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第87集《妙法莲华经》
就是,你从人缘观,第一个题目是你的心不安宁。当然你能够发觉你心不安宁,那你也是有修行了。普通凡夫是不晓得本身心不安宁的,就是烦恼很难调伏嘛。烦恼是如许,你要不管它,它也不会管你,那大师就战役共处,就是心随妄转。但是你要去对治它的时候,它必然会顺从你,偶然候烦恼就更加的粗猛。以是,从人缘观的角度,你会发觉烦恼的活动特别地炽盛,这第一个。
这五种法师,实际上是通于佛活着跟佛灭后,你都能够做五种法师。但是经文内里所赞叹的五种法师,侧重在佛灭度今后。为甚么呢?古德说,因为佛灭度今后,受持弘通妙法更难。末法期间,五浊恶世,你要能够修学一佛乘思惟,更难。以是本品多分以佛灭度后受持弘通的人名为法师。
前面的经文,从<便利品>一向到<授学无学人记品>,统共有八品,是迹门的正宗分。这以下从<法师品>到<安乐行品>有五品,是属于迹门的畅通分。
这个就是佛陀讲出的受持《法华经》的两大目标。不管你透过受持、读、诵、誊写还是演说,总之你对《法华经》的修学,要达到两个重点:第一个,闻持,根基的信解;第二个,深切的观照,随喜。
我们回到讲义,看丙三的“畅通”段,就是迹门畅通。这处统统五品,就是丁一的<法师品>,丁二的<见宝塔品>,丁三的<提婆达多品>,丁四的<劝持品>,丁五的<安乐行品>。
就是说,当我们落入水泡的思虑的时候,那你就是一个水泡了,你每天的纠结就是,欸,我明天烦恼淡薄一点,明天业障少一点。欸,过了几天,懒惰了,烦恼又开端活动,业障还是还是存在。以是你就永久在烦恼跟业力内里牵涉不清了。这就是因为你因地发心不正。你不能站在烦恼跟业力的角度来当作你起修的本因。
以是《法华经》的修学有两种环境:第一个,从自受用。自受用当然就是你在家内里佛堂依法为师,你透过受持,来读、诵、誊写。第二种,就是你走出去的时候,跟你的同参道友,把你上课所听到的看法,善巧便利跟对方分享,乃至一个偈颂都能够。就是以法师人,你做一个利他的事情。那么你做这两件事情的此中一件,都是<法师品>明天所摄受的工具。
丙3、畅通段 分5、丁1、法师品;丁2、见宝塔品;丁3、提婆达多品;丁4、劝持品;丁5、安乐行品
辛1、别明 分二:壬1、明现世;壬2、明来世
己1、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 分二:庚1、佛世弟子;庚2、灭后弟子
然后你这一念心,你能够体味统统心、统统法都是佛法,就是在心性内里去思惟人缘法。甚么叫统统心、统统法?比方说,你用布施的心来修布施的法,以是你内心当中会呈现繁华的果报;你用持戒的心修持戒的法,然后你本身的心会呈现高贵的果报;你用忍辱的心修忍辱的法,你本身的心就闪现出寂静的果报。以是你本身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布施,是心闪现繁华的果报。
迹门的正宗分首要的就是三周说法,使令我们会权入实,把三乘的权法会归到一佛乘的实法。会权入实,它的重点并不是要你窜改你修学的法门,这点要重视。之前你喜好持戒,你还是还是持戒;你喜好拜忏,你还是拜忏。权法的法门是不窜改的,那么窜改甚么呢?窜改的是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修行的看法。我们必须从一种三乘的知见,而晋升到佛陀的知见,就是一种看法的窜改。
这以下修福德。
这个处所意义就是说,法师它在这个处所的定义,不是单指削发众,不是这个意义。你听完《法华经》,你每一天诵一品,你就是五种法师了,以下的功德你都有分了。前面佛陀赞叹五种法师的功德,你都是有分的,这说的就是你了。就是说你先畴前面的迹门正宗分当中,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你晓得如何样把你的真如观跟人缘观作一个互动。互动就是你要站在一心,一心三观,把人缘旁观成你的假观,就是它是你心性受熏今后产生的真相。你从这个处所开端读、诵、誊写、讲解,那你就是五种法师了。
第三个,坐法空座。站在无所得的心,以无我无我所的清净心来安住,坐法空座。
这一段是先把这一品的由来作一个解释。说“上来八品”,从<便利品>到<授学无学人记品>,这“三周说法,是迹门正宗”,主如果建立一种信解的看法。那么,自本品的<法师品>到<安乐行品>统共五品,所谓的法、宝、达、持、安五品,就是“迹门畅通”。
庚1、佛世弟子
丁1、法师品 分二:戊1、叹美能持法人;戊2、叹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经方轨
己2、明授道之师功深福重 分二:庚1、长行;庚2、重颂
我们举布施作例子。你想想看,你对佛陀布施跟对普通人布施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佛陀是无上福田嘛。以是这如何回事呢?答案只要一句话,叫做“一如无二如”,因为你明天是站在真如的不生灭心来起修的。当然,你要讲人缘所生法,那一百小我修布施,每一小我都不一样。这类心外求法修来的东西,那每一小我都不一样,不成能说你修的布施跟他修的布施功德完整一样,不成能的。
这个处所我们先分红三大段,就是总说、别明跟结示。
这五种法师,依古德,能够摄为三业的修学。因为我们畴昔造业是如何造业?当然是身口意三业造业。那现在要如何样?要把它窜改。以是我们必必要透过这个身口意的修学,来反转畴昔的身口意的不对。
这个就是佛陀先讲“禀道”,受持《法华经》的这两个目标是要先达到的。
那么为甚么叫法师呢?因为你受持的是《法华经》的法,它能够轨范我们,指导我们会权入实。那么为甚么叫师呢?因为他能够教诲、指导我们。固然法本身是能够指导我们趋势于一佛乘,但是“体不自弘”,它没体例本身弘传,它是一个笔墨,以是弘通必须有人来做这件事情,以是“五种通经皆得为师”。
先看第一段的总说,“标示修学体例”。
接下来的五品,佛陀就要我们落实到身口意了,如何样称性起修,如何样从一佛乘的思虑来展开你的菩萨道。前面只是一个实际的阐述,这以下处置修来渐渐培养这类看法,处置修。这以下佛陀从畅通分的五品来解释。
赞美人当中分红两段。
“尔时”,就是佛陀讲完三周说法今后,就做了一个很首要的事情,就“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佛陀以下的开示,主如果要奉告这八万个法身菩萨,因为这八万个法身菩萨是将来在末法期间弘传《法华经》的法身菩萨。佛陀要鼓励他们将来在末法期间来弘传《法华经》。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以后,如有人闻《妙法莲华经》,也是闻持,乃至于一偈、一句,而产生一念的随喜,我也是给他授无上成佛之记。
2、经文要义
人缘观的好处,先讲好处。它的好处在于,它会从十界的不同相称中让我们产生一种明白的弃取。很明白,甚么东西是我要寻求的,甚么东西是我要舍离的。从因果的弃取,使令我们如何样?不竭地增上。你不弃取你哪有增上呢?这个是人缘观的好处,透过弃取而增上。
这就是为甚么说你对真如的修学,是没有管甚么佛世、灭后的了。真如赋性它底子不怕甚么五浊恶世,因为它是回光返照,它是回到你生命的原始点。那你要从人缘所生法的角度,那这个环境就很首要了;没有必然的环境,有些法是修不起来的。但是你的真如赋性,它是超出时空的,以是佛灭跟佛世的功德完整一样,都是蒙佛授记,完整一样。这一点要晓得。
根基上,三乘的修学,它的知见就是人缘观。三乘的人缘观是很泛博的,包含了十法界的染净因果。我们因为杀盗淫妄的人缘而出错到三恶道,因为五戒十善的人缘而生到人天,因为四谛十二人缘而成绩涅盘沉寂,也因为六度的人缘而成绩菩萨的功德,就是全部十法界的染净因果。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我们看附表第二十六,<法师品>,这是畅通分的第一品。这个处统统两段。
这一品讲到<法师品>,它的法师指的是五种修行的法门,都能够称为法师。
这两种,一个是修慧,一个是修福。一个是透过读诵增加你观照的聪明,第二个是透过十种扶养来修福,另有修恭敬。这个我们前面再说。它不但修福,还修恭敬。
(二)本品五种法师,可摄为三业,受持为意业,读诵讲解是口业,誊写是身业。以三业自修,即自行法师;以三业教人,名化他法师。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一百九十六面,我们看丙三,畅通段。
我们起首看第一个“法师品”。<法师品>有两段。第一段,叹美能持法人。佛陀先歌颂能受持《法华经》的这小我,先赞美人。后段再歌颂法。
禀道就是你能够自受用,你能够受持《法华经》,你的将来功德深、福报重。这个处所又分红佛世跟佛灭。
这个处所就说了然《法华经》的一个根基的修学的目标,叫做闻跟从喜,就是闻持跟从喜。
你这个事理明白今后,你回到你家开端读诵思惟,做一种深切的察看。把这个笔墨相,透过察看,消化成你心中的聪明的光亮。你不是笔墨了解罢了,你是真的有体悟了,就是随喜。你开端如何样?随顺、欢乐,产生法喜。
这个别明指的是各别的相状,就是人有高低、时有现未。这小我有上品法师、下品法师,这个时候点有佛世跟灭后,这个就有不同了。前面的“禀道”是从自受用的角度,佛在时跟佛灭后是完整一样,但是要讲利他的角度,那这个人缘就不太一样了,就有上品、下品的不同,有现在、将来的不同。就别明。
第四个,讲解。这个处所是指利他,为别人讲解此中的义理。因为你替别人讲解的时候,你也能够随文入观,某种程度也能够自利,也能够利他。
第十个,合掌恭敬,就是意业。你在诵经的时候,有些处所该合掌,来表达你对它的恭敬皈依。
那如何办呢?以是佛陀必必要如何样?会权入实,把三乘的人缘观回归到一心真如,就是先找到你的宝珠,摩尼宝珠。就是说,无量劫来,从人缘的角度我们是非常弱势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在倒置当中,只要少数的时候在修学,以是你不能从人缘的修学来跟它对抗,你弄不过它的。那如何办呢?很简朴,把你的刚强拿出来,把你的摩尼宝珠拿出来,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我们烦恼再重、业障再深,这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来脸孔,那是人缘所生法。我们要回到生命的原始点,就是清净心、菩提愿,就是所谓的称性起修。这很首要!称性,不能称人缘。
第五个,誊写。誊写就是手抄经文。
就是说,我们站在一念心性本来即空——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人缘,那么这个人缘变成如何样?是你心中人缘所现的十法界十如是的真相。以是,你站在真如的角度来面对烦恼,它变成如幻如化的一个真相;你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业障,它也是一个如幻如化的真相。以是题目就不是断,而是窜改,我只要窜改我的内心的活动。它本来就是诸法人缘生,它当然会诸法人缘灭,你不消在过程中去跟它纠结。以是,这个看法窜改今后,你的修行的格式就不一样了。你是站在一种清净心、菩提愿的格式,来面对你畴昔的无量的人缘,那你这个时候修行是主动了,化被动为主动了。
前面的“禀道”是指自受用,自受用两个目标:闻持、随喜。这以下就讲得更广了,讲到自行、化他了,全部授道包含自行跟化他。这个处统统两段。
以是佛陀花了半部的《法华经》来讲这个看法。就是说,人缘的——三乘的修法,是能够修的,但是你不能安住在人缘。它能够当作你在修行当中的一种调伏的过程,但是它不能当作你的因地,当因地你就垮台了。以是,我们几近花了一半的时候,来解释为甚么你要回归到你的本来脸孔才开端修行。因为人缘法不能当因地,因为它是生灭的。你的本质是生灭,你修了半天,你就永久是弟子心不安,弟子业障深重。因为你一开端就走错了。
壬1、明现世
蕅益大师说,四个是自行。这四个是指受持、读、诵、誊写,这四个是侧重在自利的功德。为人讲解是侧重化他。这个是讲五种法师。
就是说,诸位!你现在用一念心性来修学,叫做信解、观照,信解真如、观照真如。诸位!比及你成绩初地今后,你还是信解、观照。那你说这两个所观境有没有一样?完整一样。你不能够说我凡夫修的这一念心跟我成佛的心不一样,不成能!只是如何样?它的量分歧。它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你现在用笔墨来信解、观照你这一念清净心、菩提愿,跟你成绩初地的时候,它的本质完整一样。就仿佛说,你看到月朔的玉轮跟十五的玉轮,是同一个玉轮,只是十五的玉轮它的量比较美满,它的数量比较大,但是本质完整一样。
戊1、叹美能持法人 分二:己1、明禀道弟子功深福重;己2、明授道之师功深福重
比方说受持是意业,这最首要。你心内里要晓得甚么是真如观、甚么是人缘观,那这之间如何样对接。这个是意业。第二个是,读诵讲解是口业,你要出声,去缔造一个音声来读诵讲解。誊写就是身业了,这是身材的造作。
就是佛活着的授道法师是如何环境。
这个闻持,蕅益大师说,它是一种笔墨上的初解。我们刚开端学习妙法当然是从笔墨相,说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我们本来的心是清净心。那既然是清净心,我一天到晚如何还生起那么多动机?那不是你的心。诸位!那叫妄图,阿谁叫“前尘虚妄相想”,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时候你产生的第一个反应。那跟你的心没有干系,那是生灭的。如果这是你的心,那你不晓得死过多少遍了,它现在那里?它就是顷刻生顷刻灭,顷刻生顷刻灭。你发一顿脾气,成果呢?成果阿谁瞋心跑那里去了?觅之了不成得。如果它是你的心,它要恒常存在。以是你从笔墨相晓得,喔,本来它不是你的心,那是生灭心,那是一种临时的感受跟想像连络产生的一种感化,受、想、行这三种服从。那么我们刚开端学习《法华经》,明白这个事理,是从那里?从笔墨相,这个叫做闻持。这是初解。
<法师品>不但是指自利,更首要的是夸大你是大乘的法师,你要有一些利他的妙行,以是佛陀开出了弘经三轨。就是在末法期间,你想发心弘传《妙法莲华经》,乃至于一个偈颂说给你同参来了解,如何办呢?三个原则:
以是我们在全部前面八品的三周说法当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摩尼宝珠的看法——摩尼宝珠不是要放在你内心的深处,你要把它拿出来跟你的人缘互动。就是实法。
第二个,着忍辱衣。前面会说到,妙法在末法期间弘传是很困难的,因为众生他也不是冲着你来,他有烦恼、有业力。你明天的法出来他的心中,对于他的修学是帮忙很大,但是他偶然候起烦恼。烦恼起现行的时候,他会对你做不法的行动。以是你要如何办呢?安忍,安忍不动。你要有忍辱衣,有衣服来庇护你。
你不竭地思虑,叫做随喜,你对这个实际的随顺、欢乐。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以后,如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这个法执,我们从禅宗的公案内里能够看得出来它是甚么边幅。禅宗的二祖去参访初祖,说,弟子心不安,请和尚放心。初祖说,将心来,吾与汝安!
人缘观的缺点——这不是它本身出缺点,是我们凡夫的心有所得去修人缘观,就产生了缺点。甚么缺点?就是产生坚毅的法执。
这个处所是申明佛陀为甚么要安立<法师品>,就是帮忙你快速地成佛。
就是说,你不是把《法华经》学完今后就大事已办了。你学完《法华经》是明白了这个事理,那么这个事理如何样落实,如何样跟你的修学对接,那你必须颠末法师位,就是这五种法的修学。
或者说你必须如何样?对于这个《法华经》的妙法,敬视如佛。心存恭敬,如同见到佛陀,修十种扶养。
以是你开端如何样?你开端试着把人缘所生法跟你的真如赋性作一个交换。就是前面说的,你把你的摩尼宝珠拿到市场上买卖,用你的真如的心去缔造人缘,再从人缘的修学当中来回馈你的真如,让你闪现你的功德。就是印光大师常常讲的这句话,就是“无不今后法界流”,把真如赋性开释出来,然后呢,“无不还归此法界”。
但是真如,因为你是称性起修,它没有甚么畴昔、现在、将来,你只要能够安住真如,它是超出人缘、超出时空的,所谓的“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从修行的角度,你要论人缘,那烦恼和业力必然比你的修行更大。如果要讲人生经历,你要落入人缘所生法,你就不是烦恼跟业力的敌手了。它长时候在我们内心当中活动,而你想用短时候的法门、短时候的修行去措置它,就人缘论人缘,那你就不是它的敌手了,你就很被动了。
随喜,蕅益大师说,它是甚么标准呢?就是说,能“于一念心中,广解统统心及统统法皆是佛法,无有停滞”。能于一念心中,就是你的清净心,就是你的实在的心,这是实在的你本身。就是畴昔不管你起倒置,不管你持戒,它永久存在的,就是在于这一念心。
第一个,入慈悲室。你要有慈悲心。不管他对你如何样,不管他的反应如何样,你为了慈悲,你要有一种利他的心。
然后呢?然后就是随喜。
我们先解释闻持。
第一个法门,受持。这个是全部修行的根基功,叫做受持。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受,他说这个受是一种信,信力,一种信奉的力量。当然,大乘佛法的信必然是包含解,它不成能完整只是信,而是一种信解的力量。这个持,是一种念力,就是忆念不忘的一种忆持的力量。我们刚开端在学这个三周说法,晓得会权入实的看法今后,我们要对这类看法产生信跟解,并且把它放在心中忆持不忘。这是根基功。这个受持是畴前面迹门正宗分的学习而来的。
前面是悟一佛乘。你体味了把万法——十法界因果回归到一心,那么你就有资格受将来的成佛之记,这是三根受记。但是这个受记今后,你明天要能够有多快的时候,这个快慢,那就落入到事修的实际的操纵了。以是佛陀必须讲,“欲登法王位,必经法师位”。这个处所很首要!我们不是像禅宗的根机,一闻千悟。我们悟了今后,我们要渐渐如何样?要长养圣胎,要净法熏习,要不竭地让这个摩尼宝珠的力量渐渐加强,就必必要有一些事修的便利。以是佛陀在授完记今后,“而有此品,以示成佛之径”。
(一)上来八品,三周说法,是迹门正宗。自本品至<< 安乐行品> > ,是迹门畅通。前者得悟妙法,三根受记。然欲登法王位,必经法师位,故次于授记以后而有此品,以示成佛之径也。
庚1、长行 分二:辛1、别明;辛2、总明
前面是指佛世,就是佛活着的时候,你要如何修《法华经》呢?闻持、随喜。那么现在有一个题目,到了末法期间,佛陀不在了,五浊恶世,大师烦恼粗重,环境卑劣,那如何办呢?
你对于四句偈以上的经文产生受持、读、诵、讲解、誊写,这是第一个,就是透过这五种法门来修聪明。
那么《法华经》的修学体例,从自利利他的环境来讲有五种,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受持、读、诵、讲解、誊写这五种法师。这五种的修学,比如说读诵,也不必然要读诵整部经文,只要一偈一句,一个偈颂。一个偈颂是能够解释一个完整义理的最小单位,你不能只受持半偈,因为这个义理不完整。比方说佛陀讲中道,讲“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是不完整的,它必然有下一句,“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你要讲真空,必然要讲妙有。以是它的最小单位就是一个偈颂,就是四句偈,这模样能够把全部义理完整的表达出来。
以三业自修叫做自行法师,以三业教人就是化他法师。不管自行、化他,都不分开身口意三业。这是第二段,用三业来配对五种法师。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讲解、誊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各种扶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
这个是一个扼要的申明,把这一品作一个扼要的申明。
<法师品>当然是一个总相。先解释体例跟功德,这是<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侧重在引证,援引多宝佛、提婆达多来引证,<劝持品>是劝修,这三个是别明。第三段,丁五的<安乐行品>,是把修行的体例跟功德作一个总结,讲得更详细,就是如何做五种法师,如何样把它落实到身安乐、口安乐、意安乐跟誓愿。就是如何以身口意三业跟誓愿来操纵这个五种法师,让我们成绩安乐。这个安乐不是指人天的安乐,是大般涅盘的安乐。这就是迹门五品的环境。
如果我们一个凡夫,一辈子只晓得诸法人缘生,好处是你此生会进步;但是你的缺点是,你的格式太小了。因为你把本身定义作存亡业障凡夫,以是你落入了一种存亡业障的框框内里。你变成如何样?自我设限。就像《楞严经》说的,当我们修人缘观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变成水泡,就是你会被你的人缘框住。而落入人缘对我们是倒霉的。
庚2、灭后弟子
总说又分红两段:第一段是标示修学体例,第二段是列明畴昔人缘。
以是佛陀在讲本品,开示弘经三轨:慈悲则生统统善;忍辱温和就断统统恶;观统统法空,安住清净心,自净其意。这就指身口意。“依此自行化他,堪作法师。尽将来际,弘通妙法,续佛慧命。”
这五品讲了四件事情:一个是体例。就是修学《法华经》的体例。第二个,讲功德。佛陀一再地赞叹你明天做这五种法师的功德,自利利他的功德。第三个,讲引证。畴昔哪些菩萨因为修《法华经》而成大成绩的,佛陀援引实际的例子来取信于我们。就是佛陀说的这个事理,是有实际的按照的,引证。第四个,佛陀劝修。劝我们大师能够自利利他。最后佛陀慈悲地劝我们,劝修。
那么受持完今后,接着呢?读跟诵。你开端要如何样?读,就是看着经文来读;诵,就是把经文背下来,做一个背诵。就是面对经文做一个净法熏习。
此品明五种法师:1、受持;2、读;3、诵;4、讲解;5、誊写。四则是自行,讲解一种是化他。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法师之称,虽通佛世及佛灭后之弟子,但以佛灭后,受持宏通妙法者难,故本品多以佛灭后受持宏通之人,名为法师。
这个<法师品>的布局,经文布局是如许:它的前半段,佛陀是讲如何做一个法师,侧重在自利,自受用。修学《法华经》,成为一个自受用的法师,当然佛陀也赞叹,也讲到体例。后半段,佛陀专门花了半品,来讲如何样做一个弘扬《法华经》的法师,就讲弘经三轨。前半段讲自利,后半段讲利他。
(三)此品法师,专指大乘法师。然利物以慈悲为首,处世以忍辱为基,度生以无我为本,是故佛在本品开示,弘经三轨:慈悲,则生统统善;温和,能遮统统恶;观空,能自净其意。依此自行化他,堪作法师。尽将来际,弘通妙法,续佛慧命。
那么,佛陀为甚么没有直接奉告这八万大士,而要假托药王菩萨呢?这个“因”就是假托。古德说有两个事理:因为药王菩萨久修法华,修学精进。因为药王菩萨他就是主修《法华经》的,以是他对《法华经》修学特别精进。第二个,他燃身扶养,奉法朴拙。他曾经把身材烧掉扶养《法华经》,表示他是为法灭身,奉法朴拙。就因为这个药王菩萨有两大功德,以是佛陀就假托药王菩萨,但重点是要奉告这八万的法身菩萨,鼓励他们来弘传。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解释品目
也就是说,从人缘观,对我们凡夫是非常倒霉的,我们会堕入烦恼的思虑跟业力的思虑。以是你从人缘观修学,你会获得一个结论:烦恼难调伏,业障太深重。
就是说,我们修行的第一点,要奉告本身:我本来没有烦恼,我本来没有业障。你要从这个处所产生信解,你才好修行。就是说,因地心影响你的果地觉。你的因地错了,你全部格式都错了。你必必要找到跟诸佛菩萨同一个因地,你才有能够变成诸佛菩萨的成果。就像《楞严经》说的,你不能拿沙去烧饭,你这个沙煮了半天,你是热沙。就是你不能堕入一种烦恼业力的纠结当中。以是,称性起修,就是你要信赖你本身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拜忏的时候,欸,本来没有业障。那这个人缘呢?人缘变成如何样?变成假观。就是露台智者大师说的一心三观。
前面八个都是属于身业的扶养,这以下“伎乐”,就是口业的赞叹,比方说我们听经之前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奥妙法,百千万灾害遭受。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实在义。”用伎乐、用音乐来赞叹妙法。这口业。
第二个,三祖去参访二祖,他如何说呢?他说,弟子业障深重,向和尚忏悔。那禅宗的公案都是如许,只要一个思惟——回光返照,你不要顺着人缘去观。有回光返照以后,哦,罪业觅之了不成得。
他如何说呢?他说,药王!佛陀是指名道姓,他的工具是药王菩萨,实在是说给八万大士听的。他说,药王菩萨!你看到大众当中,有无量的这些五乘的弟子,包含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等,这就是天龙八部。这些都是干甚么?修人天乘的。另有谁呢?另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他有的是求声闻乘,寻求涅盘。辟支佛也是寻求涅盘,是利根的声闻,修十二人缘。另有菩萨乘,修六度的功德,来寻求佛道。总而言之,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还没有会权入实,他们还活在人缘的思虑,人天的思虑或者三乘的人缘思虑。这些人,如果我们能够透过《法华经》的传授,使令这些人闻《妙法莲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那么我便能够给他授记。因为他将来“当得”——决定能够成绩无上菩提。
第一个,花。你用鲜花,或者是人造的这类缎带花等等来寂静妙法。这第一个。你在读经的时候,中间摆一些香花来扶养《法华经》。第二个,香。这个是指的沉香片,一片一片的沉香。你点这个沉香片,在你诵经的时候,读经的时候来扶养《法华经》,香。璎珞。你用七宝的璎珞串成一个圆圈,挂在《法华经》的前面,来扶养《法华经》,用璎珞来扶养。第四个,末香。这末香就是比较微细的香粉,点这个香粉。涂香,这个涂香就是液体的香精油。烧香,就是点我们普通说的线香,烧香。缯盖。这个缯盖就是用五色的布,把它做成一个袋子来装这个经本,缯盖。幢幡。我们在《法华经》前面能够装一些幢幡宝盖来装潢《法华经》。衣服。我们用一种清净的布料做成盖经布或者装经的袋子等等,衣服布料。
欸,这个处所就特别妙了。诸位!有没有感遭到这个妙法的奇特性在这里了。佛陀活着跟佛陀灭后,产生的修学结果完整一样。这跟我们人缘所生法的了解不一样。人缘法它是如何样?它分歧的前提缔造出来,会有分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