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33集《妙法莲华经》
到这里我们能够看到,阿罗汉们从方等的迷惑变成了般若的悔怨。他的悔怨是如许说的,就是说,佛法讲人缘果报,此人缘果报的事理不是只要人间的有漏的因果,包含出人间也是人缘果报,这通于人间法跟出人间,都是人缘果报。阿罗汉在般若会上的悔怨是如许来的:三乘的因地不一样,菩萨的因地是发菩提心、修六度,我的因地是收回离心、修四谛,以是这三乘的道就各走各的。而我已经如何样呢?我已经错失了菩萨的因地!
我们做一个经文要义的解释。前面的〈便利品〉是佛陀对于所谓的“会三归一”,这个三乘跟一乘的对接的法,是直接了本地用法义说出来,叫如来正说。上根利智的比方说舍利弗尊者,就开悟了。这个悟性高的人,他直接说法便能够。但是像我们中下根人,就是心中另有很多的迷惑,“抱迷未遣”,这个迷惑不能够遣除,是以大悲的佛陀必须用更多的善巧聪明来做一个比况,用一种浅近的事物做比况,使令我们能够体味甚么叫做“会权入实”。
比方说,佛陀常常讲我们的心。实在我们的心有两种分歧:一种是虚妄的生灭心,向外攀登的心;一个是实在的心,是本具的。当然我们现在只晓得攀登的心。那么这两个心的干系,它是不二。“不二”的意义不是“一个”。甚么叫不二呢?这个就很难了解了。它不是一,也不是二,它只能叫不二。那不二如何体味?就比方说水。你看阿谁大海,当它安静的时候,全妄即真,它变成至心;当境地风一吹的时候,它变成波浪。波浪就有相状,就有窜改,就变成虚妄的心。以是我们从波浪跟海水这两个比方,能够晓得贤人的心跟凡夫的心的不同,他们两个都是水,但一个是波浪状的水,一个是安静的水。以是这个处所就是比况,就是比方。
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是一个贤人。我们凡夫要欢乐很轻易。我们凡夫心是攀登心,以是你要让一个凡夫痛苦,很简朴,要让他欢畅也很简朴,因为他的心很轻易受外境的刺激。凡夫是如许,但是阿罗汉不是。阿罗汉的心,在《阿含经》上说,他出去讨饭的时候,他碰到任何人对他任何的行动,他的心是“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他没有欢畅,也没有痛苦。你对他好一点,他也就这模样;你骂他,他也没感受。他对外境是无住,比方说“如鸟飞虚空,踪迹不成得”。你看鸟从虚空飞畴昔,它没有踪迹的;一只老虎从地上走畴昔,它是有踪迹,它是在大地上有所住。但是鸟从虚空飞畴昔的时候,跟没有飞畴昔是一样的。阿罗汉的心他是一种无愿三昧,以是他阿谁空性强。阿罗汉证的空跟菩萨的空不太一样,他阿谁空是空得太完整,叫做空、无相、无愿。他阿谁空已经对三界统统有为诸法没有任何的等候,无愿就是他没有等候。你盖个庙给他,他也无所谓;你不盖,他也无所谓。这么一个阿罗汉,会让他起大欢乐,只要一种能够:它不是有为诸法,而是一种出人间的清净功德,才会去震惊阿罗汉的欢乐。也就是说,让一个阿罗汉欢乐是非常不轻易的。
这个纲领申明就不消念了,我简朴讲一下就好。佛陀讲这个会三归一,佛陀是分红三周说法,法说周,譬说一周,另有人缘说一周。法说周,我们前面讲到“正说法要”,这个是〈便利品〉。实在法说周在〈便利品〉没有完整讲完,它另有四段,有身子领解、如来述成、与之授记跟四众欢乐。这四段都是在〈比方品〉的前半段,等因而佛陀把〈便利品〉做一个扫尾。然后真正的〈比方品〉从甚么时候开端呢?从“开三显一”开端讲比方,讲三界火宅,讲三车一车的比方。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看譬说一周的话,是包含了〈比方品〉的后半段,另有全部中根领解,全部〈信解品〉,另有如来述成的〈药草喻品〉跟与之授记的〈授记品〉,以是譬说周统共高出了四品。
好,我们做一个申明。这个处所讲出阿罗汉圣者当时的迷惑。说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这个应当是在舍利弗尊者成绩阿罗汉果、碰到了方等时今后了。他常常在火食希少的山林树下,做甚么事呢?或者打坐,或者经行。他在沉寂中就思唯一件事说:“我划一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说,我们一样地跟佛陀学习,只是因为根机的分歧,我修四谛法,他修六度法门,我们的目标都是了存亡。但重点是,我证得了我空的真如,菩萨也证得了我空真如,我们是一样以我空的真如而了存亡的,从所证的真谛来讲,都是照见五蕴皆空,没有不同。那么为甚么我的我空真如是一种小乘的涅盘,是一个自受用的涅盘,只要获得一种涅盘沉寂乐,然后甚么都没有,内里空空荡荡的只要沉寂。固然没有烦恼,没有存亡,但是也没功德。
以是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我们这一点就值得赞叹舍利弗尊者,他在没有讲《法华经》之前,他在方等般若看到菩萨的功德,他本身会感觉本身有所不敷,这一点是值得赞叹的。
这个就是一个题目了。就是说,我们刚开端修三乘法,处理存亡题目,这个是能够了解的,也必须如许做的。但是我们如何样从一种三乘的便利法门把它会归到一佛乘的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法华经》,只要在《法华经》讲到这么一个对接的体例;并且《法华经》的意义,你越早对接对你越无益。不是说必然要比及分开了三界再来对接。晚了,太晚了!因为你拖得越久,你构成的法执越重,你要调剂你的心态越困难。
第二个,佛陀讲出体味决的体例,讲“三车一车”。我们看佛陀在处理三界火宅时,他不是说,欸,没事,我们生生世世留在三界内里行菩萨道。不是这模样,不是如许。佛陀并没有提出毁灭火的体例,而是要我们从速分开。这个火没法救了,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救的,超出我们的才气。只要一个别例,从速坐着你的车子分开这个火宅。佛陀供应了三种车子,你有三种挑选:第一个用四谛,第二个用十二人缘,第三个用六度,用三乘的车子把我们带出去。那么“三车”为甚么要多一个“一车”呢?因为带出三界今后,你如何把这个三车跟前面成佛之道的一车做一个对接?佛陀讲“三车一车”的比方。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方等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称疾弘道,示现抱病。佛陀叫文殊菩萨,你带这些阿罗汉们去跟维摩诘居士慰劳,他白叟家对我们是蛮护持的。以是文殊菩萨领着菩萨跟声闻人去跟维摩诘居士问候。维摩诘居士就把本身的屋子清空,清空今后就向十方佛国天下借阿谁高广的法座,说是八万四千由旬的法座。文殊菩萨浩浩大荡带着声闻菩萨来慰劳的时候,维摩诘居士作为仆人,请诸位升座。当然菩萨的功德不成思议,一下子就升座了,阿罗汉升不上去。维摩诘居士说,那你升不上去,你忆念佛陀吧,忆念释迦牟尼佛,仰仗佛力,忆念佛你就升上去了。当然这个对阿罗汉打击是很大的。第二个,升座今后,文殊菩萨跟维摩诘这两个就大谈不二法门,大乘的存亡涅盘不2、空有不2、染净不二,讲不二法门。那当然,有很多天人是有善根的,一听欢乐,就天女散花。这个花掉到菩萨的身上,然脱落,因为菩萨没有法执,证得二空。阿罗汉有法执,以是这个花就沾在阿罗汉的身上。阿罗汉就到处拨这个花,弄得很被动。
辛1、闻法得解
辛4、疑悔断尽
我们先看第一个(回到讲义来)。这个处所等因而承接了前面的〈便利品〉。身子,就是舍利弗尊者。他听完〈便利品〉“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今后,把本身的了解跟佛陀做一个白告,但愿获得佛陀的印证。这个处统统长行跟重颂。长行内里分五科。第一科,闻法得解。我们看经文。
我们再往下看。到了法华会上,阿罗汉获得了救拔,疑悔断尽。看经文。
世尊!我从昔来,整天竟夜,每自克责。现在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这个处所是第一个,火宅喻。实在火宅喻是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三车一车”,另有一个“三界火宅”,这两种比方。这两个比方在法华七喻当中是最全,内容最完整,也最多,并且是最前面,以是独称〈比方品〉。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划一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以是者何?若我等候说所因,成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便利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一向到法华会上,“现在”,这个“今”就是从佛陀讲〈便利品〉今后,“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佛陀说,放心!你们没有一小我走错路,统统的都能够弥补。你只要多做一件事情:内观真如,把成佛的共同的因找到。你只要把真如找到,会归真如的时候,你就能够断除疑悔,便能够重新回到一佛乘来。以是,“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他晓得,本来本身甚么都没有失掉,只要窜改心态。以是他的心从忧悔而变成安稳。
以是这个处所就是说,声闻人从《阿含经》的建立信心,到方等时的遭到刺激,到般若时的甚自悔怨。讲到这里,他以为说,完了,我这辈子就这模样了,就是阿罗汉了。
再看下一段。那么前面这一段是讲到方等生疑,这以下讲般若生悔。
第二个,“三乘圣道,如同三车,令知便利,莫固执故。”既然要分开仗宅,就必须有车子,你不成能本身走路啊,要坐车子,佛陀开出了三乘法门。不管是声闻,不管是缘觉,不管是菩萨,你有再高的抱负,有再多的抱负,请你先分开三界,这是你要做的。以是刚开端,我们说“三乘共坐摆脱床”,实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人,刚开端在措置的是一样的题目,固然体例分歧。一样的题目是甚么题目呢?存亡题目。刚开端处理题目的目标是一样的。
那么存亡循环是如何来的?那就是有存亡的业力。如何就有业力呢?按佛法的意义,就是我们心中有一种倒置妄图,这是全部循环的底子。以是你看《楞严经》说:“销我亿劫倒置想,不历僧只获法身。”也就是说,在凡夫的角度行菩萨道,刚开端还不是说你顿时去帮忙众生,重点是你如何样毁灭你的倒置妄图,这个是第一事情。
我们把这个文先消一下。“尔时,舍利弗”,这个“尔时”是指的舍利弗尊者听完〈便利品〉今后,他的身口意呈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环境,就是生起大欢乐。这个欢乐指的是内心,表示于内叫欢乐,因为他闻法得解。主动是表示于外,他能够身材有一些特别欢乐的行动,叫做主动。这个是一种身业,欢乐是意业。不但是意业跟身业的欢乐,他还从坐位站起来,昂首瞻仰佛陀“而白佛言”。这个“而白佛言”是表示他口业的欢乐。全部是身口意的欢乐。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七十二面,我们看己二的“身子领解”。
遵循端方,我们还是先把这个〈比方品〉的品目跟粗心做一个申明。请大师翻开明天所发的弥补讲表,第十面。我们前面讲到法说一周,就是〈便利品〉;我们现在讲〈比方品〉,譬说一周。〈比方品〉附表第五。
他如何说呢?现在我从世尊闻此法音,就是前面〈便利品〉“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奥妙法音,心中非常的欢乐主动,并且是“得未曾有”。这个“得未曾有”是这句话的重点。
我们先来〈比方品〉的释义。这个处统统三段,先看第一段,解释品目。
〈比方品〉的内容实在蛮多的。我们没有进入主题之前,先做一个纲领申明。〈比方品〉它有两个重点:
以是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慨,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菩萨的因地揭示给他们看,就说,你不平气,好,我把菩萨的因地给你们看。就是说,你的因地只修四念处,菩萨的因地是以无所得心广修六度法门。以是,当般若会上佛陀揭示菩萨的因地的时候,声闻人从思疑变成悔怨,开端自我检验,“是我等咎”。思疑的工具是针对佛陀,悔怨的工具是针对本身。因为到了般若会上,他看到菩萨的因地,真的是,那比我们殊胜太多了!到了般若会上,阿罗汉开端自我检验了。他说实在不是佛陀偏私了,是我们本身的修学有瑕疵。
我们晓得,前面的舍利弗尊者,在《法华经》前,证得阿罗汉今后、还没有入涅盘之前,贰内心是充满了感慨。这个感慨就是说,“我从昔来,整天竟夜,每自克责”。这个感慨还不是一天两天,是证得阿罗汉、颠末方等般若今后,能够说不管是白日,不管是早晨,只要没事,我想到这件事情就感到诃责,感到懊悔。我当初如何就没有挑选去修大乘的因地,我如何就修小乘法?他实在是充满着懊悔。
以是我们能够看获得,阿罗汉贤人,他从《阿含经》的建立自傲,到方等时变成一种“自悲败种”。实在阿罗汉在方等时某种程度感到一种自悲跟迷惑。他思疑:为甚么我证的涅盘跟菩萨的涅盘就这么多的分歧?就是“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他不但是在方等时遭到菩萨功德的对比而产生刺激,更首要的是,他在般若会上看到菩萨们都蒙佛授记而成绩佛道。在般若会上,佛陀向来不为任何一个声闻人授记。以是他看到这类环境,能够说是甚自感慨,失于如来无量的聪明跟功德。
好,我们先解释“譬”跟“喻”这两个字。甚么叫譬?比况为譬。就是佛陀用一种类似的浅近的事物来做一个比况。比况的目标是为甚么呢?为了要“喻”,要能够使令我们对一个深妙事理精确地了知,叫做喻。这个喻就是了知,透过比方来了知深妙的义理。也就是说,我们假托浅近的事物,来比类申明深妙的义理,称为比方。
比况为“譬”,晓训为“喻”。托彼浅近事物,比类申明深妙义理,称为“比方”。本经前后共有七喻,此品独以比方立名者,因品中所说“三车一车”喻及“三界火宅”喻,为七喻中最全最多,而复在最前,以是独称〈比方品〉〉。
〈便利品〉是如来正说,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无边,更复以类比况,开晓令悟,故言比方。
辛2、昔日之失
以是我们有幸学到《法华经》。实在,遵循佛陀的“会三归一”,《法华经》的意义就是说,出离三界跟成绩佛道是不抵触的。你念佛,你能够把精力放在所念的佛号,因为这是佛陀施设的便利,仰仗佛力摄受;但是你也能够花一部分的精力来内观真如,你来观你能念的心。“内观真如,外顺弥陀”。《法华经》构成一种双向的修学:我们一方面仰仗佛力来超出三界,一方面内观真如开显自性的功德。如许,能念的心不成思议、所念的法不成思议,以是构成两种力量的修学,叫做莲花式的修学——外有莲花,内有莲子。
己2、身子领解 分二:庚1、长行;庚2、重颂
并且是“得未曾有”!我们解释一下,是甚么事情让阿罗汉这么欢乐呢?因为阿罗汉他一起走来,从阿含、方等、般若,他所接管的教诲只要一句话,就是自我否定:你这件事不能做,你那件事不能做,你所有身口意的造作不过是罪、不过是业。以是佛陀面对凡夫的第一阶段的开示,在处理存亡题目的时候,对我们身口意是通盘否定,那叫是一个存亡业障凡夫。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口气窜改了,开端必定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好,我们看讲义的“身子领解”。
〈比方品〉有三重意义:
根基上,凡夫成绩佛道跟贤人成绩佛道不一样。因为贤人在修学六度的时候,他的身心天下是没有停滞的。没有停滞,他能够完整经心全意地投入六度的修学,他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但是凡夫不成以,因为凡夫的身心天下有停滞。甚么停滞呢?就是存亡循环的停滞。就是凡夫在行六度的时候,他阿谁果报体是个业报身,他有老的题目,他有抱病的题目,他有灭亡的题目。以是他等因而内忧内乱,他在修六度的时候老病死不竭地折磨他。以是佛陀在打算菩萨道的时候,他对凡夫的菩萨是先破障,处理循环题目,因为这是一个务实的题目。佛陀对众生开的药方是先破障,再显真,它是这么一个次第。
这个言下之意,蕅益大师的意义就是说,声闻人在方等时对佛陀生起迷惑,思疑佛陀的心有所偏私。就是佛陀对菩萨比较好,佛陀把大的涅盘给菩萨,佛陀把小的涅盘给我们。在方等会上声闻人是生起了迷惑,是这么一个环境。因为实际上他也在方等会上,他也跟菩萨打仗,他也感遭到菩萨的境地的确比他们高,以是贰心中是有迷惑的。
《法华经》在佛教当中的修学定位,古德讲一句话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也就是说,《法华经》的重点,是供应我们凡夫成佛的一个快速体例。
以是诸位,我们学《法华经》必然要晓得一个题目(我再讲一次):摆脱跟成佛是一码事,不是两码事,它是一佛乘。不是说你必然要把三界走完了,你才来修成佛之道,那你就太晚了,你这个起步太晚了。你越晚起步对你越倒霉,因为你这个法修了太久,我们看〈信解品〉,下一品就会晓得,阿谁法执就越重,调剂越困难。以是佛陀讲〈便利品〉的时候,佛陀就讲,为甚么我要施设三乘的便利?因为凡夫在成佛之道他要先废除停滞,以是佛陀不得已必必要施设三乘的便利。但是你如何在三乘当中跟一佛乘的一心真如的思惟对接,这个就是本经要措置的题目。
庚1、长行 分五:辛1、闻法得解;辛2、昔日之失;辛3、昔日之疑;辛4、疑悔断尽;辛5、领解信受
以是阿罗汉没有听《法华经》之前,他的思虑只要人缘果报。我们之前讲〈便利品〉讲到这个观心,观心不是有十种观法吗?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因、缘、果、报,对不对?最后一个最首要,“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最首要。前面讲到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是提出了不同相;到了本末究竟等,就是会归到一念心性,统统法如。以是,阿罗汉现在的思惟是充满了感慨,这个感慨是因为他本身。
我们看第三个,纲领申明。
以是诸位,比方说你读《阿弥陀经》,读《无量寿经》,这如何样检视你的大乘善根呢?你看到阿弥陀佛所成绩的依报——宫殿、楼阁、莲花,依报寂静;正报寂静——身相、神通、寿命,你一点感受都没有,那你的大乘善根有一点题目了。如果你只是喜好苦、空、无常、无我,空、无相、无愿,那你的大乘善根畴昔生种植是有一点轻浮,因为你对于妙有的东西不生好乐,而这个是大乘善根的目标。因为空性大师都有,我们不能从空性鉴定一小我的善根。三乘共坐摆脱床,你把声闻缘觉菩萨三小我请到佛堂内里,入统统法空的时候,他们三个是完整一样的,一空无二空,真谛不成能两个。但是你把这三小我请出佛堂,让他去度化众生,那就见高低了,就是这个功德妙用就见高低了。以是鉴定一小我的大乘善根很简朴,你给他读《华严经》,你净土宗给他读,阿弥陀佛的极乐天下的功德寂静,他如果读完今后完整没有感受,那能够要加油了。
那么本经实在前后有七个比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法华七喻是非常驰名的:第一个就是〈比方品〉的火宅喻,〈信解品〉的穷子喻,〈药草喻品〉的云雨喻,〈化城喻品〉的化城喻,〈五百弟子授记品〉的系珠喻,〈安乐行品〉的髻珠喻,另有〈如来寿量品〉的良医喻。
但最后,“统统种智,喻如明白牛车”。比及你分开三界今后,佛陀讲明白牛车,讲到统统种智,就是佛陀的中道实相聪明,就是“一心三观”的聪明。佛陀出去今后赞叹,说你这个羊车、鹿车、牛车这三个车子是便利,它的目标只要一个,把你从三界内里载出来。前面这个车子就没体例进步了,以是你必然要换车了,换明白牛车。佛陀开端赞叹明白牛车,使令我们趣入一心真如,发大菩提心而趋势佛道。
也就是说,开弓没有转头箭。以是阿罗汉为甚么甚自悔怨跟感慨?感觉说我永久没有机遇成佛了,因为我的因地已经是这模样走过来的,因为我错失最好机会了!我当初如果略微等候一下,不要这么仓猝,好好地把全部方等、般若都听完了再来修学,我如何《阿含经》一听到四圣谛就顿时证入呢?他觉得说这件事情是不成挽救了,没体例救了。你错失了因地,你前面就没机遇了。就是你这小我一辈子就这模样了,就阿罗汉。他不晓得法华会上还能够对接。
以是,全部〈比方品〉就讲两件事:第一个,三界的题目就是火;第二个,处理之道就是三车。那么坐完三车今后,如何样改搭一车趋势成佛。全部〈比方品〉就讲这两件事,讲火宅跟三车的干系。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阿罗汉,他实在如许想:三乘共坐摆脱床,我阿罗汉证到的是涅盘,是佛陀教我的;你文殊菩萨也证得涅盘,也是佛陀教的;但这两个涅盘如何就差这么多呢?我们阿罗汉的涅盘叫做“涅盘沉寂”,菩萨的涅盘叫做“万德寂静”!为甚么我们的涅盘只能够自受用,只能够一片的沉寂,而菩萨的涅盘能够月印千江,百界作佛,度化无量的众生?那当然贰心内里是有迷惑的,一样的涅盘,都分开了三界,为甚么我的涅盘就这么的藐小,菩萨的涅盘就这么的殊胜?实在贰内心中是有迷惑。上面会申明这个迷惑是如何回事。
佛说〈比方品〉,复有三义:(一)令凡夫众生,了知五浊真相,调伏爱取,修出世道故;(二)三乘圣道,如同三车,比方发明,令知便利,莫固执故;(三)统统种智,喻如明白牛车,称扬赞叹,令识相入,发大心故。
“以是者何?”就是为甚么我有这么大的欢乐呢?因为我内心当中一向有一个很大的感慨,就是说,“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阿罗汉一起走来,“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这个处所是讲般若时。般若时跟方等时的不同:方等时说的是大乘果地的功德,般若时讲到是大乘的因地。那么佛陀对阿罗汉的时候,去激起他的菩提心,第一个用果地的功德,就说方等时,就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以是佛陀度化凡夫,看这个意义他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佛陀没有定见。佛陀第一个阶段就是恒顺众生,你是甚么根机,佛陀就为你说法,这跟佛陀没干系。以是第一个阶段,你看到佛陀,佛陀跟你讲的第一阶段的话,是跟你本身有干系的,佛陀完整没有定见,叫做“普门示现”。比及你分开三界今后,佛陀才会把他本身内心的话讲出来,那跟谁讲都一样,那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跟你是如何样的糊口经历就没干系了,以是第二阶段的话才是佛陀实在的话。但是话说返来,没有第一阶段,就没有体例达到第二阶段。你连三界火宅都跑不出去,你就不要讲甚么菩萨道可言了。以是佛陀刚开端是“为实施权”,恒顺众生,最后“开权显实”,把佛陀的实在义讲出来。是这么一个环境。
尔时,舍利弗主动欢乐,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胸主动,得未曾有。
好,我们看经文要义。
辛3、昔日之疑
那现在有一个题目:当我们不竭地按照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法门渐渐趋势摆脱今后,那么后半段如何办呢?三乘法门这个车,它只能够指导我们了存亡、趋势涅盘,它没体例指导我们趋势无上菩提,以是到了三界以外我们必必要换车了,因为这个车走不下去了。以是这个处所题目是如何来的呢?就是如何样能够“会权入实”?我们刚开端是侧重在破妄,破妄的所缘境是我们五蕴身心内里的各种妄图;那么比及你分开三界今后,你要面对的是开显自性的功德,那开端内观了,“内观真如”,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开显你真如赋性的功德。
第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以大悲心来到大家间今后,本来想要度化众生,让统统众天生佛的。但是他亲眼看到了一个题目,就是看到众生的身口意的停滞,就是三界火宅。他看到众生的法界起火了,全部三界堕入一片的火海。当然这个火有两种:一个内火,一个外火。内就是烦恼,外就是果报,外境。就是外境刺激你的烦恼,阿谁烦恼去造业;造了业今后,你又缔造一个更不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又刺激你,你又更轻易造业……就构成恶性循环,这个火就越烧越短长,展转相续。这是佛陀看到的第一个题目,他看到全部三界已经堕入一片火海当中。以是这个时候不是处理成佛的题目,要处理这个火的题目。这是第一个,佛陀看到了众生的题目,以是讲到“三界火宅”。
实在,阿罗汉的欢乐有一个很首要的启事,就是来自于贰内心的一个深深的感慨。这个感慨是如何来的呢?我们看经文。
《法华经》的意义就是说,你做甚么事情,请你把目光放远一点看,你不要只是想到短线。要分开三界,你想想看,你这个操纵体例,比及你分开三界,直到你往生今后,你将来成佛如何走,以是《法华经》有这个好处。就是说,你要查抄你现在的路对你今后的成佛之道有没有不好的影响。你说我今后再说,你今后就很难说了。你就是阿罗汉如许,甚自感慨,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他是运气好,碰到佛陀,用《法华经》把他救出来;你要没碰到《法华经》,那你就感觉这个感慨就一失永失了,那谁也救不了你了,永久就卡在这个涅盘沉寂了。
我们晓得,阿罗汉刚开端成绩阿罗汉今后,你看《阿含经》内里,阿罗汉对本身是非常有自傲的,他是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就是说我全部修学已经到无学位了,我的修学美满了。《阿含经》时候建立了阿罗汉贤人的自傲。但是,对这个自傲的第一个应战就是方等时,方等时接管应战了,就是看到大乘菩萨的果地功德殊胜美满。
先看下一段,辛二的“昔日之失”。看经文。
“非世尊也!以是者何?”因为“若我等候说所因,成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就是如果我们明天稍作等候,不要急着去证入小乘的涅盘,等候佛陀说出成佛的正因。甚么叫“成佛正因”呢?就是发菩提心,广修六度的一个正因。然后我们去修这个大乘的正因,我们当然就获得大乘的涅盘。但是可惜的是,当初打仗小乘的四谛法的时候,我们不体味这是佛陀的便利跟从宜。方便是约着法来讲的,佛陀开出分歧的大小乘的法门,叫做便利;随宜是约人,佛陀把甚么法给甚么人,叫做随宜,约人叫随宜。我们不晓得这三乘是佛陀的便利随宜的说法,一听到《阿含经》的四圣谛今后,就顿时修学四谛法而思惟取证。
也就是说,佛陀畴昔的说法是一种破妄的法门。阿罗汉之前一起走来,从阿含、方等、般若都是在破妄。破的角度不一样,有深有浅,但是根基上都是破妄。只要到了法华会上,显真。你的身口意,不是只要妄图,实在你把妄图扒开来,你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实在我们是同一家人。你说阿罗汉听到这个法,他欢不欢乐?开端开显自性的功德,这个就是阿罗汉说的“得未曾有”。因为他在法华会之前,向来没有人明白地奉告他说:他能够成佛。没有讲过这句话。以是这个处所对阿罗汉是非常大的鼓励。他的欢乐,当然有他更深的来由,前面会申明。听了〈便利品〉如何就产生这么大的欢乐,身口意的欢乐,并且是得未曾有?那么舍利弗尊者会渐渐隧道来。
就是说,佛教讲因果是没有错了,因果那是十法界的因果,那是直的。但是你别忘了,佛法讲因果,它还讲心性。这个十法界有竖的十法界,另有一个相互融通的一念心性,就是“心、佛、众生三无不同”,是吧?你要没有横向的,那净土宗就没体例建立了。你要讲因果,那净土宗谁能够往生呢?谁能够带业往生呢?诸位你想想看,凭甚么我们一个业障凡夫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到道交?凭甚么?你要用因果来讲,是说不畴昔的。因为阿弥陀佛固然万德寂静,是我内心中的佛;我们凡夫固然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既然心性不二,天然感到道交。以是感到道交不是建立在人缘果报,是建立在一念心性。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实在阿罗汉的感慨是如许来的:阿罗汉在修四谛的时候(我们看这个四谛法),阿罗汉在操纵的时候,古德解释,阿罗汉对苦谛过分地夸大。实在菩萨也修四谛,菩萨在了存亡他也修四谛。但是你不能把苦谛操纵过当。这个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阿罗汉的全部四谛法门,过分地操纵苦谛的思惟。以是,他阿谁出离心太强,他把生命给断灭了。以是你修行,比方说我们明天净土宗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是对的;但是厌离娑婆的时候你不能操纵过当,不然你到时候就很难回入娑婆了,就是这个题目。
实在我们这一次的课程,四品当中,譬说一周讲了三个重点,也就是讲三个比方。第一个比方是佛陀亲身讲的,叫做〈比方品〉,讲佛陀出世今后为甚么他要施设三乘法门,他把他当时的环境,他当时内心是如何想的讲出来。讲三界火宅,三车一车,这是佛说的。那么第二个,〈信解品〉,是弟子们本身的修学经历。前面是佛陀,这个是弟子当初接受佛陀教养今后一起走来的心路过程,以是“穷子”这个〈信解品〉是弟子们描述本身接管佛法教诲今后的环境。四大弟子讲完〈信解品〉今后,佛陀一方面承认,但是感觉讲得不美满,就是你们没有真正体味我的意义,以是佛陀做一个弥补,又讲一个比方,叫〈药草喻品〉,把〈信解品〉不敷的处所加以弥补。以是全部譬说周讲了三个重点,〈比方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最后正式授记。是这么一个环境。譬说一周统共高出了四品。
第一个,使令凡夫众生了知五浊真相。佛陀申明这个五浊恶世,他就一个字,叫做“火”。当然,这个火有两个题目:第一个,增加我们的痛苦。我想我们没有一小我情愿住在火警的屋子,就是你被火逼迫会有一种热恼的痛苦。第二个更可骇。如何样呢?这个火粉碎你的善根。我们好不轻易多生多劫种植了一个佛法的善根,你三界内里不竭地循环,不竭地循环,你善根给粉碎了。这个三界循环就有这个本领,粉碎你的善根,让你的内心越来越出错。以是,佛陀就是奉告我们,这个火是没体例去救了,以是佛陀讲出了三车。
我们先说一下舍利弗尊者的畴昔(实在前面会说到)。舍利弗尊者在声闻当中他还是蛮特别的。因为他畴昔生有大乘善根,他之前曾经跟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学过《法华经》,并且修过六十小劫的菩萨道。厥后因为婆罗门跟他要眼睛的人缘刺激,他退大取小了。以是他的大乘善根是比较深厚的。我们看〈信解品〉,四大弟子,善根各有分歧。特别是迦叶尊者,他本身讲他本身的学习过程,他经历了方等、般若,看到菩萨的大乘功德,能够到十方天下广度众生,他本身说,贰心中不生任何好乐。以是这个善根有分歧。
但倒置妄图有个题目:它本来是不存在的。那如何有呢?诸法人缘生,它是由每一小我分歧的生命经历所积累而来的。以是这个就比较庞大了。比方说我们填饱肚子,有些人他喜好用饭,有些人喜好吃面条,有些人喜好吃包子,就是各打各的妄图。因为妄图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它是从无量劫来每一小我生命点点滴滴积累而成,以是它非常多元化。佛陀只好把众生的妄图分红三类: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施设一个药方,以变幻的法门对治变幻的妄图,先做这件事情。以是佛陀就只好如何办呢?佛陀把成佛之道临时地埋没起来,然后“为实施权”。为甚么呢?因为我们必须务实空中对我们存亡循环的题目,我们必必要先面对本身的倒置妄图,才有资格谈菩提道。以是,我们刚开端修学是侧重在本身内心的自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