是共同授记,不是说佛陀给五百个弟子一个一个授记。因为这五百弟子佛名、国名都完整一样,以是就共同授记。

这段经文等因而讲到声闻弟子的一个了解的过程,跟他最后的一个成果。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先看总标。

蕅益大师对五百弟子授记这一点,他有一个说法。他说,这五百弟子当然是下根人,因为上根人在法说开悟,中根人在比方说,下根人在人缘说。但是蕅益大师说,你不能了解成仿佛下根人前面两周说法都没有受益,也不是如许。他这个开悟是垂垂开悟的。

那么下根人的最后的成果是甚么?他有两个成果:

第三个,“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一小我入了便利道今后,当然他有法身的力量、法身的功德这类真如三昧力,他随其寿命的是非,常修梵行。就是这个富楼那尊者,他喜好现出声闻相,修习清净的梵行,这是他的特性。他除了说法以外,他常修梵行。

以是我们从这三种功德实在模糊约约也晓得,这个已经在开迹显本了。固然是在讲释迦牟尼佛活着的三种功德,但从他的大悲愿力,从他的一个聪明的通达,从他的便利善巧,实在某种程度在开迹显本。当然讲得不敷清楚。我们看丑二,佛陀讲得更清楚。

以是,实在初发心的佛弟子团体上不同不大,你只要在存亡凡夫的阶位,你要做的事情,能够你的动手处罚歧:你出离心强,你修四谛十二人缘;你宿世的大悲心重,你修六度。这叫做便利有多门。但是,凡夫的目标只要一个,就是我空的聪明。不管你用甚么体例。

以是第一个,你顺服佛意。

己2、授下根记 分二:庚1、授千二百人记;庚2、授学无学人记

到了便利道就相反了,便利道的特性就是以慈悲来指导聪明。因为你已经到了初地,以是你开端如何样?从空出假,你就是把你因地的欲望开端付诸行动。以是智者大师对般若道夸大聪明;对便利道,就是夸大菩提愿。

富楼那尊者颠末这四个过程今后,他的内心是甚么环境呢?“得未曾有,心净主动。”一种未曾有的清净跟欢乐。这个时候从坐位站起来,在佛前顶礼佛足,就沉默地站在一边。然后呢,目光就瞻仰佛陀,并且很专注,不肯舍离。

佛陀把事理讲完今后,佛陀晓得是时候该把这些弟子的本门翻开了。那么在翻开本门之前,先讲他此生的表示。就是说,佛告诸比丘,“汝等见”,这个见不是目睹,就是你是不是有聪明。你能够“见”到这个富楼那尊者吗?我平常常常奖饰他在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这是个总说。

这个处所蕅益大师说,富楼那尊者但愿佛陀为他跟其他的声闻弟子开迹显本,讲出他的本地风景。我们作一个申明。如果我们明天只看上一品的<化城喻品>,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觉,仿佛统统的声闻弟子都是在法华会上,跟佛陀在大通智胜佛法华会上,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今后,颠末无量无边不成思议阿僧只劫,到现在都退转了;都退转今后,佛陀用二乘法去救拔我们,然后才成绩阿罗汉果了。以是,如果只要人缘说这一段来看,我们会说这些声闻弟子都是实在的声闻弟子。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端是成绩法身佛,就是从凡夫到摆脱道到般若道,你的法身佛呈现了,接下来如何办呢?成绩属于你本身的应身佛。你开端要为你将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相成道,你要为你将来所度化的众生家属,开端缔造属于你本身的国土了,这叫做成熟众生、寂静净土,开端做这件事情了。就是你从般若道进入便利道。

那当然,你生到佛家,接下来要做甚么事呢?担当家业了,你就做佛陀的事情了。因为你从摆脱道到般若道,这个时候你开端如何样呢?从空出假了。你的修行已经不是在离相清净了,你开端要如何样?实际你小时候的胡想。你畴昔在存亡凡夫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在佛前所发的愿,现在是时候该实际了。每一小我发的愿分歧,总而言之,必然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有你靠近的佛,他有他度化的众生,没干系,各自阐扬。

比方说,他在法说的时候听到佛陀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欸,他们已经开悟一点了。第二个,到了比方说的时候,讲到三界火宅,佛陀一开端要使令弟子快速分开三界,安立了三车,出去今后,必须换车了。因为三乘的车跟界外的车是分歧的车,三乘的车是趋势我空,是奔着火宅的门而去。分开三界今后,你进入般若道,你要奔向一心真如了,以是车子不一样了。以是在比方说的时候,他也开悟一点。到人缘说的时候,讲到宿世的人缘,他就完整开悟了。以是他这个开悟是渐次的,渐次的开悟。就是说,三周说法对全部声闻弟子来讲是缺一不成的,这个到前面经文的时候会详细申明。就是颠末三周说法,使令下根人完整开悟才授记的。

这个时候,菩萨当然题目不大,因为菩萨本来就是很喜好去度化众生,他在人缘上操纵也特别熟谙。但是声闻人的题目会比较严峻,因为声闻人耐久地把人缘法看得一文不值。他用无常无我的聪明去看人缘所生法,那这统统法都是存亡业。以是,他长时候把他本身的内心收到涅盘沉寂,你俄然间要他重新面对人缘,对声闻人来讲,他真的不知所措。固然他没有烦恼,贰内心一片清净,但是他进入便利道的时候、会权入实的时候,面对一个新的范畴,他要想体例从空性再出来,面对人缘所生法,这个时候真的需求佛陀的指导。佛陀应当给他指导一个方向,那么多人缘所生法,我应当成绩一个甚么样的佛陀?我应当去摄受哪一方面的众生?那只要佛陀能够晓得。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一百七十七面,我们看己二的“授下根记”。

这个就是《法华经》的<五百弟子受记品>的品目跟要义。

2、经文要义

第二个,“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富楼那尊者能够全方位地体味佛法的正法,并且能够如何样?“饶益同梵行者”,使其他的同参道友受益。这是第二个。

先看辛一的“授满慈子记”。这个满慈子是富楼那尊者,佛陀十大弟子当中说法第一的满慈子。这处所又分两段。

那么,你三乘成绩我空今后,恭喜你,从三界火宅出来了。接下来,就不是三乘法的题目了,是《法华经》的题目了,这个时候你必须学《法华经》了。因为,你要从权法的摆脱的我空聪明,要进入般若道的一心真如,就要明白如何样能够会权入实,如何把我空聪明对接到真如赋性。

本品要义,大分为三:

<五百弟子受记品>这个品目是如何来的?先解释五百弟子。这个五百弟子就是佛陀的常随众,一千两百个弟子当中的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罗汉。我们看这一段经文,究竟上全部授记的范围不止五百弟子,而是涵盖全部千二百弟子,为甚么只用五百弟子来作品目呢?

佛陀讲完人缘说今后,第一个表态的就是富楼那尊者。富楼那尊者讲出他本身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他经历了四个阶段:

癸2、默念领解

“亦常叹其各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第一个,他弘法的时候,他背后有大悲的愿力,主动主动。大悲愿力,这是第一个。

这当中显如来的三业不成思议。佛陀在度化众生,那叫一个长远的布局。无量劫来,佛陀会晓得你畴昔修过甚么事,应当用甚么善根来度化你。佛陀的身口意三业是不成思议的。凡有施为,功不唐捐,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佛陀用泛博无边的知见力,他能够晓得你畴昔无量劫的善根,他能够晓得你将来应当要如何样得度。这个是有这么一点佛陀三业不成思议的意义。

从这三种功德来看,没有一个是声闻人说法的功德。以是这个处所固然是表达此生的迹门,但是某种程度上也表示这小我不是普通的声闻人。

以是这一段就讲得更清楚了,这个富楼那尊者实在是早就已经成绩法身了。成佛之道的便利,当然每一小我便利不一样,有些人喜好清算地盘,像持地菩萨,他看哪一个处统统坑洞,他就从速把它补起来。富楼那尊者喜好说法,喜好现声闻相,这是他的特性。他不管做甚么,他的目标就是“净佛国土,常作佛事,教养众生”。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你不要觉得富楼那尊者只要在这一世护持我法,实在他在“畴昔九十亿诸佛所”,也是护持诸佛的正法,并且都是在彼佛当中的说法第一。这小我是特别。便利道,各有各的特长,富楼那尊者是说法第一。

第二个,回光返照。佛陀讲三乘法,是因为你不平稳。实在你回光返照来讲,你的内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也就是说,实在你本来就安稳,你干吗去找一个安稳的东西来对治不平稳呢?遵循佛陀的一心真如的意义,本来就没有存亡。本来没存亡,存亡由心现。就是说,因为我们攀登心很重,以是佛陀用一个法门让你抓住,然后渐渐地把存亡了了。把存亡了了的时候,你就应当把阿谁真如赋性现出来了,你不是固执阿谁我空的相状在那边。以是,从《法华经》的思惟,就是回光返照,放弃所攀登的我空的相状,因为他的我空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了。佛陀会教我们修我空,只是让你了存亡用的,你的内心本来就没有存亡。

在前面的两科,法说、比方说,弟子们领解今后,都要口述本身的领解,不管是用法说,不管是讲比方,都是要口说。但是在人缘说今后,富楼那尊者作为一个下根弟子的代表,他是沉默,他没发言,这个处统统深意。我们看经文就晓得。

以是你存亡了了今后,你要做的就是开显自性的功德了。从《法华经》的思惟,就是你再把你之前尽力所获得的,涅盘沉寂也好,菩萨的功德寂静也好,十足放掉。你就开端如何样?从有所得的打工回到家了,这个时候你进入般若道,你跟三世诸佛同一家人了,叫生于佛家,你开端入住到佛的家庭。

诸位!谁能够有清净心、菩提愿?那当然是大乘菩萨。那大师就迷惑了,富楼那尊者不是一个下根的声闻人吗?你不是方才开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吗?你如何会有深心跟本愿呢?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