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博士赴南疆
几今后,跟着李治强力推行,从两学二馆中遴选了百余名饱读儒学之士授于南疆诸皋牢州县长史、司马等职,随姚州道行军总管梁积寿的征讨雄师前去剑南道以南的姚、巂、戎等州都督府下辖各皋牢州县任职。
做为二策献奏者,李弘愁闷的来到四弟府上排忧解闷。
令人可惜的是,一听是前去南疆教养凶悍难驯的蛮僚,光是听闻本地毒虫蚁兽肆掠、林中瘴疠的短长,就吓退了很多热情的读书人。何况所授职位还不是读书人最热切的官职,乃至天下当中呼应者寥寥。
本身这位大哥自小身处大父、娘亲为他营建的繁华盛景中,卖力教诲他的教员又是经大父经心遴选的良师,真正的一名未经人间险恶、民气庞大的纯粹青年。
无法的李治只得将这些应召的百人全数汲引,委以南疆皋牢州县长史、司马之职,并兼任官学长吏、博士之职,以教养蛮僚。
李弘没想到为何会有那么多朝臣上书反对向南疆皋牢州县遣派官吏,惹得大父生怒。
诺此策得以胜利,将换来的是南疆百余皋牢州县的长治久安,而非现在,各皋牢州县时降时叛,屡剿不断,更别提上缴赋税,征集兵马为国助战了。
除了张文瓘等人进谏反对外,得知陛下将调派两学二馆门生往南疆任职的动静后,朝中很多文武大臣上书劝戒:“人杰比方国之重器,两学二馆诸生更是天下人杰会聚之地,是朝廷将来倚重地点。陛下本日不予授官重用,反却置他们于蛮荒偏僻之地,如同弃宝玉于荒漠,于国何利呼?”
吏部侍郎李敬玄、张文瓘等一众臣子分歧意从国子监、太学、弘文馆、崇文馆遴选门生派往南疆皋牢州县任职。
李弘神采一怔,回神细心一想,喃喃道:“国子学,初建于武德年,设博士五人,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太学,亦建于武德元年,设博士六人;助教六人。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弘文馆,建于武德四年,设学士传授生徒,门生30人。崇文馆,建于贞观十三年,设学士、校书郎各2人,置门生20人……”
李治有些愤恚,把诸相召来责问了一通。
同时征召天下经通儒学的士子文人,以委任为即将在各皋牢州县建立的官学长吏、博士、助教等职。
见怪问无用,李治恼火的斥退诸相,恨声道:“吾即为君,推行治国方略只是为了寻求尔等朝臣给出更公道的建议,以免有考虑不周之处。既然尔等个个声言反对,那吾何需再寻诸位建言?”
李治都被朝中诸臣的进谏吓了一跳,只是想从两学二馆遴选一批儒家典范学习优良的门生授予南疆皋牢州县官职,令他们去实现儒家学说里化蛮为夏的政管理念,却遭来朝中诸多大臣的齐声反对。
“岂有此理,这些朝臣只知顾自家子孙安危、前程,那朝廷的安危、前程又由何人来顾?”李弘气冲冲的斥道,没想这些朝臣上书反对大要上大义凛然,说甚么朝廷置国度栋梁于蛮僚之地,就如弃珠玉于荒漠的繆论。实际竟是为一己私心,不想自家子孙被朝廷派往南疆刻苦享福罢了。
可宰相张大安、中书令阎立本、东台侍郞郝处俊明知此中短长干系,顾忌开罪同僚,惹得一身骚,左顾而言他。张文瓘、李敬玄等人并未放弃,仍旧抓住机遇劝戒李治,不得白白在南疆耗损两学二馆人才。
张文瓘力谏:“两学二馆乃朝廷培养国之栋梁地点,岂可轻意遣往蛮僚之地任职,华侈人才?”
几日来李治调集朝中诸相,商讨从两京的国子监、太学、弘文馆、崇文馆遴选饱读儒家经学的士子文人,委以南疆各皋牢州县长史、司马之职,上任后督办官学。再从天下征召儒学博士就任各皋牢州县长吏、经学博士、助教等职。
“哈哈哈!大哥,你这是身在局中不知局。朝中诸臣为何多人上书反对,只需回想下两学二馆中诸生的来源就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了。”李煜听罢大哥心中一番宣泄,点头笑道。
这是为何?
“朝中诸臣诺是人报酬公,这天下早就年年大治,何来赃官贪吏之说!”李煜轻笑一声,“这天下中人就没有不私心自用者,只是这私心是大是小的题目。”
李治直接令中书省草拟旨意,从两学二馆诸生中遴选合适者予以授官南派,并向天下征召儒学博士,强迫门下省审议通过,尚书省履行。
“弘文馆、崇文馆中的门生,皆以皇族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散官一品,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事章、六尚书、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高正三品子孙、中书黄门侍郎子孙。”李煜开口说道:“不是朝臣反对调派两学二馆门生前去南疆,而是反对调派他们的后辈前去南疆刻苦享福。所授官职最高不过州长史之职,还是阔别京师的南疆蛮僚之地。对于京师之人来讲,形同贬官放逐,还要承担重担,安危难保,前程迷茫,这令朝中高官厚禄的朝臣怎忍心让自家子孙去?哪个不是但愿自家子孙留于京师,好好读书,到该授官时,享用父辈功劳萌荫入仕,入职于天下各繁华州县才是希冀地点。”
李煜心中并不看好李弘担当帝位,心中仁善之心太重,不懂杀伐、不明民气险恶,只会被心机深沉的奸臣所操纵,仁善之心却落得个祸国殃民,汗青上又不是没有产生过。
一月下来,从两京堆积的人数,应召的儒学之士仅仅百人,令筹办大干一场的李治表情愁闷不已。
对于四郞提出的治南疆二策,李治深受开导,在宫中几次揣摩详细实施二策将获得的效果。
加上先前从两学二馆当中遴选的百余人,加起来连三百之数都没有,分摊到南疆各皋牢州县,全数委任为长史、司马都不敷,别说要建立官学需求的博士、助教了。
连《春秋左氏传》记录的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都掩书不忍卒读,不明孔子记录此事是为了表扬善行以劝谏大众,贬斥罪过以警告后代的良苦用心。不从书中了然人间并非大家向善,又如安在这尔虞我诈的天下保存呢?更何况还是一国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