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游戏竞技 >大唐西域少年行 > 第107章:血染华州天地崩(一)

第107章:血染华州天地崩(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天宝十四载(755年)三月初三,春回大地、花繁叶绿,恰是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洲区)最为好人的时节。可威武肃杀的吹角连营、纵马奔驰的传令信使、直冲霄汉的示警烽火,无一不在提示偶尔沉浸于旖旎春光、追思昔年上巳佳节曲酒流觞之乐的大唐军民,血肉横飞的惨烈厮杀近在面前。

王正见光复太原后,史思明宣称出兵平叛,贤人、盛王均对平卢军寄予厚望。但早有来自营州的密信奉告史朝义,平卢兵马行动迟缓,史节帅仍持壁上张望之态。

“莫非沙陀马队极其彪悍?或是骨咄支分外奸刁?”史朝义对碛西部族所知甚浅,但他曾听谋剌思翰模糊提及,沙陀部暗怀异志,不成信赖。

华州前据华山、后临泾渭,左控潼关、右阻蓝田,向来为关中军事要地,天下兵马元帅李琦的行营便设在华州城中。

日之夕矣,鼓角声声。

当然,以上摆设还是防备为主,史朝义深知,盛王热切期盼父亲能统领平卢、渤海兵马,居高临下,直捣幽州,干脆利落安定兵变,为其入主东宫铺平门路。

暝色入高楼,宿鸟归飞急。

华州作为天下兵马元帅行营地点,粮饷向出处镇守武关的河中兵马亲身押运,史朝义与河中兵马打过数次交道后,对无中生有、一手打造出河中军的阿史那旸甚是猎奇。

高云舟被高仙芝怒斥一顿后,才不得不捏着鼻子向李仁之赔罪报歉。后为制止再与李仁之产生抵触,高仙芝经盛王准予,派高云舟常驻潼关,在于阗国王尉迟胜帐下担负判官。

想起父亲,史朝义心中翻江倒海,难以安静。他是史思明的宗子,却非嫡母辛夫人所生,其生母早已亡故,故史朝义远不及弟弟史朝英得宠。

确认这支由武关守军押送的粮队并无不当后,史朝义将望远镜挂回腰间,轻按横刀、远眺落日。望楼下,五百名被甲执兵的平卢牙兵严阵以待,将元帅行营护翼得密不通风。

经此摆设,京畿内与东宫有连累的兵马寥寥无几,华州大营则安如泰山。独一令史思明不解的是,对于远道而来的四千河中兵马,高仙芝只将一千河中军充分到武关防备使李定邦麾下,扼守冲要。却将谋剌思翰帐下的三千葛逻禄马队全数留在长安西郊,与沙陀部比邻而居。

史朝义陪侍盛王一年不足,据他所知,河中节度使阿史那旸对盛王非常恭谨,手札、礼品络绎不断,明显是看清太子式微,盛王即将入主东宫。

不久,安西、北庭、河中和黠戛斯四路勤王兵马前后到达关中,高仙芝、封常清与盛王一番运营,以天下兵马元帅的名义,将两千北庭军、两千沙陀马队和三千黠戛斯骁骑一股脑派往太原王正见军中,只留沙陀叶护朱邪骨咄支与一千马队于长安西郊,阔别华州;安西节度副使席元庆则率两千安西健儿镇守蓝田关,守住华州西南;跟从安西军前来勤王的三千于阗军则入驻潼关,随时窥伺火线意向;另从哥舒翰麾下分八千兵马扼守蒲津渡,防备河东异动。

饶是如此,心不足悸的李琦仍旧害怕刺客偷袭,遂命史朝义出任行营兵马使,统领平卢牙兵保卫行营。行营内,更稀有十王府家将寸步不离盛王,贴身保护。

史朝义故意与河中兵马使李定邦攀攀友情,可他自出镇武关以来,以军务沉重为由,从不来华州大营,仿佛底子不将炙手可热的盛王殿下放在眼里。

元帅行营望楼上,平卢别将史朝义手持单筒望远镜,警戒打量着一支通太重重关卡,正从华州西门鱼贯进城的运粮车队。

在史朝义看来,趾高气昂的李仁之才是真正的银样镴枪头。他身为行营判官,既不知山川地理,也不懂行军布阵,每日除了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别无所长。若非李府管家李庄帮其摒挡军政事件,华州大营不知将乱成甚么模样。

元帅行营南一街之隔乃枢密使、天下兵马副元帅高仙芝的驻地,由安西别将卫伯玉领兵扼守。东都失守后,高仙芝尚安然自如,常出入行营与盛王商讨军机;官职被剥夺一空的封常清则甚少露面,唯隐退幕后出运营策。

行营掌书记高云舟为此怒不成遏,若非史朝义脱手劝止,两人差点动刀厮杀。

对于高、封二人,史朝义则既敬又畏,毫不敢轻视。当年在营州时,史朝义听父亲点评天下名将,说高仙芝为将门虎子、封常清是微末英豪;王正见乃世家风采、哥舒翰则是参军游侠……至于从小玩到大的安禄山,史思明只说了四个字:“胆小包天”。

盛王曾在赴骊山祈雨时遇刺,故贤人对其安危极其正视,先是敕封殿中侍御史罗希奭转任华州太守,后又参兵力捉襟见肘的长安生生挤出两千飞龙禁军进驻华州大营。为确保万无一失,连供应华州驻军的粮仓、武库都紧邻行营。

且李仁之性甚骄横,夙来目中无人。监军鱼朝恩随安西勤王军入京,欲走李仁之的门路投奔盛王,故带了点河中、安西的土仪登门拜访。或是礼品太轻,可贵李仁之喜爱;或是鱼朝恩兔头獐脑,不入其法眼。总之鱼朝恩不但没有见到盛王,反遭一番调侃,只得挟恨拜别。

东都失守后,洛阳至长安的黄河漕运断绝,来自江淮粮草、税赋改道南阳、武关一线,经蓝田关进入京畿,供应长安百万公众与各路平叛雄师。

雪上加霜的是,史朝义生性刻薄、行事慎重,却无甚急智,与暴厉恣睢、机巧百出的史思明可谓格格不入。

中书舍人兼行营判官李仁之对高、封二人甚是不满,多次在大庭广众抱怨高仙芝识人不明,竟保举眼瞎腿瘸、秀而不实的封常清坐镇洛阳,导致兵败如山倒,几乎扳连盛王殿下。更令李仁之气愤的是,当他上表弹劾洛阳之战的祸首祸首时,高仙芝、封常清竟出面替王霨廓清,是可忍孰不成忍。

虽未结识李定邦,史朝义还是通过率兵勤王的河中长史谋剌思翰探听出很多阿史那旸的掌故。与不通情面油滑的李定邦比拟,文质彬彬的葛逻禄小叶护隔三差五便来华州大营殷勤进见盛王,转呈来自拓枝城的手札、礼品,史朝义很快便和谋剌思翰混熟……

史朝义清楚,父亲之以是打发他入京执掌平卢留后院、陪侍盛王摆布,看似正视,实为顾忌。一忌其在军中声望渐重,二忌其风头盖过嫡出的史朝英。以天子家事类比,史朝义便是不讨贤人喜好的太子,史朝英则为圣眷正浓的盛王殿下。

少华山头雪未消,东风先已入花梢。

武关乃关中四塞之一,自古便是秦楚交界之地的雄关要隘,现在扼守着江淮供应关中的粮道,天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数十年来,武关中始终有一千多守军,驻军数量在本地关隘中仅次于潼关和武牢关。

史朝义实在非常崇拜批示若定、用兵如神的父亲,但他不喜史思明身上的暴戾之气,在营州经常劝父亲宽待部属,也不时出面替遭史思明惩罚的军将讨情,因此颇受平卢将士恋慕,父子干系却不甚和谐。

听李仁之讲,李定邦的祖上乃大唐名将李卫公的弟弟李客师,父亲李令问则是贤人龙潜藩邸时的玩伴。史朝义猜想,李定邦或是自大身着王谢,等闲不肯摧眉折腰。

贤人虽未指责盛王,却先封建宁王为北都防备使,后准广平王前去武关担负梭巡使,暗淡多时的东宫欢乐鼓励,盛王却为之愁眉不展,行营高低忐忑不安,来华州的车马也稀少起来。

史朝义本觉得李定邦作为阿史那旸的亲信爱将,也应忠心耿耿奉侍殿下。谁知他窝在武关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式,从不来拜见盛王,令史朝义甚是利诱。

“武关防备使李定邦的部下,比平卢军还是差燃烧候。不过阿史那旸仅用五六年风景便能拉出一万五千虎狼之军,难怪父亲对其啧啧奖饰。”

史朝义深知父亲向来傲视四海、目无余子,高、封二将能被其推许,定有过人之处。向时洛阳沦亡、太原大捷,一败一胜、天渊之别,长安朝堂随即暗潮涌动、风云乍起。

当时史朝义飞鸽传书营州,问计于父亲。史思明的复书简练了然:“高封在,盛王当无忧矣。”

两个多月前,武牢关被范阳军攻破,洛阳、陕州接连沦亡。连接陕州与武关的一条崎岖山道能够被叛军操纵,武关的防备压力倍增。右相杨国忠遂保举李定邦出任武关防备使,待各路勤王兵马到达,盛王殿下又调拨一千河中精兵赶赴武关,以防备阳军偷袭。

飞龙禁军旅帅陈达卷入过刺杀盛王一案,贤人担忧重蹈旧辙,遂许李琦自行从飞龙军中遴选士卒。史朝义秉承盛王叮嘱,将北庭、河东、范阳出身的兵将悉数解除,所选之人不是来自平卢、安西,就是陇右、河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