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小说
会员书架
爱你小说 >武侠仙侠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5章 袁崇焕评传(14)

第55章 袁崇焕评传(14)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皇太极仓猝退兵时,给明朝另一名将孙承宗抄后路,光复了清军退路上的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城,马世龙、祖大寿等率兵攻来,清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兵败。皇太极既惊且怒,乘机究查阿敏的败阵,革了他的贝勒头衔,监禁至死,除了一个首要政敌。皇太极感觉崇祯既杀袁崇焕,又有了媾和的机遇,因而致书崇祯:

祖大寿的母亲,这位八十多岁老太太很英勇,有传统的忠心,说得好,她是忠勇兼全,但失于“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说得不好,是老胡涂了,以妇人之见,误了大事,只求儿子不失忠孝之名,却未考虑到袁崇焕的安危和国度大事。在当时处境下,崇祯独一惊骇的是清兵攻入北京,独一能够依靠的只要关辽军队。祖大寿接到信后,对母亲的话必须当作耳边风,回奏天子:

就在这时候,清兵捉到了两名明宫派在城外卖力养马的寺人,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皇太极心生一计,派了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达海等人监守。俘虏了两名小小寺人,何需求派五名将领来监守?此中当然有计。高、鲍、宁三人是投降满清的汉人。到得早晨,鲍承先与宁完我二人遵循皇太极所授的密计,大声“私语”,相互说道:“此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是皇上的奇策。你不见到么?皇上伶仃骑了马逼近仇敌,仇敌军中有两名军官过来,拜见皇上,筹议了好久,那两名军官就归去了。皇上和袁督师已有密约,大事不久便可胜利。”

以此威胁,或有能够迫使崇祯及众大臣开释袁崇焕,由他率兵抗敌。崇祯及朝中众大臣是卑鄙而胆怯之小人,便须以对于小人之道对于之。比及敌兵既去,威胁消弭,只要真正君子才会戴德而开释袁崇焕。但须知崇祯决非君子!

满桂身经百战,深知该当慎重,不成冒险求战,但天子催得火急之至,若不出战,必将与袁崇焕一样,无可何如之下,只得与总兵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等集马队、步兵四万布阵。皇太极令部下冒穿明兵打扮,拿了明军旗号,拂晓时分俄然攻近。明军不分友敌,顿时大乱,满桂、孙祖寿都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擒。京师大震。

如果这时崇祯立即悔过,放袁崇焕出来重行带兵,仍然大有击破清兵的机遇。但崇祯只是一味暴躁求战,下旨分设文武两经略。这又是事权不同一的大弊端,大抵他觉得文武分权,总不能两个经略一起造反。文经略是兵部尚书梁廷栋,武经略是满桂。

这时又有尤世威一起援兵达到,另有侯世禄部一军,两路军队人数未几,战役力也不强,如派去和清兵比武,一战即溃,反而沮乱全军军心,影响京师城防。袁崇焕派尤世威部去守昌平,那是明成祖以来源代天子的陵寝地点,如果给清兵攻占,掘了天子祖宗的宅兆,此事非同小可。他派侯世禄部去守三河,以作蓟州的后应,目标是管束清军,乘机可截断清兵归路。北京的卫戍军队本来有所谓“京营”,在明太祖时是天下诸军之冠,精锐之极,但是这时久未练习,早已无用,[10]以是袁崇焕派满桂和本身所带的九千马队守北京。

这时候祖大寿已冲出山海关北去,崇祯派人飞骑追去送信。追到军前,祖大寿军中喝令放箭,这时袁部将士怒不成遏,已把崇祯当仇敌了。送信的人大呼:“我奉袁督师之命,送信来给祖总兵,不是朝廷的追兵。”祖大寿骑在顿时,等他过来。使者递过信去。祖大寿读了信后,上马捧信大哭,一军都大哭。祖大寿对母亲很孝敬,他母亲又很英勇,儿子行军兵戈,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常常跟着军队。这时她劝儿子说:“本来觉得督师已经死了,我们才反出关来,谢天谢地,本来督师并没有死。你打几个败仗,再去求皇上赦免督师,皇上就会答允。当今如许反了出去,只要减轻督师的罪名。”

但是崇祯是个非常暴躁、毫无韧力的青年,当时还没满十九岁,一见袁崇焕按兵不动,顿时便不耐烦起来,不住的催他出战。袁崇焕一再说,要等步兵全军达到才可打击,现在只要九千马队,和敌兵十余万决斗,全无胜算。猜想崇祯就思疑起来了:“你不肯出战,到底是甚么用心?想篡位么?想勒迫我承诺媾和么?你畴前不竭和皇太极手札来往,到底有甚么暗害?你为甚么一早就推测金兵要从西路来攻北京?”他的脾气本来就非常多疑,敌军兵临城下,又惊又怕之际,想像力定然非常丰富。

在这其间,明军该当再派兵打击辽阳、沈阳。清兵倾巢而出,本部全然空虚。明军要攻占辽沈决驳诘事。获得辽沈后,将一些清军的家眷送去清虎帐中,清兵那边另有斗志?

清军攻至北都城下,无功而返,皇太极晓得此次全军而退,实在幸运,久战倒霉,又谋媾和,崇祯还是一贯的傲慢高傲,置之不睬。

这时清军中的大将见到袁崇焕兵少,主张立即攻城。皇太极终是顾忌袁崇焕,不肯攻城,推托说是怕丧失良将。

这类自觉标大众心机,实在是很可骇的,近代的大众心机学册本中常有提到。第一次宁弘远战,清兵猛攻,目睹城破期近,百姓就痛骂袁崇焕害人,清兵退后,便即大哭拜谢。据植物学家的调查陈述,合群的植物(如老鼠)在碰到危难时,常常会撕杀同类,或许是出于同一心机。

乘对方心有所惧、有求于我之时提出前提,对方迫于情势才有能够接管。比如绑架了对方亲人,对方怕撕票,就有能够付赎金;比如骑劫飞机,当局怕殛毙人质、炸毁飞机,才有能够接管劫机者的要求。祖老太太的主张,等因而绑架者先放归绑架之人,再要求对方看在我们善待你亲人的份上,如数付出赎金;又如劫机者先尽释机上人质,再分开飞机,然后要求当局看在劫机者并未殛毙人质、并未炸毁飞机的份上,答允各种前提。祖老太太当然蠢,祖大寿也一样蠢,无怪他厥后不降又降,举棋不定,柔嫩寡断。

崇祯派寺人向城外袁部宣读圣旨,说袁崇焕谋叛,只罪一人,与众将士无涉。众兵将在城下大哭。祖大寿与何可纲惊怒交集,当即带了军队回锦州去了。[12]正在兼程南下赴援的袁部主力军队,在途中得知主帅无罪被捕,北都城中天子和百姓都说他们是“汉奸兵”,当然也就掉头而回。

二次天下大战时德军猛攻斯大林格勒。苏军一面扼守坚城,一面另遣雄师抄德军后路,终究聚歼德军三十三万人。经此役后,德军就此一蹶不振。苏军元帅朱可夫的计谋,根基原则也不过是“守坚城,抄后路,聚歼之”九字罢了。

崇祯见他并不将统统援兵都调来守北京,更加忧愁重重。总之,他见清兵来攻,已吓得魂飞魄散,只盼望统统援兵的一兵一卒,都在北都城外保卫他皇上万岁一小我。他完整不明白兵戈的事理。一支军队如果派出去进犯敌军后路,所产生的感化,凡是比守在北都城外要大很多。

这时祖大寿、何可纲等获得袁崇焕狱中手书,又还兵来救。皇太极对袁部终是顾忌,感到后路所遭到的威胁严峻,因而并不打击北京,写了两封媾和的信,放在安宁门和德胜门城门口,取道冷口而还辽东。

祖大寿目睹之下,吓到手足无措,出北都城后等了三天,见袁崇焕始终没有获释。

祖大寿感觉母亲的话很对,当即回师入关,和清兵接战,光复了永平、遵化一带。也便是堵截了清兵的两条首要退路。[13]

“迩者师旅频兴,相互诛戮,生民罹祸实甚。上天好生之德,我两国当共体之。即我两国之主,以战役之故,不遑暇逸,亦非以是自安也。言念及此,欲盟诸六合,共结和好,永息兵戈,使一国子孙臣庶,奕世获享承平。不然,战役何时止息?两国何由得臻治安耶?故遣使致书媾和,惟熟计而明示之。”

皇太极此次偷袭实在非常冒险。孙子兵法的首要原则是:设法引仇敌进入于我无益的阵地;让仇敌辛辛苦苦的远道来攻,我以逸待劳;仇敌初来时兵势锋锐,该当慎重不战,待得仇敌困顿怠惰而想退兵之时,便乘机进击。[9]这些求之不得的各种良机,俄然之间全数呈现了。袁崇焕熟读孙子兵法,以他的大才,当然能长于操纵,就算不能一举而灭了满清,起码也能够令清兵十余年不敢再来进犯。

这两名寺人睡在中间,将两人的话都听得清清楚楚。十一月三旬日,皇太极命守者冒充忽视,让杨春逃回北京。杨春将听到的话一五一十的禀报了崇祯。[11]

“启奏皇上:臣所统带兵将得知督师袁崇焕入狱未释,听臣宣读督师信函后,均言以督师此时处境,只须一狱吏以鞭挞、火烙等酷刑,便可迫使督师誊写此信,世人不信此为督师真意,决不受命。若督师亲临军中批示,则不但臣所率数万兵马当即回师,而督师部属未曾南下之数万雄师,亦即星夜赶来京师,共报皇恩,出死力保社稷于万全,为皇上粉身碎骨。不然众军心寒,朝夕间一哄而散,关辽锦宁京津宣遵,戍守俱溃,臣祖大寿纵自刎军前,以死报君,亦无济于事矣,至袁崇焕罪过轻重,尽可于退敌以后再行查办,请圣意卓裁”如此。

在任那边所兵戈,都须设法立于不败之地。在都城抗敌,更是绝对要立于不败之地。除非先将天子与统帅部先行撤出都城。

又致锦州的守军统帅:

究竟被骗然不能如许顺利。皇太极和众贝勒长于用兵,立即就会全军急退,冲出长城,如果退得早,退得快,明军尚未合围,信赖袁崇焕拦他们不住。但西路沿途追击,东路另出雄师去攻辽沈而作管束,清兵雄师虽能退回本部,却非输得一败涂地不成。

清兵于十一月廿七日退到南海子,溃败以后,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野大肆烧杀出气。北都城里住民的心机和天子是一样的,顾到的只是本身身家性命,大师听信了谎言,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很多人说清兵是他引来的,目标在“胁和”,使天子不得不接管他一贯所主张的和议。因而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部马队投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石头砸死了几名兵士。

清兵于十仲春月朔霸占良乡,获得袁崇焕下狱的动静,皇太极大喜,当即自良乡回军,至芦沟桥,击破明副总兵申甫的车营,逼近北京永定门。

实在即便在袁崇焕步军大队开到以后,还是不该和清兵决斗。明军的战役力远不如清兵,两边人数践约略相称,明军胜少败多。在都城外决斗,在明方是过分冒险,万一(实在不是万一,而是极有能够)袁军溃败,乃至全军淹没,北京立即沦陷,崇祯就得提早十五年吊颈了。决不能拿京师和天子来孤注一掷,作为赌注。但多过得一天,明军从四周八方赶来的勤王之师便多到一批。任何平淡的将才也看获得:该当雄师在城外死守不战,派游军去截断清兵的粮道,燃烧清兵粮草,再派兵去占据长城各处要隘,使清兵完整没有退路,然后与清兵耐久对抗。简朴说来,就是“坚壁清野”。

“……今我两国之事,惟和与战,别无他计。和则尔国速受其福,战则尔国被祸,何时可已?尔锦州官员,其传语众官,共相商讨,开导尔主,急定和议可也。”

申甫的所谓“车营”,是崇祯在惶急中所做的很多好笑事情之一。申甫本来是个和尚,异想天开的“发明”了很多新式兵器,包含独轮火车、兽车、木制西式枪炮等等,自吹效力弘大。崇祯信觉得真,当即升他为副总兵,发钱给他在北都城里招募了数千名贩子地痞,建立新式兵器的战车军队。大学士成基命去检阅新军,以为决不成用,崇祯不听。皇太极回师攻来时,这个战车军队出城比武,一触即溃,木制大炮自行爆炸,和尚发明家阵亡。

时候一久,清军身在险地,军心必定摆荡,困在北京郊野,进是进不得,退又退不了,变成了瓮中之鳖。这时袁崇焕兵权同一,只待救兵云集,便可对清军四周重重围困。两军交兵,胜负之分全在乎一股气势。明军战役力固然不可,但目睹必胜,兵将都想建功,天然不会一触即溃。三个月、四个月的打下来,清军非淹没不成。

崇祯见祖大寿带领精兵走了,不睬北京的防务,这一下可急起来了,忙派了内阁全部大学士与九卿到狱中,要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返来。袁崇焕心中不平,不肯写,说道:“皇上如有圣旨,要我写信,我当然奉旨。再说,我本来是督师,祖大寿听我号令。当今我是监狱里的犯人,就算写了信,祖大寿也不会正视。”但崇祯不肯低头,不肯正式下旨命他写信,只是不竭派寺人出来催促。厥后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劝袁崇焕说:“你的忠心和大功,天下皆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终须以国度为重。”袁崇焕想到了“以国度为重”五字,因而禁止了本身的倔强脾气,写了一封极诚心的信,要祖大寿回兵戍守北京。

第二天,十仲春月朔,崇祯召袁崇焕和祖大寿进宫,见面后不问军情,却责问袁崇焕为何擅杀毛文龙,问不了几句,就喝令将袁崇焕拘系,囚入御牢。其实在六月十六日的圣旨中,崇祯早已说毛文龙罪大,杀他“杀得好!”“不必引罪。”此时却俄然“秋后计帐”,真是莫名其妙。

中国汗青上甚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敌军兵临城下而将城防总司令下狱,倒是第一次产生。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