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小说
会员书架
爱你小说 >武侠仙侠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9章 袁崇焕评传(18)

第59章 袁崇焕评传(18)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们想像崇祯二年腊月中国北方的景象:

[1]见余大成《剖肝录》。

[8]满清每次出兵,都俘虏大量汉人去做出产东西。此次打击北京之役俘虏的实数无记录,但知阿巴泰攻掠山东之役(《碧血剑》中提到的那一次)“俘获群众三十六万九千名口。”信赖崇祯二年一役中俘虏汉人也必达数十万,《太宗实录》卷六:“上因问达海(受命监守明宫寺人而使反间计的五将之一)等:‘是役俘获视前二次如何?’对曰:‘此行俘获人丁,较前甚多!’上曰:‘金银币帛,虽多得不敷喜,惟多得人丁为可喜耳!’”

在通向长城关隘的大道上,数十万汉人男女哭哭啼啼的行走,骑在顿时的清兵挥动鞭子在摈除。清兵不竭的喝彩大呼,这些汉人是他们俘虏来的仆从,男的押去辽东为他们做苦工,女的分给兵将淫乐[8]……

流浪在门路上的饥民不晓得怪谁才好,只要怪天。他们向来对老天爷又敬又怕,这时归正要死了,就算在天国中上刀山、下油锅也不管了,他们破口痛骂老天爷,有气有力的谩骂,终究倒在地下,再也不起来了[10]……

在永平、滦州、迁安、遵化一带的城内和郊野,清兵的长刀正在砍向每一个汉人身上,满城都是鲜血,满地都是尸首[7]……

[5]梁启超在《袁崇焕传》的题目上,加了“明季第一首要人物”的描述词,传中说:广东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的干系很陋劣,汗青上影响到全中国的人物极少,只要唐朝六祖慧能光大了禅宗,明朝陈白沙在哲学上昌明唯心论,成为王阳明的前驱,而“以一身之言动、进退、存亡,干系国度之安危、民族之枯荣者”,只要袁崇焕一人。(实在,他即便不提到康有为与孙中山先生,也该当提洪秀全。)又说:“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康有为在《袁督师遗集·序》中说:“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惊,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将多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民气,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存亡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则岂惟杜邮、钟室、冷风、金牌之凄感也。……倘使间不可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他以为白起、韩信、斛律光、岳飞四人被谗而死,虽令人感慨,但不及袁崇焕事件影响深远。李济深〈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论明清间事者,佥觉得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叶恭绰谒袁崇焕墓诗:“史笔祇今重论定,好申正气味群纷。”注云:“克日史学家钩稽究竟,证明袁如不死,满洲不能坐大,即一定克入主中原,故袁死所关之重,有同岳飞于宋。文天祥辈尚非其比也。”

[10]萧一山《清朝通史》卷上:“崇祯间有民谣曰:‘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为非作歹的享尽繁华,持斋积德的活活饿煞。老天爷,你年纪大。你不会作天,你塌了罢!’此种光阴曷丧之心机,非群众痛若至极者,宁忍出此?”

袁崇焕身后二百三十六年,当时清朝也已腐臭得不成清算了,在分开袁崇焕故乡不远的处所,出世了孙中山先生。他向中国人指明:必须由见地高超、才气出色、风致高贵的人来办理国度大事。一旦有才调的人因身居高位而受了权力的腐蚀,变成跋扈专断、逼迫群众时,群众立即就须撤换他。

在公道的政治轨制与社会轨制下,万历能够成为一个夺目的贩子,最后被送入戒毒所。天启是一个精美的木工。崇祯做甚么好呢?他残暴嗜杀,暴躁多疑,智力不敷,自大感极强,脾气中有激烈的犯法偏向,在当代社会中极能够成为一个犯法的不良青年,但如加以恰当的教诲与练习,能够在屠宰场中做屠夫(我当然并不是说屠夫有犯法偏向),那也是对社会有进献的。他不能做猎人,因为完整贫乏耐烦。

辽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数万名间关百战、浑身累累枪伤箭疤的关东大汉,伏在地下向着北京嚎啕痛哭,因为他们的督师将近被天子杀死了。战马悲嘶,朔风吼怒,连绵数里的雪地里尽是伏着气愤悲伤的豪士,白雪不竭的落在他们的铁盔上、铁甲上……

[9]《陕西通志》,崇祯二年马懋才〈备陈灾变疏〉:“殆年关而树皮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安塞城西,有粪场一处,每晨必弃二三婴儿于此中,有涕零者,有叫号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者。”

在北都城的深宫里,十八岁的少年天子在拍着桌子发脾气。他又是焦心,又是惊骇,不竭的问寺人:“袁蛮子写了信没有?如何还不写好?这家伙跟我过不去,非将他千刀万剐不成。你们再去催,叫他快写信给祖大寿!”他蕉萃惨白的脸上出现了潮红,眼中充满了红丝,不竭的说:“杀了他!杀了他!”……

后代的批评者多数以为,袁崇焕如果不死,满清不能征服中国。[5]我觉得这类说法是不对的。只要崇祯是天子,袁崇焕便有天大的本领也窜改不了根基局面,除非他赶走崇祯而本身来做天子,这当然分歧适他的脾气。在君主独裁独裁的轨制之下,权力是在天子手里。

在阴沉酷寒的御牢里,袁崇焕提笔在写信给祖大寿,砚台里会结冰吧?他的手会冻得生硬吗?会因气愤而颤抖吗?他的信里写的是些甚么句子?泪水必然滴上了信笺罢?

但是袁崇焕顺从满清入侵,却不能说是错了。当时满清对中国而言是外族,是本国,清兵将汉人数十万、数十万的俘虏去,都是作为仆从或农奴。清兵占据了中国的地盘都会,老是烧杀劫夺、极残暴的虐待汉人。不能因为后代满清统治赛过了明朝,现在满族又成为中华民族中一个不成分离的部分,就勾消了袁崇焕当时抗御外族入侵的严峻意义。正如未来天下大同以后,也不可否定目前各国保持独立和国土主权完整的主张。

[3]崇祯遗诏:“朕自登极十七年,上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也。任尔分裂朕尸,可将文武尽皆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这道遗诏,和相传留在他身上的遗书笔墨稍有分歧。

明朝是中国汗青上最独裁、最败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暗中的期间之一。明朝当然应当亡,对于中国群众,清朝比明朝好很多。

[2]《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崇祯身后,因为没有肯定的交班人,也就没有肯定的谥法,有毅宗、庄烈帝、怀帝、愍帝、思宗等谥。思宗的“思”字,不是美谥,《逸周书》的谥法解中说:“品德纯一曰思,大省(即“眚”,意为灾害)兆民曰思(意义是“对亿万百姓形成严峻灾害”),追悔前过曰思,外内思考曰思。”汉朝的王逸作过一篇楚辞,叫作〈九思〉,是记念屈原的,共有九章: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悼乱、伤时、哀岁、守志。所说的悼乱伤时,疾世哀岁,逢尤遭厄,和袁崇焕的表情和遭受倒也差未几。但崇祯写这“九思”二字时,所想到的当然不会是王逸的“九思”。

[6]戏剧布局上飞腾过后的余波(anti-climax),凡是译作“反飞腾”,似不甚贴切。

即便没有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终究还是会因别的事件、用别的藉口来杀了他的。

汗青上有很多报酬人群立了大功业,令我们感激;有很多人建立了大帝国和悠长的皇朝,令我们赞叹。但是袁崇焕“逃亡徒”式的尽力和苦心,他极度悲惨的遭受,这个存亡以之的“痴心人”,这个没法无天的“泼胆汉”,却更加激烈的荡漾了我们的心。

鲁迅先生曾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冒死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捐躯求法的人……虽是即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野史’,也常常掩不住他们的灿烂,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傲力了吗?》)袁崇焕,恰是鲁迅先生所称的“中国的脊梁”,使我们不会失掉自傲力。

天子的信使快马驰出山海关外,将这封信交在祖大寿的手里。祖大寿读信以后,伏地大哭。讯息传了开去:“督师有信来!”

[7]《清史传记》卷三:“岳托(满清大将,代善之子,皇太极的侄儿)曰:辽东以久不降,故诛之。杀永平人,乃贝勒阿敏所为……六年正月,(岳托)奏言:前克辽东、广宁,汉人拒命者诛之,复屠永平、滦州汉人。”

[4]“君非甚闇,伶仃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和袁崇焕两人的脾气,使得这悲剧不成能有别的结局。两人第一次平台相见,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的信誉,杀机就已经伏下了。今后他请内帑、主和议、杀毛文龙,悲剧一步步的展开,杀机一层层的加深,到清军兵临北都城下而达到飞腾。在这悲剧的飞腾中,崇祯不准袁部入城是第一个波浪;袁部苦战得胜,崇祯催逼他去追击十倍兵力的清军,是第二个波浪;北都城里诽谤袁崇焕的谣诼纷传是第三个波浪;终究,皇太极使反间计而崇祯入彀。至于厥后的凌迟,已是戏剧布局上的泛动余波[6]了。

在袁崇焕的期间,崇高英勇的人去抗敌入侵,保卫群众;在孙中山先生的期间,崇高英勇的人去抵挡独裁,为群众争夺民主自在。在每一个期间中,我们总见到一些崇高的英勇的人,为了人群而献出本身的平生,他们的功业有大有小,孙中山先生的功业极大,袁崇焕当然小很多,但是他们都是奋不顾身,极力而为。期间不竭在变迁,品德看法、汗青观点、功过的评价也不竭窜改,但是从崇高的人道中闪烁出来的瑰丽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便在最暗中的期间当中,也照亮了人类汗青的门路。

在陕西,灾荒正在大风行。树皮草根都吃完了,饥饿的父母养不活后代,只好将他们抛在城角的空场上,这些孩子有的在哭号,呼唤:“爸爸,妈妈!”有的拾起了粪便在吃。到第二天,这些孩子都死了。但又有父母抱了孩子来丢弃。做母亲的看着满地死儿,舍得把手里的孩子抛下来吗?但如带回家去,莫非眼看他活活的饿死[9]……

袁崇焕和崇祯的悲剧,明末中国亿万群众的悲剧,不会产生于一个具有真正民主轨制的国度中。把决定千千万万群众存亡祸福的大权交在一小我手里,是中国数千年汗青中统统灾害的根基本源。畴昔我们不晓得如何制止这类灾害,只盼望上天生下一名圣主贤君,这欲望常常落空。那是汗青前提的限定,是中国人的不幸。孙中山先生不但说了然这个事理,更毕生为了肃除这个灾害本源而尽力。

只要独裁独裁的轨制存在一天,大师就只好碰运气。袁崇焕和亿万中国群众运气不好,赶上了崇祯。崇祯运气不好,做上了天子。他仓促出宫那一晚,提起剑来向女儿长平公主斩落时,凄然说道:“你为甚么生在我家?”恰是说出了本身的情意。他的脾气、才气、春秋,都不配做把握天下军政大权的天子。归根结底,是独裁独裁轨制害了他,也害了千千万万中国群众。

清朝比明朝好,只不过中国人运气好,碰到了几其中国汗青上最好的天子。但是袁崇焕当时是不会晓得的。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