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35集《妙法莲华经》
以是这个五佛的畴昔、现在、将来,释迦佛、十方佛,都是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以是舍利弗尊者获得一个答案:“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波旬作为一个魔王,他固然有才气现出三十二相的身相,但是他没有那种聪明来讲权法妙、实法妙,他没那么高的聪明。阿罗汉都想不出来了,魔王如何想得出来呢?这是一种实在之道。“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以是结论:“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那么为甚么我惊怖呢?是我本身,刚开端我的聪明不敷,法执太重。“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
前面的一段是申明舍利弗尊者因为对佛陀的信奉,以是断疑,这以下对法的了解而生信。
说这感受是如何回事?“业感原偶然,苦乐随因异。”欢愉跟痛苦是不能主宰的。四念处有别相念、总相念。固然观受是苦,但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个聪明是相互操纵的。它是先观无我,就是人生的欢愉跟痛苦你说了不算,是畴昔的业力决定的,以是业感是不能主宰的,痛苦跟欢愉是由业因决定的。先申明感受的来源,是由业力变现出来的。
甚么样的惊怖、迷惑呢?“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这莫非是魔王以神通力化作佛陀的身相,来扰乱我的心机吗?这个一开端就是佛陀的打算,就是先一个略说。干甚么呢?动执生疑,先把他的迷惑给逼出来。
来,第一句话:“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如何有色身的?是我们畴昔生的临终的时候,一念的爱取烦恼,那再加上我们业力的牵导,看到父精母血的连络。以是恩爱迷情的心法,一个倒置妄图跟这个业力所变现的,这个父精母血的连络,才虚妄有此色身。
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奇,
这一段说是“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奇”,这个初闻是指甚么时候?这初闻,这个处所的时候点,是舍利弗尊者听《法华经》的〈便利品〉的前半段。前半段诸位能够略微复习一下,它是甚么?它是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佛陀先略说。佛陀在刚开端〈便利品〉的时候,他讲两件事:
“妄图奔走,吸揽前尘作所依。”中道是很难的,我们凡夫要么就过分地寻求,要么就一昧地架空,这个都是落入空有二边。那么如何能够空有均衡呢?看第一句话,先看这个感受如何来的。“妄图奔走”,是一念的妄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然后攀登前面的六尘,那么心法跟六尘的色法的和合变成六根,有六根才有六种感受。这个感受活动要有根来依止,就是你没有身材,你哪有感受呢?它有个六根的。以是这个感受是“人缘所生,唯心所现”,是没有实在体性的。
以是,我们《法华经》的修学是,把摆脱道跟菩提道同时修学。调伏爱取是个摆脱道,但是你安住一念心性,变成菩提道。你多一个内观真如,安住一念心性,来对治如梦如幻的不净色身。那么这模样,就把一种断灭的观点做了一种转化:我不要有漏的色身。以是你看我们净土宗必然是两句话的,“厌离娑婆”,必然有下一句话,“欣求极乐”。没有人只修厌离娑婆的,不然你到最后跟阿罗汉一样。你不要娑婆天下,你要去那里?以是,你少修一段,这个因地就不美满了。净土宗,我们要把娑婆天下的五蕴身心看破放下,但是你要如何样?对极乐天下的依正寂静要欣求。大乘佛法都是如许,都是窜改,关头点就是安住一念心性。畴昔我们在〈便利品〉也一再夸大一个看法,你要窜改人缘所生法,你本身要先跳脱人缘。所觉得甚么要先“离统统相”,才有资格谈“即统统法”?先把心调剂好了,再来对治。
闻佛柔嫩音,深远甚奥妙。
壬1、追叙疑悔
这一段是依人而断疑,先断除迷惑。比及舍利弗尊者在〈便利品〉殷勤三请,佛陀正式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为甚么叫意趣要乐?你看有些人拜佛,拜一拜,法喜充满。喜好拜佛的人,他越拜越轻松。当然他有体例,他是下实上虚。喜好打坐的人,他打完坐今后思惟法义,他读一遍《法华经》,读一品《法华经》,他也是身心法喜充满。这也是欢愉的感受。莫非你要一昧地否定吗?你完整否定欢愉,那你就变成阿罗汉了,想受灭。阿罗汉就是把感受灭掉,把第六认识的想蕴也灭掉,前五识的感受也灭掉了,以是这小我已经没有甚么感化了,六根的服从根基没甚么感化。
我们现在讲划一,当然佛法夸大划一,你学《法华经》就晓得甚么叫做划一了。不是说佛陀出世今后统统人都要如何做,不是这模样。这叫齐头性的划一。佛陀的划一是一种契机式的划一。你这小我对痛苦有很深的感受,能够你的环境形成的,佛陀为你说苦谛;你这小我本性主动主动,佛陀直接讲道谛,你能够从道谛动手,你就好好地去修布施、持戒、忍辱。就是说,修行一开端不要要求美满,你要找到你呼应的法门。前面会说到,你呼应的法门,你有兴趣,会激起你的意乐,你就会想要精进地去寻求,你就轻易找到一个修行的冲破口。先求上路,再求美满,三世诸佛都是如许做的,没有例外。没有一尊佛陀一开端就把你抓来听《法华经》的,没有。一开端都是“安住便利中”,比及人缘成熟了,再说这个实在道。
以是舍利弗尊者从开端的懊悔,到法华会上听到说本来他没有丧失,声闻法就是成佛之道,菩萨法也是成佛之道,以是“心生大欢乐,自知当作佛”。以是他前面这一段都在讲他本身生长的修学过程,从最后的本身以为的丧失,到最后本来能够弥补,最后生起欢乐。
当然,作为一个贤人,阿罗汉,舍利弗尊者不成思议。他这个时候并没有退转,他反而起家殷勤三请,请佛陀讲清楚一点,甚么叫做“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的观点。这个时候请佛陀再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就佛陀开端广说。
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
以是修行它是如许:这个感受的操纵,我们要放弃三界的感受。因为三界的感受固然有些欢愉,固然你的福报很大,你有才气来享尽人间的欢愉,但是我劝你不要如许做,即便你有才气你也不能如许做。因为三界的欢愉有不对,“比方美食,异化毒药。初虽甘旨,终成大患”。那你如许讲,是不是要把统统的对感受的等候完整放弃?也一定。你看极乐天下,佛陀要你“欣求极乐”。你看看,佛陀讲《阿弥陀经》,佛陀本身也说:“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陀也没有否定欢愉的感受,佛陀也是用欢愉来指导我们。以是,欢愉本身不是罪恶,题目是你的欢愉不能在三界内里得欢愉,你要寻求大乘的法乐。
以是,我们在操纵佛法的时候,如何样掌控中道均衡?就是实法为安住,权法为调伏,就是这个“权实不二”的观点。诸位,为了今后着想,为了你的成佛之道今后不要有停滞,请你不要用一种断灭的体例、极度的手腕来措置题目。除非有例外,你这个烦恼太重了。你这个事情,你看上一个喜好的东西,你看上这个包,你本来一开端节制,但是你非买不成,一个礼拜今后你还是喜好这个东西,那你用断灭的体例,偶一为之,能够。但是这类权法的操纵不能当作常法,就是针对某一种特别的烦恼,你偶一为之,用断灭的体例来下重药,这个是能够的。但是绝大部分的环境,都要站在就是它本来是不存在的,然后再去对治它,普通是这模样的。就是“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你这模样做,我跟你包管,你将来的菩提道,你这个叫做坐明白牛车,那就是顺畅,中转车,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你中间没有任何停滞,直趋无上菩提。这个就是《法华经》的妙法。
我要如何样能够废除烦恼,又不好人缘所生法,又不坏诸法的化名真相假用?
业感原偶然,苦乐随因异。
这一科是说到“身子领解”,就是舍利弗尊者在前面的〈便利品〉听到佛陀说“开权显实”的妙理,他把本身的了解讲出来。前面是一个长行,这以下是一个重颂。
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
得道转法轮,亦以便利说。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请大师翻开讲义第七十五面,我们看辛二的“颂领解前文”。
起首看畴昔佛。说畴昔这么多佛来到大家间,然后出世、削发、说法、入灭了。那么这些佛是如何说法呢?也是“安住便利中,亦皆说是法”。蕅益大师说,绝大部分的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很少有佛陀一开端就讲《法华经》的,很少。即便是一个净土的大菩萨,净土的一个环境,只要对凡夫说法,很少人直接讲《法华经》的,很少,都是先“为实施权”。以是初学者学《法华经》,能够他学了今后也不见得受益。《法华经》是甚么时候最受益?你甚么法门都修过了,找不到目标了。拜忏也拜了,持戒也持了,念佛也念了,这么多多元化的事修今后,你不晓得你的目标在那里,这就是你学《法华经》的时候到来了。不要向外攀登,内观今后你就晓得你的方向在那里,向内安住。
喜好妙法莲华经请大师保藏:妙法莲华经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那么成佛是如何样呢?这古德用身口意三业的功德来讲明:第一个,“为天人所敬”。成佛不是只要一个涅盘沉寂,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相的功德,你阿谁身相要为大师所恭敬。第二个,口业的功德。你要能够便利说法,权法妙,实法妙,口业的功德。第三个,你成心业的功德,教养诸菩萨,你要有一种中道的实相聪明。
现在者世尊,从生及削发,
辛2、颂领解前文分二:壬1、追叙疑悔;壬2、叙今领解
我们普通修学,正凡人(你如果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就不说了),普通的存亡凡夫都是先修权法。先假定我们现在没有学《法华经》,以是第一句话先不要看,我们从第二句话修起。如果你一开端刚学佛,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
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
那么甚么叫实法呢?它必必要上契诸佛实相的妙理,就是你要成佛之前,起首你要晓得甚么是宇宙人生的真谛,你要契理。真谛是不能修证的,因为真谛是本来具足的,众生本具,诸佛所证,以是真谛不要修。你只要如何样?只要晓得有这么一回事便能够了。你晓得你打妄图的心的深处有一个一念心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它是统统生命的本源,便能够了。真谛在于观照,以是实法不是让你来修的,是让你观照用的,叫“内观真如”。这是一种实在法。甚么叫实在?它不会变来变去的。你明天观它,它也是如;你明天工夫进步了,你观真如,它还是一样,如。它是稳定的。稳定的东西,就没有所谓的进步退步的题目。以是我们对于真谛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信解,观照,安住,这么一个环境。这个就是我们佛法说的,你要有一种菩提分。固然我本身没有成绩菩提,但是我随顺菩提,成绩一种菩提分。你观照真如就是一种菩提分。你跟佛陀是如何样?同一条线,顺服菩提。
那么舍利弗尊者到底是了解甚么事理?我们做一个复习。简朴地说就是悟到了一个真谛,就是所谓的“权法妙,实法妙”。我们一小我要成佛,必然要两种法门同时修学,一个是权法的修学,一个是实法的修学。
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好,我们也是一样,实法先不看,先看权法。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
以是这一段的经文,舍利弗尊者他为甚么厥后就把疑网给断了呢?古德解释,来自于对佛陀的信心,因为畴昔佛如此,现在佛如此,将来佛如此,都是如许,以是由人而断除迷惑。
一旦神离,不复堪靠近。
我要提示求生净土的人:净土宗是大乘法门,以是他是有生命征象的,他是有依报、正报寂静的。甚么叫正报寂静?他是有色身的。你没有色身,你如何扶养他方十万亿佛呢?你如何有寿命长远呢?如果我们明天因地是完整修权法,就是所谓的“执事昧理”。除非你人缘很不错,厥后听到《法华经》了,开权显实了,把权法的真相扒开来,本来统统法是一念心性所变现。如果你没有碰到《法华经》,你一起的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如许不竭地观下去,你的结果就法执很重。
苦果实堪悲,酸楚难比。
转无上法轮,教养诸菩萨。
佛说畴昔世,无量灭度佛,
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
那如何办呢?有体例,看第一句话。
妄图奔走,吸揽前尘作所依。
但是只要断除迷惑是不敷的,你要产生信解,以是依法生信解。前面是依人而断疑,这以下讲依法生信解。我们看下一段。
那如果加上第一句话,那就完整不一样了。我们来看:“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诸位!你要讨厌色身之前,先做一个行动,先把心带回家。这个色身是如何来的?你不要一开端就扑上去,就是你不能站在色身的角度去讨厌它。你要以为色身是实在的,去讨厌它,那你今后就跟色身完整无缘。你如果修得好,能够你要先到四空定,就是无色界。无色界就是讨厌色身,把色身空掉了。实在色身是空不掉的。诸位!五蕴是人缘所生法,色受想行识是通十法界的,色身空掉是不普通的,色身只能窜改,不能断灭。它不像烦恼,不像业力,那叫多余的,那是遍计执,那是能够毁灭的。依他起性是不能断灭的,色身如何能够让你断灭呢?
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我们先看第一个,观身不浄,如何样会权入实。
“现在者世尊,从生及削发,得道转法轮,亦以便利说。”畴昔佛、现在佛、将来佛如此,我释迦牟尼佛也是如许做。我从八相成道的出世、削发、得道、转法轮,我也是一样,先广设便利,讲三乘的教法。先求摆脱,再求菩提。
“佛以各种缘,比方巧舌说。”佛陀用甚么样的事缘来讲明呢?佛陀举出五佛的说法典礼。甚么叫五佛呢?畴昔佛、现在佛、将来佛、释迦佛,另有十方佛。那等因而统统的佛都如许做了。说十方诸佛出世来讲法,都是用“权实不二”的观点来讲法,都是用实法来做一个目标指导,内观真如,用权法来做对治,没有一个例外的。没有哪一尊佛说,你只要理观,你只要晓得你是清净具足就好了,甚么都不修了。那你就执理废事了。也没有哪一尊佛说,你就好好拜佛就好,其他甚么事理都不学。那你执事昧理。你没有站在佛陀的同一条平台线,没有顺服菩提,你如何成佛呢?你事修是向外攀登,真如赋性是向内。明天你烧饭应当用白米去煮,成果你用沙来烧饭。你本身不是菩提性,你不成能有菩提的果。以是三世诸佛说法,必然是两套的法门,必然是向内讲实法,内观必然是真如;向外必然是便利,权法,三乘,没有例外。畴昔佛如此,现在佛如此,将来佛如此,释迦佛如此,十方诸佛如此,五佛的说法都是这模样。这是第一个。佛陀的说法,第一个。
佛以各种缘,比方巧舌说,
畴昔佛的说法都是“安住便利中”,都先讲权法。为甚么?破障。一开端你讲深的事理没有效。以是你看忏公师父在摄受初学者,他不跟你讲《法华经》的,要你从速去拜佛,事情、拜佛。为甚么?“安住便利中。”你停滞这么重,心机这么粗重,跟你讲一佛乘的妙理,你听得懂吗?跟你讲说,没干系,你打妄图的心就是真如,你会受益吗?你不会受益的。初学者就是多拜忏、持戒,忏悔、持戒、修福。就是甚么?“安住便利中。”畴昔佛就是如许做的。
第二个,佛陀用大悲心加持他。“其心安如海。”这段古德解释说,舍利弗尊者堕入惊怖、迷惑的时候,“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佛陀用大慈悲心来摄受加持他。阿罗汉是有三明六通八摆脱的,普通的魔王也经不起他的神通聪明的观照,以是他以聪明观出来佛陀的内心,发觉佛的心甚深泛博,安宁如大海,没有任何的不同对待的心。以是,他从佛陀的大聪明跟大慈悲内里获得的结论:“我闻疑网断”,这个不是魔变现的。这是一个总说。
2、观受是苦
附表第六,简朴地说就是,我们修行要有一个看法,就是如何样能够让本身“会权入实”。有些人喜好从持戒动手,有些人喜好从拜忏,有些人喜好从念佛。没干系,这都是权法。重点是你如何把权法导归实法。
诸位!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你也观想一下,如果你对感受一起看起来,它是痛苦的,是无常的,不成节制的,你没编制作主的,那你对感受就完整放弃了。但是你别忘了,弘一大师讲一句话说,修大乘佛法的人,心志要苦,意趣要乐。你看一小我,修行老是苦忧?恼的,你说这小我也能够修大乘佛法吗?没体例。当然你不能把本身修得太欢愉,太欢愉你就没有出离心。但是你一起的悲观,实在也倒霉于菩提心的。你本身都没有欢愉,你如何能够给众生欢愉呢?这分歧乎人道。
但是,你只要顺服菩提,这是不敷的。因为我们从人缘上来看,我们是一个业障存亡凡夫,以是我们必必要如何样?要有一个权法来做一个调伏对治。一旦讲权法,那就落入了人缘所生法了。落入人缘所生法,就每一小我不一样了,因为你的人缘跟他的人缘分歧,你的烦恼跟他的烦恼分歧。因为每一小我的生命经历分歧,无量劫来我们经历过分歧的生命经历,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他脾气大,各式百般。以是,一旦落入权法的修证,那就各各不一样了,你修你的,他修他的。以是权法它不是只要明白罢了,它要论修证,那是一种实在的工夫,我们叫做事修。
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我们从舍利弗尊者的生长过程来看,他一开端打仗的佛法是《阿含经》。《阿含经》是一个权法,它讲四圣谛。它奉告你,一个存亡凡夫如何样能够快速地分开存亡循环,以是它没有成佛之道。舍利弗尊者在阿含会上,他能够说是充满了自傲,因为他把全部四圣谛修完了。以是普通声闻人颠末《阿含经》今后,他以为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感觉他是大事已办了。
“闻佛柔嫩音,深远甚奥妙。”第一个,我获得佛陀大悲心的摄受,佛陀的柔嫩音声那种大悲心,让我能够安宁下来。第二个,佛陀用这类大聪明的所谓的“即一而3、即三而一”,所谓“权实不二”的观点,来演畅甚深奥妙的清净法,以是“我心大欢乐”。当然他的欢乐是因为“自知当作佛”,那感觉本身没有失掉。以是,“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我畴昔思疑我本身不能成佛,我本身感觉我丧失严峻,这类疑悔都消逝掉了,而安住在一心真如当中。以是结论:“我定当作佛。”听完〈便利品〉今后,后半段他晓得,本来他向来没有走错路,这个是他必经之段。
第一个,讲到佛陀的实智不成思议。我们因地观照真如,因地叫做实法,我们在修实法;胜利今后变成聪明叫做实智,真如赋性所收回的聪明。以是佛陀一开端在〈便利品〉之前说:“是法不成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说阿罗汉们,你不要觉得我跟你是一样阿罗汉,我的聪明是你们不能体味的,我所安住的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思惟,那不是你们无常无我的聪明、我空的聪明所能了解,那层次差太多了。第一个佛陀赞叹实智的奥妙不成思议。
前面的是长行,这以下舍利弗尊者用重颂的体例把它做一个扼要的申明,做一个复习。这以下有两段。
这个“妄有身”很首要。也就是说,色身是如何回事?是我们一念心,因为业力跟烦恼的和合变现出来的,它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影象。这模样讲那就是“借假修真”了。那这个影象有甚么好断的呢?固然是如梦如幻,但是还是要断,我们要借观照色身的不净,来断我们心中的烦恼,不是要断色身。诸位!色不诱大家自迷,色身实在没错。以是不净观只是一个便利说,因为我们喜好色身。喜好同性叫做淫欲心,喜好本身的色身叫身见。那佛陀的便利就是说,题目在于你心中的烦恼,不是色身。你看阿罗汉,看到标致的色身他也不贪爱嘛。那如何办呢?我们透过一种便利门,权法。就是说,我们透过察看色身不净,来调伏我们心中的贪爱烦恼。这个别例就对了,如许的修学就完整没有后遗症。用如梦如幻的法药,来对治如梦如幻的五蕴。以是你全部修学必然要安住实法中,必然要先安住,才气够谈调伏。就像你打少林拳,必然要把马步蹲好。以是你看,你全部观身不净,你把第一句话读完再来读前面的话,那叫做“会权入实”,那就不是摆脱道。
我们看下一段,请合掌。
第三个,身后不浄。“一旦神离,不复堪靠近。”一小我灭亡今后,你的色身开端败北,然后收缩,最后分裂,最后剩下一堆白骨。以是结论:“且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
1、观身不净
前面这一段就是舍利弗尊者的一个憬悟,从断疑到生信。
安住便利中,亦皆说是法。
好,我们看现在佛。
我们看壬一的“追叙疑悔”,他当初的疑悔。看经文。
根基上,声闻人的思惟,他一起走来,他的教法是我空法有。他放弃生命统统的主宰,寻求涅盘。但他的题目在那里?他法执坚毅。他以为存亡是实在的,“观三界如监狱,视存亡如朋友”,涅盘也是实在的,以是如何样?我放弃了存亡,寻求涅盘。以是《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说,声闻人闻诸法空如刀悲伤,就像用刀去割他的心一样。你跟我讲“存亡涅盘等空华”,那对阿罗汉的打击是很大。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在全部声闻民气中独一的目标,在法华会上刚开端,佛陀说是一个便利法,那对阿罗汉们来讲,能够说是产生很多的惊怖跟迷惑。
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
直到法华会上,佛陀说统统人都没有丧失,任何的不敷都能够把它修补过来。为甚么?因为十方佛土中只要一乘法。刚开端你是修慈悲奇迹的,那说你是人天种性,没有错,从人缘上你是人天种性;你这小我打仗的是一个小乘的教理,修四圣谛的,二乘种性;或者你是修菩萨种性等等,这个都是人缘的修证。如果我们明天情愿做一件事情,就是“回光返照”,会把统统的不同相找到一个共同的平台,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不同”。这模样,你修甚么法已经不首要了,因为你已经“会三归一”,你已经入了佛陀的菩提法性之海。那每一小我都能够成佛,只是时候的题目罢了。
再观外相不净。“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说我们这一层皮看起来很标致很寂静,但是七孔也常常流出不净,就是两个眼睛、两个鼻子、嘴巴、大便处、小便处等等,以是外相也不浄。
以是一小我要成佛,必然要两套专修:内观真如,外修三乘。
诸位!每一小我证得阿罗汉今后,他以为别人生只要一件事情,就是等候灭亡的到来。我们普通人怕灭亡,阿罗汉他对灭亡是充满了等候。他以为:“我今何用此色身,荷负众苦不歇息。”阿罗汉以为他拖了这个皮郛,对他来讲是一个承担了,但是他又不能他杀,因为他杀犯杀戒,以是他就明天去讨饭,返来把脚洗洗就入禅定,他就等候灭亡的到来,因为他感觉他大事已办。直到方等会上,他这个时候跟诸大菩萨一打仗,看到这大菩萨的甚深功德,对他刺激很大。因为他以为“我划一入法性”,就是说阿罗汉以为,我入了涅盘,你们菩萨也入了涅盘,他以为涅盘是一样的。成果,在方等会上发觉,此涅盘非彼涅盘。我的涅盘只要沉寂安稳,菩萨的涅盘叫做功德寂静;乃至于到般若会上,佛陀还跟他们授记,说你的涅盘是能够成佛的。但是阿罗汉们在般若会上,向来没有看到佛陀跟阿罗汉授记,以是心中是既疑又悔,充满了懊悔。想当初为甚么我们会挑选这条路呢?因为在方等、般若会上,佛陀讲的是不同法。你修声闻四谛法,你到了阿罗汉就没了,停了;你修十二人缘成绩缘觉;你修菩萨乘成绩菩萨。以是,在法华会上之前,阿罗汉是以为说,开弓没有转头箭,我当初选错了因地,现在已经没法窜改。以是他充满了懊悔:我当初为甚么就仓促取证,我应当略微等一下,想清楚了。以是他以为对他来讲是一种严峻丧失。
这以下申明他疑网是如何断的,详细地、个别地申明。
以是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明天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说法规划是如许布局的,先讲权法,再讲实法,十方诸佛都是如许做的。
第二个,赞叹权智。“佛以便利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到处着,引之令得出。”这个处所对舍利弗尊者打击也很大。多少的光阴,阿罗汉不轻易啊。诸位!阿罗汉要放弃他统统的感受、设想、色身,他必须把物质、内心的天下全数放弃。为甚么?因为他想寻求涅盘。以是,支撑阿罗汉不竭勤奋的独一的目标就是涅盘沉寂乐。现在你奉告我这个涅盘是便利力,那只是一念心性所现的一个影象,一个化名真相假用,没有真正的涅盘,以是这个时候,对舍利弗尊者们的打击是很大的。以是“初闻佛所说”,听到佛陀讲到实智的不成思议,讲到权法的便利,这个时候心中产生惊怖、迷惑。
亦以诸便利,演说如是法。
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乐。
“现在将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便利,演说如是法。”畴昔佛如是,现在的佛、将来的佛都是如许做的,一出世今后先讲阿含、方等、般若,先把你的粗重的身心天下把它脱落了,再“开权显实”,讲《法华经》。
好,再看第二个,观受是苦。对感受是如何观的,我们先看这段论文。
诸位!成佛之道,没有两小我是完整一样的,你有你的门路,他有他的门路,我们只要求真谛一样。就是你归去打坐的时候跟他打坐的时候,你回光返照入的真谛是一样的。你们从佛堂出来,你做你的,他做他的,事修不成能一样。以是这叫常同常别。你喜好布施,不影响你成佛;你喜好持戒,也不影响你成佛。事修没有决定性,“统统贤圣皆以有为法而有不同”。就是你为甚么要布施,这个比较首要,你的因地发心。说我布施为了寻求欢愉果报,我因为坚信因果而布施,那你的层次就不太高了,因为你依止的实际是要寻求欢愉。说我布施,因为我不成得,无常、无我;既然我不成得,我放弃主宰,众生有需求我就给他,声闻种性。实在按《法华经》的意义,你的布施一个首要来由应当就是,我要透过布施开显我自性的功德,是这模样想的,这叫安住实道。你能够晓得“法法消归心性”,统统的法门都在开显自性的功德,无有少法可得,那么你就是如何样?“我定当作佛。”因为你已经走上了一个成佛的门路了。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们身材的内相。就是把这个皮肉扒开今后,看到本身身材内里的布局,脓血屎尿等等,各种不净物,以是身材内里的布局是不清净的。
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
我们来看附表第六,说是“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甚么叫实道?这一点是全部《法华经》的核心机惟,我们做一个扼要的申明。看附表第六。
现在将来佛,其数无有量,
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
诸位!如果你是一个初学佛法者,你没学《法华经》,先没有安住真如,直接从人缘上修证,然后你一起看到你的色身,内里不净,内里不净,最后灭亡今后不净,你最后会有甚么成果?你将会有甚么成果?你猜猜看(人缘果报嘛)。成果就是(先讲长处),你临终的时候不会贪爱色身。恭喜你!但它的后遗症,你生生世世讨厌色身这个东西,这个就是你没有入实法的后遗症,法执。你以为色身是不清净的,而这个法是实在的,不成窜改的。
痛苦的果报当然是感觉酸楚。欢愉的果报固然有一时的光荣,但是你别忘了,无常废弛!以是从不坚毅的角度,它也是痛苦,因为它让我们过分地等候而产生绝望。以是结论:“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