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小说
会员书架
爱看小说 >武侠仙侠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八十三章 针对性调伏

第五百八十三章 针对性调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之以是如许记,是想用条记下惹琼巴另一个音译名字:热穹巴。

“大多人都有别离心,这是修上师瑜珈的遍及题目。”上师固然如许说,但是,我不敢必定他是在安抚我,还是在陈述究竟。

对上师不生邪见,这也是戒律之一。

“比如在肮脏的洞窟中埋没有一条毒蛇,如果我们去靠近和贪求它,那痛苦当即就会呈现并缠绕着我们。别离念就像是毒蛇,若不将它丢弃,临时和究竟、此生来世它都会让我们饱受无穷的痛苦。是以,我们不该随顺这些卑劣的别离念。”

“固然众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别离念,但却无涓滴的实义,它们全都是烦恼和痛苦的赋性。这些别离念就像是水中的波纹一样,如果不善加对治,而让它天然生起,那永久也没有绝顶。就像是孩童用木块和沙石作游戏,始终没有满足,永久不会舍弃,就如许在偶然义的别离念当中一向涣散着。以是对于之前卑劣的风俗和统统的烦恼别离念,我们必然要用聪明立即加以对治,将它们全数断除。”

“当我们安住的时候,就像水泡融入水中,统统的别离念全数融入于心的赋性当中。之前热穹巴与米拉日巴相逢的时候,米拉日巴就变幻出一百匹野马,然后又从中变幻出了成千上万的野马,接着一顷刻间这些野马全都变成一匹,最后这匹马也融入了法界。当时热穹巴已经看愣了,米拉日巴就给他唱了一首金刚歌,意义是讲凡夫的统统别离念便是如此。”

这与我看过的一部文学作品的比方有点类似,说一个烦恼炽盛的人,如同一头困兽。

我再次听到他夸大菩提心,以是说,菩提心是修法的根本,一点也不为过。

“如前一段时候,天寒地冻、北风凛冽、枯枝籁籁,有如八寒天国,但过了九九以后到现在开春的时候,就逐步和缓起来了。别离念也如此,没有对治时,它是非常冥顽不化,但修持过后,就像明天的气候,它就渐渐地变得暖战役和了。获得地下的各种宝藏,并无深远泛博的意义,但如果我们能调伏心,获得轻安,则其意义非同平常。”

为此,上师还专门讲了事理。“我们再对此题目深切切磋,一个修行人要到沉寂处修持,需求具足相称多的前提和要求。起首,他必必要恭敬上师,恒常修上师瑜伽,若能一心一意地祷告上师,就不会有任何鬼神的违缘;其次,对大悲心也必必要修持,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那鬼神也不会侵犯。我们不管是修断法还是修其他的任何法,依止上师都非常首要。”

别说上师在禅坐中托梦指导,就是观想上师达到栩栩如生的境地,都很难。因为这不是纯真的影象,上师穿的甚么衣服,笑容如何样,而是一种直觉,就像你一旦想起你的母亲,母亲的形象就呈现在你的脑海。

当然,以现在我们的才气,所谓住在沉寂的处所,也不成能是伶仃住在大山深处的荒漠里。

作为体例,察看自心,便能够断除别离。这一点,有点像禅宗中看本身的心,法门大抵差未几吧。

这就有点文学色采了,上师精通汉藏两种说话,但我没想到,他修辞伎俩也用得非常好。

“我们听闻到佛法以后,应当依止沉寂的处所来修持善法。萨迦班智达说:脾气卑劣的人住在沉寂的处所也暴躁凶悍,如同丛林当中的猛兽;若能调伏本身的相续,住在多数会里也是堪能暖和。是以企求获得佛果的人,起首应好好地闻法,以后就会自但是然地生起修行的功德。”

所谓上师瑜珈,最后的目标,是把上师当本钱尊当作菩萨,如果你假想本身就是本尊就是菩萨的话,这类假想太大胆太没有按照,因而,我们能够先把上师假想为菩萨,再假想本身与上师就是一体的,这类假想在心机及实际中,是略微轻易实现的步调。

“别离念就像盗贼,一旦熟谙了它的本来脸孔以后就再也不会风险我们。又如一个恶人,我们对他越来越好,他就会越来越变本加厉侵犯我们,如果惩办他或完整断绝干系,这个恶人就再也无能为力了。一样,对于别离念,若我们去对治,它就会软弱无能,若因惊骇而逃遁,那它反而会紧追不舍,直到击倒我们为止。”

这也是为我们宣讲一个禅定的修法:自心的别离念,就像是小猴子蹦蹦跳跳,当我们抓住它的时候,必必要以一根正念的绳索来捆住它,不然它一顷刻也不会诚恳安份。是以我们对本身的心应不时候刻地停止察看。

上师的教言大抵如此,对于我来讲,却获得了很多感慨。我们的别离念飘忽不定,不成捉摸,偶然候生起欢乐之心,偶然候生起痛苦之心,偶然候则生起苍茫无记的世俗意念。如果我们不想方设法对治,那它就在偶然义当中永久地流转,是以为了断除别离念,我们应精学习持寂止。

“如一个大国王,在同外境的仇敌作战时,面对着仇敌的千军万马,固然也有失利的时候,但每天失利也不太能够。若事前预知将会失利,他能够更加谨慎翼翼周到策划安排。而心中的烦恼能破坏统统的众生,此敌军更加凶悍,它远远超越外界的仇敌。如果我们真正能依托殊胜的对治力,与烦恼的敌军作战,那终究必然会获得完整的胜利。但是对烦恼作战的人,在这个天下上又有几个?”

“有些人喜好坐在山洞或树下,这时鬼神就已经盯上他了,有些鬼神专门对此种人造违缘,今后极有能够会精力变态,这非常伤害。固然在佛经里说要依止沉寂的处所,但其前提必须起首依止上师相称长的时候,断除统统迷惑,比如对宁玛巴的统统教典精通今后,才可依止沉寂的处所掩关修持。不然,对教理一窍不通,对上师也没有虔诚的恭敬心,如此一小我在沉寂的处所修持就不成能获得任何好处,乃至还会有生命的伤害。”

莫非上师也经历过心动的爱情?要不然,他如何会描述得如此逼真?

由此空性得知,贪婪因为无所得,以是并无存在的需求。上师接下来,就持续打比方:“对于一棵芭蕉树,当我们以明智逐步阐发它时,就会发明它内里为空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精华实义。如是我们深切详确地察看循环中的统统诸法,也会发明它们如同芭蕉树,以是在全部循环中都不存在一个可靠的法。通过如许察看,获得定解时,天然就不会对善妙的事物生起贪婪,对差劲粗鄙的事物也不会产生讨厌之心,对统统法就不会产生粗大的别离念和固执,相反我们会去企求无变的大乐,即原始的天然本智。”

这只是在看法上的窜改,但在实际中,却很难实现。

“若本身的别离念如风起云涌越来越增上,就仿佛连全部虚空界也没法包容,但只要我们以察看的聪明去断除它,那别离念在顷刻间将全数消逝无踪。作为一个大修行者,当他一开端察看自心时,统统的别离念就都融入于心的赋性虚空当中,统统烦恼也就消于法界。”

在此时此地,这个所谓的殊胜的力量,最可靠的,就是上师了。接着他又打了一个家庭的比方,让我们很不测。因为我们晓得,上师本人并没有家庭。

“有些人说,我已经闭关九年了,但修行还是没有甚么停顿和收益。这能够是他们并不通达修法的窍诀,调心的最好窍诀就是以心来察看心,这也是大美满的窍诀。当然也另有观佛像、观笔墨等其他很多修法。察看本身的心,祷告三大传承上师,让历代传承上师的加持融入你的心间。这个修法就比较简朴易行,并不那么困难,不然,大美满的法就不殊胜了。”

法王快意宝是上师多次提到的名字,这是白教的法王,也代表着上师的法系源流。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指出:若身材做各种人间的奇迹、口中讲各种非语(不如法的说话)、心生各种别离念,这些都有极大过患。为此,我们应那不时忆念大悲尊者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发愿从今今后,必然要好好护持本身的心,断罪积德。

这是他第一次以气候作比方,很有诗意的模样。

人们贪著人间法,如何享用也不会满足,如同小孩贪吃甜美的糖果,再三地咀嚼也是尝不敷。但是,人间上统统的法不管再美好,也都不存在任何的可靠性。比如,梵天的财产活着间上属于最为上等精炼,但这些财物以及他们所享用的妙欲也不会永久,不值得信赖,也没有任何实义。

“我们的心就像是恶狗一样,不管如何豢养善待它,它都会伤害我们。但如果我们用菩提心来摄持,观想代受统统众生的痛苦,并将功德和安乐回向,如许一次的修法也能够堆集千百万劫的资粮并可减轻本身的痛苦。”

上师以盗贼来描述,我能够以此类推,别离念就像恶人,当它来到面前时,如果我们用无分别的聪明去察看对治,那它就落空了残虐的才气,也没有其他虎伥,它就会束手就擒。以是我信赖,只要我们肯下工夫,调伏心也并不困难,只不过我们没有在这方面痛下苦功罢了。

无始以来串习的别离念如同抽烟或者嗜酒等恶习,已经成为风俗以后要想直接断掉决非易事。是以我们要像调驯野马一样,通过各种体例逐步调伏本身的心,常常要以正知正念来保护本身的心,尽力使本身现前无有分别的无二聪明。

心没有调伏,则产生各式的痛苦。实际上,天下上统统的痛苦都是从我执和未调伏自心而产生,调伏心则能制伏统统,不然甚么都不能胜伏。所觉得了调伏本身的心,我们应当精进尽力地修持善法。

最后,他仿佛为此对我们大师都宣布:“我但愿大师不要一开端就住在山洞等无人沉寂的处所,起首应当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当真听闻佛法,最好不要分开闻思修。我这里意义并非让大师闻思平生而不要修行,但一辈子都在盲修瞎炼而不闻思,这也是一种正道。”

“修心的体例应当是不紧不松,但愿大师对三宝应当生起信心,特别是对本身的底子上师要作猛厉祷告:祷告上师您心中的聪明完整融入我的心间,愿我将来能弘法利生,请好好地加持我的相续。如许,哪怕是一顷刻祷告本身的传承底子上师,上师的大悲加持也会对我们有很大的意义。”

“人间上的这些法不管如何千姿百态地闪现,实在都是空性,我们如何会对之生起贪婪呢?有如是的贪婪,便会有如是痛苦的因。以是华智仁波切说:“当生贪婪的时候,立即就要舍弃它。”佛子行中也讲,引发贪婪的这个事物,必须顿时丢弃。”

接下来,上师说得更详细了:“比如我们搞修建做买卖等人间法就是毫偶然义,口中言说各种不如法的说话也没有任何意义,然后心内里产生的烦恼别离念――贪嗔等心也全都是痛苦的因。对于这些身口意的统统人间琐事,我们应当全数舍弃,今后今后,身材应当作顶礼、转绕等善法,口应当念诵经咒,心中应当生起清净心、大悲心,观修生起次第和美满次第。”

“我们狂乱的心就比如熊熊烈火、飞卷的暴风、海中的波澜或是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直接制止和对抗它则是困难重重,让它天然停止也不成能,以是我们应当依托各种的善巧便利来对治本身的心。”

当然,每二步是一落空,也就是说,不管你在那里在干甚么,上师的形象始终在你脑海里,仿佛第三者视角一样,从未有分开。第三步才谈得上,上师在你禅坐中,如同在你身边说话,随时指导你的修行。

修上师瑜珈的目标,就是要获得上师的加持力,但需求能够将本身与上师融入一体。如果有别离心,就没法融入了。

“如果我们没有调伏本身的心,那即便长时修持,也不会获得太多的好处。对于痛苦不肯意接管,而对安乐则激烈地固执,在安乐当中放逸度日,这类企求安乐和舍弃痛苦的别离念一向在不竭地出现,我们作为修行人应断除这类别离念。正在痛苦的时候,最好安住在空性的境地当中,如果做不到,就修持自他互换的菩提心,如许一来,痛苦也就变成了产生功德的因。若我们不能转为道用,则统统痛苦和安乐都会成为修道的停滞。”

“在无边无边难以忍耐的循环痛苦大海中,固然临时闪现了少量安乐,但这些安乐实际上都在勾引利诱我们的心,就像是妖女的浅笑不能信赖。在本师传中,释迦牟尼佛在往世曾是一名商主,他到了一个罗刹洲,彼洲上的很多妖女就利用各种伎俩和欲妙来勾引他,那些妖女临时显得欢愉姝丽,但其赋性却都是痛苦和引诱棍骗。这些临时的欢愉不但是痛苦的赋性,并且也在顷刻顷刻地窜改,如同闪电,这就是无常。我们明天所具有的财产,明天是否还持续存在呢?现在身材安康强健,将来是否仍然无病欢愉,如是等等,这统统都是难以预感的,以是,可谓诸法如闪电”。

这就很详细了,这就是师父领进门。如果我们观佛时呈现别离心,几种详细环境的调伏与对治,都有操纵体例了。

“别离念如同空中的云雾漫无边沿,也像无有反对不竭下贱的河水一样连缀不断,如是我们不该跟随将来的别离念,而应天然安住于当下内心之赋性。别离念,如同空中鸟迹或平原上豺狼的足迹,既寻觅不到,跟从它又有何义?也如梦中的买卖,固然偶然赢利、偶然亏蚀,但这都没有甚么意义。以是我们要全数断尽这些无实义的别离念,就必须察看自心,然后天然安住。”

直到有一天,他真的以调伏别离心,给我们大众讲课时,我才发明,上师如许说,必定是多数人的遍及征象。

闭关九年,我的天!我还没真看出来,我们在坐的师兄们,本来另有这等妙手。

这个事理,我估计大家都有体味和察看。偶然候某一种痛苦结束了,本身感觉轻松安乐,但另一种痛苦能够会接踵而至。如我想只要心脏病治好了,那其他的病不要紧;但在头痛的时候,又觉得此实在是一大痛苦,若我的头痛好了,别的一个病也不要紧。实际上,我们面对的常常是这类景象,本身上一种病病愈了,接着又产生别的一种病,如许不竭地蒙受各种痛苦。

临时的循环并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寻求,真正值得我们企求的是永久稳定的殊胜聪明。是以我们平生当中所做的各种琐事,全都是徒劳无益。

“释迦牟尼佛在典范中指出,听闻一堂课的功德也是不成思议。由此有些人能够会想:善星比丘通达三藏,像他那样的听闻已相称不错,像他那样的精通我们也是不成能,但善星比丘最后还是堕入了三恶趣。此中的启事是,像提婆达多或善星比丘如许造五无间罪或是对上师生邪见的人,固然他们已听闻了佛法,但他们的罪业已把听闻的功德摧毁了。比如念观音心咒的功德固然非常大,但如果念咒之人杀了母亲,那此罪业已经胜伏其善根。但愿大师不要造五无间罪,如许每天闻法,今后必然会往生极乐天下。”

当然,以我有限的知识,我也晓得,我们的心奸刁多端,不成能从内里来调伏它,本身应当察看心的赋性,然后在没有任何希冀和迷惑的境地中安住。我们应束缚本身的心,不要去企求此生当中的人间八法,整天寻求财产,天天生起各种贪婪,如许并没有很大的需求,应常常使心安住在一个善法当中。

美女与权势,能够说是吸引男人最大的引诱,如果这二者的引诱抵抗了,别的的东西,就很难滋扰你的心了。

这有点像传说,有点近似于陈咬金三板斧的来源,是梦中的神仙奉告他的。但是,这事却清楚地记录在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是他的弟子惹琼巴亲耳听到师父如许说的。

上师瑜珈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头的一步,就是胜利观想上师。在米拉日巴的传记中,他每当碰到困难或者猜疑时,每当呈现豪情颠簸时,都会在打坐中观想起上师马尔巴,而马尔巴,也会在此时,给他指导,如果想梦见,那上师就真的呈现在梦中,赐与传授。

传闻,颠末端约莫二十多天后,我们一起学习的师兄中,有两小我,几近就达到这一步了,乃至还筹议,到哪个深山石洞里去修行,如同历代巨大的圣者一样,如同祖师米拉日巴一样。为此,上师作了专门的怒斥与指导。

“若心真正能安住,那统统的别离念就会消于法界;我们若没有熟谙其赋性,那别离念就会越来越强大。比如对一个年青的女子,最好一开端就不要看她,然后不要去想她,也不要与她发言,不要跟她打仗,当内心产生小小的贪婪时,就应当当即断掉。不然若你跟她靠近,与她说话,然后与她一起做一些不清净的行动,最后你们的结果就会越来越严峻。以是,在统统别离念萌发之际,我们就该当即加以斩掉。如有别离念,就不能成绩寂止,因为所谓的寂止,就是指断灭别离念而言。”

“心如变幻的军队,与这个变幻的军队对垒的时候,但愿大师不关键怕,应充满信心,因为它本无自性。如果没有调伏自心,则在三界中会感受无量痛苦,而此生又像闪电非常长久不成靠,以是但愿大师再也不要今后迟延,应当尽快去行持。如果心中存有人间八法,如许仅在大要上修持正法、持守戒律或是具有必然的聪明,那实际上并无太粗心义,以是我们该当一心一意地察看本身的心。若自心不能安住,就谛视释迦牟尼佛的心间,若产生昏沉,就往上观他的肉髻,在大指模当中,也有观笔墨或标帜,如许观想佛在心内里,就轻易调伏本身的心。”

“在修持善法中,调伏自心最为首要。人间上有些人以为具有某某非常首要,但这并没有甚么可首要的。在释迦牟尼佛期间,阿难陀曾非常迷恋本身的老婆,但当佛陀把他带到天上后,他才晓得老婆的面貌不及天女的千百万分之一,当时他就不再迷恋老婆了。以是,具有美女并不成贵,所谓的美女也就是不净粪的口袋;登上王位也并不奇怪,所谓的王位也是痛苦和无常的赋性。大多数人但愿本身安康无病,永久芳华年青,但这些意义也不太大,如果能调伏本身的心,则其代价将远远超越人间上的统统。”

“现在有些其他家数的弟子,以为不必尽力闻思而热中于修行,觉得整天闭起眼睛坐在那边这才是究竟的修法,对此种说法我不大觉得然。有些人说不需求闻思,就像普贤如来一样修便能够成绩,但这类人也太不自量力了,也不揣摩一下,本身是否是普贤如来那样的根机!但愿大师必然要再三地闻法,常常闻思循环的痛苦、祷告上师、对众生生起大悲心、修自他互换的菩提心,这就是最殊胜的一种修行。”

这个意义当然很好了解。如果没有耐久对峙精学习持,那无始以来的风俗不但难以改掉,并且前面获得的少量聪明也难以稳固,非常轻易消逝。以是我们对善法和闻思修该当经心极力地去行持。

这是一个见效非常快的法门,据很多人说过,几近在每个当真修法的弟子中,都呈现各种征象。而对于我来讲,最开端的第一步,却很难胜利。

“全部人间上,企求安乐和厌离痛苦的别离念,乃至我执未尽之前始终没完没了。根登群佩大师说:乃至小蚂蚁在内的统统植物,都是为了本身的利乐而驰驱。以是我们不要再等候,不要想我来岁、后年再修学,现在就当即要开端调伏本身的心。”

“无风吹动的灯火端直又敞亮,若远拜别离念,那我们的心就如无风的灯火,如是在清净的心当中安住,幸运又欢愉。若不远拜别离念,那本身的心始终不会清净,是以我们的心该当尽量安住下来,不要寻伺、也不要跟从外境,如许统统的功德就会自但是然地闪现。如同廓清的水才气闪现玉轮的影子,若一动摇,就现不出任何影象。”

“别离念如同烈火,要毁灭这类烈火就必须具有清净的聪明水。禅定和胜观仿佛清净的甘露水和天人的花圃,如果我们去饮用和享用,临时和究竟的安乐都会获得。即便但愿获得天人或人间转轮王的果位,都需求有一颗沉寂安祥的心,是以我们不该去思唯统统人间八法,而对即生和来世都成心义的事情,特别是现见法界和清净禅定的法,我们该当去思惟。正念如同甘露水,我们应当饮用,别离念如同毒药,我们应当断绝。”

既然已经获得上师瑜珈的全数修法心要,接下来的实际,就全凭小我的尽力。正所谓徒弟领进门,修行靠大家。

“如果仅是修持而不竭除别离念,也不成能现前清净的禅定和聪明。所觉得了将本身的境地越来越增上殊胜,务需求断掉统统卑劣的别离念,为此我们应住在沉寂的处所,常常要察看本身的心。”

“贪欲激烈的人,就像饿狗一样。大师晓得,饿狗白日早晨都是在为了本身的饮食而到处奔驰。那些不满足少欲的人就是如此,其内心始终存有一个贪婪――或企求同性朋友、或名声、或财产等等,别离念层出不穷。寻求而未获得时,内心非常苦闷痛苦,获得后内心也是一点不满足,如同在火上浇油,贪欲的火焰反而更加盛燃。也像梦中求水,喝了又喝,不管喝多少也非常干渴。若能将本身的贪婪断掉,则没有如此狠恶的痛苦,以是我们应当精进于断除本身的贪婪。”

“如在某家庭中,有一个脾气卑劣的老婆,整天漫骂喧华,家里人的糊口就一向会陷于窘境中。同理,如果烦恼存在心中,我们永久也不会有安乐。一个恶妻,不但会耗尽家财,并且有些男人也会因她而丧命。若我们心中的烦恼没有调伏,则厥结果比一个恶妻更加可骇。欲想断除烦恼,本身有才气做到,而要舍弃卑劣的老婆,普通人不必然有这个才气。”

但题目来了,起码我本人,始终在观想时,总不能把本身与上师二者融会起来,按我问上师时上师的答复:有别离心。

不需求闻思,觉得拿一个密法便能够打天下,这有点近似于汉传佛教所批的那种: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当年我在石渠肄业的时候,有一天托嘎快意宝说:如果我们没有去调伏,心的力量就会非常凶悍可畏,但如果去调伏它,则会发明它只不过是一只假老虎。他又说:如果你们七天当中,好好地祷告上师,当真地调伏本身的心,那心的状况也会与畴前有极大的分歧。我对金刚上师的话坚信不疑,如果大师真正依此修持七天,到时就会晓得这个教言确切非同凡响。”

若不如是精进地修持,则无始以来串习的别离念很难以疗治,若没有专注修持,始终不成能成绩清净的禅定。是以当内心生起各种别离念,不管是粗的还是细的,我们都不能跟从,应当果断专注地修持,当即断除之。

饿狗这个比方,相称峻厉,但给我们警省。由此推之,贪求是别离心的首要启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