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游戏竞技 >大唐西域少年行 > 第100章:沙场点兵震宵小(六)

第100章:沙场点兵震宵小(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陛下,张道斌多次秘奏,王正见在庭州日日忙于招安移民、开辟荒地,对朝堂意向不置一词,对东宫事件毫不体贴,亦无恋栈之心。王正见更是多次上书政事堂,欲早日卸下北庭都护之职,回京养老。”高力士凑到李隆基耳边解释道:“老奴发起设置枢密院,是为借杨国忠与安禄山不睦之机,将相权与兵权完整分离,相互制衡,从而保陛下江山永固、高枕无忧。依老奴肤见,陛下所虑,不过王正见与太子干系紧密,今王正见与东宫日趋冷淡,是否进京并无太大不同。两年之期转眼将至,陛下又何必急于一时。何况枢密使掌军秘密务,由王正见担负,老奴第一个不放心!再说,庭州远在万里以外,河东却近在面前……”

杨国忠摔了摔袖子,冷哼一声,对安禄山的控告不予理睬。

“启禀陛下,微臣德行陋劣,不堪重担,御史台事件已令臣焦头烂额,故某不敢就任河东节度使。”吉温言辞诚心。

“儿臣亦恭听父皇讯断。”李琦与李仁之眼神交换后不疾不徐道:“但儿臣仍然感觉北平郡王应入京任枢密使。”

“那高相国可知,前年冬至大朝会后,朝野高低群情纷繁,为高相国未曾封王而叫屈,乃至有胆小妄为之徒质疑贤人在朝不公。”吉温三角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对劲。

“东平郡王为国劳累多年,陛下若轻许其离职,岂不令郡王心寒、令满朝文武心寒?然某观东平郡王去意甚坚,若陛下强留,亦甚是不美。为分身计,臣愿遥领河东,但奏存候庆宗任河东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以慰东平郡王多年之辛苦。”

“微臣始终以为,唯有东平郡王方可任枢密使。”高仙芝咬定安禄山。

“陛下可否容臣大胆替家父辩白一二。”王霨清算衣冠,长身而起。

“陛下,臣有贰言!”

“哎……”王霨低低叹了一声,敬陪末座的他和李仁之虽列席廷议,但不经特召不得评断国政:“安禄山较着有备而来,可动静是从那里泄漏的呢?逼他入京恐再成镜花水月,幸亏总算再削去一镇,多少有点收成。范阳军满额九万一千四百,就算安禄山偷偷摸摸鼓捣数万私兵,单凭十余万兵马还不敷以颠覆天下。权当是温水煮青蛙,再破钞些光阴,定能将横行无忌的安禄山煮熟蒸烂。”

“安卿言重了!”李隆基走下御榻,亲身将安禄山扶起:“不管朝堂高低有多少流言流言,朕从未疑汝。”

“河东节度使?!”高力士神采微变,高仙芝轻吸一口气,王霨则无端感觉心底生寒。

“陛下,微臣觉得此议甚是妥当。”杨国忠踌躇半晌方缓缓道,不让安禄山入朝分其权势是他最看重的。

“河东若无安卿驻守,朕不得安寝。”李隆基抚着安禄山丰富的脊背。

“陛下,可否容某说两句。”大腹便便的安禄山艰巨起家,膜拜于地。

“御史中丞吉温曾任河东节度副使,熟谙河东兵马,可堪此任。”安禄山早有腹案。

“河东节度使?”李隆基一愣。

正感慨间,王霨忽听殿中有人大声喊道。循名誉去,竟是廷议以来沉默不语的吉温。

“诸卿觉得如何?”犹疑不定的李隆基扣问道。

“啊?!”高力士张了张口,几乎喊出声来。

“霨郎君,前年冬至大朝会时,令尊口口声声要回京任秘书监,莫非现在悔怨了?”李仁之冷言嗤笑。

“莫非?只是……”王霨模糊猜出吉温的筹算。

“陛下,吉御史中丞此言用心叵测,臣不敢苟同。某建议分设枢密院,赤忱为国,非眷恋名利、妄图官爵。”高仙芝面冷如霜。之前商讨时,高仙芝就想到或许有人会保举其担负枢密使,故早编好说辞。

李隆基不是没考虑过调史思明转任河东,但他不肯逼李亨太急;至于太子提出的永王遥领,李隆基是压根不会同意的。

“陛下,高相国戍守安西多年,战无不堪、攻无不克,可谓名震天下,设置枢密院之议又是高相国首倡,故而微臣保举高相国兼任枢密使。”

“儿臣恭听父皇讯断。”李亨见伤害与机遇皆失,转而作壁上观。

“王正见……”李隆基踌躇不决。高力士见高仙芝欲起家,仓猝表示他勿轻举妄动。

“前人云,知子莫如父。听霨郎君一番话,本来另有知父莫如子。”李隆基捋须而笑,对枢密使的人选却不置一词。

“微臣亦无贰言。”张均见太子沉寂,亦未几事。

“那枢密使呢?”李隆基诘问道。

“陛下,以微臣本心,来不来京皆听陛下一言而决。然中枢有小人作怪,某实不肯与奸佞同朝。既然有人狐疑,那臣就辞去河东节度使,以令天下放心。”安禄山辞意甚坚,殿中世人惊诧。

凭心而论,王霨设想的这套计划确切精美,高力士如簧巧舌也打动了李隆基。但他们并不清楚,真正使得猜疑的帝王动动机减弱安禄山的,实在是杨国忠那一句“河东间隔京畿只要一河之隔,当年高祖、太宗起兵,恰是从河东西进关中!”

“不知安卿有何观点?”李隆基规复东风和蔼。

“吉九郎此言甚是中肯。”杨国忠下认识道。

“舍近求远?”李隆基一时有点茫然。

昨日李隆基为将相反面烦恼时,高力士建言反其道而行之,不决计调剂杨国忠与安禄山的冲突,反而借机在政事堂中设枢密院,由安禄山任枢密使,今后慢慢将枢密院从中书门下移出,让枢密使成为与右相不分轩轾的重臣。当然,批示南北禁军的权力仍弃世子,枢密使或右相均不能介入。

“吉御史中丞此言何意?”高仙芝血充气激、怒云密布。

“高相国曲解了!”遭高仙芝喝斥的吉温还是满脸堆笑:“高相国洁身自好、珍惜羽毛,吉某岂会不知。然高相国口口声声赤忱奉国,那敢问相国,可曾有为贤人分忧之心?”

“吉温?”李隆基神情庞大,因为高力士之前的发起,恰是调安禄山入京担负枢密使,同时遥领范阳、河东二镇。为制止安禄山寒心,其宗子安庆宗将任范阳节度副使、知留后事;而河东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一职本就筹算给吉温,以确保安禄山、杨国忠两人都可接管。除了吉温,保举其他任何人担负河东节度副使,必会遭到安禄山或杨国忠的反对。

“那吉卿之意呢?”李隆基讨厌之色稍缓。

“哦,杨国忠的态度很蹊跷……”王霨忽有所悟:“安禄山以退为进、断尾求生的战略看来都是吉温背着杨国忠传授的,故而杨国忠对吉温心生不满。只是不知吉温与安禄山究竟达成何种和谈?他不接管河东节度使的目标又是甚么……”

“谢陛下恩德!”安禄山的眼泪说来就来,若两道瀑布飞流而下:“可总被人指着脊梁骂,吾心难安。微臣恳请陛下准予某辞去河东节度使。”

但李隆基未曾推测,安禄山竟主动提出辞去河东节度使,并保举吉温接任。安禄山之举若暴风卷地,荡尽贰心头阴霾。之以是接管高力士的筹划,李隆基是担忧安禄山不肯放弃河东节度使之位,故以枢密使之尊崇易河东之兵权。但现在安禄山主动请辞,让李隆基开端踌躇是否调安禄山入京。毕竟各地节镇中,他最信赖的还是安禄山。而枢密使虽有掌控天下节镇之维权,毕竟不如直接号令十万雄兵来得实在。

“陛下,微臣附议!”杨国忠迫不及待道:“北平郡王世家后辈、文武双全,长居北庭大材小用,正宜回京任枢密使。”

“既然安卿坚辞,朕若不准,未免不近情面。那以安卿之见,谁可接任河东节度使?”李隆基故作无法状。

“哦,吉卿有何高见?”李隆基瞥了眼眼神阴翳的吉温,面色不豫。

“陛下,方才太子殿下、盛王殿下及诸位相国因枢密使争论不下,或举东平郡王入朝、或荐北平郡王返京。臣虽痴顽,却惊奇明显另有门路,为何要舍近求远。”吉温用心卖了个关子。

“仁之郎君请勿君前失礼。”王霨正色道:“启禀陛下,家父忠君报国、言出必行,其心天日可鉴,岂会出尔反尔。然家父向有自知之明,深知才德不堪与东平郡王、高相国、哥舒节帅等绝世名将媲美,故在前年冬至大朝会上不贪王爵之尊,意欲就任秘书监。一年多来,微臣与家父手札不竭,家父频频以秘书监为念,从未觊觎政事堂之位。微臣觉得,以家父之心志,愿返京却不肯就任枢密使。”

“陛下,某是个粗人,弄不懂弯弯绕绕,但某明白,朝中有人对某不放心。”安禄山扭头瞪眼杨国忠:“既然如此,臣请辞去范阳、河东节度使,回老产业个大族翁!”

“老臣无贰言。”陈。希烈嘟囔一声,却并未表白究竟对何事“无贰言”。

“河东……”李隆基的眼神突然锋利。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